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下生字词。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人的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谁展示了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什么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轩然大波 · ·
遴选萦系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贝聿铭
(1)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交流体会。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五、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赤诚的爱国之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渎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7、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这首诗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歌,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诗中诗人抓住帆这个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生中的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这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四)总结、扩展
《帆》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熟了,今天老师把足球给大家请来了,想不想认识它?(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足球怎么样?(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配第一自然段的音,并显示第一自然段。)
3、请你读一读足球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再读一读段话,说说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再读。
4、指名说,同学帮着解决。
5、足球这么可爱,你觉得它的话应该怎么读呢?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你还可以找自己的伙伴来读。
6、现在你能来做小足球,带上动作试试看吗?下面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做动作,也可以两人一起边读边做动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动作。)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
1、这么可爱的足球年纪怎么会这么大呢?我们来听听足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吧!(动画显示,配音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足球的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说,并相机显示“很久很久以前”足球这种运动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怪不得它说自己有一大把的年纪呢!“只有……才……”。只有皇帝过生日才能用它来庆祝,那老百姓过生日能不能用它来庆祝呢?是啊,在那个时候,足球运动只是少数人能参加的运动。
4、同学们在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
5、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个自然段读好,先练习一下吧!(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许多年过去了,今天,踢足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让我们来听听足球的心里话吧!
2、动画及课文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谁来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4、出示第一句话,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5、理解“流行”。把搜集到的有关足球的资料拿出来,同桌互相交换看。
7、出示第二句,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足球带给我们的快乐吧!看录像。(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场内比赛的人,场外观看的人有何表现。你心情怎样?)
8、足球给我们带来欢笑,他也非常高兴,你能把足球的这段话读好吗?
9、自由练习。
四、整体感知
1、每一排的同学都读得很好,整篇课文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老师请每个同学练习读两遍,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做足球向大家作一个自我介绍。
2、自由练习,指名介绍,指名评价。再介绍。
五、拓展练习
1、足球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欢乐,而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在生活中这样的体育运动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指名说。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一定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当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现在我们就来运动一下,轻松一下,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唱边做动作。
六、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92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通过本册语文的学习,要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叙述表达的能力,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材简析: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册课文开头5页安排了有关指导学生写好钢、毛笔字等内容的图片,这样安排,意在让教师按规范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出钢、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2、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本册课本结构简明,类型不多,主要为“课文”和“习作”两大部分;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明确规定“只要求认识的”生字不列入考试范围,学生习作仅限于学写片断;课文短小精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练习样式不多,数量适中。
3、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本册课本所选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注重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力求为教学提供便利。本册课本提供了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书写范字,安排了专门的习作课,采取了读与写“长线结合”与“短线结合”并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在学习习惯方面,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继续接着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能准确认读40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238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四、主要措施
1、重视识字教学。在认真教好本册课文中的生字的同时,注意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运用,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写钢笔字、毛笔字等习惯培养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默读、查字典、听讲、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的习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3、重视对学生认真读书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广泛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基础。在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能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摹仿。注重日记教学,把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作为日记教学的重点,多练笔,多修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2课时
第二周:
1、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课时
2、学会查“无字词典” 2课时
3、古诗两首 2课时
第三周:
4、做一片美的叶子 2课时
练习13课时
第四周:
5、北大荒的秋天2课时
6、西湖 3课时
第五周:
7、拉萨的天空 3课时
练习23课时
第七周:
8、蒲公英 2课时
9、三袋麦子2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身的引导作用。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呢?这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关键所在。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从而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教师特别是初为人师的教师在备课时都比较草率,尤在把握教材上。记得我在实习的时候,在备课上,对阅读教材上做的不精,读完一遍,也没有去思考这篇课文应该怎么教,而是马上拿起参考书,把别人设计的教案一味的在课堂上照抄照搬,结果肯定不理想,现在想想都觉得挺可笑的。现在的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不再像先前那样,我自认为成长了不少,就说在备课上吧,比以前细心多了。现在,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把课文读好几遍,如默读,朗读等,通过多读,很多教材的资源就在朗读的过程中挖掘出来;还有课文后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它往往也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一大亮点;接着我就去参考教参,在阅读教参上得花较多的功夫,之后借助课文,我脑中就大概有个教学的思路,于是我再去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最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来纂写教案,发现课堂师生的动态生成较精彩。
2、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点我自身体会非常深刻。上个学期我从教四年级转到教二年级,前面几周上起课来,特别吃力,为什么呢?就是对学生缺乏了解,在备课上很难下手,整个教学活动也很难展开。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从而达到全面了解他们。
3、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表现得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是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采取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不拘泥预设,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发展的有利资源,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
当然这并不忽视预设,教师一定要有预设,但在课堂上又要求教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夜晚的实验》前,在预设中本想借表格引导把握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但临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下发的表格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固步自封,一味地遵循课前的预设,而是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现场采访,趣化教学形式,融合训练内容。
一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跨越时空,走向200多年前,去了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的实验,去见识、去采访、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斯帕拉捷,与他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
听说见识古代科学家,大家兴致勃勃。老师马上提醒说:“要与斯帕拉捷对话,需把课文读通,读好,备好对话的问题,作好应对的准备。”很快,学生都全身心开始了阅读。
初读感知后,教者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确定采访话题;想象拓展,预备应答话题。接着便引导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自己是斯帕拉捷,该怎样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记者,斯帕拉捷的提问该怎样应答。
学生细读深究后,分四人小组“对话”,两人充当科学家,两人充当记者,“科学家”尽力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尽力向“科学家”介绍情况。此后,要学生登台,一会当记者,对斯帕拉捷(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一会当“斯帕拉捷”,对记者(其他学生)进行询问。
这样调整,使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缀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2.掌握下列词语(实词)的意思:
止 从 缀 敌 顾 弛 径 黠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掌握下列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5.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能力目标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清狼的阴险狡诈的本性,对待像狼一样敌对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行为与习惯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过程与方法
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调查一下班上学生生活自理的情况。
学生准备:家庭的相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1.师:孩子们,我们升入一年级已经有段时间了,相信你们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但是小雨呢?除了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以外,还结识了不少特殊的“小伙伴”,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有哪些?(课件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2.生答,并列举自己拥有的“小伙伴”。
3.师: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4.生讨论总结,并在全班交流。
5.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小伙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师给大家出2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的哪个小伙伴?
6.师课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个谜语。
7.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8.教师宣布谜底,对于猜对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小伙伴”指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活动二:找不到“小伙伴”了
1.师出示视频。(视频展示一个小学生在杂乱的房间里找不到橡皮而急得满头大汗的情景)
2.师生共同观看视频。
3.师: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当时的`感受怎样?
4.生分组讨论。
5.师生共同汇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6.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7.生自由发言,师借机引导。
8.师:找不到“小伙伴”了很麻烦,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东西没有条理,房间太乱,才造成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小伙伴”,同学们一定不要学视频中的小男孩。要想不出现这样的麻烦就得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帮我们的“小伙伴,,找到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那种找不到物品的焦急,设身处地地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帮助学生树立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活动三:送“小伙伴”回家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一个游戏:送“小伙伴”回家,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爱心,帮帮我们迷路的“小伙伴”,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2.游戏安排: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种生活、学习用品放在中间的桌子上,在这张桌子的对面安排2~3张桌子,这几张桌子代表了这些“小伙伴”的家,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卫生用品等。
3.学生分组进行游戏,一组完成,大家用笔记录下结果,物品回归原位,下一组继续进行。
4.最后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好又快,正确率高。
5.全班总结游戏结果。
6.师: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的“小伙伴”,缺少了哪一个,|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希望同学们能熟悉这些“小伙伴”,明白它们的家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熟悉这些物品的用处,以及应该放置的位置,帮助学生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
活动四:养成整理好习惯
1.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些新的“伙伴”,也有些是老朋友也对它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送它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有两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两幅图)
2.学生积极回答这样做得对不对。
3.师:是呀,这两个小朋友做得都不对,妈妈会整理,但是妈妈不可能帮我们一辈子,而且妈妈很忙,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小朋友说,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这也是不对的。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会最基本的本领,长大了也做不好。
4.师:其实,整理这些物品并不难,它也有一些小窍门,哪位同学平时做得比较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窍门帮帮大家。
5.请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介绍经验,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师寻机指导。
6.师生共同整理总结。
7.师:怎样才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教材上的儿歌,学会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8.师生一起读儿歌,并进行分析。
9.师:老师交给大家2个小窍门,一个是定时整理,整理好了画个笑脸夸自己,一个是物归原处,掌握好这2个窍门,你就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老师预祝大家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成为一个爱整洁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凡事都要靠别人的思想是不对的,进一步启发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东西,要从小做起,增强学生养成整理好习惯的意识。】
板书设计
让我自己来整理
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找不到“小伙伴”了
送“小伙伴”回家
养成整理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谛()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思。
2、认识3个新笔画:“横折钩”“竖钩”“横撇”;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继续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会读指定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分清“水”的笔画,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火”字。
教学准备:
图,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本课学习五个象形字,教学2课时,本课时重在感悟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建立汉字与实际物体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两个生字,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一些汉字造字的常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义。认识“横折钩”能按笔顺律,依照田字格的范字书写。看图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工整的`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抽卡片指名说笔画名称:一丨丿丶。
2、抽卡片开火车读字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横折钩竖钩横撇
亅フ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学生书写笔画。
3同桌互相记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日”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太阳——日)
(2)观察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师述:古时候人们写的“日”字与太阳的样子相似,所以叫象形字,经过长期演变,现在写成“日”。
(4)指名领读字音。
(5)根据笔画笔顺跟随表自己记忆字形,指名,互相记字形。
(6)结合图形想一想“日”指的是什么?(太阳)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日”的词语或句子。(红日、今日、明日、生日、十月一日……)
2学习“月”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月亮)
(2)比较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出示“月”,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结合图形想一想“月”指的是什么?
(6)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月”的词语或句子。(月球、月光、六月、月饼……)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日”“月”。
2识字游戏。
3读一读:P45。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2)“月”,第一笔“撇”的上半部分是直的,运笔到一半时才向左下方拉出,两个“横”的起笔在“撇”的上部,“横折钩”的钩不要挑得太大。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3种笔画和2个生字。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对课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很感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生字的意义。认识“竖钩、横撇”能按笔顺规
律,依照田字格的范字书写。学生看图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自主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工整的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抽卡片指名说笔画名称:亅フ
2、开火车读生字:日、月。
3、小组读声、韵母:shhuoui
学习新课
学习生字
1、学习“水”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水)困
(2)比较古代象形字与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3)出示“水”,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提问:“水”的第三、四笔各是什么?
(6)结合图形想一想“水”指的是什么?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水”的词语或句子。(河水、海水、自来水、喝水……)
2、学习“火”
(1)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大火)
(2)观察图与古代象形字、现代汉字的相同之处。
(3)出示“火”,指名领读字音。
(4)学生自由、指名、互相记字形。
(5)提问:“火”的第一、二、三、四笔各是什么?(丶丷火)
(6)结合图形想一想“火”指的是什么?
(7)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火”的词语或句子。(火山、大火、着火、火苗……)
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火”,写“点”和“小撇”时要给中间的两笔留出空当。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2个生字。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两个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精选]11-25
语文教案(精选)11-2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1-17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经典】03-31
(经典)语文教案12-14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教案(精选)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