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04 08:27:24 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可爱!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8

部编版语文扁鹊治病教学设计07-24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2-19

《语文园地八》教案11-15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1-16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7-19

语文S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边看电视边识字06-0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01-0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1-27

部编版《赵州桥》教学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