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7 16:42: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蜓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蜓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

  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技巧解析:现代文阅读方法

  时间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活学、精思、善用。

  --------高立志寄语

  现代文阅读方法

  一、现代文文体划分: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二、现代文阅读需要要点培养的能力有哪些方面?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

  3、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4、体会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从哪几个方面来整体感知、领会文意?

  1、理解思想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2、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1)熟读课文,了解全文梗概。

  (2)理清内容的排列组合顺序,把握作者表达的思路,抓住主体内容的内在联系,确定划分依据。

  (3)划分段落,注意过渡自然节的划分。

  (4)仔细阅读各段内容,找出重点,概括段意。

  常用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3、强阅读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

  5、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四、怎样理解关键字、词及重点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对关键字的理解和作用的掌握,应侧重于揣摩作者的“炼”字功夫。

  2、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

  3、重点句的含义和作用,则需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来领悟和理解。

  五、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六、怎样理解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连贯,就是前后句子的意思连续贯通,没有阻碍。它的要求有:1、有统一的话题,包括在一个较长的单句中主语要一致。2、有合理的句序。3、有过渡衔接的句子。4、构成一组整句的句式要统一。

  七、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入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八、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九、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十、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十一、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2、分析文章的开头3、分析文章的结尾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十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十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②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③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二、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二)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三)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④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5

  语文《课文题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读通课文,读正确流畅,永威教案模式 语文。

  2、 学习生字,会给生字注音,默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把课文读通顺,二是学会生字,当堂能默写。

  二、 初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发现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读完课文后集体纠正。

  三、 再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同桌两人一人先读,另一人听。然后互换,另一个读,先读的学生听。

  四、 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指导生字书写,学生先写字再给生字注音。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老师先让学生说生字的笔顺、哪里要注意别写错,说对的老师肯定,说错的.老师纠正。然后让学生自己工整的抄写生字,合上书本,自己看着生字加拼音。写完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五、 读生字,默写生字。学生一边读生字一边书空写生字。学生自己把生字背下来,独立默写。默写完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六、 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统计:(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补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复述课文。

  2、 根据课文自己能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 背诵老师指定的段落指定背诵的其它内容,教案《永威教案模式 语文》。

  教学过程:

  一、 口述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复述课文,二是自己提问题,互相回答,三是背诵……(教师根据本课要求灵活指定。)

  二、 全班或小组齐读课文,然后两个人互相复述课文。比一比谁能抓住重点。

  三、 再读一遍课文,提出问题。先在小组内学生自己提问让别人回答。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小组代表提出来,全班回答。鼓励学生先根据课文后的习题提出问题。

  四、 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背诵指定内容。教师巡视,了解背书情况。

  五、 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统计:(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补习。)

  附:阅读分析题方面,教师自己找材料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做题能力。

  作文教学方面,一是强调面批,即老师当面指出学生的不足,不要在学生作文上写很多字,以免浪费时间。二是让学生背作文,积累优美语段,仿写。永威学校考试成绩好,主要原因是老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而不是写教案上。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出示课件)

  《赵州桥》中的“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2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出示课件)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出示课件)

  “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本自然段的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可前可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无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是否为关键句的重点是看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写片段。

  (出示课件)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出示课件)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禁碰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改正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对调表示移动

  2、(出示课件)

  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修改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表示对调,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表示移动,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三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设计意图:

  认识两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出示课件)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出示课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时的作用;学习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培养认字的多种途径。

  3、在读词语、背诗歌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培养良好语感。

  5、能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在口语交际中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6、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情况,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7、学习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所学汉字。

  2、学会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认读形近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生字卡片:令、今、乌、鸟、广、厂。

  (2)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本组汉字的规律。

  (3)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的“乌、今、厂”比“鸟、令、广”少了一笔。

  (4)教师出示另一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卡片:日、白、田、目、电、旦、旧、由、甲、申。

  (5)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组汉字的规律。

  (6)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除“日”字外,都在“日”这个字上,加了一笔。

  (7)反复认读这两组生字卡片。

  (8)教师小结:这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9)拓展练习:在你学过的汉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会认:

  (1)反复朗读“我会认”中的汉字。

  (2)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五个字?

  (3)拓展练习: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1)出示词语卡片。

  (2)学生自由练读。

  (3)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

  2、我会连:

  (1)出示汉字卡片,认读生字。

  (2)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引导学生区别声母:z──zh,c──ch。

  (3)连线。

  (4)检查连线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注意引导认读:祖、岭、盛。

  2、再读儿歌。思考:短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景色?

  3、在地图上指出这些地名的'位置。

  4、这时,你有什么体会呢?

  5、再次练习朗读儿歌,试着背下来。

  6、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7、展示背诵效果。

  (二)展示台。

  1、识字加油站:

  (1)说说你喜欢读的课外书的名字。

  (2)把从书上收集下来的生字,在小组里交流。

  (3)说说看,在小组内交流,你又学会了多少个生字。

  2、比比谁最快:

  (1)复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

  (2)练习找页数。

  (3)学习音序查字法。

  ①老师认真指导“宽”的查字过程。

  ②学生练习查找“爱、往、解、准、楼”。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

  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育目标:

  1、 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 语言:词语和语句。

  3、 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 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 散读:

  2、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 单读第8节。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 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 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4、 美读。

  5、 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 (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 课堂写作:

  2、 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优秀教案07-03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荐)12-24

[精品]语文教案09-03

《语文园地八》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