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19 09:57: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 体育——《学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教学难点分析: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研读交流

  (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8.课堂练习:

  1、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9.作业安排:

  1、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 自我问答: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相机指导朗读。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教材教学要求: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_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5_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_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 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 _,最后总结写 _ __ 。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 点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 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 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 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 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能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过程与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四、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所在班级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1、预习情况:瓦砾、耷拉、木屑、鹧鸪、蠢东西、轻蔑、胳膊、云杉。

  2、字词障碍:

  (1)耷拉:下垂。

  (2)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3)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4)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5)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三)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四)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五)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六)板书:

  机智、勇敢

  小夜莺活泼、灵巧小英雄

  热爱祖国

  八、教后记:

  我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放手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我设计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来引领学生学习。这样虽然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但可能束缚了孩子更广阔的思维。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并说说自己将为3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陈述了哪些内容,体会陈述词为申奥成功所表达出的真切情意和为北京而骄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义,学习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激取,导入新课。

  1、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奥运精神,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是勇于奉献,甘于寂寞;是更快更高更强,自信自强自尊!参加奥运,取胜奥运,是多少人的梦想,我们都一一实现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总数高达112枚!“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响彻了全世界!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举办奥运会,更是我们多年的努力、期盼与渴望,这一天终于来到了!2001年7月1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聆听申奥代表团的代表杨澜的申奥陈述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认真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没有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练练。

  2、自学生字新词。

  3、看看课文陈述了哪些内容?每个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吗?(中国拥有自己的体育传统;北京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事情和友善的人民;我们的文化计划。)

  小结:看来,整个陈述词是条理清楚,有详有略地按总分总的顺序陈述,我们读起来感到很清晰。

  4、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全文的总起,告诉2008年来北京的客人,一定会在北京度过愉快的时光。

  第二部分(4自然段)追溯足球的起源,

  第三部分(5自然段)介绍北京是历史文化的城市以及北京人的友善。

  第四部分(6-10自然段)讲北京以教育和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计划,“我们”将在全国弘扬奥运精神,以留下一笔精神和体育财富。

  第五部分(11-12自然段)总结全文,向全世界人们发出邀请。

  5、再浏览全文,你觉得哪一句话又最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呢?引导读最后一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抓住关键词:“神奇”,这块土地怎样神奇呢?我们得联系全文读书,还得联系大量的资料,真正读懂这个“神奇”。认真读文章吧。

  6、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呢?请再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准备准备和大家交流感受。(完成课后第二题。)

  (课文向国际奥委会陈述中国体育的悠久历史、北京市的各种齐全的设施和全市热情友好的人民,还有奥运文化活动的计划,特别陈述了奥运火炬的接力路线。)

  三、学习第一、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的'1-4自然段。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学生读文。

  2、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最理想的城市?

  二、精读课文。

  (一)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教学。

  1、整体感知:读这一段话,看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能力理得清清楚楚。(物和人两个层次:北京

  有许多精彩纷呈的事情恭候客人。北京人热情友善。“除此以外”这个词使两层意思更清晰。)

  2、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精彩纷呈”呢?

  紫禁城、天坛、万里长城精彩纷呈;博物馆、戏院、舞厅、餐厅、购物场所精彩纷呈……(还可让学生补充。)相片出示美丽的北京城各种镜头,师优美的语言旁白。

  3、咱们班有同学去过北京吗?当时你看到这一切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以让我们分享一下吗?……那么,我们想象一下,那些外国友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和高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

  4、我们来再现一下北京的气派与美丽,谁愿意为它解说?你准备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解说呢?(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注意相机评价。)

  5、读描写北京人的句子,看看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的眼前能够出现奥运会期间,北京人热情待客的各种镜头吗?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6、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北京人吗?(热情、好客、友善、识大体,顾大局、善良……)那又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文字,向客人们介绍北京人呢?

  (二)学习第四部分(第6——10自然段)

  1、整体感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你找一找这一部分中有几个“将”字,把它圈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几个“将”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1、扣住了“计划”,是打算做的事;2、理清了将要做的几件事,听起来清楚明了。)

  2、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句子。请7人读这7个“将”所带出的内容,把这一“文化计划”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3、当我们一遍一遍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哪些词句渐渐地跳了出来让你感到特别重要?当然,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相机完成课后第三题:“新的局面”指的是此次火炬接力途经的地方与以往不同,是人类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新的高度”是指奥运火炬将到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以往不曾有的。同学之间还可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4、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和指导感情充沛的,多种形式地朗读)

  5、再读读第10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一种什么感情呢?

  (扣住“实在是难以”“只不过”“而已”“仅仅是”“一部分”等词语,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遗憾,更是骄傲与自豪。)

  6、如此短的时间实在是难以展现我们的北京,展现我们的文化计划呀!那么,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还能向各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北京的哪些特点?介绍我们还有哪些做法呢?(想象拓展延伸)

  (三)学习课文的最后部分。

  1、读最后一段:“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开课时从这一句出发,又回到了这一句。相信现在,你一定如数家珍地总结这“神奇”了!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总结一下吗?

  2、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北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事业以及城乡人民生活都焕然一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完全有力量举办一个具有新的局面和新的高度的奥运会!让我们满怀信心,骄傲而自豪地齐读这一段话——

  3、2008年8月8日这个不同寻常的,令人激动的,神圣辉煌的日子即将来到了!我们都是光荣的东道主啊!你想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些什么呢?把你的激动,你的心愿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拥有自己的体育传统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欢迎你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

  友善的北京人

  文化计划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回忆了幼年和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及多年读书的经验,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课文首先总说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强烈;接着叙述幼年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的快乐;然后以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读书的经验体会:读好书;最后概括全文的主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4.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交流自己读过的有关书籍和搜集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2.搜集信息,了解作者。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岂”“聊”容易写错;要求认识的字中“斋”和“煞”都是翘舌音,“浒”“觅”也容易读错,要注意强调。

  2.阅读教学

  (1)了解预习情况,联系学生预习或读书情况导入新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出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再品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切身体会,回忆了自己幼年和少年时代读书的哪些往事,然后逐一引导学生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讲述自己读书体会的语句认真感悟,认识到读者对一本书的喜好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感情出发,而是从书中读出历史、读出生活、读出人间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读书的益处。

  (2)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3)以下词语可供理解课文时参考: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

  3.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认真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读了哪些书?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你是否也读过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书呢?”这道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到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有帮助的事。忆自己读《水浒传》的过程。忆自己背《满江红》和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忆读《茶花女遗事》和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的不同感受。“说一说你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读书好: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能激起感情,获得美的享受;能扩大知识面;对写作有帮助;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多读书:读书的范围要广博,数量要多,读万卷书。读好书:要对书的优劣比较选择,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人品,有助于写作,扩大知识面的书是好书。

  (2)拓展与运用

  “与同学讨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你都读过哪些好书,它们给你带来怎样的 快乐?”此题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那些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人品,有助于写作,扩大知识面的.书是好书。“文中作者写自己读书过程中或引用书中原话,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或特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样的内容找出来并试着列一个表格。”此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与交流”第一题来回答,或引用书中原话,或引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或特点。

  (3)积累

  悬念: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情。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酷爱:非常爱好。风骨:(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荒唐: (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行为)放荡,没有节制。怒发冲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4.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忆读书》是冰心老人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本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文章看起来形很散,但有线索贯穿。学生对这样的构文方式,把握起来会有些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理出“忆”这条线索,并抓住它研读课文。这样就能够体会到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

  相关资料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她度过了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1921年参加了茅盾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1923年留学美国,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举世瞩目声誉不衰的小说诗文。她19岁成名,直至老年,度过80多个创作春秋,“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用古人赞玫瑰花开季节长的诗句来比喻她的一生很相宜,她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她的散文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她的小说构思灵巧,寓意深邃,她的小诗语言清新,格调自然。她的成功,和她4岁始认字,7岁始读《三国演义》,11岁就读过“多部丛书”,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等古典名著,并且自己尝试着写作有着密切关系。读书创作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凝成了《忆读书》一文。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7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词语:

  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二首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欲望还休

  孤寂无聊;

  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

  月如钩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

  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

  (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课文分段。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阅读本文后学生能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生活照片。

  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你们是否想起美好的童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童年,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板书:竹节人。

  二、潜心交流。

  1、谈话带入。

  光阴似箭,一晃,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往事赶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2、回顾概括。

  (1)提炼关键词:

  瞧,一提起童年,大伙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还是先来回想一下作家笔下的童年是什么。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告诉了我们她的童年是(怀念向往),费奥多罗夫在《童年的发现》中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懂得了童年是(敢于探索),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是(自由快乐)。

  (2)总结方法:

  你们看,我们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3、阅读概括。

  (1)阅读文章:

  刚才我们分享了作家的快乐童年。其实童年还藏在《竹节人》这篇文章中,请同学们分组去阅读,想想范锡林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读写下列字词:

  豁 威风凛凛 疙瘩 棍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橡皮 雕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 屉

  字词释义:

  豁:裂开。

  叉:分开。

  俨然:形容很像。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弄巧成拙:想用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逃离。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酣:尽兴,畅快。

  鏖战:激烈地战斗。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3)交流概括:

  童年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词来告诉我们。《竹节人》——充满童趣(评价:“抓关键词”这种读书方法,同学们运用得真好!)

  三、感悟方法。

  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跟随作者去看看,他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玩什么,怎么玩?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划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1、学生用心品读。

  2、读后自由交流,教师相机评价,总结读书方法。

  第一,抓句子“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1)你们见过竹节人是什么样的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竹节人的句子,这就是描写竹节人的。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4)总结方法:你看到了怎样的竹节人?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我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第二,抓句子“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1)同学们,你们课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都在干什么?感觉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部分。

  (2)再次读句子,你又有什么感受?

  (3)总结方法: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加深我们的读书感悟。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3、总结:走进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快乐,还收获了两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

  四、践行阅读,推荐阅读。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难以忘怀。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我们的童年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啊,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童年,正是一首这样绮丽的小诗,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走进童年,我们充满了美丽的梦想;走进童年,我们享受着无穷的欢乐!课下,让我们继续阅读童年,可以读读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不让童年的欢乐悄悄溜走,愿你们在快乐阅读中继续享受童年!

  【作业布置】

  阅读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关注。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个,关注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介绍或讲述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1、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绍传统玩具的乐趣;

  3、讲述课文中老师的故事。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课件出示: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的魅力,理解对联的意思,体会对联的巧妙之处,积累对联。

  2、进一步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4、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从成语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5、通过诵读感悟对联的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节奏美的特点。

  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7、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初步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写清引发愿望的原因,和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注意合乎逻辑、合理布局。

  教学准备:搜集有趣的对联、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收集你喜欢的对联。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我们过春节,家家户户门口贴了什么?(对联、春联)谁能向大家说说你喜欢的对联?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两副对联,请翻开书语文乐园二,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读每副对联,想想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

  3、交流与提示:

  ①第一副里有好多相同的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第二副里的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字音却有很多相同的,它们是什么意思?(结论:这两副对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相同的`字或者同音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②对联是讲求对仗的,仔细看看它们是不是对仗的?(结论:的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只有才有对对子的语言交流活动,古代文人精湛的文字功底值得我们自豪。)

  4、多种形式朗读背诵。

  5、拓展:你还能搜集到哪些有趣的对联?

  6、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对联。

  三、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1、多种形式读这三句话,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①出示用第一句话改编的陈述句“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并将两句话进行对比,看看哪一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肯定。(结论:看来,反问句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②以此方法,要学生自己体会后面两句,看看它们是什么句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论: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过程中也可

  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情达意。)

  3、进一步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或字典,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即一个人如果能给国家做出贡献,就能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永远记在史册上,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就是国家的兴衰成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努力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3、可联系课前搜集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5、小组交流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

  二、学习“成语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写了什么?

  2、指名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谁能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奉公守法”的意思?

  4、小组讨论:赵奢的做法对不对、好不好?你觉得赵奢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指名回答。

  6、讲故事比赛:《奉公守法》

  要求:讲故事的时候,运用文中特别能表达赵奢品质的词句,如“依法惩治”“毫不畏惧”“奉公守法”等。

  7、学生评。

  第三课时(探究与实践:了解对联)

  一、引“联”导入,营造活动氛围。

  (出示几副对联)同学们,这些对联写得多好呀!对联是汉语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对联。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把!

  二、明确探究的内容。

  1、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对联?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从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

  三、自主合作,完成探究。

  1、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选出组长。

  2、分配探究任务:整个小组研究一个主题,或者小组成员各自研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起交流。

  3、讨论探究途径。

  师指导:《四库全书》,通过络搜索,百度、谷歌,键入你的主题。

  4、展开探究活动,各小组成员注重合作,小组间保持联系,互通信息。

  师适时指导。

  四、交流探究成果。

  1、小组内部交流,准备好在全班交流的发言稿。

  2、小组间相互交流,彼此借鉴。

  3、全班集体交流,师从内容、方法上进行。

  五、拓展延伸。

  开展“接对联比赛”“互赠对联增友谊”活动,让这朵奇葩开在学生心里,深入人心。

  第四课时(习作:心愿)

  一、引生入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愿呢?那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充满了爱心的好老师,使很多顽皮的孩子有了进步,所以我也想像我的老师那样,于是我就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现在我还在为自己”当优秀教师“这个心愿而努力呢!同学们,你们有怎样的心愿?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又怎样为它而努力着呢?

  二、自由交谈,开阔思路。

  1、结合“想一想“的环节,思考里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名交流,要求:心愿的由来要合乎逻辑,纠正牵强附会引导学生要言之有理;实现愿望的过程要说得真实,具体,可行,要切合实际做到言之有物;“心愿“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达到某种美好、有意义的目的。

  引导学生区别“心愿”和“梦想”,二者都有“希望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这层意思,但梦想的程度深,梦想是对更高更远目标的期待,一个人会有一个或两个梦想,而“心愿”可能只是对一个小小的目的的期待,你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注重引导学生对“心愿”和“梦想”的区别目的是启发学生从小处着手,从生活中的小事,小现象,遗憾中去思考材料,避免学生一味选取大、假、空的素材。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结合学生生成相机启发,拓展学生思维。

  三、明确要求,片断引路。

  1、学生就三个问题写片断。

  A、你有怎样的心愿?

  B、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C、怎样为它努力?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留意写得好的,备于讲评有针对性和示范性。

  3、赏析片断。

  第五课时(习作赏析)

  一、写法指导,整合成。

  1、做到言之有序,可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心愿,再谈心愿的由来;可先叙述引发心愿的事情再表达自己的心愿。

  2、应把引发心愿的事情作为重点写详细、具体,注意写好自己的内心活动,流露真情。

  3、在叙述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的语句。

  二、自评自改,完善习作。

  修改要求:

  1、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具体。

  2、是否具有真情实感。

  三、指导品赏,成就激励。

  1、小组评析。同学们,习作稿已初步形成,愿不愿意和伙伴交流交流,倾听一下好的建议?请自由组成四人小组,一人读,三人评,看看是否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2、抽样导评。展示学生的习作(好、中、差各一份),引导全班同学评议,欣赏成功之处,提出建议,修改不足之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修改完善。同学们,一习作的成功还有待于反复地修改。课后,你可以找信得过的伙伴评一评,也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你提提意见,然后自己认真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2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重点讨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地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

  (二)分小组自学课文,感悟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就好像有千斤的重量拴在一根头发上,形容十分危急。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的.“千钧一发”应该理解为什么呢?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然后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有:我很伤心,我很感动,我很敬佩郝副营长……

  ——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说:你为什么感动,为什么敬佩呢)

  其中一生回答说:我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续部队找不到缺口,可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比任何灯光都亮,那就是郝副营长啊!这怎能不让我感动啊!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吧!

  师:不管是什么感受,只要是你用心体会出来的就是最有感情的。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师生齐读,再用引读的方式来读)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3

  【课前准备】

  1、录有虫叫、鸟鸣等自然界声响的磁带;绘有动植物生活场景的图片。

  2、或看书或咨询,收集一些自然界的有趣的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读文章,牵情入课

  1、学生浏览课文,回想单元学习主题。

  2、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一个个侧面。关于大自然,你肯定还知道很多,你想跟大家介绍什么?

  指名两三个同学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⑴ 四人组同学互相交流,并选出最值得推荐的准备在全班交流。

  ⑵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二、移情自然,极尽想象

  1、语言描述:

  火海之中集体大逃亡的蚂蚁,一只树虎被树胶粘住后,其余树虎轮流喂食;东北狼为了保全狼崽的生命而宁愿自己暴露在猎人枪口下……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墙角的爬山虎、蔷薇花,柴房里的织网蜘蛛,风中的小草;浩瀚的大海,无垠的沙漠……

  假如,你就是它们或它们当中的一员,在你的`身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动人的、令人惊奇的故事呢?请放飞你想象的翅膀,作、天马行空的神游吧。

  2、同学们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作三分钟的神游。(可以边想边自言自语。)

  3、睁开眼睛自言自语:说一说刚才在自然王国中所游历的经过。

  三、同桌互述,分享奇趣

  1、教师作要求阐述:把你在自然王国里所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以及独有的感受讲给同桌听。

  2、同桌相互叙述,分享故事和乐趣:

  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同桌提出所讲故事的某些不足,可以帮助同桌修改故事。

  四、全班交流,分享评价

  1、协作小组推荐本组成员中讲的的同学来叙述游历自然王国的经历。

  2、其余同学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评价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他的故事最令你感兴趣的什么地方?哪一点你最欣赏,最值得你学习?是不是运用了联想与想象,融入了自身的感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4

  教案示例

  “语文百花园五”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栏目有四项内容:一项是“词语辨析”,安排的是反义词的练习;一项是“认识分号”;一项是“拓展与交流”,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收获与想法;一项是“阅读平台”,安排的是一篇说明文《假如没有灰尘》。

  1.词语辨析

  这里安排了三项练习。

  第一项中有三组反义词,都是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学生能发现每组中的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第二项练习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填写反义词。第一句填“热闹、喧闹”,第二句填“繁华”。

  第三项是写出词语的反义词,要求学生在他们现有的词汇量范围内填写,如,普通——特殊、特别;详细——简略、简单;冷淡——热情;浑浊——清澈;丑恶——美好;愚蠢——聪明等。

  2.认识分号

  这里也安排了两项练习。

  首先通过例句让学生了解分号的作用。

  第一句中有两个分句都是写“他”(詹天佑)在设计线路时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两个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表示。第二句是《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两个分句都是写“我”心情不好时的表现。

  逗号和分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但是像这两个例句的情况——每个分句中已经使用了逗号,那么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表示了。

  然后让学生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分号。

  (1)有时候,他小声地朗读着书上的文字;有时候,他拿起笔在书上圈圈画画。

  (2)星期天,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在家里学习计算机。

  3.拓展与交流

  这项训练以阅读笔记的形式进行拓展与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一是从课文中领悟到的科学精神。这里展示的是宁宁、丫丫的阅读笔记。像宁宁和丫丫那样把自己的学习收获随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提倡学生们这样做。学生们可以先写下自己的收获,再读给大家听;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与同学进行书面交流。

  4.阅读平台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说明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全文是分三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文章一开始从众所周知的灰尘的危害转到人们不曾想到的问题: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接着提出假设,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介绍灰尘的`大小和来源。

  这部分内容为下文介绍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必要的交代,正因为灰尘很小,这些细小的颗粒“在空中飘浮”,才能有下文中介绍的那样的特点和起到那些作用。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

  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五》教案》,来自网!

  从不同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假设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这个问题。

  特点一:灰尘在吸收一部分阳光的同时还能反射阳光。

  作用:削弱阳光强度,使之变柔和。

  特点二:容易反射光波短的光,吸收光波长的光。

  作用:使天空呈蔚蓝色。

  特点三:灰尘的吸湿性强。

  作用:使地面的万物不至于湿漉漉的;能调节气候,形成水的循环;保证了地面上生物的生存。

  这部分的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灰尘的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口语交际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生活与科学”,与单元组元主题相吻合。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增长知识,增强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活动建议”中提到的四条很具体,其中前三条是对交流内容的提示。学生说的时候,要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第四条是独立内容,可以放在最后单独说。

  说到“运用科学”,对小学生来讲,由于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有限,所以讲的内容可以是包含着浅显的科学道理的生活小窍门,小妙招,等等。而且要求学生(或帮助学生)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再说,不要犯科学性的错误。

  三、习作

  这次习作是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

  “自述”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或“关于自己情况的叙述”。习作要求“用物品自我介绍的方法”来写,那“自述”的意思就是后者了。

  “习作讨论平台”

  1.“你想从哪几方面进行介绍呢?”这个问题是从习作内容入手,使学生解决“写什么”。要根据所介绍的物品,确定从几方面介绍。如食品,可以从“外观、成分、滋味、营养价值”方面来介绍,或从“原料、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方面来介绍;如电脑,可以从“组成、外观、作用、使用方法……”等方面介绍。

  2.“想一想,写这篇《的自述》时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是从表达方面入手,解决“怎样写”。第一,要以第一人称来写;第二,要把物品的样子、特点、性能等等方面如实地写具体、写清楚;第三,还要想一想如何发挥这种“自述”的写法的特点,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3.“写完后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写得既清楚又生动。”这一条里既包含着对学生的要求,又包含着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同时还要求写完后要进行交流、评价。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8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3

六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总结01-1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1-0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2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04-18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13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鲸》07-2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