《春》说课稿

时间:2024-05-17 16:47: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春》说课稿(必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说课稿(必备)

《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同学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以清爽美丽的语言引导人们去观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气与无限期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气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力量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学问目标

  ①把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亮、精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对事物的细致观看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力量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育语言表达力量。

  ②培育朗诵力量,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育同学对语言的感悟力量,品尝文章的画面美,领悟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育同学观看自然、感悟自然的力量和宠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育同学对语言的感悟力量,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秀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同学生疏而宠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简洁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公平、融洽沟通商量的互动合作,引导同学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觉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实行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尝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秀丽、温馨的春天,给同学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同学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商量法。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在商量中分析、感受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同学的生活储备。同时呈现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同学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同学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老师供应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其次,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沟通。分小组商量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同学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同学各抒已见,敬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商量中,老师首先引导同学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秀丽。其次,引导同学进行变句分析,使同学感悟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走进学习小组,发觉同学存在问题,订正解释。

  第三,将沟通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呈现在各组黑板上,老师引导同学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同学自主学习。

  第四,依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商量的基础上,重点争辩所分工的问题,为呈现沟通课做预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化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宠爱的句子,说说宠爱的缘由,并仿写一个。让同学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育了同学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力量。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观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春》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春》。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春》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类散文。文章作者朱自清通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热情又富有生命力的春景图。文章语言清新且活泼,善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丽。文章从盼春、绘春和赞春三个层次进行了叙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不仅体现了春天的缤纷多彩、生机盎然,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希冀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赏析文章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春”的眷恋与期盼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赏析文章语言特点。

  难点:学生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春”的眷恋、期盼与热爱,也能感受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主要包括: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和延伸作业等几个方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总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好的导入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可以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将采取“提问法”进行导入:对话学生:请同学思考有哪些对春天进行描写的著名诗句呢?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可补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请同学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春》,看看作者眼里的“春”的魅力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其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讲了什么?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总结,得出文章的层次划分:“盼春归——绘春景——春天礼赞”这三个部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文章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理解整篇文章大意和层次后,知晓了文章每一部分重点描写了什么景象。我会深入到具体的文句之中,深入挖掘词句,进行语言的欣赏。我会提问学生:文章第二部分“热情绘春景”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接着提问学生:具体说一下怎么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将山水和太阳以及万事万物赋予人的状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万物的生机与活力。将“山”、“水”和“太阳”连在一起脱口而出,很有节奏感。将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竞相开放的颜色分别喻成火、霞和雪,描绘的十分形象,让读者具体可感其五彩缤纷的画面。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第三段中出现了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等重叠词,这样的词语使用,有什么好处?学生在我带领其朗读后的引导下得出: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我顺势进行补充:叠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草之嫩绿以及春天风雨的柔和,有利于抒发作者对于春天万事万物的喜爱之情。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我会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通过“引用”名句,不仅是在描绘春天的自然景物,也是在书写勤劳的人们。 我会再找一名代表进行补充,明确答案:新的一年必定是美好的一年,必然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4.在分析了第一、二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三部分,并提问:既然是拟人手法,作者为什么偏偏把春天拟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呢?换成别的好不好?学生摇头表示否定,这时,我顺势提问:请同学们说明原因。我启发学生:“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新鲜的血液和奋发向前的斗志,是美丽与欢快的象征。所以作者用这些来说明什么?学生明确答案:符合作者对于春天的看法,即: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整体,并设置问题: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幅美丽的、充满活力的“春景图”?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在柔和的轻风细雨中,五彩缤纷的果树、鲜花花竞相开放,蝴蝶飞着,鸟儿唱着,勤劳的人儿大步向前迈着,人们笑着、闹着,为了一年的新景劳作着。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单单是为了描绘春景而对其进行赞美吗? 这个问题也有一些难度,我会让学生读一首诗歌,诗歌中有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以此类推至本文,学生可以明确:作者是在借春天抒发感情,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作者通过描绘充满活力的春景来展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新鲜事物的憧憬。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新课标指出,要在教会学生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其类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要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派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是“温情的宝地”,我会启发学生比较两篇作品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业的完成是对本节课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很好的归纳与梳理。我会留作业:总结本节课内容并查找一下朱自清生平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作品。

  七、说板书设计

《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题目的本身既蕴含着浓烈的情味,又暗含着生活的情趣。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1.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师生共同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以及和时间有关的名言。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板书“勿”字,让学生认识并组词,,然后加上一点后成为“匆”字,说说对“匆匆”一词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给“匆匆”一词搭配词语,说说“---匆匆”或“匆匆----”,再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匆匆?(这样的导课既简单又扎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认识作者

  请学生简单介绍课前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还有对散文的了解。(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让我们用心一起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听老师范读《匆匆》一文。

  3、这篇文章美么?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是作者用心灵写下的文章,所以,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自己想不想试一试?

  4、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己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5、看到你们朗读时认真投入的样子,听到你们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大家一定读得很好。现在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四)深入阅读课文,用心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还很浅,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接下来我们就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看哪些段落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仿佛从中聆听到了什么?(读并不只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静思默想会让学生沉浸在书的磁场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说说你的感受。(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就是品读词句,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东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础上再读。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读得也会越来越好,真正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贯穿整个课堂。)

  (五)总结感受,升华理解,感悟道理

  1、高尔基说过,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刚才我们就通过阅读用心灵和朱自清先生进行了交流、谈心,同学们的感受很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来总结、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你最想说什么,想一想,写在课题的旁边。

  2、请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老师随即把大家评价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到此为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心朗读、用心品读、用心诉说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说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以教材定教法: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加上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3、简单、扎实:

  “大道至简”,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也一样,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才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所以,本课,我力求屏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繁杂的教学环节、罗嗦的教学语言,真正地做到“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静下心、钻进去、深下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宁可一课一得,真正让学生学到点东西,也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让人产生作秀之感。

《春》说课稿4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

  春景:宏观——山、水、太阳

  微观——草、、花、风、雨、人

  春情:热爱、奋进

  补充说明:根据学生情况,分两到三课时。

《春》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春》说课稿6

  一、课本阐述

  前两个单位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保护生命,而本单位则是领导学生走进大天然,明白昼然风景。单位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显现了色彩美丽的大天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怀散文。作者朱自清老师捉住春天的重要特性,用诗的笔调,刻画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生机盼望勃发,草木花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向往将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怀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阐发

  春天是学生熟习而喜好的季候,他们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觉。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夷易好懂,节拍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阐发,凭据语文课标要求,联合七年级学生现实及课本特点,确定本课讲授目的如下:

  三、目的:

  1、领会本文融情于景,景象融会的表现伎俩,造就语言表达本领。

  2、造就朗诵本领,背诵这篇文章。

  目的:

  造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咀嚼文章的画面美,意会作者的头脑情感。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目的:

  造就学生视察天然、感悟天然的本领和热爱天然的情绪。

  四、讲授重难点

  造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优美。

  五、讲授理念

  1、夸大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尺度》明白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外交关键,器重造就语感。”还夸大“要增强朗读,器重阅读感觉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讲授中我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头脑情绪和人文内在。

  2、接洽现实生存。充实变更学生在生存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索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风景差另外人会有差另外感觉。表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存中去发明语文,在生存中学习语文。

  3、器重互动互助。《语文课程尺度》指出要“积极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能自动举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本身的心得,能提出本身的见解和疑问,并能运用互助的方法,共同探究疑困难目。”因此,在讲授中要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同等、融洽交换讨论的互动互助,引导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自主构建探究题目、发明办理题目途径的阅读方法,并渐渐学得互助技能。

  六、讲授方法

  1、景象讲授法。使用多媒体营造出天然、优美、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朗读讲授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种种方法的读贯串于整个讲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讲授法。充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阐发、感觉作者的写作乐成之法。

  七、学法引导

  接纳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历程中,学会怎样朗读抒怀散文,领会春的优盛情境;在分小组互助探究明白课文内容的历程中,得到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咀嚼文中逼真的语句。

  八、讲授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本身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情感。”以此变更学生的生存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团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老师富有情绪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共同,在学生头脑中刻画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笔墨的配景画面又表示了该段笔墨的主题,景象融会,把学生带入朱自清老师《春》的天下。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举行评价以及自读,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举行开端阐发和感悟,使本身对春的感觉和作者对春的感觉举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怀散文的朗读本领,造就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明白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而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容许学生各抒已见,恭敬体验的个别差别,不求结论同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助探究,体验阅读的历程和方法。在讲授中,老师起首引导学生捉住表现风景特性词语感悟春的优美。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 “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性;通过人的行动“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觉“轻寂静”、“软绵绵”等词语来表现对春草的喜好。其次,引导学生举行变句阐发,如比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领会“偷偷地” 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高兴;“钻”表现出小草茂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做到景象融会,以突破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末端。让学生相识简便有力的开头末端对点题、展现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相识拟人、排比、比喻等伎俩在传情达意、增长文章熏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明白举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好的句子,说说喜好的缘故原由,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发生共鸣,领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造就了学生的发散头脑和语言表达本领。

  (四)讲授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劳绩,老师偏重从明白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风景;2、要捉住风景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风景可以大概逼真地再如今读者眼前;3、在风景中融入本身猛烈的情绪,并通过直接抒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伎俩,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计划

  感悟朱自清老师的《春》,写一篇漫笔,刻画本身故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鉴戒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计划

  用精粹、归纳综合的笔墨勾画出文章的布局,脉络清楚,形象直观,使优美、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春》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 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板书设计: 说明

  昐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赞春 春风图

  春雨图

  绘春 迎春图

  此示意图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总结完成。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结束。

《春》说课稿8

  一、说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说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说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五、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文章

《春》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以童真、童趣的方式描写,无论是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四个人玩、五个人玩,还是许多人玩,都是能够使人快乐的。不管是很多人一起玩还是只有一个人自己玩,都应该从中找到快乐的方式。意在启示同学们应该感受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

  二、说目标

  1.会拼写、拼读本课13个会认字,能按正确的笔顺写出本课的七个会写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并理解不管是很多人一起玩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玩,都应该从中找到快乐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

  三、说教法

  对初入学儿童,应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儿童就会对学习兴趣。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让他们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主动地轻松快乐地学习。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游戏感悟

  1.本节课教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做游戏,教师设定游戏有:折纸、踢毽子、跳绳(自己单独跳或者两人甩绳子一人跳)、搭积木、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跷跷板、拔河、老鹰捉小鸡、打篮球。每个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找到小朋友一起完成,但是每个小朋友都必须玩两到三个游戏,不能只玩一个游戏。

  2.学生玩游戏,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同学们一起玩。(设定时间25分钟)

  3.游戏结束后,教师把学生带回教室。

  4.教师提问:你们快乐吗?为什么快乐?哪些游戏你最喜欢,为什么?(学生交流)

  5.教师点评:不管是通过折纸、踢毽子一个人自己玩,还是通过下象棋、打羽毛球、拔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家都感受到了快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享受静静地快乐,一群小朋友玩的时候要享受团体的快乐。玩游戏和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快乐,我们应该发现生活的乐趣,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游戏,快乐的生活。

  在本环节意在通过游戏使同学们感受快乐,联系生活实践,发现生活的乐趣,进而达到快乐学习,快乐游戏,快乐生活的效果。

  (二)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教师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学生感受课文。

  2.教师讲解本课的动词:

  踢、跳、搭、打、听、讲、坐……

  踢毽子,踢足球 跳绳 搭积木 打羽毛球 听音乐 讲故事 坐跷跷板……

  3.教师活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老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在本环节,品读课文和字词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感悟,都是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各种各样的快乐。

  (三)学习会认字,识记会写字

  1.学生圈划课文中的生字。

  2.教师拼读生字,学生跟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会认字的巧记方法。

  4.教师点评:本课的会认字中“得”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děi”,组词得有,也可以读“de”用在动词后,也可以都“dé”,组词得到、得失;“球”的拼音是“qiú”不是“qíu”,要注意等等。

  5.出示7个生字。

  6.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7.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8.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9.引导学生巧计生字,比如:“玩”记为王+元=玩;上立下日为音;“讲”是对着井说话等等。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教师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四)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熟记会认字,掌握会写字。

  2.以记日记的方式写一写,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而这些趣事都是和谁一起发生的。

  五、 说板书

  由于本课课文的主体部分都是学生在操场感受并总结,所以本课的板书,教师以会写字为主要板书内容。按笔顺依次写出本课的会写字,教师适时讲解。

  六、说效果

  本节课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本节课的前半节在操场开展,通过做不同的游戏,让同学们感受不管是一个人的游戏,还是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的游戏都能够使人快乐。本节课的后半节把学生从操场拉回教室,同学间交流做游戏的感受,同时师生合作探究会认字和会写字,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

《春》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以时间为序,通过童真、童趣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小朋友在不同的时间应该做的事,以及他的心里想法的变化。以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例,来告诉同学们应该有时间观念,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做有益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事。

  二、说目标

  1.会拼写、拼读本课13个会认字,能按正确的笔顺写出本课的七个会写字,认识一个新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理解本课的词语。

  3.感受并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时间观念,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都形成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在课文感悟中,使同学们能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设问学生,你们每天都是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上学,这些事情都是你们自己愿意做的吗?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一个接一个。读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会认字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圈划生字。

  2.教师拼读生字,学生跟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会认字的巧记方法。

  4.教师点评:本课的会认字中“接”的.拼音是“jiē”不是“jīe”;“觉”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jiào”,组词(睡觉),也可以读“jué”,组词(感觉);“梦”可以拆开来记:木木夕;“伙、伴”都是和人有关系的字,所以偏旁是单人旁;“却”的拼音是“què”而不是“qùe”。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一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玩踩影子游戏和回家睡觉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玩踩影子游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玩踩影子游戏,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回家睡觉,因为他知道到了该睡觉的时间。而且他知道睡觉有睡觉的好处“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讲解“各种各样”这个成语。

  3. 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二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睡觉和起床上学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睡觉。)

  4. 教师讲解:从文中“要是不上学就好了”这句话能看出他更喜欢睡觉。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睡觉,但是他依然选择了起床上学,因为他知道到了该上学的时间。而且他知道“去了学校,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5. 教师找同学朗读第三段,同时同学们思考:这一段里小朋友都做了哪些事,他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回答:做了玩跳房子游戏和上课这两件事,他更喜欢玩游戏。)

  6. 教师讲解:从文中“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这句话能看出他更喜欢玩游戏。课文中的小朋友虽然更喜欢玩游戏,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去上课,因为他知道到了该上课的时间。而且他知道“听老师讲故事,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7.教师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8.教师讲解:以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例,来告诉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时间观念,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明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做有益于我们身心成长的事。

  9.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从前往后按段落来朗读课文。对于朗读的较好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奖励。

  在本环节,学习课文和字词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感悟,都是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形成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自己组织句子充分表达出来。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5.引导学生巧计生字,比如加减法记忆:禾+中=种;比较记忆法:样和伴比较;分类记忆:伙和伴的偏旁都是单人旁,过和这的偏旁都是走之旁。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教师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熟记会认字,掌握会写字。

  2.以记日记的方式写一写,你每天要做哪些事,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要做不喜欢的这些事。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以时间为序,板书“月夜(踩影子游戏)——睡觉(做好梦)——起床(上学)——课间(跳房子游戏)——上课(老师讲故事)”,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接一个”,板书的艺术化是低年级教学的有力促进。

  六、说效果

  本课的字词学习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的方式,这样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字词。一年级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而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了这篇课文可以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课文品读中,教师适时的把课文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催生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想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春》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这篇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

  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

  (三)品读揣摩。(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此时利用学案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提问:文章地地段中的“闹”改为“飞”字好不好?

  不好,“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四)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提高题)。(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学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

  (3)《春》的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

  一、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二、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三、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五)小结

  (1)内容小结。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计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写法小结。

  全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课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绘。

  (3)写景的佳词妙句。

  (4)思想上的启迪。

  (六)拓展训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春》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由《春》这一课开始,为学习后面三篇关于自然的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课标与课文: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春》这一课就是要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进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②过程和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准确描写的方法。

  5.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这一思想,我设计了“回忆春天——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畅谈春天——歌咏四季”这五个教学思路。前三个环节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四个环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由春天引申向四季,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有无限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燕子回来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妙笔生花描绘了春天。如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师生齐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春的美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民篇《春》。(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理清思路——感受春天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

  【设计说明】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

  (三)、研读赏析——品味春天

  1.精段颂读:

  朱自清先生将赞美、喜爱之情融于景物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小草,花儿,柔风,细雨,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那么,这五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文宜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读导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2.精心潜读:

  同学们读的好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美,你能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提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句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方法:圈点勾画

  【设计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配乐朗读: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丹青”高手,他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他们以鲜明的感情色彩。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放音乐,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说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四)质疑反思

  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审美训练

  1.拓展延伸——畅谈春天: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有人说“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有人说“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2.学以致用——歌咏四季: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设计说明】这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读写听说关键是要落在写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环节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结束语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宏观: 山 水 太阳

  景:{

  微观: 草 花 风 雨 人

  情: 新 美 力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便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说课反思

  1.这篇课文我没有设计检查生字词环节,因为如果象以往一样把它放在引入课文之后讲授新课之前,则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范读,生字词一关已能基本解决。

  2.以往《春》的教学,注重逐段逐层的分析,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所以这次教学设计,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重突出阅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让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

《春》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春的消息》是我国著名诗人金波为孩子们写的一首春天的诗歌,介绍了春天的几个特点:蝴蝶飞舞、雏菊开放、枝头吐出绿苞、田野钻出嫩绿小草等,意境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品读。这样的诗歌,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课标里对诗歌教学的建议是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年龄的特点,学习这课我定了四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

  (2)在读中理解“牵引”、“雀跃”、“明丽”、“面颊”等新词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诗文。

  (4)仿照第三、四小节格式写诗。

  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目标,这样确定是因为课标对一到九年级的阅读都提出了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词语。只有在第一课时完成了这些初级目标,才能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完成后两个目标,这样确定是因为这篇诗文适合学生品读,只有让他们反复品读才能品味、积累语言,而仿写是让学生学习运用的过程。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文本,体会语言的魅力,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能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并仿写。

  【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以下四种教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范读。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范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指导方法。 (2)两种不同读法对比读。(3)抓重点词语品读。(4)想意境读,比如这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让学生想春天的风是轻轻地,枝条就像坐在摇篮里荡秋千。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这种意境,读出味道来了。(5)由扶到放,重点指导难读的一、二小节,第三小节的“爱怜”一词,剩下小节放手让学生采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练习读。

  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采用以下两点学法:(1)读中感悟法。课标讲“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2)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小学课程与教学论》里讲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这里我引导学生仿写就是一个学习运用的过程。

  【教学设计】

  1、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教学的细节。板书课题时,为了吸引每一位孩子,我让他们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并引导他们注意“春”字捺的起笔位置,“息”的心字底三点起笔落笔位置。这样孩子们不仅记了字还懂得怎样写字更漂亮。读了课题后,我这样引导:这首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画卷,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我声情并茂读完请同学们说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枝条、小鸟、蝴蝶、雏菊、溪流、阳光、小草等这些春天的景物。因为这首描绘春天的诗歌孩子们都有生活体验,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让他们去概述内容不容易讲出来,但通过想象画面就非常容易讲出来了。

  2、品读诗句,领悟语感

  这首诗歌最难读的是第一、二小节,第三小节的“爱怜”一词。品读第一小节,我重点指导读第一、三、四句话。第一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我引导他们想春天的风是轻轻地吹,枝条就像坐在摇篮里,轻轻地、柔柔地读,就读出意境了。第三句“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引导他们理解整整写出了冬天的漫长,要读出漫长就必须拉长重读。第四句“你看,春天已经来到!”引导学生体会盼望了那么长时间,春天终于来了,心情的兴奋该如何读?并请他们注意标点叹号,让他们知道读出感情不仅仅要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情景,还要看标点来品读,来体会情感。品读第二小节,我重点引导两处,一处是“让我们换上春装,就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这处我采用两种不同读法对比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孩子们着急地到野外去玩,要读出着急的心情就必须语速加快。一处是“到处是春天的欢笑”,到处写出了孩子们高兴地玩了很多地方,处处都留下孩子们的欢笑,这里我这样处理: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那“到处”除了树林、山岗还有哪里?孩子们会想象还有田野、校园、花园等一些地方,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么多地方,怎样读才合适?第三小节,“爱怜”一词,我准备采用换一换的方式来理解。这样问他们“爱怜不如高兴好,高兴地捉住再高兴地放掉多好,换掉吧?”这时学生就会从两个高兴重复了不能换,放掉蝴蝶时是不舍,不是高兴来反对我的建议。我趁机板书出爱怜,告诉他们怜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可怜”、一种是“爱”,在这首诗歌里应该是哪种意思,得出是爱后,再试着读出这种意思来。

  在引导学生品读完这些难读的地方后,我让他们依据刚才的方法练习朗读其他小节。

  大家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更应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本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有强烈的情感,所以在品读这个教学环节我采用一些适用的教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理解了诗文,达到了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又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3、仿照第三、四小节写诗

  有一位诗评家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我让孩子们仿写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指导孩子写诗,并不是要让孩子个个成为诗人,而是为了引导孩子走向生活,引导孩子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并从中学会表达。

  4、推荐阅读诗人金波的另两首诗歌。谈谈感受。

  此环节设计缘由有二:一是引导学生读诗、品诗,创造出诗的氛围,让诗进入学生生活。这就会给他们心灵上播撒下诗歌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诗歌就会在他们心中发芽、长叶。二是让学生知道诗歌有意思,只要多观察、多动笔,也可以写出诗歌来。

  四、说板书

  1 春的消息

  枝条 小鸟 蝴蝶 雏菊 溪流 阳光 小草 杜鹃 风筝 桃花

  爱怜 雏菊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上台板书,不仅对这些词语加深了印象,而且在老师对字的品评中更加清晰地明白怎样写字更漂亮。凡是孩子们理解有困难的的词语如“爱恋”、“雏菊”我都端端正正板书到黑板上,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学习运用。

《春》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二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理远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的品质。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

  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不知多少人读过朱自清的《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之后,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我认为像《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其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带领学生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图片,欣赏春天美景,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问:提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我们的学生语文底子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本课教学用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入

  二、考点回顾

  1、朱自清(1898-1948), 字 ,号 ,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散文 、

  、 等。

  2、《春》这篇文章可分三部分,分别为 、 、 。

  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 、 、

  、 、 。(设计此题目的在与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三、赏春

  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春天的诗句(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扩大教学容量。)

  四、读春

  请几位同学分别颂读3-7自然段,教师或学生对朗读予以简要评价。出示朗读要求: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设计此题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天形象,传达内心喜爱春天的情感)

  五、品春

  再读课文,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 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 ______(景物),用了____修辞,或是从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六、析春

  1、春草图:写到了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2、春花图: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3、春风图:作者从哪些感觉来写春风?

  4.春雨图:看看图片上的春雨,想象作者笔下的春雨,概括其特点。

  5、迎春图:引导看图片――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通过品春和析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写景

  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的运用。)

  七、唱春

  跟着音乐同唱春天的赞歌《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的美丽,祖国的美丽。(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角度感受春天。)

  八、找春——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2、到田野寻找春天,仿照本文写景之法描绘家乡的春天,要求五百字左右。

  3、背诵本文。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做到学以致用。

  四、说教学效果

  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指正。

《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它属于人与自然主题的审美板块。从单元前言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陶冶读者心灵,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比如《春》这一课就是要求背诵的。

  《春》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

  那么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什么呢?按照教材中单元提示的话来说,就是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这一点也正是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材要关注自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一致的。

  二、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理清思路,感受多姿多彩的春景之美。

  2、通过诵读,体验灵动、活力、喜悦的情感之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语言的典雅之美。

  由教材课后练习的编排来看,编者意图是:积累、品味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学习比喻的运用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目标,同时也是本文的难点。

  三、说方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七年级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来说,感性的认知方式仍然是七年级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手段。这和《春》语言典雅,适于诵读相适应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因此我计划采取诵读指导法、情境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做批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

  四、说过程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品文,我计划按照一课时45分钟来设计,大致分为文本导入“春”是什么

  理清思路《春》里有什么

  重点突破《春》怎样写的

  文本拓展“春”还可以怎样写

  等四个主要步骤。具体如下:

  (一)文本导入——“春”是什么

  新课标提出,要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这里我计划从古文字“春”谈起,请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谈对春的看法,如春的景物,对春的感受等等。这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情境,将文本放入传统文化的长河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学习,同时由一篇文章串联春的主题阅读。

  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

  (二)理清思路:《春》里有什么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概括景物特点。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感受多姿多彩的春景之美。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诵读指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起始环节我计划让学生自由朗读,尊重学生的原始理解。引导学生从学习抒情散文的角度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以学为主。

  1、自由朗读课文和注释:

  扫清阅读障碍。

  文中写了《春》的哪些景物,给你带来什么阅读感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景物,用心把它读出来推荐给大家。

  (三)重点突破:《春》是怎样写的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情感之美,揣摩语言之美。写作既是仿写,又是积累。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完成两个主要目标:通过诵读,体验灵动、活力、喜悦的情感之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语言的典雅之美。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式话题展开:

  请你结合文章思考:

  朱自清先生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春天?结合文本回答。

  示例:这是一个令人期盼的春天,你看,经历了一个严冬,作者连用两个“盼望着”,心情热切,东风刚至,就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

  这是一个活动式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交流,读写结合的方式,品味春的生机与美。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关键词、主旨句、修辞句、感情或含义深刻句、特殊句式等。

  (五)文本拓展:“春”还可以怎样写

  春,是一个季节,是一种美,同时是一种心理感受。俗话说触景生情,我们心里一旦储蓄了大量美好的情感,那么我们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

  这里的拓展是承接主题,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更鼓励个性表达,实现师生、生生、生本对话。既是链接生活,同时也为了落实新课标语文实践性的特点,落实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

【《春》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的说课稿03-29

春的说课稿07-22

《春》说课稿03-18

春的消息说课稿01-08

《春》说课稿15篇【推荐】05-17

春教学设计08-04

春教学反思04-10

《春》教学反思09-23

《春》教学设计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