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识字1》

时间:2024-06-11 15:05: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下册《识字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春晓》、《村居》。

  时值初春,本单元的课文都以春天为话题,洋溢着爱春惜春的思想感情,材料的选择贴合季候的实际,内容浅显富有童趣,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极易激起共鸣。本课也是如此,而且选择的是两首经典的唐诗,琅琅上口,是很好地实现识字、朗读、背诵、感悟、联系、想像等能力综合培养的载体。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要求会认读相关生字,熟读新词。基本理解诗歌含义,会背诵诗歌。

  难点:第二首诗生字新词较多,理解基本意思有些难。第一首则重在含义把握。

  四、教学设计

  1、学习课题

  ⑴揭示课题:古诗两首。你能读这个课题吗?其中可有三个生字呢?⑵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字填空:二两

  ()个人一()三四五()首歌第()首歌

  ⑶能读读以下字词吗?

  故:故事—古:古诗自:自己—首:首长读:读书—诗:诗歌

  ⑷"古、首、诗"三个字是生字,我们可以怎样记住它们?能用这几个生字组词吗?

  请朗读词语:古代古时候古老文明古国古往今来

  诗歌古诗词诗意诗人首领(lǐng)首长首先

  2、谈话激趣

  ⑴小朋友,如果你有一支神笔,画什么就会让什么变成真的,那么让你快速画一个春天,你最想画什么呢?闭上眼睛,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⑵出示相关的春天图片。

  3、学习课文

  ⑴你想知道,约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和几百年前的清代大诗人高鼎快速画出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吗?请朗读课文。

  ⑵想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吗?请点击此处并跟着配乐朗读,准确朗读课文。

  ⑶你能用一两句完整的话说说两位大诗人画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吗?试试看吧!你喜欢吗?

  ⑷想先学哪一首呢?请选择。(点击进入任意一首古诗学习。)

  4、出示《春晓》

  ⑴请朗读这首诗歌。你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好听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⑵你一定有些疑问,你自己能解决吗?如果需要,请点击锦囊娃娃。

  锦囊一:春晓:春天的早晨眠:睡眠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

  处处:到处闻啼鸟:听到鸟叫声

  你能根据这些词语解释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吗?锦囊二:

  读读这些含生字的词语:古代声音到处知道知识多少你能背出含有这些生字的诗句吗?不会难倒你吧!

  锦囊三:全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听到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听到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你能根据这个全诗大意背出这首诗吗?试一试。

  ⑶想了解一些孟浩然的故事吗?请点击我。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喜欢梅花。有一天,四十岁的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好友王维处,不料皇上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皇帝得知是久闻大名的孟浩然,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但诗中表现出来的向往隐士生活、不愿做官的思想却让皇上十分不高兴。皇帝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说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孟浩然只好回到家乡去过隐居生活。

  孟浩然十分珍惜友情。公元740年,诗人王昌龄到襄阳游玩,52岁的孟浩然十分高兴地接待了这位朋友。一高兴,孟浩然就忘了自己背上的毒疮没有完全康复,忘了医生告诫他不能吃水产的话,一边喝酒一边吃了鲜鱼,结果病情加重,不幸去世。

  诗仙李白很喜欢这位朋友,写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⑴这首诗生字很多,请你多读几遍,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你有疑问的,在书上做上标记。⑵根据意思,你能找出诗歌中相对应的词句吗?

  在村子里居住:()

  二月天里,小草发芽了,黄莺鸟高兴地飞来飞去:()

  杨柳垂下长长的枝条,抚摸着河的堤岸:()

  陶醉在春天迷蒙(méng)的水气中:()

  放学:()

  连忙趁着:()

  春风:()

  风筝:()

  ⑶小朋友,每一首诗歌都包含着作者的见闻和感受,每一首诗歌都可以写成一个小故事或者一篇小文章。杭州人高鼎的《村居》也不例外。你能编写这样的文章或故事吗?想听别人编写的故事吗?听完后可要把这首诗背下来呦!(附后)

  6、小朋友,你觉得这两位大诗人用诗歌画出来的春天符合你的想像吗?美吗?你喜欢吗?现在让你画春天,你有新的想像和创意吗?

  7、"我能行"挑战台:

  ◎组词:按要求组词。写出十个词语为一星级,每多组两个加一个星,你能得几星级?

  古:()()多:()()知:()()

  声:()()处:()()忙:()()◎读词:请读出这些词语。读准十个为优秀,全部读准为特别优秀,你行吗?想听正确朗读,请点击链接。

  睡眠见闻村庄农村居住醉酒

  陶醉烟雾冒烟儿童解散散发

  五、资料袋

  1.孟浩然: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四十岁时,去长安应考进士,没能考上。相传,孟浩然游长安,被邀请到王维家,皇帝来了,孟浩然连忙躲到床下,王维告诉皇帝这件事情,皇帝很高兴遇到了优秀人才,让孟浩然出来,朗诵他的诗,皇帝发现孟浩然没有做官的念头,遗憾地放弃了。孟浩然喜欢为别人排解困难,能够和不同身份档次的人交朋友,他很重视友情,看到朋友就高兴。公元740年,他的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这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已经快好了,医生告诉他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他一见到老朋友,无比高兴,两人饮酒聊天,52岁的孟浩然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毒发去世。李白很喜欢孟浩然,在诗歌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已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这一图案在古时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现。

  2.高鼎:清朝后期诗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3.风筝: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4.《村居》故事

  寒冷的冬天终于被温暖的春风吹走。在浓浓的春意中,有一个人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他就是诗人高鼎。

  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高鼎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

  "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原来学堂早早地放学了。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从高鼎面前窜过。高鼎的目光被吸引过去——那孩子拉着风筝线,另一个孩子展着风筝。展着风筝的孩子一松手,那边就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春天的气息里飘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使高鼎仿佛回到了儿时,情不自禁地笑了。

【一年级下册《识字1》】相关文章:

识字1教学反思04-10

识字1教学设计04-18

识字1教学设计03-16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7-06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教学设计07-15

一年级识字教学反思07-07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6-26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反思15篇06-15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识字学词学句》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