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5-11-21 12:21:35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力的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力的教案四篇

力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新朋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模仿小鸭的叫声,并做寻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向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老师藏在桌子后方,听到模仿动物发声后,慢慢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二、观看小鸭上幼儿园的情景片段,体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带来的快乐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始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讲述:公鸡叫“喔—喔—喔”,慢慢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慢慢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老师问好:“老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老师喜欢它。

  注:配班老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配合主班老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老师为什么喜欢鸭宝宝?

  3、教师和配班老师模仿鸭宝宝和猫宝宝,相遇时,相互问好,然后,哼着歌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

  4、引导幼儿扮演小鸭和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转移经验,启发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1、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回想,小猫和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今天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教师戴着小鸭手偶,表扬小鸭真是个好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也是个好孩子。

  提示:注重引导幼儿说“我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见人要问好,养成爱讲礼貌的好习惯。

  2、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力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 ) 勘察( ) 贝聿铭( ) 轩然大波( )

  遗shuāng( ) 初生之dú( ) lín( )选 yíng( )系

  水 xiè( ) diàn( ) 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3.学习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力的教案 篇3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教案 篇4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教案08-21

《二力平衡》教案09-21

摩擦力教案07-25

《二力平衡》教案08-05

力的教案汇编7篇06-23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05-24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07-23

有关力的教案十篇02-25

摩擦力教案(精选3篇)02-06

精选力的教案范文集合10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