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感悟文章有条理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视频《龙鸟之争》
2、这究竟是恐龙还鸟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去做一翻科学探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
过渡:小小科学家们,扫除了字词的障碍,我们今天的探索旅程就要开始了。
三、研读第4自然段
1、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信息填入表格(课件出示)
2、句子理解:
句1: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预设问题: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a.什么是“形态各异”?
b.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配合读
c.“:”表示一个总起句,“;”表示各分句是并列的,并列的句子间用词有什么要求?
d 请你也试着造一句
句2: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预设问题:恐龙飞向蓝天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浏览第四自然段,划出关于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不同说法的句子。
4、句子理解: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预设问题:“毋庸置疑”怎么理解?
破折号的作用
四、设疑总结
1、是不是所以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在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1、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类?(不是)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小结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1、四年级的学生,让其去推想、去想象,学生经常会“想当然”,写不出具体的依据。结合《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推想,写想象”得根据真实的依据来进行,这样的推想或者想象才能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2、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对事物的状态、程度、性质做细致的区分判断,并用合适的词语来准确表达。结合《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对一些“判断”的表述中,学习如何作出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依据”与“推想”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依据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推想和想象得根据真实的依据”
2、抓住文中关于“依据、推想”的关键语句,体会用不确定的语言去描写不确定的事物,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生物学家徐星带给我们的科普文章,(教师示意学生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昨天曹老师带领大家初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题目是“飞向蓝天的恐龙”,文章中作者也具体写到了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步飞上蓝天的过程。你能借助这些词语说一说吗?
出示词语: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大小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 庞大
猎食性恐龙 骨骼 羽毛
树栖 滑翔 飞行 地面上 奔跑 飞翔
(指导学生叙述要有层次:四个要点,但不是四个层次)
l 两亿三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第一种恐龙及恐龙的大小、样子。
l 数千万年后,这种恐龙的后代演化成形态各异的不同种类:有的两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有的体型庞大,有的身形矮小;有的食肉,有的食草。
l 其中,一些食肉恐龙体型越来越小,外形也越来越像鸟类,不仅骨骼相似,而且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取代了鳞片和鳞甲。但,这时候,这些外表长了美丽的羽毛的恐龙,仍然是恐龙,还不是鸟。
l 这些长了羽毛的恐龙或者由于树栖生活中的滑翔,或者是在奔跑中,逐渐学会了飞翔。学会了飞翔的恐龙,最终演化成了天之骄子——鸟。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文中“恐龙变成鸟,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似乎看到了中生代的地球。这些生动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你怎么认为的?
生回答要点:抓“中生代”“两亿三千万年前”
(资料备用:人类的历史才几百万年,而最早的能直立行走的人类最早出现在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而早期智人最早出现在20万年以前,而人类文明史,出现了语言、文字、文化等,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才只有5000多年,而早于第一个人类出现前的6000多万年前,所有的恐龙,都已经灭绝了。没有人可以看见。)
师: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推想?有没有实际看到的内容?
大家打开书,找一找,哪些内容是作者实际看到的?
生:第四段是想象、推想
第二自然段中写到了作者实际看到的内容。
出示第二自然段,读出“看”的语句(红色显示)
师设疑:既然这篇文章都源于想象、推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段实际看到的内容?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出示1,3,4段,生自由谈看法。
学生回答要点:不写的话,第四段的推想就不可信,因为谁都没有看到过,怎么相信这样就是真的呢!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想象、推想要有现实的依据。
(板书:想象、推想要有现实的依据)
二、体会、感悟:推想要根据“真实的依据”
1、研读依据部分。
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看看科学家们都找到了哪些依据?
默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相关语句,课件呈现。
骨骼相似
长有羽毛
2、对比研究虚实关系。
师:这些科学事实与后面的推想有怎样的关系?
(师对比出示2、4自然段)
师:对比着读一读,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关的?右面的推想是以左面的哪些事实为依据呢?
生默读,独立思考,而后可以前后桌,左右桌合作交流,教师可不提倡,不反对。
师巡视,然后也可参与讨论。
生回答要点:
l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是在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恐龙化石之后,作出的推想。
l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 是在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的化石的骨骼相似性之后,作出的推想。
l “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是在科学家们多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之后作出的推想。
师:同学们,科学家的科学论文、科学发现、科学推理都是以充分甚至确凿的现实依据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部分中依据和想象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梳理:
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恐龙化石之后,推想出——(学生对应读推想内容)
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的化石的骨骼相似性之后,推想出——(学生对应读推想内容)
科学家们多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之后,推想出——(学生对应读推想内容)
师:同学们,第4自然段还有一段话,大家看,它是以什么为依据呢?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师:不论是“化石”,还是“生活实际”想象和推想要有现实的依据,让我们重温一下恐龙的演化过程。老师描述哪里,你们就读哪里——
师引读:科学家们依据恐龙化石,推想恐龙形态各异的样子:
生接读: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以植物为食。
师引读:科学家们又依据恐龙和鸟类骨骼相似,长有羽毛推想出恐龙演化得越来越像鸟:
生接读: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
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读:科学家们又依据鸟类现实的飞翔,推想出恐龙是这样飞向蓝天的:
生接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崭新的生活天地
3、师总结:
“现实”是“想出来内容”的理由、依据。我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现实依据,不能随意想象、胡思乱想,甚至是瞎想。
三、体会用不确定的语言去描写不确定的事物,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师:依据现实去想象、推想是这篇科普文章的一大特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表达的准确性。课后就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一)出示课后练习
师:你怎么理解“写准确”?
(学生自由表达看法:就是写具体,就是依据现实去写……)
师:这是你们认为的准确,读读这句话怎么写准确了?
出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鸟儿”。(“一支、漫长的演化”加点)。
师:“加点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什么内容?去掉加点的词语会怎样呢?(删改,加点的词语去掉,改成):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鸟儿”。
“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要求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删改前后,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改后的写法行不行?
讨论要点:修改之后的写法不行。修改后,意思不准确——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而且,恐龙变成鸟,是经历很长时间演变这层意思没有了,会让人误解。
2、师引导体会:“一支、漫长演变”,准确表达出了什么意思
一支——数量、范围
漫长的演变——时间、过程
3、师:“一支”指一个分支或一个种类,知道具体的数量吗?“漫长的演化”是个模糊的时间,怎么就准确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具体的数量和时间。不能精确的就如实的写出来,用不确定的语言去描写不确定的事物,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对比朗读,体会原文的准确意思。
“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的鸟儿”。
(二)拓展练习
师: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还有哪些把不能精确的数量、范围,不能精确的时间写准确了?并把你认为写得准确的词语加上圆点。
1、学生自己思考、勾画。
2、交流讨论:这些句子,这些词语,准确写出了怎样的“范围、数量”。(交流时,学生说书中勾画的句子)
预设:
重点引导:“大约、可能”——删掉会怎么样?
“有些…有些…”——换成“有的…有的…”可不可以?联系前面的“庞大家族”理解语言准确性。(研读一些,可以同时改为:一个,引导体会)
“有些、、、有些、、、”到“一些”到“一种”的变化——科学家们随着对化石研究的深入,范围不断缩小,看到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用语严谨、准确)
师总结:我们在写文章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我们拿不准,怎么办?这时你要运用不确定性的词、句将这种不确定性如实地写出来,这样写不但不影响你的文章的可信度,还会让人更相信你的话。
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送入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准确。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引导学生回顾、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要点:想象、推想要有现实的依据
用不确定的语言把不确定的内容写准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阅读《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勾画出表达准确的句子,标注出使用准确的词语。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04-07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07-05
《恐龙世界》教学设计07-05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14篇07-31
《恐龙》教学反思08-05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1-10
《恐龙的秘密》教学反思11-11
《恐龙》教学反思15篇03-0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