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0 08:20: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说“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分类(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小飞霞

说“屏”教学设计3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说“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教

说“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帷幕伧俗忒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明确:

  总——分——总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4、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7、作者很喜欢屏,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明确: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小结:

  综上所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是为着说明对象服务的。

  总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板书

  说”屏”

  一(1)对象总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屏作用举例子准确

  说”屏”二(2—5)屏类别分分类别生动

  向往

  喜爱

  屏设置作引用诗意

  三意图总平实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三、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说“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交流法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导入

  古意:

  “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词义的发展: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探讨屏风这种用具,听听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为我们带来的文艺小品文《说“屏”》

  (板书课题:《说“屏”》

  (二)精选

  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精选:佳词

  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语言

  1、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的好词语,开始吧!

  同

  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2、如果你是古园林建筑专家,你要向读者介绍屏风这种家具,你会介绍那些内容?

  生:发展史作用分类摆放注意事项等

  师:陈从周老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生: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种类和安放位置

  师:什么是屏?

  生:第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师:嗯,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

  生:判断句,是对屏下定义。

  师:那么屏风的有什么作用呢?用文章原话来说明。

  生: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些内容概括说明一下吗?

  生:屏风起到了阻隔视线和装饰的作用。(板书:功用)师:屏风可分为哪几类?

  生: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板书:种类)

  师:它的分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分类别。这样使内容更清晰,有条理。

  师:屏在设置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原文中找。

  生: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板书:设置)

  师:作者对屏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欢。

  生:向往,赞美

  师:能不能把体现这些感情的句子找出来?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生:“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板书)喜爱,向往,赞赏

  3、语言

  师:我们一起领会了文章的内容,在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语言生动。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生2:“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生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把诗词齐声读一遍。师: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生:引用古诗词,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生:使语言生动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多处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浓浓诗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说“屏”教学设计10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习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6、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说“屏”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伧俗(cang)

  屏除(bing)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纳凉(na)

  维护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cāng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2、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二、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介绍屏风的知识。(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斧”“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4、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文章结构:总——分——总逻辑顺序。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第2~3段:介绍在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

  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种种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面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

  对于室内安置屏风,文中只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文章由女子室内置屏,引出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出不同类别。

  第4段:讲要发挥屏风在建筑美上应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风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它的设置要与整体相称,它的安放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体,等等。

  第5段:再次强调屏风是很吸引人的,并热切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5、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6、作者介绍关于屏的知识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7、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8、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子:“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三、研读与赏析:

  1、理解课文中的诗意。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假如时光倒流5XX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①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②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③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4、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四、拓展延伸:

  1、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3、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4、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XX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①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②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①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②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5、阅读下文,完成①-⑤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①“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②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③“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④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⑤“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参考答案:

  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②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③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④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⑤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说“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说屏》教学设计12-05

《说“屏”》教学设计11-18

《说“屏”》教学设计15篇05-05

《马说》教学设计07-14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11-03

《说“木叶”》教学反思08-26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