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0 13:20: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 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

  (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 通过学习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但思维的系统全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落实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本课作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实例作详细分析。

  (2)通过“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由“神奇的生态球”短片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

  1.多媒体展示教学情境:播放“神奇的生态球”,问:

  (1) 生态系统应有哪些成分?上述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是什么?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什么? 请说出上述生态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通用的食物链。

  (3)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为什么?

  2.引入:从以上可知,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都需要能量的供给。那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活动2【讲授】新课目标达成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主动构建,生成概念

  1.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出。

  2.多媒体展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强调重点: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三部分:无机环境到群落,群落内,群落到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1.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学89页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递进式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能量主要以哪种形式和方式输入到生态系统内的?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哪些去路?

  (4)每个营养级获得和传递能量的方式是否相同?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以什么形式散失?

  2.借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4)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剖析实例,合作探究

  1.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引出能量流动图解。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要求学生据图合作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过程,列出以下讨论题:

  (1)请以任一营养级为例,分析其能量的“流入”与“流出”数值。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请根据图中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数据计算能量传递的效率。

  (4)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比较低(或高)?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什么规律?

  3.小组讨论并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

  (1)赛达伯格湖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62.8 J/(cm2﹒a),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12.6 J/(cm2﹒a)。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3.5%,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

  (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其余80%~90%能量的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过渡:我们能否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来呢?

  4. 展示能量金字塔的构建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意义,再由能量金字塔迁移至生物数量金字塔等。

  提示: “能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现象。

  活动3【练习】教学目标巩固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根据右图所表示的食物网,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计算:

  如果牧草固定了1000焦耳的能量, 则猫头鹰最少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 最多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1、40)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A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的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过程: 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 (网)是能量流动的总渠道

  特点: 单向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活动5【作业】课后巩固拓展

  1.自学内容: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2.作业本作业:课本课后复习题二。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3

  一、酶的发现

  1、斯帕兰扎尼:发现胃中有消化肉的物质。

  2、巴斯德: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3、李比希: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4、毕希纳: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酶,而不是酵母细胞本身。

  5、萨母纳尔:得到脲酶,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6、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少数特殊的酶是RNA,这类酶称为核酶。

  二、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作用机理:锁钥关系,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作用特点: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提示鲜甜爽口的猕猴桃果汁,令人赞不绝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在开始生产果汁时,一是产量低,二是有沉淀物,好喝不好看,市场销路也不好,难坏了果汁生产人员。原因是果汁中有一种果胶,造成产量低而且有沉淀。你能想法帮助他们吗?

  趣味思考:在果汁生产中加入一种果胶酶,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就能迅速把果胶分解。

  三、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2、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3、酶易失活。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强酸、强碱、高温等条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

  提示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我们吃蔬菜时无论咀嚼多长时间也感觉不到甜,纤维素和淀粉一样是多糖,为什么不甜?

  趣味思考:因为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纤维素分解,所以感觉不到甜味。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一般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慢。低温和高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2、酸碱度:同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情况基本一样,但过酸、过碱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不同的酶最适pH是不同的。

  五、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产物的浓度等

  核心解读

  1、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思路:

  (2)实验中单一变量是不同底物。

  (3)结论:通过对照,实验组若出现紫红色,证明待测酶液是蛋白质,不出现紫红色,则该酶液不是蛋白质。

  特别提醒

  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将影响酶活性,但性质不同。

  ①温度过低及pH略偏低、偏高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没有最大程度发挥)。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调整pH到最适值时,酶的活性提高。

  ②温度过高及pH过高、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不是没有发挥出,而是逐渐失去活性),其原因在于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这种失活是不可逆的,当改变至最适条时,酶的活性不能“复活”。

  2、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固定的条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上图所示。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酶分子都参与了反应,底物浓度再增大,反应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图所示。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上图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pH时活性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规律总结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下,每一种酶在某一特定温度时活性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上图所示。

  (5)酶的`催化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

  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钝化”现象,即催化能力开始下降,最后失去催化能力,如上图曲线所示。

  题例领悟

  题型一 酶的本质和作用

  【例题1】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解析:酶虽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体内,只要条适宜,体内体外都可起催化作用,故A项不正确。酶的催化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有的酶促进物质合成,有的酶促进物质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进消化,故B项也不正确。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有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酶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故C项正确。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才在核糖体上合成,核酸酶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故D项也不正确。

  答案:C

  反思感悟

  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酶,少数是RNA。酶在生物体体内、体外都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是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激素、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题型二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例题2】 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

  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丙图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与pH关系的变化曲线

  D。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度均有影响

  解析: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所以A项正确。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变性失活,B项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大约为1、8,显然丙图曲线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三图说明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pH。D项正确。

  答案:C

  题型三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例题3】 在适宜温度、pH条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时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坐标曲线中的有关条分析酶的作用。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B、D均改变了此反应的平衡点。曲线C中酶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即反应速度提高),但没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与无机催化剂一样,酶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且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能发生改变。

  ②酶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在有酶存在的化学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即可使反应物进入“活跃状态”,所以与非催化反应相比,反应速度加快。

  随堂训练

  1、做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实验时,用口含一小口清水,然后将含过的清水加入淀粉溶液中,也会使淀粉消化,和用纯唾液的效果一样,这一现象表明( )

  A。酶的专一性

  B。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C。酶的多样性

  D。酶受温度和pH的影响

  答案:B

  2、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

  方法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小而少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小而稍多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大而极多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小而少

  A。从催化反应条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解析:表中信息反映了酶的催化活性极高且活性受温度影响,但表中没有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相关的信息。

  答案:C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答案:C

  4、下图中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酶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A项错误。底物浓度影响反应的速度,不影响酶活性,B项正确。pH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值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到变性失活,C项错误。温度影响酶活性,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值时,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所以D项错误。

  答案:B

  绿色食品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馒头历险记》,让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总结出馒头从被人们吃下去一直到被人体消化吸收直到排出体外分别经历了哪些部位,学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进一步提问馒头在经过以上各部分的时候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吸收的画面,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教师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并且让学生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如果是这样,他们各是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麦芽糖。

  3、材料用具:新鲜的馒头,唾液,试管,碘液。

  4、方法步骤: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现象及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书中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四个人为一组,谈论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小组派代表来回答。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展现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并派一组同学来讲台进行展示演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总结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并在课下画出消化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四、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脉

  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和腕部动脉的搏动,感受动脉所在的位置,观察、思考并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静脉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静脉,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说出静脉的分布特点:在较浅的位置有分布,可以再手臂、手背等处看到。

  握拳,观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了解静脉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课教学

  分别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视频,并配以图片出示让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做出讨论分别说出其特点,并就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径)进行讨论,列表总结起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渗透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

  动脉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快

  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一层上皮细胞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最慢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较薄,弹性小较大慢

  (三)能力展示,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巩固本节内容: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实现了什么功能?

  答:三种血管;血液流动方向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公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细胞只能单行通过,使得管内血流速度最,能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输液?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唇等部位取血和输血,是因为这些部位都有静脉分布,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内压强小,血流速度较慢,取血时不会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输液时也可以把药剂带回心脏再送往全身各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输送回心脏。

  3、用肉眼能看到静脉,能看到动脉吗?动脉和静脉在分布和结构上可能有什么不同?

  答:动脉分布比静脉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类型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

  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

  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一层上皮细胞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四)课堂小结

  1、血管内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就不同,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血压。由于心脏想血管供血是间断的,动脉表现的是搏动明显,相比较静脉搏动较弱,根据搏动情况不可以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中医诊脉要在手腕位置,这里的血管是动脉血管,搏动比较明显。我们手背和手臂上的这些血管,搏动较弱,都是静脉血管。

  2、在人体四肢,还可以根据血管中是否有静脉瓣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静脉血管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动脉则没有。

  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共同构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证血流的畅通无阻。

  (五)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根据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别出三种血管创伤出血时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__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8

  1.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的一章内容,涉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理论,是承接上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章节,而且通过学习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初步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学习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打下基础。同时这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观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进化的实质(B:识记)。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而唯物主义理论和较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的创立过程的学习,了解科学研究与生物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和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

  3.2教学难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学情分析

  4.1知识准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步思想,又学习过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殖等知识,为学习生物的进化作了知识准备。

  4.2情感准备

  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和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等现象困扰着学生,如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它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为什么会进化?如何进化?……这使学生产生要去了解和解答相关现象的强烈渴望,即求知欲。

  5课前准备

  5.1资料准备

  利用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等参考资料,通过因特网搜索,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由来(准备了4种学说:进化论、特创论、智慧设计论和迁居论)、生物的进化用进

  验证突变与选择的关系

  实验背景:教材在《生物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内容中,仅仅是从理论上解释了突变与选择的关系,认为突变是不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自然选择。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往往认为环境(如药物)诱发了突变,即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突变的原因和突变的性状间是相对应的。为证明突变与选择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了莱德伯格夫妇(V.Lederberg和V.Lederberg)设计的影印实验,较好的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6教学反思

  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节课设计了2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开展不同程度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是在目标指引下进行课题式研究,二是为了“教”而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既要关注知识结论,更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来自学生各方的发言不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互动效应。而我自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当学生的观点一致,但研究的角度不同时,我总是引导学生互相辉映;当学生的观点相悖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展开争论,相互启发……

  由于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都属于假说,通过课题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要尊重科学,区分假说与臆测、凭空想象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追求真理的艰难及学习科学家们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为学生对科学的研究留下无限空间。通过师生角色兑换式学习,在“学生”的不断装糊涂和不断“犯错误”下,由“教师”不断替“学生”澄清概念和纠错中让学生实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涵”的意义建构。通过突出理论创立过程的研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科学知识和现象的一般方法。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12-06

生物教学设计15篇12-10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4-30

高二生物教学反思10-21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09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03-11

高二下生物教学计划12-11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03-20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