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
学习流程
教·学添补
一、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交卸( )奔丧( )橘子( )
晶莹( )迂腐( ) 琐屑( )
栅栏( )差使( ) 照看行李( )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
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
3、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对你的父母说一段话,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 zhòu ”,不能读“ jū ”或“ zòu ”。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选址:排水优良、温和阳光 (不随遇而安)
特点:外部:向阳、隐蔽、干燥、弯曲、有门、有平台 (工程伟大)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时间:秋天动工
建造 方法:扒、搬、踏、推 (不辞劳苦)
整修:冬季不时整修
要求:平整、光滑、干燥、舒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二、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录音机朗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画出来,给它查字典,予以解决题目。
1、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点。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五、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读课文,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如何?
讨论并归纳: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学生举例说明。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描摹
四、理解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1、“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务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 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学习任务:
任务一:作者是怎样描写他对鸟儿的爱的。
任务二:从鸟儿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检测工具:
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仿写。
从---------燕子那里,我-------------;从------------大雁那里,我----------------;从----------------苍鹰那里,我------------------
仿写: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鸟语》。
2、明确目标: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3、预期效果:同学们有信心学好这课吗?希望通过你的努力完成这节课的任务.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1)作者是怎样描写他对鸟儿的爱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做做批注,体会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鸟儿的爱的?
(2)作者从鸟儿身上还学到了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边读边想,做批注。
3、展示交流
(1)预设
★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①“公冶长”是谁?“据说,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就是位通晓鸟语的专家。”
② 哦,原来你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专家呀!看来你的确很喜欢鸟儿。你能为我们读读这句话吗?(评价:“多想”读得好!心情真迫切!)
③ 谁再来读读?
④ 评价:你的想法更强烈了!某某某,你为什么要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⑤ 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赏,能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字词读出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读好“即使……也”,“快意”,什么意思?谁来为我们朗读?)引导:孩子们啊,我也想做公冶长,要是能得到大肥羊的犒赏,那可太美啦!你会在心里美美地想什么呢?(生说)所以,小作者的心思你们明白了吧?能读好第三小节吗?先自己练练。
⑥ 齐读。你们真是一群爱鸟的孩子!
(2)过渡: 继续交流
★ 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① 作者自己都想变成鸟儿啦,谁再来读读?
② 你听,布谷鸟飞来啦,“布谷,布谷,”你想跟我说话吗?你做什么?(布谷布谷,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布谷布谷,勤劳刻苦)
③ 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你们也来做做布谷鸟吧。你做什么?你喜欢什么?(对答)
④ 你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对鸟儿的爱?
(出示:爷爷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便在一旁提醒我:“听,布谷鸟叫你勤劳刻苦呢!还不赶快上学去,愣着干啥?”我听了立即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从“呆愣愣”你体会到什么?我已经沉浸在和布谷鸟的交流之中了。读这段话。
(3)过渡:你还从哪里看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着喜事快快降临。
① 喜鹊报喜带来了多少希望和安慰呀!请读出它的期盼吧!
② “喜鹊到,喜事到。”这户人家在举办热闹的婚礼呢。喜鹊说(生说)这只小喜鹊飞到了小朋友的生日宴会上,它说(生说)让我听听别的小喜鹊在说什么?
③ 小结:喜鹊给人们送来及时的祝福,难怪作者爱听鸟语呢。
(4)★“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故事来。”你怎样理解“语言”和“知己”加上双引号?鸟儿欢快的叫声在我眼里就是在亲切交谈,可爱的鸟就是我的知心朋友,作者多喜爱它们,读出感受!
(5)倾听鸟语,与鸟儿交流,带给作者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爱鸟还因为鸟儿告诉他不少道理呢!(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们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蝇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6)想想从鸟儿身上,我们还学到了什么?(预设:从反哺母亲的乌鸦身上,让我懂得了孝敬母亲的'可贵;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从遨游高空的海鸥身上,我学到了不怕吃苦的精神……)
让我们将心中的喜爱与赞美化为一句话,齐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见检测题)
2、结果反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的不错,个别学生注意字的正确与工整,仿写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完成不好,应注意平时的积累。
3、反思总结
学生谈各自的收获。
教具学具:图片
板书设计 鸟 语
爱鸟 护鸟
《鸟语》教学反思
鸣谦小学 王旭红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描述了“我”从小爱鸟,乐于与鸟儿接近、交谈,终于与鸟儿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情景,揭示了“我”在聆听鸟语中所获取的启示,赞美了鸟儿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我上了《鸟语》这一课,我体会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读到点、悟到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入鸟类王国,感受鸟儿无拘无束的谈话,学生在交流中成了鸟儿们中的一员,引起他们与鸟儿的共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在心灵萌动,语言的倾吐完全是“有感而发”。听鸟鸣,学生平时在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过,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想象鸟的叫声,学生也许因无法想象而进入思维的低谷。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醒,由鸟声到鸟语找到了知识的新的生长点。在情景中联系文本的语境想象鸟语,我想这一次是学生有意识地听,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它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我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理解“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后,我给了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完成了这个排比句的练习,有的说: “我从森林医生啄木鸟那里知道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有的说:“我从喜欢群居的灰椋鸟那里懂得了团结的可贵。”还有的说:“我从善于捕鱼的翠鸟那里懂得了刻苦练习的重要性。”……
《鸟语》一课蕴含着文本意味的人文素材,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应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抓住文本内容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从“勤劳刻苦”、“预报喜讯”、“声声催促”、“倍感亲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过蕴涵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去触摸作者朴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鸟结为“知音”、爱鸟、护鸟,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指导学生的自觉行动。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由、合作和探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二、导入
从游子思乡的诗词导入。 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象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
三、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四、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首先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五、小结
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
六、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七、板书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二、导入
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红包。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
三、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确]
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但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
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拓展部分
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拓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
五、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六、作业
你写过家书吗?如果没有,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如果你曾经写过,把它找出来,重温当时的情景。
七、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教案【优】02-02
小学语文教案12-21
《语文园地八》教案11-15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集合)语文教案09-10
[精品]语文教案09-03
实用的语文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