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思想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秋天》教学设计2
1秋天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通过观察、想象、体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天到了
导入:老师这里有几张特别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看过之后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板书课题:秋天到了。
(1)“秋”和“到”标拼音。(2)“了”读轻声。(3)齐读课题。活动2【讲授】秋天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拼音读课文,读准每一个音节。
2、看汉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两遍,把课后要求认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
3、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了吧!现在它们一个个来到了屏幕上
4.生字宝宝和我们都结成了好朋友,把它们放回课文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流利。同学们看汉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读的同学做到正确、流利,听的同学听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出示落叶动态图。
3.落叶飘落下来时又轻又慢,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轻点,慢点。试读、指名读。
四、第二自然段。
1.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指导朗读。
2.(苹果图)苹果那么,那么。
3.指导读(一会儿)儿化音,
4.看大雁南飞视频。
5.指导朗读,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6.试着背一背,填空形式背。
《秋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2、能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别人讲话要注意听,逐步培养认真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出教室观察秋天
⒈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山坡上、田野里、果园里去观察,让学生实地去观察秋天的景色,捡拾秋天的落叶,找出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为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⒉观察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然后由老师交代活动要求:
⑴注意安全;
⑵爱护花草树木、庄稼;
⑶边观察边交谈。
课堂上交流:秋天来了
小组内交流。组内交流的要求一定要低,即学生刚才看到什么秋景就说什么,说一句行,说几句更好,目的是鼓励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秋景说出来。敢说,愿意说,有兴趣说。
班上交流。要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情景说话,要求发言的同学用普通话说,态度自然大方。同时,注意听别人讲话,能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⒊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同时告诉学生一年有四享,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春天、夏天也各有各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季节的变化,探究各个季节的特点。
二、课外作业
用捡到的树叶贴一幅画,或把今天看到的秋天的特点讲给家长听。
《秋天》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秋天》这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征,秋天来了,天气转凉,树叶黄了、落了,大雁南飞了,体现了秋天景色的美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互动、探究、拓展学习为基本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为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了”“子”“人”“大”4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并热爱秋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生字。了解秋天的特点,认识秋天的美丽。
难点:
注意“一”的不同读法,感受大染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准备:有关于秋天的视频,图片。
课型:精讲课
教学方法:游戏、讲授、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秋天趣味认识“秋”)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出示学习要求(通过闯关学习完成内容):听范读课文,注意读对字音,感受秋天的景色。认识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第一关)。认识新部首(第二关)。区别同音、形近字(第三关)。游戏猜字。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把认识的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点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认识、标注自然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中写了秋天的.那些景色,她们都有什么特点
板书: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情景朗读
(1)指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读课文。
(3)比一比谁读的美。
(4)配乐朗读,感受秋天之美。
4.作业
正确、规范书写4个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请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外面的秋色,给家人或同学讲讲秋天有什么变化。
5.板书:
天气树叶大雁
凉黄、落南飞
六、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设计,需要阅读课文,认真揣摩着3个自然段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教学的设计,落实低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阅读学习能力的训练。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边解读边站在孩子的视角思索:孩子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一年级孩子年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可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的能力,使师生间有良好的互动。
《秋天》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请看书,听录音。
3、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还有些什么?{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 )把黄叶当作( )。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教学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
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秋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字词,交流积累更多的识字方法方法;
2、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所喜欢的部分,互相交流背诵方法;
3、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及联系整个单元仿写片段,为习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在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背诵方法;
在感受课文语言美得同时,根据课文的结构模式仿写片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语言美得同时,根据课文的结构模式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字词巩固,交流方法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秋天的雨”一起走进了秋天这绚丽多彩的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接着来品味这篇小美文吧。
昨天我发现大家在小组里自学生字生词特别有方法,看了大家的导学卡写得真不错,再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组1:我们小组跟大家介绍我们学习第一组词的方法,“钥匙、衣裳、柿子、喇叭、粮食”我们发现这几个词都是轻声词,读得时候需要注意。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好,以后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注意读准这些词的。谢谢你!下面写,写生字,先考你们一个,上节课你们觉得最不好写的那个字,谁到前面来?(指名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在他的字上把重点用彩笔描一下)
师:这篇小美文里有好多优美的词语来积累,你们都分类积累了哪些呢?
组3:我们组把课文里的词语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有:轻轻地、油亮亮、香香的、甜甜的,第二类是四字词语:五彩缤纷、频频点头,舒舒服服;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组4:我们还找了一类表示颜色的词语:黄色、红色、橙红色、紫红色、淡黄色、雪白的。谁还有补充?
组5:我们还找到了五字词语:黄黄的叶子、红红的枫叶、金色的海洋、香甜的气味。
师:你们说得可真好,这种把词语分类来积累,可真是个好办法啊!同学们上三年级了,学习字词的本领真是越来越大了。
二、再次感知,梳理脉络
师:接下来,大家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你们还记得这些句子都在课文中的······?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
生: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
(师板书:是钥匙、有颜料、藏气味、吹喇叭)
三、背诵积累,感悟反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自己选择了最喜欢的一段来背一背了,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喜欢背第二段,那咱们就一起来背一背,说一说。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背诵,挺好,我会随时让你接着背,比一比看谁接的快,接的准。准备好了吗?
(师生合作背诵第二段)
师:刚才咱们合作背诵第二段非常愉快,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第3、4段中选一段背一背,说一说。上节课咱们已经试过了,再稍微准备准备。
(介绍所要背诵的段落————跟大家说说他们背诵的方法————开始背诵————说喜欢的理由)
组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三自然段,我们的背诵方式是······。我们喜欢这一段是因为……
师:在生描述的过程中可穿插“是啊,秋雨姑娘轻轻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读得再轻一些,再温柔一些吗?”
组2:我们小组选的是第四自然段,我们是这样背的,······
(小组合作背诵,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及眼前出现的画面)
师;你们说得可真美啊。哪个小组也选的第二段,你们也试着来背一背吧!
组3:我们小组也选得第二自然段,我们的背诵方式是······。
瞧,作者抓住了秋天最具特色的景物,有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五颜六色的菊花仙子,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五彩缤纷”。这一段写得多丰富呀!
组3:我们小组选的是第三自然段,我们把它编成了一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我喜欢这一段,(因为我喜欢吃香香的梨,甜甜的菠萝/我喜欢这段因为我就像他说的小朋友一样,喜欢闻这些香甜的气味,喜欢吃这些香甜的水果……)
师:听你们读着小诗真是美得享受,立刻指名台下的学生:你闻到了这么多香甜的气味,感觉怎么样?(感觉好像吃到这些香甜的水果)是呀,老师和你们一样,。再听你们说起这些香甜的水果,更把我们大家给勾住了,馋的我都快要流口水了,都舍不得离开了。那我们就一起来美美地品味这首小诗吧!(生齐读课件展示的第三段)在这一段里,作者围绕着香甜的气味写了这么多种秋天收获的水果,相信如果让你们写,肯定比作者想到的还要多呢!
非常感谢你们!哪个小组再来展示?我要找举手最积极踊跃的那组。
组4:我们小组选背得是第四自然段,我们是······背诵的,我们喜欢这一段,因为······。
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天气越来越冷了,你们赶快准备过冬吧。(指着台下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他们说再见吧!再见!
四、习作训练,片段仿写
师:咱们小组的团结合作精神真是太出色了,你们想到的好方法也是让老
师大开眼界。最棒的手势送给你们!我也想把这个最棒的手势送给作者,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这么会观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就应该像作者一样去观察,从多个方面来观察。12课《听听,秋的声音》作者也是这样观察的。请你轻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还有一个小人物,找一找概括全诗的一句话。(听听,秋的声音。)围绕这句话写出了各种各样秋的声音。好了,读了课文又读了小诗,相信大家也能把观察到的美丽的秋天写下来。老师有三点小提示:(出示幻灯片)可以想一想,想好之后就写,也可以轻声和同伴交流交流再写。
师: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会学习。会观察,你们写得和小作者写得一样那么出色。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秋天》教学设计7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秋天》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秋天》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是一篇儿童诗,它也具有儿童诗特有的艺术特点。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课题秋天具有象征色彩——丰收、喜庆、舒适、愉快。诗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为这种色彩定下了基调。
诗人在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作者选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叙述,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把秋天的物象拟人化了。学生读起来充满童真、童趣,充满无尽的遐想。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兴,再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储兴,最后到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简要概括诗歌《秋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按“引秋——读秋——品秋——诵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放在“品秋”环节;在“诵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题材,品读相关语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读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视频、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学法: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完后,请谈谈你的感受?”(播放秋天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美景,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来直观的感受秋天,进而喜欢秋天,热爱秋天,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齐读两遍课题后自主质疑。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学生带着要求读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词,齐读。
一类字:
guìpíng páo jiǔ shū
桂子苹果紫袍美酒梳子
fán nǎo cháng róu
烦恼羊肠小路柔韧
二类字:
Suìchán biāo ǎo pútáo yīng rèn
稻穗儿蝉肥膘红袄葡萄红缨柔韧
②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3、请同学们带着“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三个问题再去朗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满意的答案,比一比谁的收货多?
【设计意图:根据大刚的教学要求,让中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提高读书的效率,加快速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懂课文是最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考察古今中外,这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探成果
(1)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2)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3)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2、师: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秋天的景物图片,配乐《秋日私语》)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秋天实物的画面,配乐《秋日私语》,让学生用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回忆秋天,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直观,贴近课堂。】
3、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体会好词在文章中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我们下节课上交流。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交流评价。
2、熟读诗歌。
3、写出几个描写秋天的成语。
【板书设计】
田野里玉米稻穗……
4、秋天小路旁野菊花……
果园里苹果葡萄……
《秋天》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作家作品: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用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二、检查预习
1、读读记记
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
2、积累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含义: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归泊(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清洌(liè):水清。梦寐(mèi):睡梦。鳊鱼(biān):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乌桕(jiù):也叫桕树。落中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三、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露珠、冷雾、白霜——秋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上的笛声远去,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描绘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边朗读边思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念图”
四、品读诗歌
(一)品读:农家丰收图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间接表现出丰收的景象,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手法+表现+表达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写出了什么内容?“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听觉:伐木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嗅觉:稻香。写出丰收之景视觉:肥硕的瓜果。写出丰收之景
(二)自品:“霜晨归鱼图”
1、第二节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秋天的早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乌桕叶(落叶)白霜:写出了秋的朦胧。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把乌桕叶比喻成青鳊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桕叶婀娜多姿的情态,体现了渔人悠闲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活泼,表现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三)细细品读“少女牧羊图”
1、第一句中的“寥阔”是什么意思?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寥阔:高远空旷
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了。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3、这里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美丽的秋景,遐想着夏天”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五、归纳
1、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①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②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 ③地点转换顺序。也成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2、本诗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七、看谁填得好
春初春的脚步还很矜持
之韵
春天缓缓地来了带着凉爽和温柔花朵一瓣瓣地绽放艳红的腮上还挂着笑
是树枝上的一个嫩芽是花坛里的一颗花苞是旧燕归春一声清脆的啼响
小草儿披上了青绿的霓裳一颗颗一片片像原野上碧绿的波涛小小的春雨
八、积累与拓展
在轻盈婉约地舞蹈柔柔的透明的像织成了一块透明的布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试着去写一首有关“秋”的诗;
3、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散文,150字左右;
4、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2—4题任选一个写在你们的随笔中)
《秋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了解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2、能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写出某一场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第四自然段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并仿写。
教法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认读词语,并纠错。(自由读,指名读)
几缕橘黄绛紫顿时漾起豆荚脸庞榛树转眼间热闹非凡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畅谈收获)学生汇报自己在内容方面的收获。
生甲: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
生乙:我还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主要表现在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生丙:北大荒的秋天风光秀丽,物产丰富。
4、说的太好了,的确,北大荒的秋天太美了,我们一块去欣赏吧。
二、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一)北大荒的天空(第二自然段)
1、课文那一自然段写出了天空的美?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它美在哪里?把句子找出来读读。(指名学生说,板书:天空一碧如洗)“一碧如洗”这里的“碧”指碧蓝,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傍晚时,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读这些句子,你能找到哪些表示颜色的词?(银灰橘黄血红绛紫)
(1)“转眼间”是什么意思?再说几个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一瞬间、眨眼间、霎时、刹那间)
(2)“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那么多的颜色,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照着“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样子,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学生畅说预言:粉红碧绿湛蓝金黄)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板书:五彩斑斓)“五彩斑斓”可以换成什么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读)
3、读出来了五彩斑斓的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锻的流云,(课件出示图片)看着图片,师范读,指名读。
4、指导看板书背诵。
〔设计意图〕“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通过多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领略文本意境。
(二)北大荒的小河(第三自然段)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这般美丽,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番情趣。
2、读读第三自然段,课文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出示课件小河图)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指名读,板书:小河清澈见底)
(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成什么?(指名说)
(3)水中的鱼儿也凑热闹来了,大家看(课件出示图片、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漾”在这里指什么?“顿时”还能换成什么词?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快乐)(板书:小鱼快活)
3、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小鱼的快乐。(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4、小结: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是一种静态的美,而活泼的小鱼是一种动态的美,这一静一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它们在一起是那么快乐、和谐。(指导学生感情诵读,领略动静结合的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进入文章的意境,从而来理解文本、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北大荒的原野(第四自然段)
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这段话中哪句话是中心句,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具体写了哪几种事物?(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回答)“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板书: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是本段的总结句,叫中心句。具体写了哪几种事物?(学生齐声说大豆、高粱、榛树)指导学生划出词。(板书:大豆笑、高粱唱、榛树红)
(课件出示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指名读)“听”到大豆的声音了吗?(我听到大豆在欢笑。)
(1)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所以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农民伯伯看到这一切心情会怎样?(丰收、喜悦)
(2)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指导学生看插图,看,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会唱些什么呢?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3)“黑红黑红”比“黑红”颜色要深,你还发现什么是黑红黑红的?(妈妈的毛衣熟透的葡萄杨梅)
3、作者笔下的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什么来写?(齐说:人)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了,多可爱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读出可爱。
4、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学生齐说)
(课件出示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看到那么美的榛树,想着以前的荒原变成了良田,在这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这在写法上叫先总写后分写。(指导背诵本段)
6、指导学生即兴说话。
(1)下课了,操场上()。有的学生(),有的(),还有的()。
(2)秋天,果园里的果子()。苹果(),梨(),葡萄()……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反复读,使学生在教学中透过感受自然美、景物美来体会生活美、劳动美、情感美。)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1、北大荒的天空流云似锦,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其实美还不仅仅是这些,请看,(出示句子)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大豆成熟了,满地是宝。说明北大荒富饶,也赞美了北大荒的人民勤劳。)“草甸子”(长满野草的低湿地),指导读好“沉甸甸”。
3、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秀美,而且物产丰富。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板书:真美)
三、看板书,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超市:(选两题完成)
1、照样子,写词语。
沉甸甸:___静静地:___黑红黑红:___
2、仿照课文第四段总分写法写一段话。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天空一碧如洗流云五彩斑斓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快活真美
原野热闹非凡大豆笑高粱唱榛树红
教学反思:我在执教本课时,主要亮点是以“导”和“读”贯穿全文。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教材,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抒发情感,这是为有感情朗读做了铺垫。所以学生在朗读时很有激情,直至诵读。另外我还教给学生活学活用,学习本课的“先总后分”写作特点用于写作中,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一种能力,才使学生学会,会学。遗憾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词引导不深,学生理解不透。如:“一碧如洗”没有把重点放在“洗”这个字上面,而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为“干净”。“燃烧”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没有真正体会北大荒的人们那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对于重点词,学生理解透彻了,对文本的情景感悟最深,朗读起来才更有感情。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
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流云有哪些颜色?那么多的颜色,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照着“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什么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
总结:处处皆风景,美景看不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扎根荒原、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用他们的双眼发现了美。使得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北江南,也让北大荒的秋天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6、学习“原野美”
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哪句最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画出来。
到底热闹在哪里?我们好好读读书,看谁的耳朵灵,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
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为什么笑呢?
这丰收的声音作者听在耳里喜在心里,其实是大豆在笑吗?这个拟人句其实写出了作者面对丰收的无比喜悦。
高粱在“乐呵呵地演唱”会唱些什么呢?
挺拔的高粱,课文中的高粱拥有什么样的脸庞?(黑红黑红的脸庞)说明高粱(成熟了)。高粱会乐呵呵地演唱吗?那又是谁想唱呢?
课文把他们当成人,这种写法就叫:拟人,恰当地使用拟人手法会让文章显得更生动俏皮。
还有哪一句也写出了作者面对丰收喜悦的心情?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句哪一句更好一点,为什么?(出示句子)
你能读出这种热闹嘛?试试,再指名读。
这几句表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喜悦的心情,指导朗读
最后层层推进齐读。
我们不得不说,(指板书最后一句话):“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三、小结:作者通过描写天空、小河、原野,告诉我们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四、课文还有一段,看看是写什么的,自己读(物产丰富),课文里把这里的物产叫作“宝物”,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捧出什么宝物呢?联系平时的见识和知识完成练习,连线:
田野珍贵的木材、药材
山岭肥美的鱼
江河丰收的粮食
草甸子各种野味(如野鸡、狍子)
引导赞美北大荒的建设者。
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叫“北大荒”呢?你们知道当年的北大荒是什么样的吗?(展示北大荒的图片)当年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到这冰天雪地、莽莽荒原。他们修水利,开荒地,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同时出示北大荒人劳动以及现在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图片。现在,你觉得“北大荒”这个名字还合适吗?名字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真正的变化是我们创造的吗?最后引用已故的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的一段话,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秋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
2、引导学生认识秋天景物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秋天的景象。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描写了秋天哪些景物.
三、课前准备:
观察校园里的景物
四、教具准备:
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读下面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渐渐 一群 大雁 往南飞 它们 熟了 摘棉花 景象
2、导入:同学们,前一课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校园里的景物,你们看到了哪些?它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七课,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新授:图文结合,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意思
1、出示两幅挂图,提问;这两幅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要求学生用课文中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啊!到处是秋天的景象。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理解“到处”的意思。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看图(一)引导学生说说图中描绘的景象。
(2)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
(4)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变黄了”、“纷纷落下来”
(5)朗读第一自然段。
4、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2)说说天空有些什么,它们是怎样飞行的?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一句,提问: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大雁向南飞,是南方的天气比较暖和,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
(4)读第二句说说它们是怎样飞行的。
(5)小结:天空中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地里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5、图文结合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说说地里的农民在做什么的。
(2)指名读第三段
(3)讨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4)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后学生齐读。
6、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三)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这篇课文,知道了秋天的一些景物特征。其实,秋天的景物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看,多记,下一课我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
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秋天》教学设计12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描写秋天落叶飘落时美丽景色的短文。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树上的叶子开始变红或变黄,并随风飘落下来。秋风轻轻吹下红的、黄的、半黄半绿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它们告别了树妈妈,高兴地飞呀,飘哇。多么美丽的.秋天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3、能说出秋天和夏天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条。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看看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动物等与夏天有什么不一样,采集些不同的树木的树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气候有什么特点?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从天气、花、草、树等方面的变化去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秋天美景的课文。(板书:金色的秋天)
3、学生读课文题目。
(二)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同桌互帮互学。
2、教师范读课文,带读。(带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卡)指导认读。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如: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熟字加偏旁:秋、凉、叶。
4、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游戏找朋友)
5、(出示词语条)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
(三)指导朗读,感悟秋天的美。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己读熟、指名读、齐读。
2、(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老师范读。
3、学生在自学小组内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熟。
4、(出示树叶)说一说你挑选了一片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树叶,演示叶子飘落的样子。
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1、2句话。
小组读、齐读。
5、(出示字词条“向”、“告别”)指读字词,练说:如果妈妈要出远门了,你怎么向妈妈告别?
6、表演:在秋风中,小树叶怎么向妈妈告别?
(1)师扮演树妈妈,生演小树叶。
(2)一生扮树妈妈,一生演小树叶。
指导朗读第3句话,师生互评。男女生读、齐读。
7、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8、齐读课文,配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要求认识的13个生字。
1、找朋友游戏:认读生字。
2、读一读“我的词语库”。
(二)朗读课文,可试背课文。
1、男女生读文。
2、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风、气、飞、九、几、米。
(1)学生认读、抽读。
(2)用生字组词、说话。
2、学习新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1)范写,区分两者的差别。
(2)学生书空练写,记住笔画名称。
(3)哪些生字中分别带有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
3、指导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教师依次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当堂反馈。
九:丿九
米:
(四)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
《秋天》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秋天”单元中的一首小诗歌。共有三节,三节的句子结构基本相同,小节与小节、句子与句子之间基本对称,格律整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简短的句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把秋天的景色、特点等描写了出来,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和理解。
课标目标及要求:
1、认识生字13个,会写生字7个。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整齐的格律,并能熟练背诵。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和生活中的观察,认识秋天的特点。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诵读。
教学方法
1、教法:言语激励法、启发引导法
2、学法:观察法、讨论法、朗读体会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梁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最喜欢哪个季节?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当说出是秋季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为什么喜欢。)
2、教师提供古诗《秋夕》,教学生诵读。
3、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小诗《秋天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练读,要求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
2、全班交流不认识的字和识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严整的格律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课文严整的格律。
2、学生练习有节奏地朗读(方式:同桌互帮互学)。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对仗工整:
(1)请学生观察第一小节中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2)师生练习对对子:天对 ,凉对 。
(3)依次做第二、三小节。
对对子:鱼虾对 ,肥对 ,枫叶对 ,红对 。
4、同桌交流:看谁读得有节奏,谁读得流利。
5、指名学生诵读课文。
四、三读课文,教师指导理解朗读。
1、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理解:
(1)从诗中,你知道秋季有几个月吗?
(2)秋天天气有什么特点?
(3)秋收都能收获什么?谁收获鱼虾?谁收获瓜果?都有哪些瓜果在秋天成熟?
(4)“金浪”指的是什么?
(5)大雁要到哪里去?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回来?
2、学生在理解地基础上继续朗读,同桌一起试着先朗读再背诵。
五、课后延伸
秋天到了,你观察你周围的变化,然后完成:(两个题目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秋天的好词好句。
2、用“秋天到,”开头,写一首儿歌,或一段话,并配上合适的插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2、学生自愿合作朗读全文。
3、小组比赛朗读全文。
4、学生自愿背诵全文,其他同学帮助纠正或提示。
二、交流作业情况
三、认识生字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转凉 凉爽 蟋蟀 秋收 鱼虾肥 翻金浪
寒霜降 枫叶 菊花 大雁 排成行
2、学生当小老师教读上面词语。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
转 凉 爽 收 肥 翻 寒 霜 降 枫 菊 雁 排
4、学生做“一字开花”的练习。
用上面的生字组词,并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7个生字,指名读。
2、学生观察7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全班交流生字的写法。
3、教师强调“转”和“黄”的笔画笔顺,特别是“黄”字别少了中间的“横”,“由”字要出头。
4、学生练习写生字两遍,注意写字姿势,教师相机指导。
5、写字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指出优点和不足。(用投影仪)
五、学生自由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全班交流。
六、拓展
1、把你学了本文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也可以自己记下来,写在日记本上。
2、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变化,把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变化记下来。
《秋天》教学设计14
学习内容
1、秋天
学习内容
分析
《秋天》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描绘了一幅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秋景图,展现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及迎接秋季的喜悦心情。
学情分析
秋季景色众多,作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常见的景物,学生们能感知秋天的变化,这样便于理解课文,培养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3个偏旁。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4、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学习方式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教师: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大雁图片。
学生:秋天树叶的实物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板书:秋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三)品读第3自然段。
1.指导读好感叹句。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3.学习生字“秋、了”。
4.齐读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课件出示苹果树丰收的图片。引导学生做摘苹果生字卡片的游戏。
2.找部首游戏。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部首朋友,它们就藏在这些生字中,你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它们吗?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雁南飞)
(2)课件出示句式: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我们还要记住特殊的句式,它会帮助我们更快地积累好词佳句。同学们将关键词语加入到这样的句子中,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背诵下来的。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指名背诵,男生女生竞赛背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秋天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1秋天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落了下来
天空蓝高
大雁往南飞(一会儿……一会儿)
《秋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读成诵。
(2)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
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二)读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1.正音正字
2.朗读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揣摩感情。
3.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认为每一节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每一节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
(三)品秋——领悟诗歌的图画美和语言美
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秋。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物”“景”,去发现诗歌的美。
1.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秋景图的诗?你赞同吗?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1)体现农家特色:稻香,镰刀,背篓,渔船,牛,牧羊女。
(2)表明秋天的天气: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的事物:蟋蟀,溪水。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
3.品析优美的语言
(1)以“用得美,美在”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如: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交流探讨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4.品味画面
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的一幅画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四)绘秋——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清、静、香、甜、远、柔、闲
2.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五)议秋——感悟人生
1.比较阅读:何其芳的《秋天》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的感悟,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你更喜欢谁的作品?
2.艺海拾贝: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教师赠语:老师这里推荐给你们一首写秋的诗歌,它可谓是对古人对秋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你能从这首诗中猜到老师通过教学这首诗,对你们所寄予的希望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用美的心情去看这个美的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仿秋——欣赏秋韵
1.续写两个句子,完成小诗。
一个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一个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个说,————————。
一个说,————————。
秋天说,其实我就在你们的心里。
2.颂秋(齐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秋有味。
秋天是多彩的,秋天是美丽的,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来自于人间而又远离尘世的清净清远清甜。
(七)布置作业——拓展能力
模仿《秋天》写几行小诗。
【《秋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教学设计01-04
秋天教学设计04-12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02-18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09-15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8-16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5-20
秋天的树林教学设计05-21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01-15
秋天小学教学设计02-15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