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9 08:19: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2、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3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③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对环境保护有什么看法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5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讲述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以造箭为由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巧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有力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用“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故事出处;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故事出处: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中很有名的一个桥段。

  二、初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夯实字词;分类识字,重点理解“妒忌,军令状”。

  2.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按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三、试讲故事,示范渗透方法;

  1.默读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你怎么给大家讲清楚故事的起因?

  2.交流展示,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1)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故事情节的完整,主要因素的把握等方面评价引导

  (2)依据学生的`展示随机引导概括讲故事的技巧: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

  3.结合“技巧“,借助板书再讲故事。

  四、学以致用,鼓励续编故事;

  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创编故事。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

  读

  抓重点

  讲 巧串联

  换方式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习,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杀人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杀人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平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杀人,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杀人,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陈毅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①(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目标分解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三学段(5—6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图使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基于教材:

  本节课我的是授课内容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基于学情:

  本学期开始,区教研室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后也有幸聆听了专家的指导。在此之后,我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毕竟是时间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针对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取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从而检测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借助文本注音,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识字经验,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目标2,3、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目标4、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希望孩子能以本篇文章为契机,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从而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识字,认识10个生字,通过形声字的方法会写“忌,幔,擂”等三个字,通过形近字辨析会写“妒,呐,援”等三个生字。

  2、小组合作,分段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草船借箭

  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了解呢?

  (板书感受)

  师总结:《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是一篇有关谋略的故事。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谈起,唤醒了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小组合作分段小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互相交流,多读几遍。

  ②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交流课后要求会写的字。划出生字在文中的词语,并试着理解词义。

  ③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汇报

  【设计理念】学生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直面文本,学生在交流朗读中谈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二、细读体会

  1、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你从哪里能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画出这样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设计理念】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接品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

  诸葛亮:神机妙算

  【目标达成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饮酒()都督()惩罚()水寨()呐喊()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草船借箭准备是();草船借箭的过程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2、文章结尾的句子()照应了开头的句子()。我们学过的首尾照应的课文还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周瑜的嫉贤妒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鲁肃对诸葛亮的采访,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前置性作业

  1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表现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凯旋而归的诸葛亮一定会很感谢鲁肃,如果你是鲁肃,你可能会问诸葛亮哪些问题?如果你是诸葛亮,我又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3搜集三国演义里和草船借箭相关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就是《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千万别写成刀剑的剑)

  设计理念:用总结性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期待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氛围。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来说说?

  (写事的文章只要抓住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周瑜,一个是诸葛亮。(板书)

  设计理念: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回顾,也是为了引出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便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授。

  1、这两个人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化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尝试着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把你的感受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A、交流所写的感受。

  B、通过朗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补充评价全班读)

  设计理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3、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不但把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还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好在,三天之后,诸葛亮如愿以偿,顺利从曹军那里借到了10万支箭,凯旋而归。凯旋归来的诸葛亮首先要感谢的那个人就是——鲁肃。可鲁肃上了孔明船—————是糊里糊涂。如果你是鲁肃,你想问诸葛亮什么问题呢?

  我们学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认为访问首先要做什么准备?(了解人物)在本课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段落来了解诸葛亮。(4——9)那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4——9自然段,并从中找出你最想问的4个问题。把你的问题和四人小组的其它伙伴交流一下,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

  预设:诸葛亮为什么将借箭的期限从十天缩短为三天?

  诸葛亮为什么让鲁肃帮忙,而且不让告诉周瑜?

  诸葛亮为什么料到曹兵不会出来?

  诸葛亮面对我的问题,为什么要“笑”?

  小组汇报。

  鲁肃,你想问什么就赶紧问吧?

  诸葛亮呢?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要解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通过采访的形式来展现这一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人物访问有了一定的复习。

  4、鲁肃心中的问号一个个变成了感叹号。这会儿,鲁肃服孔明,那是五体投地呀。周瑜也是自愧不如,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为什么叫借箭呢?箭还到了哪里?课下,大家也找到了一些和这个故事有联系的故事,谁来说说。

  预设:蒋干偷书周瑜打黄盖借东风火烧赤壁。让一个孩子读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经典段落。

  师:箭从何来?(这就是草船借来的箭)

  师:果真是有借有还啊。

  5、这就是《三国演义》,他有惊心动魄的战争,他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才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课下,希望我们可以完整地读上一读。

  设计理念:我们的语文应该是大语文,不仅仅是课本当中的几篇文章,所以,以文本为起点,为载体,让孩子能够大面积的阅读,才是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关键条件。

  三、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嫉贤妒能

  诸葛亮: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数:

  约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习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天时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懂地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人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习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4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道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所在单元的教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率。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准确地,跟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学习要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三类目标制定如下:

  a类目标: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能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b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四个人物的文学形象。

  2、能结合课文理解,进入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c类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知道文学人物区别与历史人物。

  三、说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本课制定的三类教学目标,我是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不同方法理解。

  2、标画课文自然段,知道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查资料,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4、圈画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给你留的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所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六、说教法:

  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让阅读教学变的清晰起来。

  七、说学法: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八、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激趣导课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就设置的一个悬念:“你知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其实只要你用心学习课文了,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能不能回答出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准备分三步完成。

  1、在读书活动中,你都读过哪些书?

  2、读书是有讲究的。然后出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3、顺理成章引出要学的课文——19、草船借箭。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有效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的预习,设置这个环节,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一些基础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学生养成一个扎扎实实预习的好习惯。

  1、知道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1)说出故事中有几个人,都是谁?

  (2)准确写出四个人物的名字。

  一方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四个名字中有两个生字,顺便也进行了检查,更重要的是为本课的教学核心—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了一个准备。

  2、通过看拼音写汉字的方法,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大屏幕出示课文梗概,凡是生字,一律用拼音表示。

  (2)抽一个学生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遍,告诉学生,要把拼音换成汉字。学生写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问题,为后边指导做准备。

  (3)对照屏幕对答案。

  (4)评价,相机指导。

  把课文浓缩,在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

  本篇课文比较长,对于其它几个预习作业,我会分解在后边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完成。

  第三板块: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

  理清课文层次,在本课是一个基础性目标,不宜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完成。为了给学生一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可以引导一下学生:

  草船借箭,你一定知道是谁向谁借箭的吧?打开课本,快速找出诸葛亮出发借箭,到借箭归来的段落。这样文章的中心段就提了出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周瑜借箭?学生就会说出借箭的原因,顺势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起因段就出来了。

  这时课文已经被截成了四部分。再问其它段落写什么?水到渠成,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2、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有了前面的理清层次这个环节,所以让学生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里不会有困难。

  第四板块:深入到课文第三部分(6—9自然段),从诸葛亮巧谋划、晓天文、懂地理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本文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时,可以借课文中周瑜的话引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形象,然后围绕“神机妙算”进行教学。

  1、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承接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你觉得这件事中谁是最主要的人物?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也是一个预习作业。)课文中也有一个词,是用来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儿的人的,你知道是哪一个词语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哪一部分课文最能直接反应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2、抽生轮读这一部分课文,画诸葛亮指挥军士们的句子。一方面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为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做准备。

  3、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逐句进行研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

  4、除此以外,还有哪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借箭的保障?

  通过分析写雾的句子,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

  5、是不是诸葛亮巧谋划、懂地理,晓天文就能保证借箭的成功呢?你认为还需要什么?设置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第二课时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第五版块: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感受诸葛亮,还要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这一板块几句是要以诸葛亮为主线,来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弄清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1)知道故事中几个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这是本课的预习作业,所以先让学生说,能说多少是多少,然后老师小结。

  2、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还是要以诸葛亮为线来分析的。

  a、你们说说,诸葛亮都了解谁?

  b、从哪里看出来他了解周瑜?(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最明显的手法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且文中人物都是绝顶聪明的高手,在对话的背后都有深藏的东西。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更是反映两人的特点,所以在这里要做重点分析,通过两个人的语言交锋,感受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①边读边分析两个人的对话,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②学生分角色对话。)

  c、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周瑜的部下,又是周瑜派来监视他的,他怎么就敢向鲁肃借船呢?鲁肃做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一个词表明一切都在鲁肃的预料之中呢?(引导学生感受鲁肃的形象。)

  d、其实在这件事上,诸葛亮还算对了一个人很重要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曹操)

  出示第七自然段鲁肃和诸葛亮的.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算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再问:曹操出来了吗?出示第8自然段曹操下令的句子,验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体会诸葛亮的“笑”。

  “笑”的研读,可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进一步认识。

  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交流,感情读。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轻松“借”到十万多支箭,难怪——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说周瑜会服吗?那他还会做什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周瑜还会怎样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又会怎么应对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怎么办?

  (2)刚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就变的这么聪明了,那要读两个故事,三个故事呢?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了”吗?

  既可以和开课照应,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六板块:还原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思考,来使学生“去蔽”。尤其是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塑造,是按照作者的感情倾向来塑造的。重新认识周瑜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只是“嫉妒”两字能概括的吗?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刻的两国利益的考虑。从而初步还学生一个“草船借箭”的真相。

  由于本文是由小说改编的,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一定人物的塑造难免存在着“遮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人物塑造虚构的特点,对故事中几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文中的四个人物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2、这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这里有大量的细节和一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事实上这些人物是怎么样的?

  逐一还原人物历史面貌。

  3、小结:阅读时要注意区分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

  八、说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让学生对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一目了然,对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形象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巧谋划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

  绳索连船大雾漫天顺风顺水周瑜(阴险狡诈)

  一字摆开鲁肃(忠厚守信)

  擂鼓呐喊曹操(谨慎多疑)

  调转船头

  [设计理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紧扣教学目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束缚自己、规范自己,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5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近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2-2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5-3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10-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5篇04-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3-0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2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6-21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