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3-01-18 10:01: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师说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跳跃(欢乐蹦蹦跳)

  一、 设计理念

  本课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体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运用到教学中。

  在课的结构、组织形式、师生参与、游戏的开发、创新情境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本课根据(水平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选用短绳为教学用具来贯穿整堂课,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各种不同的跳跃动作,充分体会模仿动物游戏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运用同学间的各种创新,以视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认知较粗浅,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大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在设计本节课时,以多变的内容和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在整节课中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创想、感受、达到目标要求。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初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 90%的学生能正确模仿动物的跳跃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双脚跳的方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四、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单双脚跳的多种方法,并能运用到游戏中。

  五、 场地器材:短绳每生一根

  六、 教学过程

  (一)互帮互学蹦蹦跳 (激发兴趣阶段)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集合整队,练习队形

  2、启发学生练习小兔跳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

  4、引导学生思考和模仿心目中跳的最远的动物跳,并把自己的动作与小伙伴分享。

  5、鼓励学生相互模仿,大胆交流。

  学生活动: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在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配合儿歌,体验踏步要求。

  3、和小伙伴一起练习小兔跳,体验小兔跳的轻松,并尝试为小兔跳配上儿歌。

  4、大胆地展示,交流自己的动作。

  5、想一想什么动物跳得比小兔更轻松、更远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它的跳跃动作。

  6、大胆地展示,交流不同动物的跳跃动作。

师说说课稿2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 为此次活动设计了课件、制作了魔术箱。

  2、为幼儿提供了蜡笔、纸张等。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

  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学习诗歌时我以看颜色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蜡笔画画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色彩。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说是魔术师?哪几种颜色在变魔术?等。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活动中集体讲、个别讲等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

  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程序:

  (一)自由探索色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颜色,萌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知道一种颜色可以变出多种物体,为下面学习诗歌埋下伏笔。

  (二)学习诗歌。

  此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游戏“颜色变魔术”,教师依次用各种颜色的蜡笔变魔术,让幼儿再次感受周围生活色彩的丰富。第二环节是幼儿完整欣赏诗歌。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欣赏诗歌,欣赏后启发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利用课件让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直观形象的.课件充分刺激了幼儿的感观,引导幼儿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第四环节是幼儿学习朗诵诗歌。首先让幼儿跟着课件朗诵,接着组织幼儿集体朗诵,最后请个别幼儿朗诵,这样注意到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第五环节是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想想诗歌中的颜色还可以变什么,为以后的仿编诗歌埋下伏笔。

  (三)游戏“变魔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五种以上的色彩作画,让幼儿带着已学过的诗歌到绘画中体验、感觉。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学习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两者相辅相承。

  (四)仿编诗歌

  出示自己画的图片让幼儿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什么颜色变出什么?”“有几种颜色变魔术?”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五)结束。

  在此环节教师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材料与诗歌结尾“回到盒子里,亲亲热热在一起”相呼应,旨在教育幼儿用完的物品要归位。最后为了巩固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延伸活动,把材料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继续作画仿编诗歌。

师说说课稿3

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幼教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快乐超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两只小象》一课是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内容,属于音乐领域。《两只小象》这首歌活泼欢快,极富儿童气息,把两只小象在一起玩耍嬉戏的情形都展现出来了。歌词简洁明了,幼儿易学易唱。而且歌曲当中的故事情节简明易懂,幼儿能够快速的领悟其中内涵,也便于中班幼儿进行仿编,能够更好的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借助老师体态动作,能够理解教学图片并理解记忆歌词,

  2.能力目标:能够自然地随老师学唱歌曲,并积极扮演小象参加演唱活动,能够发展创编各歌曲和动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共同歌唱、律动、游戏的快乐。

  而活动的重难点和活动的目标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此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会演唱歌曲,并在唱的过程中角色扮演活动;难点是:演唱过程中的动作创编。

  二、说幼儿情况

  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到这个阶段幼儿各种表达能力和对音乐的欣赏感知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在这里很有必要对幼儿的情况展开一下详尽的分析。

  中班的幼儿思维活跃,能开始表达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艺术感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力,在音乐的领悟和感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在音乐的创编上也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导示范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范唱,并引导幼儿创编让幼儿进一步的加深对这首歌曲的体验。

  四、说活动准备:

  一次幼儿音乐活动要想顺利成功的进行下去,活动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活动中必然需要各种材料,还包括幼儿此前的一些经验,做好这些准备,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的准备来确保活动顺利展开。这些包括:

  1.经验准备:幼儿之前已经有初步的歌唱经验,有一定的创编歌曲的准备;

  2.物质准备两张小象图片,伴奏音乐,歌词卡片等。

  五、说活动过程:

  在此次活动过程中,我本着“幼儿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来积极展开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确实做到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并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因此,我将活动设计为如下环节。

  1、在活动开始之初,先用如下律动来展开

  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小鼓咚咚咚。变成小鸡叽叽叽。变成小狗汪汪汪,我有一双小小手,

  又灵巧来又能干,我有十个手指头,相亲相爱不分手。

  带领幼儿一起做律动活动。结束之后适当进行评价,对表现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之后由这个问题来引入活动:那刚才大家一起用手指头变出那么多东西,那老师也给大家用手指头变出东西来,大家看着是什么啊?

  展示出小象的图片来引入话题,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整体感知歌曲。

  (1)教师用手指做小象,引导幼儿也用手指做小象,并和幼儿用手指进行游戏。

  (2)教师自然地演唱歌曲,之后提出如下问题:你听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就象什么?见了面干什么?边提问边引导幼儿理解歌词。

  (3)教师再分段演唱一遍歌曲,让幼儿有更加深入的印象。

  3、幼儿学唱歌曲。

  老师带领幼儿通过分段的方式,男女生分开唱的方式来让幼儿学唱歌曲。

  4、幼儿边唱边结伴游戏。

  老师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幼儿在伴奏音乐中找一个小伙伴,结伴扮演两只小象,边玩边唱。

  5、幼儿创编各种结伴游戏的方法,并替换歌词演唱。

  师:两个象宝宝在一起勾鼻子,握握手,玩得很开心,象宝宝和朋友在一起还会怎样呢?(引导幼儿创编新歌词)。

  可能会一起觅食,一起跳舞等。

  6、幼儿结伴做韵律

  活动:“大象洗澡”

  师:哟,妈妈好象闻到了汗味了,象宝宝们,快快和妈妈到河里洗个澡吧!(带领幼儿随歌曲做小象洗澡的动作)

  六、活动延伸

  一次音乐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更应该将各个领域的活动都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让他们对所学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为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会让幼儿让幼儿到美工区去画出他们在唱歌活动中体会到的两只小象嬉戏玩耍的情景。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老师辛苦了!

  

师说说课稿4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对于了解、研究和评价一节课,对于专题研究某一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又不牵涉到学生,简便易行。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2、理论性与科学性。

  在备课中,虽然教师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的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就有可能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另外,说课的准备过程是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尤其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迫使教师去学习教学理论,认真思考问题。这是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说课还需要教师写讲稿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对说课者是最贴切的指导。

  三、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 、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 、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些反映了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

  但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 、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的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3 、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虽然一般认为,说课水平与上课水平具有正相关系,但也有例外,即某些教师说课表现不差,但实际课堂教学却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课比说课多了一个不易驾驭的学生因素。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听众,而是随时参与并作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机智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有效控制教学进程,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中自觉、能动地表现出来,而说课则往往涉及不到或较难充分表现。

  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1、说教材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2、说教法、学法

  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说课者要注意说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

  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英语:直接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全身反映法

  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英语:小组合作法看、听、说、读、写

  演、唱、画、玩、做、视听

  3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练习环节的设置。

  五、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 、说“准”教材;2 、说“明”教法;3 、说“会”学法;4 、说“清”教学意图和练习层次。

  六、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教师在说课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 、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 、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 、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是10—15分钟。

  5 、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 、注意避免过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7 、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

  8 、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师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师说说课稿6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得英语课堂,是我最大得愿望,让学生在我得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得。我为实现自己得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得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得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

  我说得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得。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得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内容

  2B第三单元得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得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得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得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生活中看到得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得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习英语近两年得学生,注重培养他们得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得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得自信心;通过单元中得词和基本结构句型得操练,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得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得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a.学生能自由替换练习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得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得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得紧密联系,使学生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得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习得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学习英语得兴趣。

  (4)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得是第一课时。

  (5)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得调动学生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得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得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得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恰当得语言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得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得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学生得兴趣,开启思维得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得情景,让学生进行真实语境下得交际对话,让学生在声、文、图、象得新情境中去学习巩固,从而提高课堂得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得对话要注重语言得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得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得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得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得教学所必须得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得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得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得基础,激发学生得兴趣是新课导入得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得开端是成功得一半。

  复习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进行每天都要操练得基本得问候语得问答练习,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习第一和第二单元学习得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习学过得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得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得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得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得英语氛围,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得学习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得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得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得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聚光灯功能,让学生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得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得尾部,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得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得情景。前面涉及得都是单词得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反复听,有最直观得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相应得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得教学, 又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得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模仿正确得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得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在有效得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得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得练习,发挥学生得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得练习,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得容器功能,让学生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得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得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得图片,问学生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观察一下我们得教室,问学生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得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得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得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得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得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得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得。

师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基于初一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字词、小序,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感知诗歌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聆听,体会清重音与语调,体悟诗中情感,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便于第一个教学难点突破。

  (四)精读细研

  1.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中的字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断头今日意如何?(牺牲、杀头)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飘、交)

  设计意图:通过“牺牲”“招”、“斩”“飞”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五)拓展思维--诵读下面两首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做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完整的赏析。

  七、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师说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望岳》。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师说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蒙蒙地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授课时间正安排在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春天。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教学难点是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个体间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将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音乐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会注意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置春天,春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讨论法——通过自制乐器、处理歌曲、讨论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法——通过音乐展示,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学法有体验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表演中,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模仿法——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创造意境;创造法——自己制作乐器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协作。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引入:春天来了,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来了,我们一起去看雨吧。话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接着让学生自由律动,我边讲解在下春雨时尽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想象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和植物的千姿百态。学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春雨的美,从而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新授环节中我会先引导学生初听歌曲,思考相关简单的问题。然后伴奏,让学生用lu来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律,学生既熟悉了旋律,又发现歌曲中的难点。新课标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边实践体验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让歌曲更富有魅力。我来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如以下几点:

  1、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2、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3、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4、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

  这样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这之后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激情,进一步启发生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的感情和向往春天的情感。

  (三)音乐活动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比如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部分学生穿上准备好的服装和头饰道具装扮花草、柳枝、燕子、小鸟等等表现被雨水滋润的万物。大家共同歌唱一段“春天的交响曲”。这一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成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希望首尾呼应,结束本节课,学生唱着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表演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来结束本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师说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敦促,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平行四边形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校园操场的图片,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六) 作业设计,强化新知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A、锐角B、直角C、钝角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EF∥BC,DF∥AC,图中有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及时性”是很重要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当堂课上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便于理清本节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师说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师说说课稿14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学习本册第四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猫》是一篇需要精读的散文。老舍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说学生

  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读法、合作交流法,锻炼她们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许多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养过的小动物的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它的小伙伴啊?

  T:有一位叫老舍的作者今天也想向大家介绍它的动物朋友,你们欢不欢迎,想不想认识呢?

  (此时介绍老舍,揭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

  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小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在哪里,再读课文,自寻答案。

  (要求学生把表现猫古怪的对比性质的句子画出来)

  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又();既()又();既()又()。

  (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说课稿11-28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07-06

我最好的老师说课稿01-10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07-06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11-05

公开课教案《师说》09-06

关于师说教案范文合集五篇10-28

高中说课稿02-22

幼儿说课稿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