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5篇(精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师可组织学生按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先在小组内,就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然后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最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还搜集了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右铭。或者准备一个名言摘抄本,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参加展览。
(2)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展示台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能说会道的`题目是:看望生病的伙伴。当你的朋友、伙伴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呢?(自由说一说)。
二、练习说话。
1、指名说。
2、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表达图意。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师作指导。
5、连起来说一说。
三、演一演。
1、小组内分好角色,并商量怎么演。
2、小组内分角色演。
3、班内演,师生评议。
四、作业
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走进新课程,步入新课程,要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要紧紧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面。在课堂教育改革中,要坚持‘一个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发展心理学品质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年质的飞跃,否则会被挪后或延缓。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言发展会促进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本廛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两基本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两基本点是指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分析
《雪孩子》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要求认识10个生字;写好瓜、衣、来三个字;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演示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篇为首先次出现不注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后的练习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受悟的重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五、教具多媒体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个问题引起悬念,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学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动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从而渲染了与词句相对应的气氛,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了语言所描写的事物,体验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然后通过快速地查数,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知道本课有8个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3.阅读新课,理解课文有了刚才情境创设出的基础,学生自然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此时的心情也是高兴的、舒心的、美丽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让学生继续读、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这部分内容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这几个问题是关键,但不提出来,而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毕竟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5.演示课件,突破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问了一个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发散思维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过演示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7.总结全文,提示主题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8.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基于此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如下教学评价:
1.知识能力。我会写的字:我会认的字:我会认的偏旁:
2.过程与方法。我会读:读《雪孩子》的课文(以录音带的形式出现)。我会画:画雪孩子,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雪孩子的喜欢之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敏捷、驯服、矫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a、这节课,我学会了“乖巧、驯良、橡栗、玲珑、蜇伏、玲珑、警觉、苔藓”等词语,理解了敏捷、矫健的意思。
b、我会用乖巧、敏捷、矫健造句。
c、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d、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我知道课文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活动、窝、生殖4个方面来介绍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抓住松鼠_____ 、_____、_____和_____ 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2、学生从从3、4自然段阅读感悟,体会写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a、这两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乖巧行为?
b、你觉得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c、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
五、作业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某一种动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词语;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在解读课文过程中,认识想象的依据,想象的展开。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力,学习写作想象作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想象的特点和要求:合乎情理、富有新意。
教学难点
1、认识想象的依据和展开的层次。
2、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分男生组和女生组,看哪个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举手最积极、回答得最多。男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女同学们有没有?( 要求响亮回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你是否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出示课件)抽生回答。让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接触了哪些动物?你能否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这种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和功能呢? (如猴子和一些动物用尾巴把自己挂在树枝上来采摘水果;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松鼠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一些动物在跳跃或飞翔时用它们的尾巴保持平衡;狗摇尾巴表示对主人的亲近;牛、大象用尾巴赶苍蝇等等)。
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板书课题《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闲暇 裹着 癌症 针灸 褪 蹭 神经末梢
3、让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
三、分析与讨论
1、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想象中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2)人们会怎样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呢?
(3)作者想象的尾巴会有什么作用?
2、师生互动
本文运用大胆的想象,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个设想,写得很有趣味,但同时让人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这种新奇和合理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文章层次(脉略)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当然,想象不是胡想,而是有着合理的根据作导引的,那作者每一步的想象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而看动物的动物——人没有尾巴,因此想到了“人类如果也有尾巴”。
师:那么尾巴的形态、尾巴的处理、尾巴的功能又是怎样想出来的呢?(结合看图)
生:①是根据男女皮肤肢体的差异。
生:②人们肯定会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
生:③根据社会服务项目想象出来的。
生:④根据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四、课堂辩论
师:作者在想象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之后,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生: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师:你们是否赞同作着的观点?愿意长出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呢?
师:你们看过大学生辩论会吗?那些慷慨陈辞的场面,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那妙语连珠、应对自如的口才,我深深为他们所折服,你们呢?你们也一定想有如此敏捷的头脑、如此灵巧的口才吧!古罗马雄辩家西赛罗曾讲过,训练有文化素养的雄辩家的方法,不在乎背诵讲说规则,而在于实地训练。让我们这堂课来试一下辩论,增强你口头表达的条理性、生动性。
论题拟为:人类长尾巴好还是不好?
赞同者长尾巴好的同学可以找课文内有关尾巴的功能的句子作为依据,并结合生活实际作更广阔的想象。
认为长尾巴不好的同学要充分展开想象力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可以讨论一下)
要求:①快速组织语言;②语言准确;③响亮、流畅。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作辩论的总结陈词
生: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同学们说的都各有各的道理。到底人类长尾巴好还是不好,一下子也不能下定论。但我认为无论是长尾巴还是不长尾巴,大家都希望人类的病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健康!
五、小结
师:这个同学的总结比较全面,很好。同学们在今天的辩论中,都表现得很好,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能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对某一事物提出新奇的观点,发挥了想象力,开拓了思维。
六、作业
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假想的实现。如人类想象鸟儿一样飞翔——制成了飞机,人类想象鱼儿一样游泳--发明了潜水艇,人类想登上月球、探寻宇宙空间有没有外星人——制造了宇宙飞船等航天器。我们今天也来模仿课文,大胆想象,用“假知……”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提出设想: ——(1)人类尾巴的形态
——(2)人类对自己尾巴的装点和保护
——(3)人类尾巴的功能
作者的观点: ——愿世人都有一条尾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教案[精选]11-25
语文教案【精选】11-17
语文优秀教案09-05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精选)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