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具学具: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第18页购票图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1、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 45米/分 96千米/秒 140千米/时 2. 学生交流(做一做): 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 )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 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 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时间
9秒
2小时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 填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骑自行车
9分
1080米
驾驶摩托车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时
2. 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课堂内容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4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8-04
【精】小学数学教案08-20
【优】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4-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4-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25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