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13:18: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轻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轻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轻重》教学反思2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先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最后称一称,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我班孩子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动,愿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让孩子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猴和小熊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眼看一看比较出轻重,接着比较书和文具盒,在看不出的情况下,用掂一掂的方法,进行比较,最后让孩子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苹果和梨的轻重。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轻重》教学反思3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而且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的苹果和梨,掂一掂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出示了实物天平。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梨重。()最后,我拿出两个一样的小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个等重的大砝码。我让学生观察天平,让他们说一说观察的结果:两个一样的`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一样重。这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印象。龙船调教学反思柳叶儿教学反思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轻重》教学反思4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一年级学生对比较轻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如大象与小狗的质量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直接回答是大象重,但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为此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体会如下: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明和小红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本差别很大的书放在手上比较轻重,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激励,奖励等方法,让学生勇敢去提问题、问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学习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

  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还有不足之外,如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轻重》教学反思5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我在设计此课时,考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的比较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我有如下的体会。

  1、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

  2、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较,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形成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强化训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独立完成的练习、游戏、讨论合作练习。通过三中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练习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4、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执教中,我采用奖励激励法,设计了絮叨激励性的语言:正确!对!很好!真聪明!最肯动脑筋!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轻重》教学反思6

  三年级科学下册《比较液体的轻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本册书的准备单元。科学知识目标是:知道液体是有轻重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能够用多种方式记录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画图画,用文字表述等。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与他们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本课遵循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课本还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即分层饮料的制作。这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安排。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我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分层饮料,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我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很丰富。可以看出学生尝试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懂其中的科学知识。在课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科学的来进行试验,其实也是上学期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即在实验时要保证液体的体积一样,使用是工具一样等。当然也有学生说,即使体积不一样也可以比较出油比水轻。其实在课下我也思考的这个问题,既然不用控制条件也可以知道油比水轻,那为什么还要比较时条件的控制呢?后来我想这就是科学和经验的不同,当然轻重通过实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学生是易理解的,我想这也是为他们理解密度这个概念奠定基础的。

《轻重》教学反思7

  周三我讲了《轻重》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第20,21页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讨论探究,出比较轻归纳总结出比较轻重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轻重的含义,和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对比来突破重难点。

  这一节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和对比较轻重方法的总结归纳做的非常好,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我主要通过紧扣教材由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地方法将轻重的概念及比较轻重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动手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轻与重。还设计了猜一猜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能力。中间我还有通过观察天平来比较物体轻重的环节,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我预计的教学任务并且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通过讲公开课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课堂进程太快,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反复练习没有到位,本来设计的课堂进程是一节课习题讲不完,留着自习课在讲,可是到后来不仅习题讲完了,加上自己做的小黑板上的题都讲完了,课后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课堂进程太快。

  课后我的师傅郑老师以及低数办公室的所有老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给与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1, 这节的重点内容是比较轻重,那么“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就是着重练习的内容,这点应该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而我对这部分的练习有点少,应该着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课堂进程有点快,这也是因为对“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内容的练习有点少。

  2, 老师讲的有点多,让学生自己联想的有点少。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应该多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效果会更好。我确实没有注意到,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孩子空间,上次郑老师听课的时候也提出我应该多给孩子们留点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次还是做得不是很好,以后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3, 然后就是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习惯性的重复读题,这样很有可能会打乱孩子的思考,这点应该特别注意。

  通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经过同办公室老师的指导我收获了很多,也增长了经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

《轻重》教学反思8

  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认真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来进行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的比较轻重的方法。活动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结论,领会到了探究的快乐,活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让幼儿一直保持着参与的激情。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看一看”比较的方法;在亲身经历中通过探究和协作活动学会“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学会“称一称”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实物等从多感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会知识。

  3、让幼儿个性化地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通过操作教材配套的水果图片,孩子们尝试了动手摆一摆、排一排,边排边口述,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动口能力。

  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幼儿的一切努力,赞扬幼儿的思考结论,激励幼儿的创造欲望。

  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轻重》教学反思9

  1、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学生倍感新鲜的“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通过“提出需求(任务驱动)、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制作”这一教学流程来比较不同液体的轻重,并运用同样多的不同液体轻重不同这一原理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把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问题情境中获得问题解决技能。

  2、有序培养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和搜集证据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蜂蜜和牛奶轻重的试验方法,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公平”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试验的一般方法和本质,从而为制定探究计划和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奠定了基础。然后呈现一份探究计划的.示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计划应该包含哪几部分,从而让学生对探究计划以及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再制定探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实验就水到渠成了。

  3、结合学生提供有结构线的实验材料

  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用简易小天平比较液体的轻重,有助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开展。教师分批次收发实验材料,避免一次性提供实验材料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学生面对一堆实验材料无从下手或玩弄实验器材的现象。比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相同体积的蜂蜜和牛奶的重量后,及时归还简易小天平,再领取小量杯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减少干扰,提高实验有效性。

《轻重》教学反思10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幼儿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难点是有能够区分轻和重,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让幼儿的操作来感知。

  三、活动准备:

  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二)、展开部分: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1、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2、观察天平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出示天平,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3、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4、幼儿操作活动:看图区分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物体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掂量和用天平的方法来区分轻重。

  五、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科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