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达到整理资料的两项要求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的途径的落实,按主题分类的指导。
教学准备:
1、提前分组,落实搜集资料的途径。
2、请组长填写表格。(表格见后面)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故事或歌谣。
4、歌谣文字稿、一份小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你们看有的神鸟,有的格萨尔王,有的冬不拉,有的火把节,有的刘三姐。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
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
(1)组长将填写表格利用投影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
(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图书馆
上网读物
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优秀小报。
(出示老师找的歌谣,让学生读一读,出示教师准备的一份小报请同学参看。)
编写故事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2、懂得续写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3、故事内容具体,有故事情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神鸟”给可汗讲了三个小故事,什么内容,都是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呢?
3、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
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
1、同桌互相说说(故事中角色是谁?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请2-3名说说
3、评议:哪些材料选的好,为什么?
4、小结: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不能与课文内容脱节。怎样保持一致呢?
要点:(1)歌颂小动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被主人误解错杀了。
(3)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三、内容具体,情节感人
1、出示例段,请大家修改
2、看来,要使故事情节感人就要有具体内容。
要点:(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
(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
四、写出作文,互相评改
1、学生自己写文2、读文,学生评议。(按习作讨论平台中的三个问题评议)
2、修改作文,抄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各种变化的好奇心
2、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知道影子变化与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活动准备: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一个卡通形象标志
2、操作材料:几个手电筒、若干个胶水瓶、铅笔、橡皮、积木
3、奖牌、奖杯
4、课件
5、录音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带领幼儿玩踩影子的游戏
2、幼儿随音乐自编动作进教室,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座位坐下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都看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
4、请幼儿猜谜语(看着像我不是我,我去踩它它不躲,一举一动都学我,我走哪里它跟着)
(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实验过程中利用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给小组命名,并进行小组擂台赛,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幼儿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幼儿探索影子变化的好奇心)
二、探索发现 1、师引导幼儿小组操作材料进行实验,探索影子的变化
2、幼儿小组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
①影子能变换方向
②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③影子会动
(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三、解决问题 1、师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1)影子会变换方向,为什么?
①师请幼儿演示自己的做法
②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叮当的一天,并回答问题
③师引导幼儿小结:光照的方向变了,影子的方向就会变
(2)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为什么?
①请幼儿演示自己的做法,
②观看课件——大头儿子旅行记,进一步验证影子的这一变化
③师引导幼儿小结:当光线斜方向照射时,物体的影子就长长的,当光线在物体的上方照射时,物体的影子就短短的
(3)影子会动,为什么?
①请幼儿到屏幕前演示
②师放手影课件,幼儿欣赏
③幼儿到屏幕前表演手影,并随音乐跳舞,边跳边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
④师引导幼儿小结:当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动影子就会动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幼儿验证自己实验的正确性,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影子的作用之一——皮影戏
请幼儿观看课件——皮影戏
(让幼儿欣赏皮影表演,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五、结束:幼儿随音乐出教室
语文教案 篇4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3、感受背书的乐趣,能主动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背课文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1)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5、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理解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4、背课文
第一次:背简单的课文有趣
第二次:朱自请的《匆匆》激励
第三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熟能生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安妮对昆虫的喜爱,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安妮对昆虫真挚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时,就会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活跃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吧。(出示课件——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蜻蜓、蜜蜂等)
2.师:它们都是昆虫。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呢?快举手说一说吧。比一比,看谁的话说得最通顺,用的词语最美。
(出示“我喜欢……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3.师: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和大家一样,特别喜欢昆虫,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我喜欢昆虫”
师:再读课题,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课题相比,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有一个引号呢?因为这里直接引用了文中的主人公安妮的一句话作为课题,所以要用引号。这也是课题出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一课要用安妮的这句话作为课题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习完课文再来回答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师:现在老师将文中的生字藏在生词里,你们还认识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读词语。(指名读,师生纠错,分组读,齐读。)
安妮蜕皮简直扁的白网灯蛾短的
一辈子爱护培养梦见招待客厅
②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读课文的情况,看看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指名分段读课文)
读后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各种昆虫收集爱护招待
四、学习1、2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感受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一、二两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安妮特别喜欢昆虫?
2、交流,读悟第一段。
①、出示课件:“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同学们,现在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总之,这种被关在瓶子里的感觉很难受。那么,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不愿意。)
师:这些感觉我们体会到了,安妮也体会到了。因此,每次看到小孩把小昆虫抓走,她都会这样问。
我们也来问问那个关昆虫的小孩!(请多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如能换位思考、质问、或劝告劝说)
师: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②出示课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师: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师: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师: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师: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方法自己学懂了第一节,你们真了不起!下面大家接着汇报,还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
3、交流,读悟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有关语句。
师: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不管……只要……都……)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再指名读,注意后面的省略号,说说她还会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师: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4、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师:现在我们来仿照第二自然段说上这样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说清楚,说具体。
①小红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_______,她都____________。
②我真的很喜欢体育运动。不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是_______,我都____________。
③我真的很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优]04-15
[实用]语文教案04-30
[精品]语文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