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4 13:22: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思路很清晰,先是写潮来之前江边的景物,由远到近地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然后细致地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的场景,从声音、气势、形态几个方面,直接描述了大潮的奇特;最后写潮落,依然让人们感觉到大潮的壮观。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文字自然流畅,又形象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用心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把感情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使人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1、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4、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理清文脉,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A、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B、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C、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2、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6、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有声有色

  作业设计:

  一、用恰当的词语代替下面的句子。

  1、浪潮马上就要来了,顿时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那样。()

  2、浪潮水势非常大地飞奔而来。()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

  晴空万里大雨倾盆()()

  2、描写海面的四字词语:

  风号浪吼惊涛拍岸()()

  三、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按、、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是按的顺序写出了潮来之时的和。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观潮》教学设计3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潮》教学设计6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8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观潮》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认识什么是涨潮)

  二、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课前的交流不能满足学生,而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三)布置作业

  1、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2、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文本后,从读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能够熟记心中,对于精彩词句的积累必不可少,能够学有用。学习本篇课文后,相信孩子们一定兴趣极浓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满足求知欲)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声 形 色

  远 像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近 白色城墙

  再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闷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本课的生字。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请学生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背过课文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让学生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并且提示学生找找潮水的涨落还和月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课,了解到了什么?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

  2、对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先看幻灯感受画面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观看其他的一些壮观景象。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再和同桌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人: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听到了: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看到了:平静白线城墙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13

  知识掌握

  1.给下列各字注音。舸()泅()霆()斋()溯()雉()鲸()僦()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不相睹。()()

  ④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身。()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能力提高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确切一项是[ ]

  a.李清照号幼安居士,是宋朝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女作家。

  b.“东篱把酒黄昏后”,是由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演化而来的。

  c.“薄雾浓云愁永昼”点明了佳节时的天气情况

  d.全词抒发了作者在秋天的凄苦心情。

  2.下列语句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重阳佳节的感受,下阕写了黄昏时刻独酌赏菊。

  b.“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明写时令冷,暗写思念丈夫、孤枕难眠的凄凉之情。

  c.“人比黄花瘦”,全词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终结,并与上阕的“愁”字呼应。

  d.“暗香盈袖”表达诗人赏花时,愁绪才稍稍冲淡的心情。

  延伸拓展

  最后一美元

  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讲的故事。

  ②20年前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纳什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勉强度日。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不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待在那儿干吗?

  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到这里来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立即工作。口袋里又没钱,只好待在车里不吃不喝。

  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走到了车前,把钱递给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有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用而发愁。

  ⑨我再没有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第⑥段中加粗的“困境”具体指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我”珍爱这“最后一美元”的语句(两处),用波浪线在原文中标出。

  3.文章具体描写了“我”的“困境”和“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加粗的“考试”的含义是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那名男子”的身份可能是:①一个乞丐②一家电台老板③一个骗子④一位应聘者。请你选择一种可能,然后展开合理想象,描写“我”在若干年后与“那名男子”相遇的情景。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g7 qi* t0ng zh1i s) zh@ j9ng ji)

  2.(1)农历十六日(2)当……时(3)忽然稍微一点(4)刺花纹

  3.(1)钱塘江潮,是天下最壮美的景观。(2)不久(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能力提高】

  a 2.d

  【延伸拓展】

  1.①找工作却四处碰壁②口袋里只剩下“最后一美元”③*过期的食品勉强度日

  2.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舍不得把它花掉,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3.这样写突出了“最后一美元”对“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下文写“我”借出“最后一美元”蓄势,更能体现出“我”的爱心

  4.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5.(略)【鉴赏练习】1.略2.一方面歌颂驻杭长官的政绩,并为他的富贵生活蒙上一层儒雅的色彩;另一方面又祝愿他升迁,称赞他驻杭的这段政治生涯是值得日后追念和自豪的。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教学设计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5、总结写作方法

  1)在写作方法上,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作|潮过后”的顺序记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对潮水到来时的景象,课文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大潮的样子、声音、颜色。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

  2)恰当地使用连环比喻: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相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本文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连环比喻。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形成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六、写作小练笔

  仿照《观潮》的写作顺序描写下雨的情景。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07-10

观潮教学设计11-17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1-25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7-01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通用03-24

观潮教学设计15篇12-04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4-06

观潮教学设计集锦15篇05-27

《观潮》教学反思08-21

观潮》教学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