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28 08:2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屈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屈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感受其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做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能耐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过程

  任务一:梳理结构(事件)

  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详写)。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结论:

  司马迁用1段66个字写屈原的任(人生得志),却用大量的笔墨10段详写屈原的人生失意(疏—绌—迁—沉),旨在告诉我们,屈原的“存君兴国”的爱国主义,不仅在楚国强大时爱国,个人施展理想时爱国;更在自己遭受屈辱时候热爱楚国,在国君危难时热爱楚国。

  任务二:围绕评价,解读其志

  1、解读其志

  太史公评价里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文章第3段来分析。

  第3段的关键句有: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思考: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

  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结论: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3、理解其志

  (1)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2)集体朗读课文第10段,找出关键语句。

  第10段的关键句有:

  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3)思考: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任务三:围绕遭遇,评议其人

  1、引入评议

  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2、概括生平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任→疏→绌→迁→沉(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顷襄王怒而迁之→遂自沉)

  3、人物评价

  (1)“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

  一是才能出众。

  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

  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

  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追求。

  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

  结论:屈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这些品格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但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司马迁的情怀,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

  不用——不识——不解——不听

  (2)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

  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二是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屈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屈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品德教学设计12-20

学校教学设计12-20

《手指》教学设计12-21

《村居》的教学设计12-23

诗歌教学设计01-12

撰写教学设计01-13

《船长》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