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1-27 08:21: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a.“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d.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3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用心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此刻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这天擂台赛冠军。

  2、这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平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明白“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那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能够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能够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资料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代替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能够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齐读——问学生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二、知诗人,解诗题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小组讨论(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学生汇报——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绿”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诗句的用词准确欣赏训练(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5).齐读

  五、拓展

  1、余光中《乡愁》

  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2、听歌谈感受:

  《故乡的云》

  六、快乐作业:

  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只隔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何

  时

  还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3-04

优秀教学设计01-22

优秀的教学设计07-06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6-23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1

乞巧教学设计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优秀10-23

《zcs》教学设计优秀04-28

《泉水》教学设计优秀03-22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