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诗句韵脚整齐,适合朗读。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观察自然,探究发现的美好愿望。
课文内容富于情趣,学生可能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
因此教学中应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启发学生儿童观察研究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和指南针等相关用具。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辨别方向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创境激趣:
同学们,如果你在一座城市里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又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从中找出一些好办法。(板书课题)
2、故事引入:教师讲故事:
一群小朋友到郊处去野游,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走着走着,树林越来越密,渐渐地他们找不到集合的地点了──迷路了,大家非常着急。你们想办法帮助他们吗?(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课题。)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积极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学生多形式识记生字词语,进行正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本课要求认的`字相对较少,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放手,把重点放在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因此组织读书活动应采取多种方式,如:同桌读、分节读、比赛读等,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活动的效率。)
二、选读
1、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同桌交流交流。
2、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你的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松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诗句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字形,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上下结构:忠、导、盏
左右结构:积、稠、稀、针、碰、慌
2、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从中领悟写字的规律。
4、学生书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利用字词卡片,指读字词。一生任读一词,其他生书写。
2、分节指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通过复习,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研读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自读──讨论这种景物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选派代表,图文结合,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组内同学补充,其他组同学提问质疑。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师适时出示指南针和插图资料,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适时地进行语言训练。如:第一节中“慌张”一词你怎样理解,还能找出与它意思相近的词吗?;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把课文中某个小节的内容说清楚吗?等。
(由于课文内容浅易,适合朗读,结合相似,因此采取放手让学生合作研读的方式,把读书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则适时点拨指导,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和能力提高。)
三、读背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交流:怎样读才更有感情?
2、展示朗读,尝试背诵。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
(指导朗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2、试着把自己你了解的天然指南针续写进诗歌里。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模仿写话的能力,课内外结合,着眼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稠:多而密。在本课指树的枝叶很多。
渠:人工开的水道,灌溉或排水用。
野外: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
慌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不是人工制造的东西。
忠实:忠诚可靠。
〖相关链接
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1、使用有指针的手表(适用于北半球)
中北法:将火柴竖在表盘中间,转动表盘,使火柴的射影和短针成一直线,则短针与表盘的十二时之间,形成一个小角,小角的平分线所延长的方向,就是北方。
外南法:将火柴竖在时针尖端的表盘上,转动表盘,使火柴的射影和短针成为一直线,则短针与表盘的十二时之间,成为一个小角,小角的平分线所延长的方向,就是南方。
2、年轮:年轮较密的一端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它也是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有阳光的一边长得较快,所以南面的年轮长得疏而松,北面则密而坚。
3、竹子:竹身颜色较为青绿的一面,是朝向南方,较为青黄的一面,是朝向北方,在无风的状况下,竹子的尖端通常是倒向南方的。
4、青苔:当我们翻动石头时,有青苔的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因为北少阳光照射。但此法准确率极低。
5、山崖峭壁:山崖峭壁较为光秃之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所以植物不易生长。但此法准确率极低。
6、立竿见影: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扦,使其与地面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扦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
7、南十字星:在北纬23°30′以南地区,夜间有时可见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两星联机长度的四倍半处(无星)为正南方向。
8、从月亮的圆缺、观察的时间及月亮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知阴历的大概的日期,并可用来判别大概的方向。
9、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突出地物: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语文教案 篇2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图片),谁能讲讲关于他的故事?
兴趣导入,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提前引出文章第一段中总结的人物特征。
二、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一)学生初读文章。
(二)新生字词的认读。
1、师出示词语:铜板、智慧、幽默、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等。
2、那么这些词放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3、学生再读课文。
4、师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注重对字词的认读。
三、精心准备,大胆表演
1、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组准备课本剧,可根据人物性格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教师提示抓住“扭,拉扯、揪、咧着”等动词,来渲染人物特点)
2、分组上台进行表演。
3、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表演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把文中人物的定位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四、“我喜欢阿凡提……”。
结合你对阿凡提的了解或者读过的书,说一说你最喜欢阿凡提的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开阔视野,增加积累,受到阿凡提人格魅力的感染。尊重孩子的个人真实感受,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
五、课后延展
再读《阿凡提的'故事》看看你是否有了新的收获。
故事对学生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实现的,好故事一读再读会有“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习题:
1、“我会认”给下面的词语拼音。
铜板( ) 智慧( ) 幽默( ) 饭馆( )
分辨( ) 扭打( ) 交钱( ) 拉扯( )
2、“我会说”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打抱不平 分辨 两相抵消
3、“我会写”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打又骂
又___又___ 又___又___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
教学难点:
部分词语的理解。倡导自主识字,培养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这些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并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来到了。今天咱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好吗?
2、 看图,说说图上的秋景。
3、 是呀,秋天的美景说不完,世上留下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二、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哪些词语是你认识,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
这学期我们的课文不再是每个字都带拼音了,对要掌握的生字课文在下面注音,你发现了吗?
3、自学方法
你准备怎样学会这些词语?
认“树叶”中的字(怎么记住)——试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认“我会认”中的生字
4、 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5、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6、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7、开火车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到这些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 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3、 读一读,赛一赛,看看谁能把大家带进美丽的.秋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秋天,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新词。
1、 猜字谜:
2、 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4、补充阅读带有本课生字的段落或短文(教师自编或改编)。
二、在写中巩固识字
1、 出示“我会写”的生字,观察分析字形。
2、 交流: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层”与“尽”部首是不相同的。尸——尺
3、 观察生字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
4、 请学生范写“丰”、“壮”。
5、 教师范写“谷”、“色”。
三、实践活动
1、“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
2、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
3、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4、教师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读读,认认。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所以,教学中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4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水”和“火”两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水”和“火”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山、石、田、土”这几个字早在很久以前不是这个样子,是古人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象形字。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就把弯曲的`笔画拉直,成了今天我们学的字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样的字。老师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太阳)喜欢吗?太阳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与我们学习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很久以前,古人也非常喜欢太阳,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太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演示)古人就是用这个符号来记录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写成这样这样的字了。(出示“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你们觉得有意思吗?这一课还有几个生字也是从图形变化来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打开书54页,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变化来的?
二、读儿歌
1.自己借助拼音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上小问号。
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音节,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的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音节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音节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如:拿着“火”字卡片的同学如果贴在huǒ的音节下面,下面的学生说:“火火贴对了,请你回到座位上。”如果贴错了,学生齐说:“火火贴错了,请你想一想。”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说得真好,能试着用()月()日说一说吗?
(六)月(一)日 (十)月(一)日
你们知道得真多,“日”和“月”可以用来表示时间,说的真不错!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
1.导语:这些生字你们不仅认识了,而且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真不简单!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呀?
2.先认识2种新笔画“竖钩、横折撇”,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3.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笔顺跟随,先写哪笔?再写哪笔?看看是怎样一笔一笔写成的?伸出小手试着在桌上按笔顺写一写。
4.请同学跟着电脑博士一边书空笔顺一边说笔画。
电脑依次出现:日、月、水、火
5.请同学拿出铅笔,把这4个生字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按笔画记忆字形。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7-27
(精选)语文教案09-20
(集合)语文教案09-10
[荐]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通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