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0 10:04: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并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究新知。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二、新授: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课件)

  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取得了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你们也一定很喜欢自行车环城赛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下面是每天的赛段里程,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张赛程表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出示)

  日期

  赛段

  里程/千米

  27日

  第1段

  39.5

  28日

  第2段

  98.8

  29日

  第3段

  165

  30日

  第4段

  80.7

  31日

  第5段

  99.4

  总里程

  483.4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互相说一说,你有几种方法解决妈妈提出来的问题?

  (2)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三种方法同桌说说每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教师总结出算法出示大屏幕上学生读

  (板书)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4、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

  483.4―(39.598.8)和483.4―39.5―98.8是相等的。

  5、想一想:整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在小数中适用吗?(适用)

  你觉得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有哪些凝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我会填)

  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

  7.4-3.41.6先算(  )再算(  )

  8.75-(2.75+3)先算(  )再算(   )

  2、第二关:我会判断

  (1)4.8-1.25+2.75(2)39.9+(20.1-1.54)

  =4.8-4      =3.99+18.56

  =0.8()      =22.55()

  3、第三关:我会计算:

  85.7-(15.3-4.8)19.9214.4-9.92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在同一个算式中的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赛段结束后,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1)483.4―(39.598)(2)16580.799.4(3)483.4―39.5―98.8

  =483.4―138.3=245.799.4=443.9―98.8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74-26=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125-27-73

  二、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三、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不计算,你知道谁的得分高?

  生4:5号选手的得分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通过估算的方法知道的……

  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解决“5号选手比9号选手的总分高多少?”这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师:这道算式里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9.43-8.65-0.40

  =0.78-0.40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四、拓展训练

  2.35+4.28+0.65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加简便?

  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要注意什么?

  五、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有哪些异同?”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 7.66-3.54-1.46

  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教材通过歌手大赛的'情景,提出了“谁的总分高?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综合列式计算。从而导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因此,根据原有的经验推导得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很容易。在基本练习中,学生能很快说出运算顺序,练习的难点在于计算的熟练和认真细致。

  在拓展练习中,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不是太熟练,对于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的过程更是不如意料中的顺畅。

  总体来说,基础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但所花时间过多,从小数分步运算到小数混合运算的过渡浪费的时间较多,而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的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所花时间不够,难点没有突破。

  第二教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 74-26=

  3.6+5.4= 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 125-27-73

  二、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具准备:

  预习准备

  (3)我学过,我会做:

  计算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15-1610÷2×516-7×2

  129+(74-52)÷27×[25+(36÷3-7)]

  上面几个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小组内说一说。填一填)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级运算,应从()往()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法,再算()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新课自学尝试

  (6)探究新知:(学习课本P74)

  1、刘老师为给9月份的“文明之星”发奖品。用20元买三支钢笔和一个笔计本,每支钢笔3.5元,每个笔计本7.4元。还剩多少元?

  自学提示: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可以先算买3支钢笔后剩多少元,再算买笔计本后还剩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法,再算()法

  还可以先算买两种商品一共用了多少元,再算剩下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里面的。

  2、试一试:

  7-0.5×14+0.833.6÷0.4-1.2×5

  20.9+10.5÷(5.2-3.5)9.4×[1.28-(1.54-0.31)]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知

  探讨运算顺序

  尝试计算

  概括计算方法

  展示研讨

  (5)课堂总结

  议一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

  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达标检测拓展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书上)巩固新知

  课堂收获与不足这节课我学会了: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

  师:小刚买了3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少儿绘画ABC》单价7.45元,《太空漫步》单价5.8元,《海洋世界》单价4.69元。

  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生:就是求上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7.45、5.8与4.69的和。

  师:求和我们用什么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生:用加法九三,列式为7.45+5.8+4.69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1:先求出《少儿绘画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算式并解答出来。(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书,一本单价是6.45元、一本单价是8.3元。如果小林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师:谁能说说“找回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的钱数与找回的钱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6.45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8.3元的数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方法二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三个小数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生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

  生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求差。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P76例3。

  主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评价任务

  任务一: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检查: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环节二

  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7.45

  5.8

  +4.69

  17.94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13.55-8.3

  =5.25

  20-(6.45+8.3)

  =20-14.75=5.25

  递等式:7.45+5.8+4.69

  =13.25+4.69

  =17.94

  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环节三

  练习

  1、P77做一做练习十八第一二题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观察板演内容,抽生纠错。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7.45+5.8+4.69=17.94

  7.45

  5.8

  +4.69

  17.94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2、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在除法中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点拨、巩固。

  教学内容:

  第60页例2。

  课前准备:

  课件、本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揭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件1)

  2、复习:(1)9.5-3.6÷5+0.18(2)1.3×(8.2-7.32)(课件2)

  二、新授:

  例2计算6.9 ÷[(0.4+0.5)×0.6](课件3)

  1、读题。

  2、讨论:(1)你发现了什么?(A。有+、×、÷三种运算符号;B、括号有中括号与小括号)(2)根据刚才的发现,你准备怎样来运算这道题目?(突出——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计算:请学生在本子上操练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77……

  4、 评价:让学生评价,重点突出——

  (1)运算顺序

  (2)计算中的发现———本题答案是循环小数。

  5、出示下列一句话: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如果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课件4)

  根据上述新的知识,例2的运算结果应该是“12.78”。但是,“12.78”是取商的近似值,因此,“12.78”前应该用什么符号?为什么?

  6、出示下列第二句话:

  切记:在运算过程中,除到哪一位的商是无限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应该在那一位上用“≈”。(课件5)

  因此,例2的运算应该是——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8(课件6)

  (二)试练:3.6÷(0.5+0.3×4)(课件7)(试练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进行评价,其中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三)做一做:12.6÷[14-(1.7+7.8)](课件8)(做完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继续评价,其中进一步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二、判断:(课件9)

  5×[63.9÷3×(7.5-5.5)] 25÷3-(2.6+3.44)

  =5×[23.3×2] =25÷3-6.04

  =5×46.6 =8.3-6.04

  =233 =2.26

  操作顺序——先计算,再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其中突出第二题的第二步应该是,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必须用“≈”。即运算过程为:

  25÷3-(2.6+3.44)

  =25÷3-6.04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有中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学会在计算结果使用约等号求出得数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五第l题,指名学生口算。

  2.提问:

  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含有中括号的,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按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L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追问:最后一步为什么要用约等号?

  指出:在计算时如果按要求哪一步取了近似值,这一步就要用约等号。如果在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者出现循环小数,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计算。

  2.完成“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取得数的近似值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讨论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相互讨论每一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在班内交流。

  3.做练习十五第3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五第4、5题。

  (1)让学生先估计每道题的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估计的使学生了解第4题结果应比8月份用水吨数多,比7月份用水吨数少;第5题的面积大约接近10×6÷2的平方米数,即在30平方米左右。

  (2)让学生解答第4、5题,比较估计的结果是不是合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2题前三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2题后两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10-23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7-25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13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17

《混合运算》教案10-22

分数混合运算说课稿11-30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05-10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6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