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案 篇1
问题提出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了电话的重要性呢?
教学目的
1.用设计图的形式设计一部电话。
2.了解电话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
3.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4.感受美术设计活动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话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最近我们进行了一场消防知识的演习,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
教师:在这次演习中,同学们都能够沉着冷静,安全地逃离火场。不过,为了避免火灾的迅速蔓延,我们还要(做打电话的动作)。
二、电话与发明:
教师: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感谢电话,而且还要感谢一个人!
大家议论纷纷……
教师:其实,在电话没有出现之前有很多人都在为之努力,他们也在不断的试验。贝尔吸取了前者的经验做了很多的改进,最终发明了电话机。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感谢贝尔,同时也要感谢那些为电话的发明做出贡献的人们!
教师:187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问世了。瞧!(出示图片)。这部电话机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木质电话听筒构成,里而有两块磁铁,一个电线圈和一片薄铁片,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效。
三、交流资料,加深感受。
这部电话机很有趣,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电话是怎么用的。(展示一张双方通话的漫画图片)。它的`听筒和话筒是分开的,通话的时候要把听筒取下来放在耳朵上,再对着话筒说话。
教师。
四,欣赏图片,交流引导。
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话的性能也越来越好,功能也越来越多,在造型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介绍一下电话有哪些有趣的外形?
教师:你们见过哪些有趣或者有个性的设计呢?
五、启发思考,激发灵感。
教师:如果我是一位老人,眼睛花了,看不清楚,你会为我设计一部什么样的电话?其实创造来源于人们大胆的想象,你们看,许多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想象(展示几种概念电话的设计)。大家看出这款手机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
今天我们也来设计一部电话,你可以为特殊人群设计一部有特殊功能的电话,也可以设计一款有个性的电话。
在设计的时候你要考虑到电话的造型、功能以及色彩等万面,希望能看到你们有个性的电话设计图!(展示一张学生作品),针对你的设计可以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六、学生开始创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
1.设计繁琐,提示学生要考虑到电话使用的方便快捷。
2.功能设计:提示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可以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
3.外形设计:提示学生外形设计引起大家注意的因素之一。
4.说明文字:文字内容要简洁明了。
七、展示创作,介绍创意。
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一节课我们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一部电话机,看看谁设计的电话最有创意。
美术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内容:涂画的乐趣
内容:下雨了
三、学生作业
第十课时
内容:小小钟表店
16、玩陶泥
17、陶泥压纹
教材分析: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它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称。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彩陶,都会感到它既遥远有新奇,很想探个究竟,以满足好奇心,教师应该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感悟彩陶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简单做一个水壶。
教学难点:
认识彩陶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
示范
教具:陶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师: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其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今天,我们来学习彩陶艺术。
二、新授课
1、欣赏图片
《白陶器》
师:同学们,你能猜一猜这个陶器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讨论。
“这是装水的容器,设计巧妙实用,瓶罐两侧有穿绳的耳,取水时自然下沉,上重下轻便于取水。”
提问:同学们,知道彩陶最早在哪里发现?
学生思考。
“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称。”
提问:请说出器形的种类?
学生讨论。
“碗、壶、钵、罐、瓶、鼎、盘等。”
2、老师示范:
1)将泥压一压。
2)卷、捏、按出水壶基本形。
3)印出花纹。
3、引导学生制作
“请应用多种方法,如团、捏、挖、接等完成一个装水的壶。”
老师指导。
4、讲评作业
三、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制作陶罐。
板书:
感悟彩陶(一)
方法:
团、接、捏、挖、揉、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仿制彩陶的动手能力。
认识彩陶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彩陶制作的多种方法制作一个碗。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练习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一、导入
师: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火改变物质的第一次创举,是一项跨时代的发明创造,因而改变了原始人的生活。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彩陶。
二、授新课
1、分析作品
出示《彩陶人面鱼纹盆》
师:这件作品采用了什么花纹来装饰?
学生讨论。
“应用人面鱼纹,使人联想到渔猎生活。”
提问:彩陶在花纹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
“最早以象形的动物为主,后来向植物和几何纹发展,而且越来越抽象。”
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纹样?
学生讨论。
2、画一画
设计陶上的装饰纹样。
3、老师示范:
1)做出碗的基本形,采用压、按、方法。
2)印出花纹
4、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印有丰富纹样的碗。
5、学生制作
老师指导。
6、讲评作业
三、小结:
课后,同学们再去深入了解彩陶相关知识。
板书:
感悟彩陶(二)
方法:
捏 压 刻 印
18、童谣童画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教学评价:
自评、互评相结合,说一说自己喜爱的童谣和故事。
美术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绘画与撕纸是幼儿美术创作中常用的两种方式,与绘画相比,撕纸的艺术张力更胜于绘画,有更强的抽象性和随机性。而且取材方便环保,更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环保意识。一般而言,幼儿在4岁左右便可展开较为系统地撕纸技法培养,到其5~6岁时就可实现基本的撕纸创作,然这是针对有丰富撕纸经验的幼儿而言。但是通过对我班幼儿的接触后发现,随让他们都已是5~6岁幼儿,却有98%的人从未接触过撕纸,更有个别幼儿问我“徐老师,什么是撕纸?”我差点倒地吐血,指了指教室的墙饰让他自己去看。经过这个小插曲,我更下定决心对他们进行撕纸的‘扫盲’。之所以想到将其与旅游游戏相结合,是受到了我班餐前活动时随机产生的旅游排队练习的启发。刚好这次上课的地点是在一楼的操场上,这对于我班幼儿是比较陌生的,难免兴奋,与其压制他们,还不如找个途径加以引导为尚,所以我设计了这堂快乐花园。
活动目标:
1、感受撕纸活动的快乐,让幼儿体验撕纸创作的成就感。
2、感受撕纸人物的动态,了解人物的基本组成形状。
3、初步掌握撕纸的基本技法并运用于人物创作中去。活动重点:感受撕纸人物的动态,了解人物的基本组成形状。活动难点:初步掌握撕纸的基本技法并运用于人物创作中去。材料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提前有一周左右在离园活动是介绍撕纸的一些基本形状撕法,幼儿自行回家练习。
2、墙饰上展示撕纸人物,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到撕纸艺术的美。
材料准备:
1、幼儿绘底好的花园卡纸(人手一张)
2、各种广告纸、废报纸、白纸
3、胶棒、马克笔、垃圾袋
4、导游帽、导游旗、口哨、游客编码
5、各式撕纸范画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导游身份导入,引导幼儿参观“快乐花园”。
1、游客排队,导游介绍本次旅游地点及讲解游客须知。“各位旅客请注意,请戴好您的游客编码,排好队,不要随意离队走动,我们的快乐花园之旅即将启程,祝您旅途愉快。”
2、导游带领幼儿(游客)参观花园并欣赏画作,自由讨论。
“各位旅客,我们旅行的目的地‘快乐花园’已到达,请安静的排队,做好参观准备。”
“这些画上的小朋友在快乐花园里玩的可开心了,你仔细观察他们都有什么动态呢?”(幼儿:“有正面的”“有练瑜伽的”)
3、导游小结,旅客集合准备进入游客体验区。
“刚才我们参观了快乐花园,里面有花、有树、还有画。”“这里面有正面动态的小朋友、侧面动态的小朋友和背面动态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在花丛中跳舞,有的在看花,还有的.在??”
“我们参观了这么多画,那你发现里面的小朋友都是?”
(幼儿:撕的)
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操作。
1、引导幼儿参观人物突出的范画,讨论并小结出撕纸人物的特点。
“他们的脸脸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儿:圆的)
“他们的脖子、手手和脚脚是什么形状的呢?”(幼儿:方形的)
“圆圆的脸,细细长长的脖子,以梯形、方形为主的衣服,长长的手手和脚脚,夸张的动态。”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初次创作并融入自我创造。
“花园里的小朋友有这么多动态,现在请小朋友和我一
起进行创作,体验撕纸的乐趣。但是请你们自己想人物的动态,不要照抄我的哦!只要把我撕人的方法学会就可以了。”
3、巡回指导,适时帮助个别幼儿,给予一定启发。
4、点评部分幼儿画作并小结。
“各位旅客,我们今天的快乐花园之旅第一站撕纸人物体验活动即将结束,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一下今天学到的本领吧!要撕出圆圆的脸,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方形的四个角撕掉即可;脖子、身体、手和脚都是方形朋友,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你的人物动起来。”
三、导游为游客拍照留念。
“为了给您的旅程留下美好的回忆,下面是集体留影时间,合影期间请保持安静有序,请勿互相推挤,谢谢。”
效果分析:本次活动重难点已基本达成,幼儿对撕纸的初次尝试十分成功,作品水平也远远高出预计,‘扫盲’活动圆满成功。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很多有美术天分的幼儿,也发现了自己在上课中的不足,像点评幼儿画作是可以更多的让幼儿开口,我却包办代替了,所谓世间出真知,我会力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美术教案 篇4
课题: 9创造绿色的生活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总案序: 17
教学目标:
1、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并结合造型表现得方法
大胆创作;
2、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创造绿色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造型表现等多种形式,表现低碳、环保对绿色生活的
作用。
教学难点:思考并体会低碳、环保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造型
方法大胆表现这一主题。
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布置课前调查任务:查找有关绿色环保的资料)
1、欣赏污染环境的图片;
2、欣赏绿色环境的图片;
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出示课题——创造绿色的生活。
二、点拔升华:
1、出示课件,分析各种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观看可见图片,思考。学生谈感受,分组讨论、汇报。
2、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思考有哪些因素使环境恶化。(水质污染、森
林破环、垃圾污染、食品污染、空气污染……)
学生谈感受并分组交流。
3、了解绿色生活的含义。
学生发表自己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倾听教师对绿色生活的介绍。
4、思考并讨论:如何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
学生分组对怎样节水、节电,怎样循环利用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5、现代科技是怎样创造绿色生活的?
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讨论。
6、我们能为创造绿色生活做些什么?
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7、分析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三、个性创作:
1.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互动评介:
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学生未完成的作品)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创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绘画的能力。
2、练习色彩的对比运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大范例、配套VCD。
2、油画棒、勾线笔、图画本(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以图片、树、房子导入,引出主题,同时通过让幼儿认真观察,说出树的特点。
2、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有门有窗,有床有墙,家人同住,幸福安康)幼儿大胆想象,踊跃发言,说出谜底“房子”。 3、教师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家房子周围的景物,并提问,小朋友们见过树顶上的房子吗?(幼儿自由回答)想象树顶上的房子,会是什么形状?把房屋建在树上,住在里面怎样生活?
4、让幼儿带着想象一起观看VCD,(分组讨论)。
5、出示大范例,让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为幼儿讲述色彩的对比性,并引导幼儿作画。
6、让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幼儿作品,教师随机点评,让感受画面色彩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8、请幼儿分组欣赏,并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讲一讲自己房子周围的景物。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活动反思:
启笛美术是美术课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美术课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都是以一个课题完成一幅画,而不同的是传统的美术课只是简单的去用自己创新的方法去完成自己的画,而启笛美术是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作品完成后,讲述画面所表达的意思。
《树顶小屋》是一节启笛美术课,目标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绘画的能力,练习色彩的对比运用,首先,我以律动幸福拍手歌带起幼儿的互动,让幼儿能提起精神,然后,迹语让幼儿引出主题,树顶小屋,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配对VCD,观察树叶像什么,房子有什么特点?幼儿观看完后,互相讨论。之后,我把碟片中的五幅画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一一观察,找出不同,发现规律,引导幼儿说出树顶小屋的特征画,教师做巡回指导。
这节课,从导入引出主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VCD,提出问题都是围绕主师树顶小屋,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清行色匆匆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节课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都能围绕细节去完成,而唯一不好的是,不应该出示这五幅画,有个别小朋友的作品是模仿这五幅画来作画的,这样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我巡回指导时,及时将把五幅画取下来,并告诉幼儿,我们对这五幅画进行观察、对比,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欣赏画中色彩的对比的运用,从而,找出不同,发现规律之后,大家要大胆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画。最后,小朋友们完成的还是挺好的。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应该注意一些小细节,幼儿作画时,必须将范画去掉,以免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11-01
美术教案范文10-25
[热门]美术教案01-13
美术教案(必备)01-23
美术教案范文11-09
实用的美术教案02-06
美术教案(优选)12-22
儿童美术教案09-03
美术教案模板07-17
创意美术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