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5 09:59: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沙埔中学林可兴

  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二、小说知识的梳理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2)、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1)、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三、练习《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

  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个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例l、在第①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例2、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例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例4、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第②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③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及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三、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学生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己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书中三幅图,问: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图下的音节

  zhuacute;;chaacute;;shū zhuoacute;

  3、学生自己试读。

  4、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拼读中的错误,指导好三拼音节。

  6、开火车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提醒学生读时要注意轻短些。

  2、出示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

  4、教师强调:借助“zh ch sh r”的音,再读得长些、响些就是“zhi chi shi ri”的音了。

  5、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6、出示“zi ci si ”与“zhi chi shi r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7、开火车读。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己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同桌互相帮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zh ch sh r”,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真棒!

  六、板书:

  教学后记:

  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美伊战争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墨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兕 牒 守圉 禽滑厘

  1、分角色朗读课文,研读第1~4段,组织讨论,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略)

  2、研读第5~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⑥:“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⑦: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3、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4、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

  5、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一)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二)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五、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后反思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汇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有关心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初步认识四个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3巩固运用所学的`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说话应用:用绳子自己编一段话,用上生字。

  4指导写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范读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

  2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3“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读?

  4教师范读、学生复读、背诵课文。

  5朗诵比赛

  四、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先以问题激发学生情感:你喜欢这首小诗吗?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自学,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读一读,议一议。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学小组以齐读方式展示自学成果,接着相互评议他们读得好在何处,(请优胜组介绍感情朗读的经验,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与总结),如何带着表情去读,

  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语文教案 篇7

  一、交待阅读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课后练习题1。

  2.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练习题1中的三个问题,看图读课文,一段一段地把课文读懂。

  二、围绕课后练习题1中的第(1)个问题,阅读1—2自然段。

  1.围绕问题(1),看第一幅图,读课文,大致找出写这一问题的段落(1—2自然段)。

  2.分段阅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②“暖烘烘的”是什么意思!你有过“太阳暖烘烘的”这样的感觉吗?“太阳暖烘烘的”这种感觉一般产生在什么时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③“鸭妈妈卧在稻草堆里……孩子出世。”用我们平常的话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④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春天,鸭妈妈在孵小鸭。)

  (2)阅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②“特别”是什么意思?(不同一般)

  ③边读边看图,找一找从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丑小鸭很特别。(讨论后归纳)

  a.蛋大。

  b.出世时间长。(都……最后……过了好几天……才……慢慢……)

  c.又大又丑。(毛……嘴巴……身子……)

  ④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抓住“特别”来说)。

  3.连段阅读,回答问题(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如下几个要点来回答:(1)时间;(2)事件(鸭妈妈孵小鸭);(3)丑小鸭显得很特别。

  三、围绕课后练习题1中的第(2)个问题阅读3—6自然段。

  1.围绕问题(2),看第二、三幅图,读课文,大致划出写这一问题(其中有两个小问题)的段落(3—6自然段,其中写第一个小问题的是第三自然段,写第二个小问题的是第四至六自然段)。

  2.阅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然后讨论。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疼爱”是什么意思?“欺负”呢?联系自己平时的观察,同小鸭在一起的可能有谁?他们谁欺负丑小鸭?是怎么欺负的?(咬、啄、讨厌)还可能怎么欺负?谁疼爱丑小鸭?从哪里看出来?(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试着用“除了……都……”说一句话。

  (3)“孤单”是什么意思?丑小鸭为什么感到孤单?

  (4)试着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把“因为……所以……”加入“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一句中说话。

  ②把“因为……所以……”加入“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二个句子中说话。

  (5)朗读这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2)中的第一个小问题。

  3.分段阅读4—6自然段。

  (1)回顾学法——怎样围绕问题来分段阅读课文:先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读,结合图画一句句地弄清各自然段的基本意思,再把几个自然段连起来读,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试着运用这一方法阅读4—6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表,展开讨论。季节丑小鸭遇到的困难

  (3)检查自学、讨论情况,重点检查学生对第五自然段第二、三句话的理解情况:从这二句话中可看出些什么?(丑小鸭非常孤单;丑小鸭羡慕美丽的天鹅,希望像天鹅那样过上欢乐的日子。)

  (4)连段阅读,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2)中的第二个小问题。

语文教案 篇8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教案【精选】11-17

语文教案[精选]11-25

语文教案(精选)11-26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精选)01-18

(经典)语文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