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7 18:24: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1

  【教材简说】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⑴ 学生练读。

  ⑵ 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⑴ (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⑵ 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⑶ 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⑷ 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⑸ 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⑹ 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⑺ 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⑻ 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⑼ 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⑴ 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⑵ (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⑶ 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⑷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 ān)

  4、小结: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鸟飞/二月天,? ti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yān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村居》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改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复习古诗《村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这首诗岁描绘的情景。

  3根据古诗《村居》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古诗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含书面写作)

  四、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作前回忆,激发兴趣。

  通过回忆,复习五年级学过的现代诗《给奶奶送阳光》的改写方法。

  1指名背诵《给奶奶送阳光》。

  2说一说自己改写《给奶奶送阳光》最得意的地方,再说说当时为什

  么这样改写。

  3教师小结改写的一般方法。

  二、读析例文,感知方法。

  1读例文,学生自由读并汇报自己的所得。

  2析内容,明写法。

  (1)指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将例文与诗句对照起来读,找出哪些内容是围绕原诗

  写的,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第4、5自然段是围绕原诗的意思,第1-3自然段是作者想象的`。)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改写成记叙文后,就不能像原诗那样富有诗的跳跃性,而应当把事情写完整。

  (6)进一步讨论:作者是怎样把诗所写的事情写完整的?

  (小结板书:

  把握原诗内容

  展开合理想象—补充前因后果、进行具体描写、写进真情实感)

  三、改写《村居》

  1背诵古诗《村居》并指名说一说诗意,注意发言的面要广一些。

  2出示诗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一说“草长莺飞”的景象。

  (1)引导想象“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春意图,指名用连贯的语句说

  (2)引导想象孩子们放飞纸鸢的动人情景。

  3学生试改,教师巡视指点。

  四、交流评析,共赏优作。

  1指名学生读习作,注意好中差各选一篇。

  2师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

  3择优欣赏,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4誊写。

《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村居》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首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然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种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入课,粗知宋词

  师:亲爱的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色彩明丽、清新的水墨画,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曲,也是一段绵长悠远的内心独白。今天我们一起徜徉于乡间溪畔,去看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板书课题)

  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古代的“词”?(备注: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或者“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者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的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紧密结合。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村居”中“居”字的含义(课件出示:《论语》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只有立志为民,才能居之无倦;只有诚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二、自主初读,吟品词韵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首先自由读词,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师:词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另外,古人写词,是把感情、内容和节奏结合在一起,推敲出来的。所以,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请同桌之间两个人分为上、下阙再练习读读。

  2、出示词语:茅檐、相媚好、锄豆、剥莲蓬、亡赖、翁媪

  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并齐读

  3、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加上动作,比如摇头、用手击掌,脚还会打着节拍,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

  4、师:回忆一下,原来我们理解诗意时有几种方法?(生:借助工具书、借助字典、根据生活体验理解、借助书下注释、可以问同学或老师等)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5、比较发现,初品词意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翁媪:老翁、老妇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目及太平盛世景,胸怀报国壮志心。

  师:谁醉了?(课件出示问题)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相媚好”的?(同桌之间扮演翁媪逗趣)

  师:指名读上阙,边读边想象,有怎样的一幅画面映入脑海?

  6、指名读下阙,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师:溪水人家绕,绿野乡村,有对老夫妇正醉中逗趣,三个孩子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是怎样的姿态?(观察课件画面)可不可以换成“躺”、“趴”?

  重点理解亡赖:同“无赖”,亡,这里指顽皮、淘气。

  师:“无赖”是贬意词的,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却用“最喜”呢?

  师:你们在家淘气时,父母是怎样说你的?

  生:叫我淘气包,烦人精,说家快让我给拆了。

  师:是啊,当父母唤你为“淘气包”时,这看似批评的话语,实则是在喜爱啊!所以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最喜欢这个淘气剥莲蓬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读词的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意象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知不觉读了这么多遍。你仿佛都看见什么了?(指名交流,并放课件溪水之声,再读此诗)

  2、如此美好的家园,如此“安居乐业”的生活,真的让人留恋忘返。于是,辛弃疾一时兴起,信笔写下这首词。让我们随着音乐,一齐朗读吧!(课件音乐)

  3、师:有了父母的相亲相爱,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儿的“无赖”。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色让人好生羡慕和向往。辛弃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难道产生的仅仅是幸福是羡慕吗?

  (课件出示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师:《破阵子》是我们曾经在课外积累时背诵过的词,我们首先一起来复习一下。(齐读)指名回答:通过读,你体会出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精忠报国、奋战杀场、豪放不羁)

  5、师:是啊,就是这样的一位精忠报国,誓死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词人,他的一颗报国之心是否在疆场上得以施展?充斥于满心的怎么还有欲说还休的.“愁”呢?

  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师:结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辛弃疾的生平资料,谁来说一说,词人的“愁”指的是什么?

  (备注: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齐之历城人(今济南),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68岁那年,当宋帝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当命令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弃疾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师:读过了诗人的两首词之后,你体会到辛弃疾胸中的仅仅是对和平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吗?(学生交流)是啊,期盼着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居安思危”的情怀充满了诗人的胸膛。

  师:带着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来背诵《清平乐·村居》。

  师:带着对词人爱国执着精神的敬佩,我们再背《清平乐·村居》。

  板书: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居家:家居乐业

  居官:居安思危

  居心:精忠报国

《村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村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平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平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村居》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生: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教师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醉",到底是谁醉了?老夫妇会在屋前用软软的吴语交谈些什么?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风景图

  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锄豆图、织笼图

  学生讲述,教师简单引导,一带而过。

  卧剥图

  3、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设计意图】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

  2、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村居》教学设计8

  一、教学理念:

  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

  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

  六年级

  四、教学活动:

  (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

  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

  (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幷有感情诵读。

  (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村居》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习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平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平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平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村居》教学设计10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村居》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谁来读课题?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印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同学们注意听了, 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与句式提示)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及注释,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你从中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这个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

  (自由品读,一边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的画面。)

  生交流(预设):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亡赖)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子怎么样?(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 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茅檐 青青草)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板书:相媚好)

  (二)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5)交流

  (6)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生成画面,描述词境。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

  2、交流看到的画面

  师: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句式:我看到这样的画面 ,词中是这样写的 。

  ▲风景图

  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你接着看到了什么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三儿图

  最后你会看到什么画面?

  3、你看,我们用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请同学们看着这幅插图,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过渡: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说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辛弃疾大家了解吗?

  1、出示作者资料,介绍词人辛弃疾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体会诗人情感:读完这段资料,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那惬意、悠闲、和谐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记不住的也可以看着书读。(出示画面师引背)

  六、总结课堂,巩固延伸。

  1、现在这村居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有感情地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 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景美)

  ~~~相媚好~~~ (人和)

  ~~~无赖~~~ (情真)

  ~~~醉~~~

《村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入课文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听。放舒缓的田园音乐,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板书:村居)

  3.音乐结束,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题目为“村居”的宋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今天我们学习的词也有一个词牌,通过我们的课前预习,它是——(学生齐答:清平乐)(师板书)

  3.齐读课题,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自由读文。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出示生字词,查字典,解释部分词义。

  4.再次出示词,齐读。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初解诗意

  1.会美景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想着刚刚所说的画面,再读课文。

  2.析人物

  师:这首词中有美景,还有不少人物,谁能说说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对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还有小儿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

  生各抒己见。

  师:作者辛弃疾最喜欢其中的谁呢?

  生:小儿!

  师:为什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谈“无赖”,品“卧剥”。

  师: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不是讨厌的意思,是顽皮的意思。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生:因为小儿没有坐着剥莲蓬,而是卧着的。

  师:“卧”是怎样的动作?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不由得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呢?

  生:美。

  生:爽

  生:醉

  师:对!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啊!(板书: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谁“醉里吴音相媚好”呢?他们说些什么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生: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在亲热的聊天。

  生:老爷爷在夸赞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师:老头子,你也一样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双手多灵巧啊!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人。

  师:老头子,你就会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来!咱们再喝几杯。

  ……

  师: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也不禁羡慕啊!要把他们写进词里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被这情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吧!

  生: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安心地坐在门前乐享晚年女呢!

  师: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二儿子编鸡笼的样子。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灵手巧。

  师: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会心的笑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孝顺的表现中啊。(板书:安)

  师:小儿子在哪儿呢?读出来。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顽皮可爱的小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仅自己快乐,也让老夫妇俩快乐,让辛弃疾快乐,让我们这群读词的人们也快乐!(板书:乐)这最中可有醉呀。(师指板书醉字)

  五、悟诗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生: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

  师:这是一幅多么安乐的乡村田园图,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

  师模仿老爷爷的口吻: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书:安居乐业)

  师: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介辛弃疾。

  师: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简介。

  听古战场厮杀的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的意境。

  4.同是“醉里”,却意义不同。当他征战沙场,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当他身在田园,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却是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板书:居危思安)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配乐朗读。

  师: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永远地流淌。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现在安宁快乐的生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吗?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醉

  安居乐业居危思安

《村居》教学设计13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村居》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清平乐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淡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的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我首先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然后试说词中描绘的景象,整体感知全词。在朗读指导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如果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段时间完成的。

  3、“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题目中“村居”可能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师:刚才同学们在读词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字眼?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5、组内交流

  6、师: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

  7、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大概意思?

  三、品读文字,感悟词情。

  1、结合图片,逐“片”讨论: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檐:茅屋。吴音:吴地的方言。醉里:酒后微醉。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老两口此时可能在说什么呢?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的.生活是清贫的,可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b、“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顽皮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趴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师小结: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了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态,最有趣了!

  2、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四、展开想象,拓展词境。

  师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彼此亲昵,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再看看图,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指名学生表演,再现农家生活的情景。

  4、小结: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对此充满了向往,我们在自己的朗读再次感受他的恬静美吧!

  五、总结提升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先画下来,再写一写词意。

《村居》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词中的:“醉”、“无赖”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提醒:课题在书写时要注意空格。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莲”、“锄”、“翁”)

  2、默写生字

  3、指导书写

  三、理解诗与词的区别

  1、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第3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还记的吗?

  2、复习《寻隐者不遇》、《所见》。

  3、《清平乐村居》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说一说诗与词的区别。

  4、(课件)词的知识

  四、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词的上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媚(mèi)、翁媪(ǎo)

  2、指名读词的下片,随机正音或强调读音:剥(bāo)

  知道为什么读bāo吗?我们还常说剥什么?

  3、正确、流利地读全文

  五、读好课文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

  2、范读

  3、自由练读

  六、读懂课文

  1、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2、不理解怎么办?你有好的办法吗?(查字典、查资料、问老师、同学讨论)

  3、老师告诉你,还可以看图

  4、自己看图,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能通过看图解决吗?

  ★吴音:江苏南部、浙江一带的方言,非常好听。

  ★相媚好:⑴谁跟谁相媚好?(翁、媪)

  ⑵他们在干什么?看上去,他们怎样?(看图理解)

  ★醉:喝醉、陶醉(板书)

  ★无赖:⑴说谁无赖?⑵他在干什么?描述一下。(看图描述)

  5、你能把上片、下片的意思说一说吗?

  七、背诵课文

  配乐背诵

  八、介绍作者,布置作业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一生经历了许多场战争,也写了许多好词。课后搜集他的词,读读、背背,过段时间,召开“辛弃疾诗词朗诵会”。

【《村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村居》教学设计08-01

《村居》的教学设计12-23

《村居》教学设计02-01

《村居》教学设计(15篇)06-04

《村居》教学设计15篇03-06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02-16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华10-04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反思11-07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