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9 16:38: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詹天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詹天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1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去。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学会习作。蒙老师在这节课上很好的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如在让学生读4至6自然时,让学生边读边写自己的感触,这样就促使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写,使学生不光有了“积蓄”也学会了“倾吐”;如在教学时让学生给詹天佑写颁奖词,教师让学生在读文感悟后运用文中一些词语写颁奖词,使学生不再缺少书面表达的词语,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这节存在不足之处是:1品读不是很到位。2创设情景有些欠妥。像学生在念颁奖词时,教师为什么只强调要严肃认真,而不是快乐、兴奋或者骄傲呢?

《詹天佑》教学反思2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我采用了旧教材新教法,总体的感觉还不错。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上课时我与学生共同探讨“示意图”的画法。既注意认真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特别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马上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

  我认为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个性飞扬!

《詹天佑》教学反思3

  问题设计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设计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艺术,是评价一节课优与劣、成功与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思考问题设计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问题设计务必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

  问题设计务必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精华的结晶。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设计起问题来才能目的明确、得心应手。

  拿《詹天佑》一文来说,问题设计前,教师务必搞清楚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课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样,目的是什么;透过本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潜质、思想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要学到些什么;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教师要采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师要怎样来优化课堂结构、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等资料。教师只有对上述资料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读厚又读薄,梳理好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了,才具备了驾驭教材的潜质,才为问题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为问题设计扫清了障碍,正如诸葛亮借东风在万事俱备时一样。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

  问题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问题设计要把握文章重点,体现明确的训练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只有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单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讲读课文,它与本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有重要的联系。教学时,要凭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深入地明白课文资料。教师对教学应充分思考到这些,问题设计就要把握这一重点,明确这一目标。

  我在讲解本课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詹天佑在理解修筑京张铁路前、后(a、勘测线路b、开凿隧道c、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有关的词句,说说理由。)问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就是为本文训练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学生看到这一问题,自然会联想当时当地的状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阴挠、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工具落后、在勘测路线时地势又险峻、气候又恶劣、在开凿隧道时又要过很多高山(居庸关山势那么高岩层那么厚、八达岭隧道又是那么长);在设计线路时,青龙桥附近的坡度又个性大等。尽管当时当地的困难很大,但是,詹天佑毅然理解了任务,一丝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测线路;采用了不一样的凿进方法;设计了巧妙的“人”字形线路。)并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设计的问题,教师教的目的明确,学生学的也明白。透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考、讲出学生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明白。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及杰出的才干会深深地铭刻在每位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必须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读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状况,才能够对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彻;写文章注意了当时当地的状况,才能够使文章表达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问题设计要少而精

  讲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现一系列的过碎的没有好处的问题。能设计一个问题解决的,决不设计两上问题。否则,会把学生的脑袋提问大了,提问胀了,提问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连老师都会觉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学文章重点段落(2—6)小节(本文共7节)时,只设计了上方提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以此为线索,读书、勾划、讨论,对文章进行梳理。学生学得挺带劲,自然本文的教学目的.就能到达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选取的三个典型事例a。b。c。是平行关联。教师在出示问题时,能够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如用双面胶带纸把写着“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的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叠在一齐),讲课时一个一个地出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a,而后b,c,能够自学。

  四、问题设计要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

  在教师“教”学生“学”这一双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链条,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齐。能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的问题,必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教与学产生“二合一”的共振效应。

  还以上述问题来说,“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不就是学法的指导吗?透过学习,学生就会明白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去思考;写文章时,更要主动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声有色。还有对“注意当时当地的状况”这必须作特点传授的过程,不也正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吗?五、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体现“传授学法→逻辑思维→渗透德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设计自然为其服务。上述问题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总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问题设计才能算得上一个好的问题,才真的不失为一节课的灵魂。

《詹天佑》教学反思4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边,其义自见"。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5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开头,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

  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动画。

  3、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 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⑵ 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6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 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创设情境在我的开场白介绍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画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2、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我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又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5、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精髓之处,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7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发奋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就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明白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明白、感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透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明白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资料。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刻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就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正因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资料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资料”没有以明白“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因此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资料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明白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好处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资料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资料及情感融为一体,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能够帮忙教师在劳动中获行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好处。

《詹天佑》教学反思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去探究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达到和谐的统一。经过几年的研究,许多的教师对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能够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实现人机对话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省市级的学校,具备这样硬件设备的课室也只有一两间,普通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这似乎就给我们的整合带来了限制,使我们不能广泛地开展这种课型。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使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组萌发了一种想法:能否只用一台计算机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后来,很荣幸得到教研组的信任,我们邓世昌纪念小学接到了这个试验任务。接受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不断地琢磨一台计算机环境下的整合该如何实施毕竟这种环境下的整合课从未有老师上过。后来我们决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如何把握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平衡

  例如,在研究《詹天佑》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点。这种整合课如果偏重了信息技术,就变成了电脑课;相反,如果偏重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没能体现出来。最后,我决定把立足点放在语文上,因为这毕竟还是一节语文课,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体现在课前的师生从网络收集信息;课中的有效运用,突破难点;课后的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有机地整合,网络技术才能成为师生的.助手,体现出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

  二、研究如何准确地找到整合点

  我们不是为整合而整合,必须要从那么多的内容中,发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拓展的那些部分,并做到整合了信息技术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要钻研教材,认真理解新课标理念,仔细分析出可以进行整合的知识点,并把整合分别放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整合体现在师生共同从网络收集相关信息方面;课中的整合,则是充分让学生有机会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信息,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为了突破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创新这一难点,我们自行设计了一个人字形线路动画。通过这动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詹天佑敢于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按传统方法学习,学生只会理解到课文所写的内容。但整合了信息技术后,他们不仅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还能拓展到课外,了解到现今铁路的新成就,更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我还把整合拓展到课后,让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和QQ,在课后继续发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等等。并提供相关的网站地址,使他们在课后可以浏览更多詹天佑的资料,深化学生对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的体会。

  三、研究教师的任务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的本质是:做到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承担一些必要的任务。

  1、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第一课时上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第二课时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收集詹天佑对铁路的贡献,以及铁路的新成就,使学生深入理解詹天佑被称为“铁路之父”的原因。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

  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们就共同建立了“詹天佑站”。这个网站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学生网页;教师网页;学习论坛。教师要做的就是建立这个网站的框架,弄好学生网页的链接,好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充实。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教师的网页,这部分的网页主要是起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感情的作用。例如: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制作了一段铁路新成就的影片。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并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一下子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鼓励学生去交流:

  学生在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疑问。这时,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论坛,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起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研究如何使学生得到发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学生在明确教师的要求后,他们就开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网络等多种途径中寻找所需的资料。在这过程中,其实也把我们以前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到了课前,而且他们在收集好了资料后,学生们为了能在课中把收集好的资料更好地展示,他们还会自觉地在小组内商量好如何汇报。另一方面,学生们要在如此资源丰富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些资料,课前他们就必须先充分地读书,做好预习,这一过程也正体现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这当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我认为这不要紧,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我相信通过课中的交流,他们会自己发现错误,再自己改正,这又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因此在学生收集好资料后,我就让小组内电脑技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己把资料放到站上。而对于这学生网页我也只是在课前大概浏览了一下,并未做过多的修改。

  另外,我觉得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素养这两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日后继续研究这整合课起到一定的作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节课的资料是他们自己收集回来的,讲起来肯定就得心应手,充满自信。因此,我个人觉得“一台电脑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整合的”。

《詹天佑》教学反思9

  《詹天佑》一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在教学本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作为教学的难点。目的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因为课文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看相关的课外书籍,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也考虑到有些学生条件有限在学案上为学生准备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和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上课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詹天佑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然后,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以下三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

  (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什么能这样做?

  (2)、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3)、在青龙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在让学生理解、思考以上三个问题时,我采用了朗读和画示意图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施工的情况,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施工的示意图,边画边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思考和讨论个中的妙处,这节课在我的带动和引导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示意图充满兴趣,然后,我有意请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孩子上讲台,到黑板上再次画出示意图,并向同学们讲解图意,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节课,他们学得非常高兴,学得非常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非常高兴,但是在完成“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问答题时,学生不能将自己的理解组织好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教会学生组织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把教课文变成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詹天佑》教学反思10

  我认为,对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在“活”字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10册讲读课文《詹天佑》时,我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辅之以“导读法”教学模式和“漫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将“导读法”教学模式和“漫谈式”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漫读:(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思维的交*互补修正,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如果修成了,就能。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以上操作没有特定的顺序,学生讲到哪儿,教师跟到哪儿。)

  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教学反思11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说明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更有代表性。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让学生观看詹天佑的画像,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境入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致始终保持不灭。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在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四、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

  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总体的感觉还不错。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不足: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詹天佑》教学反思12

  第二组课文主要的训练点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个训练点是从四年级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就行思考的。如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教会学生可以运用以下方法:一,抓,抓关键词,解释词语本义。先采用近反义词、拆词法等方式理解词语本义。二,问,针对关键词语进行提问;三,联系,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这样的一个环节其实是一个由表及里理解词句的过程。如:《詹天佑》一课,通读课文后,我们知道,本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文章开篇点题,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按照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

  1.抓:抓住关键词“杰出”“爱国”进行理解。杰出指有出众的才能成就。

  2.问:“杰出”体现在哪里?“爱国”体现在哪里?

  3.联系: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杰出体现在他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爱国体现在他临危受命,不畏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这样的方法,条理清晰,学生运用起来比较方便。后来在理解詹天佑的语言时,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抓住“精密”“一点儿”进行理解。

《詹天佑》教学反思13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 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 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14

  新学期伊始,接到了准备一节公开课的任务,我的心里诚惶诚恐。尽管学的是汉语言专业,但是工作10年以来一直都是带英语、数学学科,执教语文公开课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教材,忐忑不安,丝毫没有头绪。在六年级的年级组长陆建娟老师、红红主任和杨庆芳老师的帮助下定下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她们不吝赐教,帮助我梳理教材,使我如何较好地突破这篇传统经典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打开了一扇门便捷之门。

  教学本课,我没有急于介绍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从文中选取一些关键词语切入,让学生在默写字词的时候,能够回顾上下文,再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探索的学法,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感悟人物詹天佑的品质,这样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能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詹天佑》中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情来写,而在开凿隧道中选择的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在教学时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互相说说在开凿隧道时詹天佑遇到的困难以及采用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边说边画图,使学生们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借助多媒体视频开火车,讲述情形,一边讲述让学生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

  上完公开课之后,我去请教了邱校长、孟校长和陆建娟老师,从他们的点评中发现了自己这节课存在的种种不足,我想有以下几种原因:

  1、旨在让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但读得遍数和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没有能理解社会背景,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挖掘的不够深。

  2、我处理应急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多学生都是一味地听却不愿意参与其中。

  3、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还需要重新整合,虽然努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作为教者我讲得太多,放的还不够。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循着“疑”去探求、自我领悟。

  通过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平日要多钻研教材把握好重难点,设计适合文章特点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们挥洒个性,彼此交流、合作,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让我明白知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也告诉我:语文这门学科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如此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詹天佑》教学反思15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詹天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詹天佑教学反思09-22

詹天佑的教学反思09-10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09-10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02-26

詹天佑教学反思15篇01-23

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学反思06-24

《詹天佑》说课稿07-04

教学的反思06-29

让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