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爱迪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2.读懂重点词句,通过读课文,感受当时的情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介绍
同学们都知道,天黑了,屋里暗了,随手就会开灯,可是你们知道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吗?他的名字叫。(板书课题)谈一谈你所了解到的有关的情况。(学生谈)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从中要向学习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出示预习课,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新词,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中每段主要讲了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l.指读词语。(出示幻灯片。要求认读词语)
2.指读课文。(分目然段)说一说讲了的什么事。(学生答)
四、质疑
关于文章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五、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是美国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从小家里很穷。他非常爱科学。)
(2)从哪儿可以看出热爱科学?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学生应理解到:
①他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一句中的常常一词能表现在学科学上投入很大,说明他热爱科学。
②在低劣的条件下坚持做实验。从拣来瓶子和罐子中可以看出表现他热爱科学。
(老师按学生谈的随机引导。)
(4)指导朗读。
要突出从小热爱科学,读出此语气。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坚持在火车上做实验,主要写了哪一件事?结果怎样?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
(2)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依次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①发生意外情况,结果是:东西被扔,耳朵被打聋。②从卖完了报就
有趣可以看出他爱上了科学,迷上了实验,感到其乐无穷。
(4)朗读指导。
要读出做实验的乐趣,意外情况的紧急,结果的严重。①自由练读。②指名读。
3.学习第四段。
(1)先默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内容?
②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是总说句,明确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后面几句讲他决心没有动摇的具体表现。
(2)小结:总结弄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先读读这一自然段,再弄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归纳总结出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运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l)的哪些地方使你敬佩?自读本段,划出重点句子。谈理解。
①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学生应抓住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体会出不怕失败、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
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睡一会儿。连续工作,体会出他不怕劳累、坚持不懈的品质特点。)
②你能概括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对科学顽强实验、严肃认真、坚持不懈地研究。)
(3)朗读指导,要读出的品质特点。
①学生练读; ②教师范读指导;③指名读;④学生再练读。
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齐读并思考:
(1)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概括一生)
(2)你还知道发明了什么?
六、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我们要学习什么精神?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知多少或寻找中国的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发明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人们把地球称为绿色星球,地球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地球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语文教案 篇4
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春天还在哪里?(小河里、树林中)那里怎么样?
板书:
1、春天在哪里
枝头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草地 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
竹林 竹笋探出头来
田野 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教学后记:
2、笋芽儿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从害怕到勇敢的生长过程。
3、教育学生不怕困难, 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课件、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实物、插图,激发兴趣。
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后说)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
弹 懒 轰 隆 痒 挺 撒 缩 揉 雷
3、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le 快乐 tan弹奏
乐 弹
yue音乐dan弹弓
乐:在本课读yue,乐曲。
弹:在本课中读tan,弹奏。
四、指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笋芽儿在﹍﹍季节生长。它受到了﹍﹍、﹍﹍和﹍﹍的鼓励,长出来了,看到了一个﹍﹍的世间。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后组词。
2、学生自由观察,在小组中讲识字方法。
3、学生自由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挡: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个当字。
挤: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齐字。
唤:左窄右宽,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奂,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肖,上面是个小字头,下面是个月字,月字第一笔是竖。 顶:形声字,左边是丁,右边是页,最后一笔是点。
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牙字。
4、教师在黑板中范写生字,学生观察。
5、学生分辨字形后书写。
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 出示生字卡片测读。
2、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3、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
2、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3、笋芽儿示在水的`鼓励下钻出了地面地呢?
生说师板书。
春雨姑娘唤醒笋芽儿
雷公公 给笋芽儿鼓励
竹妈妈 鼓励笋芽儿从石子的侧面钻出去
4、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5、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
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
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
“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
点拨:笋芽儿怎么做?
(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6、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7、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在这篇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原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优美的句子。
板书:2、笋芽儿
春雨姑娘睡
雷公公 缩
竹妈妈 竹子 钻
看 美丽、明亮的世界
教学后记:
3、有趣的作业
一、教学要求: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同学们交的作业,交流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质疑。
齐读课题,通过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狼会摇尾巴吗?为什么要摇尾巴?狼在什么情况下摇尾巴?狼摇尾巴的目的是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按要求填写表格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陷”:应读“xi4n”,不要读成“xu4n”
“模样”的“模”应读“m*”,不要读成“m$”。
“驯”:应读“x)n”,不要读成“x*n”。
“露出”的“露”应读“l)”,不要读成“l^u”。
“收拾”的“拾”在文中读“shi”。
3.识记字形。
“狡”: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劲”: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凶”: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善”: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羊”,中间是“”,下面是“口”。
“猾”:左右结构,左边是“犭”旁,右边是“骨”字,上半部第三笔是“横折”。
“狠”: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4.教学中可采取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巩固练习。
特()性()骗()
待()姓()偏()
狡()猾()狠()
郊()滑()很()
四、理解词语
1.查字或词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狡猾:“狡”是狡猾,诡诈的意思。“狡猾”在课文中形容不老实,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轻蔑:“蔑”在这里是小的意思,“轻蔑”在文中指老山羊识破了狼的诡计,轻视,瞧不起它。
的的确确:的确,完全确实的意思。在本课指狼着急了,赶忙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花言巧语:虚假、动听、用于骗人的话。
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不犹豫”是一点儿也不迟疑的意思。本文是指狼说自己在救小鸡时,丝毫没有迟缓,一下子就拿定了主意。
2.比较词义,理解词语。
“善良”与“驯良”都含有好、善良的'意思。不同点:“善良”是形容心地好、纯洁正直的意思,“驯良”还带有非常听从主人使唤的意思。
3.注意多义词的用法。
“收拾”是多义词,常指整理、收藏的意思。在“猎人会来收拾你的。”一句中,“收拾”带有惩罚的意思,指猎人会来把狼杀掉。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文中主要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读三遍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父亲和鸟》(人教版课标本二上)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感受到“知鸟者父也,爱鸟者亦父也”。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易的文章。有一定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根据这样的基础,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应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播放VCR方式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懂得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应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认识“蒙,喃,味”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喜,重”等四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合理想象、感情朗读,体会父亲是小鸟的知音及父亲的爱鸟之情。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之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或挂件,收集鸟的图片和有关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自主识字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爱学习的`是《父亲和鸟》,板书课题。它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美好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清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我们经过一片树林,这是清晨的树林。(欣赏课件)
2、师:它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它让我感觉到有很多雾。
生2: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有很多雾。
生3:它让我感觉到清晨的空气很新鲜。
生4: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是很凉爽。
生5:它让我感觉到是很绿的。
生6:它让我感觉到是有很多鸟的地方。
3、师:小朋友,你们看的,听的都很仔细,是的,还有鸟鸣叫,你们喜欢小鸟吗?对小鸟有哪些了解呢?把你课外收集的有关小鸟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请你对小鸟说一句话。
5、有一位父亲,不仅像小朋友一样喜欢小鸟,而且他很了解小鸟呢,想认识这位父亲吗?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父亲和鸟》,齐读课题。
6、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梳理归纳)
7、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请同学快快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课文之前谁来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8、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子,一定要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随时标段,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
语文教案 篇8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诗的生字,并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情感目标: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四、 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
1、能看清图意(或人物动作),把上课前师生的一系列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2、培养学生尊师守纪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看懂图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训练说一句话。
2、难点:把观察到的一幅图中的现象怎样合理地进行前后想象联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上好几节课,你是否留心观察过上课前,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的,当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起立致敬的,老师又是怎样亲切地问候大家的。今天这堂课,就是要把上课前的情景写下来,看谁写得好。
2.引导看图,思考问题。
(1)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书上问题,并把几个问题答案连起来自己说一说。
(2)分小组,讨论。
(3)教师指名在课堂上说。要求以中下学生说为主。教师及时讲评。(让学生说说这些同学哪些方面说得较好,不够的地方可以怎么说)
3.师生共同表演,边演边说。
(1)模拟演示:教师手捧课本和一叠作业 本站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地看着同学们做着上课前的准备。铃铃铃随着一声铃响,老师快步走进教室,随手轻轻地关上门,走上讲台,放下手中的'课本和作业 本,亲切地向同学们问好。(教师的动作演示尽量要将动作、表情外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到。)
(2)说话练习。(按下列提示说话)
①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上课的?(动作、神态)
②同学们是怎样等待老师上课的?(做什么,表情又怎样?)
③老师走进教室时怎么做的?老师和同学是怎么互相问候的?
④老师、同学互相问候后,老师又说了做了些什么??(按要求自已说一说,再集体讨论,并连贯他说一说)
4.写作练习。
(1)提出目标:优等生要求把过程写具体,特别动作、语言、种态进行具体描写;一般同学要求把过程能较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练习,教师巡查。
5.讲评。
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根据巡查时发现的情况,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讲评。例如:①某一动作描写写得精彩的;②神态描写较为入神的;③语言、对话写得好的等。特别要鼓励有困难的学生,师生帮助他完成。
6.小结:要写好作文,必须注意观察,观察越细致,写起来就越具体。写作时,要把事情过程写明白,写连贯。(表扬达到写作要求的、有进步的学生,激发起写作兴趣)
7.课后巩固练习。
让学生回家观察,写一个生活片断。
以下三题自选1题,或自己确定写作题材。
(1)妈妈看电视。
(2)奶奶洗碗。
(3)爸爸上班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优]04-15
[实用]语文教案04-30
[精品]语文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