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0 08:25: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合7篇)

语文教案 篇1

  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春天还在哪里?(小河里、树林中)那里怎么样?

  板书:

  1、春天在哪里

  枝头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草地 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

  竹林 竹笋探出头来

  田野 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教学后记:

  2、笋芽儿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从害怕到勇敢的生长过程。

  3、教育学生不怕困难, 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课件、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实物、插图,激发兴趣。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后说)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

  弹 懒 轰 隆 痒 挺 撒 缩 揉 雷

  3、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le 快乐 tan弹奏

  乐 弹

  yue音乐dan弹弓

  乐:在本课读yue,乐曲。

  弹:在本课中读tan,弹奏。

  四、指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笋芽儿在﹍﹍季节生长。它受到了﹍﹍、﹍﹍和﹍﹍的鼓励,长出来了,看到了一个﹍﹍的.世间。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后组词。

  2、学生自由观察,在小组中讲识字方法。

  3、学生自由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挡: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个当字。

  挤: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齐字。

  唤:左窄右宽,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奂,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肖,上面是个小字头,下面是个月字,月字第一笔是竖。 顶:形声字,左边是丁,右边是页,最后一笔是点。

  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牙字。

  4、教师在黑板中范写生字,学生观察。

  5、学生分辨字形后书写。

  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 出示生字卡片测读。

  2、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3、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

  2、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3、笋芽儿示在水的鼓励下钻出了地面地呢?

  生说师板书。

  春雨姑娘唤醒笋芽儿

  雷公公 给笋芽儿鼓励

  竹妈妈 鼓励笋芽儿从石子的侧面钻出去

  4、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5、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

  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

  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

  “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

  点拨:笋芽儿怎么做?

  (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6、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7、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在这篇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原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优美的句子。

  板书:2、笋芽儿

  春雨姑娘睡

  雷公公 缩

  竹妈妈 竹子 钻

  看 美丽、明亮的世界

  教学后记:

  3、有趣的作业

  一、教学要求: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同学们交的作业,交流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1.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

  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

  (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6、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7、按照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我从这篇中感受到了( )

  四、放视频歌曲我的故乡是北京及现代广告与老北京的吆喝作对比

  五、合作探讨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广告。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东北味儿”。

  五、作 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根据学生的困难提供问题的办法、思路等学法上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习时间。)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当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解说:这些内容只是为点拨提示作准备,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对学生的偏差和疏漏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示。)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解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2)品味本文的语言。

  (解说:旨在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解说:此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于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和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设计者:赵随鑫

  《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l、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学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创设情景让同学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2、启发同学模仿节奏创编歌谣和歌词进行扮演活动,充沛发挥同学的发明力和想象力。

  3、同学通过演唱和扮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保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进行游戏和创编活动。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表示方式进行歌词编创活动。

  一、同学听着《小青蛙》进入教室

  二,导言:

  同学们,昨天有一只小蜻蜓给我带来了一封信,我打开一看呀,原来是一个谜语,可是老师猜了好半天,就是猜不出来,你们能帮我猜一下吗?(多媒体出示谜语)

  妈妈有腿没有尾,

  儿子有尾没有腿,

  儿子长成妈妈样,

  断掉尾巴长出腿。 (打一动物)

  回答后,总结:妈妈有腿没有尾”那是青蛙,而有尾没有腿的儿子又是谁吗?(小蝌蚪)。对,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水中游来游去,挺逗人喜爱的他们和青蛙妈妈住在一个美丽的池塘边,慢慢的,小蝌蚪长成了青蛙。有一天,小青蛙在池塘里玩捉迷藏,慢慢的,天黑了,他迷了路,急的哭了起来,这时,乌龟爷爷游了过来,告诉小青蛙说:只要沿着池塘里的荷叶就可以找到家了……(课件展示FLASH)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小青蛙找家,好吗?

  2 向同学出示节奏,同学先练习走走和跑跑,再边拍边读“呱”。

  跳 跳 瓜 瓜 跳跳 跳 呱呱 呱 (引导:把小青蛙想找到家的`急切心情唱出来)

  3 创编动作

  有谁可以把小青蛙蹦来蹦去找***动作模仿出来?最好的奖励青蛙头饰

  三、学唱歌曲

  1 小青蛙们找到了自身的家,高兴的唱了起来,听!它们在唱什么呢?(录音机范唱)(开光盘课件,小青蛙找家)

  2 展示歌词,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3 学唱歌曲。

  4 全体同学演唱

  5 歌曲处置。启发同学说说演唱时你想到了什么?编创动作,引导同学理解歌曲意境.逐句唱

  带入感情,完整演唱: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让我们拍着手和小青蛙再唱一遍吧!(电子琴伴奏)

  唱得真好,现在你们都是小青蛙了,咱们一起来扮演,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带入小青蛙的动作,跟着课件再唱)

  四、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

  真好听!刚才老师发现有几只小青蛙已经做好准备了。来!戴头饰的小青蛙待会儿请你们一起出来扮演,好吗? (扮演)

  他们做的太棒了,让我们大家也忍不住想随着他们一起来找家了.小青蛙们,你们愿意带着我们一起来找家吗?(律动)

  五, 编创歌曲

  小青蛙们,找到了家,你们开心吗?森林里其他的小动物听到你们美妙的歌声,也来了。他们说,也想有一首自身的歌,想请你们帮助编一首这样的歌,可以吗?

  瞧! 有一只小鸟已经飞到了老师的身边,(出示小鸟的图片)所以我给他编了一首《小黄莺找家》。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

  其他的小动物们早已来到了你们身边。请你们轻轻地把他们请出来吧。

  (请组长举起小动物头像)

  师:你身边的小动物可爱吗?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们最团结、最聪明,给它们编出的歌曲最好听。]

  (同学分组编创,教师巡回指导)

  师:时间到了,同学们都编好了吗?

  (请各小组以各种形式扮演、汇报)

  师:你们觉得他们演的怎样,请把你认为演的最好的小组悄悄记在心里,等到下课以后,再把你手中的小花送给他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花最多.

  六, 小结

  今天,我们不只帮小青蛙找到了家,还协助森林里其他的小动物都编出了好听的歌。这些小动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让它们在大自然的家中快乐地生活。现在就让咱们唱着动听的歌,带着小动物们一起来观赏我们美丽的学校吧!(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声中,边唱边跳的离开教室)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两篇阅读课文。《拾穗》一课是对世界名画《拾穗》的欣赏。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法国农妇的辛劳的理解和同情。《落花生》一文,叙述了作者一家人自己种花生,又自家享用劳动成果的过程,感悟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收获”的愉悦,同时也体味到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落花生》

  (见教学设计)

  2、《拾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4534535aaa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会写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品读诗歌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波爷爷的诗《带雨的花》,这首诗真美,把你把我都深深的陶醉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9课《带雨的花》,那谁还记得,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作答。

  师:范读文本。(目的:学生在引导下回忆所讲内容,积淀情感。)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配乐范读课文。调动兴趣:你们想有滋有味的读读吗?

  (目的: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促使学生有朗读的欲望。)

  三、细读文本,深入品味,并指导情感朗读。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体会文中小女孩当时的心情。

  (1)找生说说自己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的经历。

  (2)教师通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偷偷的”、“尽情”等词语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2、以文中的“我”偷跑出去都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为主线索,继续

  朗读文本。(出示大屏幕)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追过蝴蝶?说说自己追蝴蝶的情景和当时的

  心情。并体会着去读读文本

  (目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情

  感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3、继续故事情节的发展。找生读3、4小节。

  师提问:小鱼小虾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乐趣,小女孩是怎样对待

  它们的?指导:下保证时的态度?

  师小结,过渡到下环节。

  4、朗读5、6小节。

  (1)师提问:下雨了,人们都在跑,小女孩又是怎么做的?生回

  答并体会试读文本。

  (2)教师追问:她给妈妈采花时心情怎样?都想到些什么?生回

  答,并体会着读文本。

  (3)指导“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最后为什么用感叹号?出示大屏幕。

  教师小结标点的作用。

  (目的:标点符号的设计达到文本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5、故事的尾声。

  师过渡:玩了那么久,也玩痛快了,现在该回家了,此时小女孩

  是怎样的心情呢?

  学生自读第7、8小节

  (1)学生自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当时小女孩的心情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着小女孩当时的心情读。

  四、小练笔。

  回到家里,小姑娘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说说心里话。(课上时间充足可在课上写在小本本上。)

  (目的:换位思考,让孩子体会做家长的那份爱与关心,注重听说读写结合。)

  五、回读整首诗,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文本,并思考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同时板书主要词语)

  2、在美妙的音乐中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结束本课。(播放音乐)

  (目的:整体感知文本,体会诗歌的韵味美。最后音乐中升华朗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图画吗?你曾经觉得一幅图画很美吗?它们为什么让人觉得美呢?其实,不仅用色彩和线条可以画画,用文字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文字画的画--《金黄的大斗笠》(板书课题--金黄的大斗笠)看看它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然后让学生自由画想象画,然后根据课文校正。

  2.提问:文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脑海中能浮现出来吗?

  明确:湛蓝的天空,起伏的山峦,层层的梯田,绿海似的庄稼;只穿一身短裤的男孩儿,手里拿着挂满绿叶的树枝,一头可爱的雪白的小山羊,天空中飘来的一团乌云。一个小男孩赶着一头小山羊到田野里去放牧,这时风雨来了,眼看大雨就要落在小男孩的头上,这时小男孩的姐姐来了,她戴着一个金黄的大斗笠,为小弟弟和小山羊遮了雨。雨过了,天晴了,姐弟俩沐浴在阳光里,很美,很有生气。(可让学生尽力想象,要想得美,想得巧,想得合理。譬如又看到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大路上驰过的汽车,匆匆赶路的行人,远处天空中飘着的.风筝,闪着相翼一掠而过的飞机,背着书包一边走一边嬉戏的孩子的等等。)

  3.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

  明确:这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农村原野风景。这是一幅风雨童趣图。

  4.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什么特点?两人关系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略)

  5.这幅画实际上有三个片断(镜头),看看各包括哪些段落?

  6.再把课文朗读一篇,看一看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2)崇尚纯真、自然、无邪的童心。

  (3)渴望天真无邪的亲情。可就以上三点,联系课文,具体分析。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姐弟之间纯真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的叙述故事: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在一群中国孩子中指点了三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十负的女孩子,十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只有五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老太太面前。

  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能单独通过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系着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美国老太太手里。她对着一旁的中国主人说,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中国孩子露出紧张惶恐的神色。

  他宣布游戏规划: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他们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里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没有逃出来,谁就被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给了三个中国孩子。

  空气骤然凝滞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老太太做了一个可以开发始的手势。

  ……

  美国老太太惊呆了,一场本来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轻而易举又井井有条地做完了。

  1.请你想象一下,这三个中国孩子是怎样完成这个游戏的?把想象内容口述出来。

  2.这三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请你想象美国老太太会怎样与中国孩子对话。

  『布置作业』

  把你的所感所想写在你的笔记本上,课下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7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优秀教案07-03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教案【精选】11-17

【热】语文教案10-10

组歌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