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2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越来越响一条白线远
(钱塘江大潮)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近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声)(形)(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案教案01-05
高中重力的教案01-10
高中舞蹈教案08-31
高中集合教案11-12
音乐与舞蹈高中教案01-22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1-14
高中体育教案05-27
高中光的折射教案01-07
高中化学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