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些情况,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浪接一浪,其中以单元整组教学的呼声最为热烈。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我镇在20xx年进行单元模块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整体设计,回顾拓展。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我认为单元导读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的“灌”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为“面”的把握,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单元导读课”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去尝试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一,精设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所以在设计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保证本课堂的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
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本单元教学目标除了认写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及背诵以外,还要体会课文主要内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据此,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制定了本节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艺术与生命”,并能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发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为深入感悟单元主题打下基础。
2.知道抓住“艺术与生命”的主题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习围绕课题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初步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感知性阅读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还需要做的课前准备:一是让学生浏览本单元;二是师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共同搜集有关“艺术与生命”这个主题的图片、故事和名言警句,以丰厚知识的、语言的和情感的底蕴。
第二,精心激趣,揭示单元主题。
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导入新课”这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单元导读课中,激趣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关系到一节课的开端,还关系到一个单元的开端。所以在激趣导入的环节中,精心设计,揭示主题,务必激发孩子学习本组单元课文的兴趣。
(1)以图引文,激趣学习。
直观的形象,有迹可循,是小学生获得阅读兴趣的源泉。在单元导读课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看着图片,学生心里产生很多的疑问,求知欲被成功挑起,阅读期待初步形成。《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课文插图,我们也应该重视。这里所指的.插图既包括单元导语中的插图也包括课文中的插图。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中有非常的插图资源,其中导语部分的插图就描绘了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一位善良的护士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
这些都为我们揭示本单元的主题:生命。它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同时,文中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的高潮,有的会再现主人公的形象或重要的环境??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快速成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2)初解课题,引发兴趣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总的概括又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在教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组单元的课文的题目往往反映这组课文的主题,抓住这些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这些课题的思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包含《画风》、《邮票齿孔的故事》等,这两篇都是以思考为主题,老师这两篇文章题目的介绍,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对于如何引入单元主题的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的形式,如: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
其中“巧设悬念”就是在导语中巧设“悬念”,引入主题,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而“创设情境”则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触景生情,融入主题,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游戏竞赛”则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其形式活泼多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通常以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提示主题,如:猜猜一个有关春天的谜语,从而提示学习有关春天的单元的内容。当然其他形式还有:夺红旗、找朋友、接力赛、角色表演等。
第三,精读单元导语,引入方法。
何谓单元导语?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本单元课文的语言文字。单元的导语就是学习本组课文导读的内容,它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本组课文的钥匙。单元导语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别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导语,找出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依照找出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语文。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对导语只是走过场读一、两遍,学生对于导语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体会,难以对其描述的内容透彻理解。因为导语的内容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要正确理解导语的内容要做到精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成友老师是如此教:第一,初读感知。
师请一生读全部的导语。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生:读文“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受到美的熏陶”。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赞同吗?
生:赞同。
师:请另一位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读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更多地了解艺术”。
师:老师认为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什么?
生:学习方法。
师:大家都认同吗?
生:认同。
第二,再读理解。
师:把书打开,把红体字的部分画下来:“艺术、魅力”等。
生画书。
师:边画,边想:假如让你给这段文起个小标题,你会起什么?
生:艺术的魅力。
师:不错。
生:艺术在我们身边。
师:艺术离我们很近。
生:各种形式的艺术。
师:你讲出艺术形式的多。其实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第三,三读体会。
师:把艺术与生命两个词放在一起,赋予了艺术更深刻的内涵。每一件艺术品,每一首曲,它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每一位艺术家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创造的,所以这题目有深远的意义,请大家读主题。
生:艺术与生命。
师:再来看,老师画了联想和想象,请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哪些单元有接触过联想和想像的。
生:第一单元的课文。
师:由景物引起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我们这段文字的学习方法的介绍,这将成为我们学习本组课文的重要的关注点。
从以上的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精选导读课文,运用方法。
导读课的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读完本单元的课文根本很难办到,而且做到每篇文都讲,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学生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所以在导读课的教学中要精选导读的课文,选择的课文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能通这篇文的学习,对其他课文的学习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王
成友老师选择了《月光曲》作为导读课的课文,因为这篇课文既体现了该单元的主题的内容,又运用了该单元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前要上的一种课型,把握好详略程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技巧。如何把握,关键在于课前的研读教材和设计教法。所以,要想上好单元导读课,教师务必要进行单元整体备课,从整体出发,准确地把握整个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此外,还要不辞辛苦地广泛搜集和整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准备丰富的单元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环:《依据学段特点,上好单元导读课》《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年01期
2.赵飞君:《“单元整组教学”策略谈》——《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3期
3.曾玲莉:《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江西教育》20xx年第四期
4.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20xx年01期
5.魏书生:《掌握方法,事半功倍》《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xx、5
6.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7.刘士秋:《掌握了方法和规律,想不学好都难》;中国教育报;20xx、5
8.《话说单元导读(三)》——人教小语论坛网刊《论.语》第二期“研”
9.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4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教学目标
1.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2.在与爸爸妈妈的沟通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3.自己的习作,自编或合编集。
教学重点
理自己小学阶段优秀的或喜欢的,在习作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并能有条理地将然后编辑成册。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将编辑成册。
教学准备
学生刚入学时的照片、课件
预设过程
·教学过程·
一、在照片中搜寻自己成长的痕迹
(一)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牵着爸爸妈妈的手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时的情景吗?还记得你们刚进一年级时那牙牙学语的样子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瞧,他是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猜猜他是谁?
课件展示一位变化比较大的同学的照片。
师:他是谁?为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学生展示自己刚入学时的照片
师:(揭示答案)是啊,当我们回家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时,相信有些人不禁要感慨:啊,原来的我是这样的啊!下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生上台展示)
师:照片中的你和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观察交流)
(三)揭示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师:六年的时间过得真快,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们猛然发现自己长高了、变漂亮了、变得越来越像个小大人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自己的成长足迹。
师板书:金色足迹。
二、在编辑集中感受自己成长的印痕
(一)师:同学们,六年的时间,我们变得和一年级的时候不太一样了,而我们写的一也无不承载着我们成长中的点滴回忆。
说说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文章。
(二)编辑自己的成长集。
师:我们的是一次次与众不同的经历,是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是一颗颗童年的心,让我们把咱们的自编或合编成一本集吧,以后再来看看仿佛就能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
1.将自己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并列表。
师:相信课前一定搜集了很多自己的优秀习作,跟同学们说说你们挑选的习作都是有关什么内容的?
(生交流,师归纳并确定各分类。)
例如: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2.将搜集的习作进行分类列表
师:要让我们的集更有条理,我们就必须按各类
主题对文章分分类,下面请同学利用发下来的表格进行分类填写。
表格内容:主题题目年级文体字数自我
2.讨论如何才能让集更有意思?
师:很多小组的同学已经将自己的进行了分类,那是不是就直接把所有的订成一本就可以了?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集更有意思?
生讨论:画封面、写序言、编目录、配插图
三、在“累累果实”中感受自己成长
师:听着大家如此胸有成竹的介绍,相信我们的集一定能够编得非常出色。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记录了大家的成长,很多的奖状也见证了大家的成长。
(一)荣誉台
(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状)
(二)家长感言。
师:真可谓硕果累累啊,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谁愿意来谈谈临近毕业,爸爸妈妈对你说的话。
(生交流)
四、后续活动
(一)师:真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回顾成长中的点滴,回去之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课后我们将展开作品集的展出活动。
当作品集展出后,请每位同学当当小评委,仔细阅读每一本作品集,完成我们表,我们将选择同学最喜欢的集中精彩的部分编入我们的班级纪念册。
(二)课件展示表格:
《作品集》表
小评委:
评选目录结果理由(30字左右)
最吸引你的封面设计
最有创意的主题编辑
最佳排版配图
最喜欢的
·板书设计·
金色足迹
——作品集
心灵驿站
浪漫天空
少年故事
美丽时节
板书设计心灵驿站——心理成长类的文章。
浪漫天空——想象类的文章
少年故事——生活类文章。
美丽时节——写景类文章。
作业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集得更有序更美观,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鼠的心情变化。
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4、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乐于与同学、老师分享续编的故事,培养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鼠的心情变化。
2、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生长特性。
课前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小松鼠和小鼹鼠的头饰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约2分钟)
1、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看看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
2、(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的话)小朋友,我今天要找一样东西,你们能帮我找吗?这件东西啊,它是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3、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书:小松鼠找花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约15分钟)
1、瞧,小路两旁长满了生字小花朵啊!你们想让它们露出笑脸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路两旁长满花骨朵,花骨朵上带有12个带拼音生字)
2、那请你打开书,放开声自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里用~~划出来。如果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者请教身边的同学。
3、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看看12个生字你都会读哪些?不会的请小组员帮助你,学会拼读。
4、小朋友我们的小花正等着你呢,你愿意让它露出笑脸吗?(教师要相机指导难读的字音)
5、这么美的小花,你愿意和它照一张照片带回家吗?看我们的小松鼠带着照相机来了。(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每按一次相机就会出现一次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6、小花笑得多甜啊,快让我们开小火箭叫一叫它。
7、小花最喜欢和聪明的小学生做朋友,它现在都跳进你们的课文里了。请你当一当“聪明的小耳朵”,听听你同桌读课文的时候把小花叫出来没有。老师还有个建议,要想小花和你交朋友,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回读。
8、你同桌读得怎么样啊?
三、熟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约3分钟)
1、小朋友,你们看大树旁边开满了什么?(多媒体课件出示)
2、我们可以说……(多媒体课件出示)(相机知道朗读理解:金黄色,格外)
(二)、分角色朗读,表演第二自然段。(约10分钟)
1、这些金黄色的小花其实是什么花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动画演示第二自然段内容)
2、小朋友,我们看着动画当一当配音演员把课文读一读好吗?
3、带上你做好的头饰,当一当小松鼠和小鼹鼠,找你的学习伙伴合作读一读课文吧。老师建议你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合适的动作来表演。
4、哪只小松鼠准备好了,可以上台表演呢?
(三)、读中感悟,体会小松鼠着急的心情
1、小松鼠,我是森林晚报的记者。我想采访一下你,你知道花生很好吃,想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以后,每天都做了什么啊?(老师扮演森林晚报记者)
2、你当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3、可是你摘到花生了吗?
4、等了多久啊?一天?两天?大家看看小松鼠等到什么时候了?(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的大树)
5、小松鼠,等了这么久,从春天等到秋天。我们读的时候要怎么读才能读出等了很久呢?(指导朗读,要读得慢一点)
(四)、小组合作解决疑问
1、等了这么久都没有看见一个花生,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小松鼠做了什么?(动画演示)
2、谁能再当当配音演员给动画配音?
3、是谁摘走了小松鼠的花生啊?请大家当一当小侦探在小组里帮小松鼠想一想,希望大家说的时候要注意说出你的理由。
4、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5、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还是让我们让小花生自己说说吧。(动画:花生自诉生长过程)
四、拓展延伸
1、花生找到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朋友请你当一个小小故事家,把你故事讲完。
2、找上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分享你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和好朋友小松鼠一起找到了小花生,还知道了花生原来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其实在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还有很多也是长在土里的。下课后,你可以通过看书、问身边知道的人、上网……各种方法去找一找。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15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的可爱,地球太容易破碎,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首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诗——《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从诗中读出地球的孩子在做什么,谈自己读诗后心里的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那样的感触?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些什么修辞方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板书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诗——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
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宇航员的感叹,整体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⑴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⑵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
2、地球的“渺小”
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⑵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
半径:6300多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⑴何谓“恩赐”?为何不是恩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矿物资源,认识在“自然资源的有限”。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
⑵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⑴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⑵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谈开去、想开去,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道理
人类别无去处,生成保护地球的意识,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⑴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⑵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怎样保护地球。
四、作业
⑴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0个生字,15个词语;
⑵谈谈自己要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无私 慷慨 太可爱
不断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渺小
资源有限 地质变化 别无去处 太容易破碎
生态灾难
附: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
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还有:
无休止地砍伐森林,
绿叶为之颤抖;
把动物拎上肉案,
残忍地捕杀人类的朋友;
无节制地侵占植物的领地,
坐视一个个物种灭绝;
还有、还有、还有……
——节选自《地球万岁》(作者:薛卫民)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同学自身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同学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假如同学读对了一定给予褒扬,假如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同学:“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同学练习读,教师和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同学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同学说说即可。
三、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同学自身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同学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同学观察。
4、同学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褒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同学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同学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同学练习书写,让同学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褒扬鼓励,激发同学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只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褒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身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识一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3、认识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识一个新部首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课题:诺亚方舟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识一个新部首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识一个新部首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由想象及语训导入
师在说出像船的基础上,由“船”导入“方舟”,最后导出课题:诺亚方舟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自由交流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谁建造了诺亚舟?
(2) 诺亚为什么要建造成方舟?
(3) 诺亚方舟的作用?
三、学习生字,再读课文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读。
淹没 地势
2、出示带有这些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1) 大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淹没了城堡和关塞
(2) 人们纷纷向声势高的地方逃命。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l、抄写生字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叙述课文的故事
教学重点:识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识一个新部首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三、故事比赛
评选最佳小故事能手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诺亚方舟
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 诺亚 造方舟 鸽子带来水退的消息
放动物、植物种子 (象征和平与希望)
储备食品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概述
本课是读词语、读句子识字。课文由3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指进行识字教学,了解蔬菜的样子,能够自己介绍某种蔬菜的样。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认读8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
2、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3、知道各种蔬菜的样子。
4、让学生感知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的方法。
通过扩展阅读扩大识字量。
能在写字板上打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个别学生打写速度较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等策略,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表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五)学习资源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完成。
北京版义务教育实验本第三册。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一日三餐中,餐桌上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蔬菜)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蔬菜,让我们到蔬菜大棚里去逛一逛,看看大棚里都种了哪些蔬菜?打开书91页,看谁读的正确流利。
二、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1、谁来说说:菜棚里种了哪些蔬菜?(生说,师贴图)
(贴图)西红柿,扁豆,姜,芹菜,丝瓜
三、学习生字
1、你们看这些蔬菜名字中的红字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朋友?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吗:1、读2、分析(结构、笔画)3、组词说句子。
(2)下面请大家进入识字通自学生字。
(3)反馈:你认识了哪个字教大家认一认。(如:生:我认识了姜,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姜,上下结构;组词:鲜姜;句子。)师:你真像个小老师
(4)还有谁愿意教大家认一认。(指名一人教大家)看来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2、情境中巩固生字
(1)、下面同桌互考,看看你能不能考住他。
(2)、反馈:谁说说你用哪个字考住了你的伙伴。(学生提出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分析。)
(3)请大家看黑板,我指哪个字你们马上读哪个字,好吗?
看来还真难不倒你们
。
(4)这样太简单了,你们看着图就能说出来,我把图拿下来,你们肯定就不认识了。我把图拿掉考考大家,行吗?
(师把图拿掉让大家认字,师指哪字,念哪字)不行,我再增加点难度,行不行
(5)(课件)看谁火眼金睛,看到出现的字,赶快说出他念什么行吗?准备好了吗?开始了
孩子们你们真棒,用热烈的掌声夸夸自己。
四、读课文感受蔬菜的样子(掌握观察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蔬菜的种类很多很多,那这些蔬菜都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在大菜棚中仔细观察(再读课文)
2、反馈:谁来说说:(生说:翠绿的扁豆)
3、(课件:出示句子。)
(1)读一读句子,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上介绍的,形状上介绍的.,从味道上介绍的。)
(2)你能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介绍这些蔬菜吗?他是从颜色上介绍的扁豆南瓜,你能不能改改比如从形状上进行介绍。
()的扁豆
()南瓜
4、大家想一想,菜棚里是只有这些蔬菜吗?还会有哪些蔬菜呢?
你能介绍介绍吗?
五、进入资料城
1、看,大家介绍得真好!资料城里有很多小儿歌,也介绍了蔬菜的颜色、形状、味道,你们一定很想读读这些儿歌!
2、读儿歌
3、读了这么多的儿歌大家一定也想自己介绍一种蔬菜,
六、打写
1、你能介绍这些蔬菜吗?(出示词语:读一读)你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蔬菜。老师在小作家里准备了很多蔬菜的图片,你也可以看着图片介绍。
2、反馈:指名介绍
2、大家介绍的真好,菜的种类这么多,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各种各样.很多,许多,特别多)你能用各种各样说一句话吗?
七、总结
1、各种各样的蔬菜营养都很丰富(出示课题:蔬菜营养丰富)
出示:课题:蔬菜营养丰富
跟我读(营、富)
2、齐读课题,各种各样的蔬菜营养是非常丰富的,到底有哪些丰富的营养呢?下节课我们在继续介绍。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6个生字及部分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和方法。
3.初步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部分新词。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找表示时间的词。
四、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出示课题)齐读,注意“瑞”的翘舌音。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瑞”的意思是 。那么瑞雪呢?
2.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的?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那么写雪景的是哪几段?写人物的又是哪几段?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文,读完后完成作业 本第7题。(请一生做在投影片上,校对、改正)看作业 本连说课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字新词读音。
(三)回忆本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默读的要求是什么?(出示投影片)
(四)学习第1段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出示活动投影片)
同桌讨论怎么整理,是按什么顺序整理出来的?(指名整理回答)
2.默读第1段,用“ ”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
(“霎时间”表示时间很短,它是表示时间的词,但它跟其他四个词又有别。齐读“昨天中午、下午、傍晚、整整一夜”,我们都能说出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并有先后顺序,而“霎时间”只表示“一会儿、一瞬间”,你能说出它指的是什么时候吧?它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能划上)
3.引读:昨天中午,天气有什么变化?傍晚,天气又发生了变化,开始 ,,大雪下了 。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1—3格(出示小黑板)指名写,校对改正。
4.结合小黑板上的表格看看书,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男、女生分读刮风、下雪的句子,理清刮风和下雪的关系。
5.学习第1句。
(1)自由读,用“ ”划出描写风大的词句。
(2)理解“凛冽”,“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说明风不停地刮,刮的时间 。
(3)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凛冽”读重音。
(4)小结学习第1句的方法:读、划→理解→朗读
6.自学2、3、4句(分组)
7.检查、反馈。
(1)看板面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白蒙蒙”、“笼罩”(什么把什么罩住了)。
(2)朗读指导
在极短的时间内,山上白了,树上白了,屋子顶上白了,田野上也白了,一切都被白蒙蒙的大雪覆盖住了,这真是一场大雪啊!(读)这场雪不公大,而且下得时间也很长,从哪看出?应该怎样读?
8.齐读第1段,小结
这段话先写昨天中午刮风,刮了一个下午,再写傍晚下雪,下了整整一夜,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9.看板书说话
请你按时间顺序说说从刮风到下雪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六、生字书写指导
扳书:
七、教后感:
本文的重点是学习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方法。我通过整理句子、了解时间顺序,找出理解、辨析时间的词,填表格上的表示时间的词等一系列过程来落实,较好地达到了谈中学写的预期目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板画来理解“凛冽”、“笼罩”等难词。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
小学语文教案12-21
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教案【精】01-26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6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11-17
[荐]小学语文教案12-21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12-16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案01-16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