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说课稿

时间:2022-06-29 20:05: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巴东三峡》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东三峡》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东三峡》说课稿

《巴东三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精美的游记。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游记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了解祖国山河的秀丽。

  本文是第一篇,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系统地接触游记还是初次,教学时要注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品味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习奠基铺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山水美的情感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

  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三、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作者、文本有关的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活动迁移——小结

  1.导入:()

  课件播放“长江三峡”的风景,在背景音乐中,再现课本情景。教师配上优美的解说词,导出课题,引领学生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美景。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2.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快速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圈出作者的游踪、画路线简略图。3个别段落段落教师范读,强调语气、语调、情感、表情。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1根据游踪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2本文还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第一小题并不难完成,第二小题如果学生只会讲到形象生动,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画龙点睛等作用。这一环节是突破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细节,描写景物的能力。

  (3)鉴赏地读——精读精典段落:

  1.品读喜欢的句段2.摘抄优美句段3.赏析语言

  从修辞和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作者是如何驾驭文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难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语言的奥妙,积累语言,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3.活动迁移——“小导游”活动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让学生再次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游点充当导游。

  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书本到现实,加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4.小结

  本文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抓住游踪引导学生领略长江三峡的奇美风光,学会描写景物,品味语言,把握游记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五、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与七年级的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加深把握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

  2.写一篇以游家乡的旅游景点的游记。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巴东三峡

  刘大杰

  1,弄清作者游踪

  2,抓住景物特征 当小导游

  3,品味语言

《巴东三峡》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巴东三峡》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峡说课稿07-04

《三峡》说课稿12-08

《三峡之秋》说课稿06-29

《三峡》教学反思07-14

上三峡教案02-01

《三峡》教学设计03-21

《三峡》教案集合七篇04-12

石榴说课稿07-11

比应用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