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2.体会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孩子考(kǎo)科学家
在英国有一对小兄(xiōng)弟,很喜欢捉虫子玩儿。 [①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要是抓到了一条虫子,他们心里就甜滋滋的,像吃了蜜糖似的。 [②这个比喻句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爸爸见他们这样喜欢虫子,就给他们讲著名的科学家达尔(ěr)文的故事。 [③爸爸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俩讲达尔文的故事?]
爸爸说,达尔文家里有很多很多的虫子。那些虫子有几只脚、几只眼睛,爱吃什么……达尔文都知道。 [④介绍达尔文对虫子的喜欢和了解的程度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兄弟俩可感兴趣了,他们缠着爸爸,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⑤用“缠”字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原因,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达尔文。
有一天,爸爸告诉他们,过些日子,达尔文爷爷要来家里做客。[句导读:承接上文,说明兄弟俩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⑥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对弟弟作了描写,其用意是什么?]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句导读:对弟弟的主意哥哥连声称好,到底是什么好主意呢?文章在此处留下了一个悬念。]
段导读:交代了兄弟俩已想好了主意。
第二天清早,兄弟俩拿着竹竿和网兜 (dōu),来到树林里,东奔西跑,忙了整整一天,捉了许多虫子。 [⑦“东奔西跑”“整整一天”说明了什么?]回到家里,他俩悄悄关上房门,忙开了。[句导读:“悄悄关上房门”说明兄弟俩的工作是保密的,可见为了考住达尔文,兄弟俩的确很用心。]他们剪下知了的翅膀和脚,留下了光 光的身体,用花花绿绿的蝴蝶翅膀和带着小钩(gōu)子的蚱蜢(zhà měng)大腿,还有天牛的长角须,拿胶(jiāo)水粘(zhān)成一只怪模[mú]怪样的虫子标(biāo)本。[⑧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句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想考考达尔文,看他是不是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段导读:讲了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话,想考考达尔文。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兄弟俩为考达尔文所做的准备工作。
过了几天,达尔文真的来了。弟弟向哥哥挤挤眼睛,然后对达尔文说:“爷爷,前几天我们从树上抓到一只虫子,样子怪极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⑨弟弟为什么这样说?]
哥哥赶忙接着说:“真的,我们翻了好些书,也没有查出它的名字。”[句导读:哥哥想让达尔文确信他们捉到的是一只很怪的虫子,说不能在书中查到它。]
达尔文一听这两个孩子逮到了怪虫子,可来劲儿了,马上要看看。 [⑩达尔文的行为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兄弟俩互相做了个鬼(guǐ)脸,拿出一只匣(xiá)子,递给达尔文。[ “互相”“鬼脸”两个词表现了什么?]
达尔文揭(jiē)开盖子。看到那条怪模怪样的“虫子”,差点儿笑起来。[ 这是对达尔文神态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可是,他马上装出惊奇的.样子说:“哎(āi) 呀,这条虫子真怪,我也没见过呀!” [ “装出惊奇的样子”意在说明什么?]
兄弟俩可得意啦!心里说:达尔文爷爷让我们考住了。[ “得意”一词说明了什么?]
“你们留意没有,”达尔文问,“在捕捉的时候,它会不会叫哇?”[ 达尔文的问话意在说明什么?]
“会叫,会叫, (qū) ,叫得可好听呢!”[ “ ”是蟋蟀的叫声,叫声说明了什么?]
这时候,达尔文再也忍(rěn)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那就把它称做‘叫虫’吧。”[ 真的是“叫虫”吗?]接着,达尔文指指他俩的鼻子,笑着说:“你们这两只有趣的小‘叫虫’!”[ 达尔文为什么“笑”?]
这下子,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句导读:达尔文的话很委婉地揭穿了兄弟俩的小把戏,全家人都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都笑了起来。]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
段导读:写了达尔文用风趣的语言识破了兄弟俩的把戏。说明了达尔文的见多识广,这也是“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尊敬了”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是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果。
1.学习本课生字,能规范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扩展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1)科学家是谁?
(2)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3)他们是怎样考科学家的?结果怎样?
2.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疑问都很好,这也说明你们动脑筋去思考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课文,读了课文后,同学们的疑问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捉 抓 眨 须 粘 标 糖 钩 胶 揭 半包围结构的字:考
上下结构的字:兄 著 盖 装 忍 弟 独体字:鬼
3.理解词语意思。
标本:供学习或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本。
网兜:口袋或像口袋一样的东西。 揭开:掀去,掀开。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考”,半包围结构,下面的笔顺是“ ”。
“须”,左右结构,左面的三个“撇”要写匀称。
“忍”,上下结构,上面不要丢掉点。
5.认读多音字。
四 朗读全文,巩固生字、新词
1.教学本课生字时,可利用字形结构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抓”“眨”“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通过旧字加偏旁记忆:示+木=标、占+米=粘、乏+目=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以便于学生记忆。
2.提出问题:“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反复地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意识。
投影,课文插图。
一 板书课文题目,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题目。
(1)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共同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老师简介达尔文。
(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说明了生物界物种的发生和发展,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二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小兄弟?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这对小兄弟很喜欢虫子。从他们抓到虫子,心里就甜滋滋的看出来的。)
(3)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感情来。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这部分内容。
(2)说说读了这段你对达尔文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1)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3)兄弟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考达尔文?
(用胶水粘成一条怪模怪样的虫子标本来考达尔文。)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标本怪模怪样,找出来读一读。
(5)朗读句子,体会兄弟俩的顽皮。
4.学习第八至第十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说说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结果怎样。
(3)全班讨论。
(4)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 朗读全文,进行总结
1.朗读全文。
2.说说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 完成课后练习
读句子,想想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为什么。
1.投影出示句子:
兄弟俩高兴极了。调皮的弟弟眨巴着眼睛,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哥哥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悄悄话”后面应该用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这句话讲的是弟弟在干什么,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下句讲的是哥哥,所以应该用句号。)
2.朗读句子,体会句号的用法。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达尔文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3
阶段一、蚂蚁在什么地方
目标:
认识蚂蚁生活的环境
过程:
1、猜想讨论:蚂蚁会生活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做猜想记录。,
2、室外寻找蚂蚁洞,引导幼儿记录在记录纸上。
3、讨论“蚂蚁喜欢在哪些地方跑来跑去,它们在干什么展示自己的寻找结果,一起总结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的活动、工作。
阶段二、猜想蚂蚁吃什么
目标:
能用自身的经验进行猜想,大胆提出蚂蚁吃什么的设想。
准备:
猜想记录表,验证记录表各一张。;
1、讨论:人们都喜欢吃什么,你喜欢吃什么?
2、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把幼儿的猜想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3、提问:你怎么知道它吃或不吃这些东西呢?与幼儿讨论验证的办法,总结幼儿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所要验证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去收集材料。
4、阶段三、蚂蚁吃什么
目标:
了解蚂蚁的食性、知道蚂蚁的习惯。
准备:
收集的各种食物。如;盐、糖、饼干等
过程:
1将幼儿带来的饼干、糖、等食物分别撒在发现的蚂蚁洞旁。
2、观察哪里的蚂蚁多那里蚂蚁少?哪里没有蚂蚁。
5、记录蚂蚁喜欢吃的.东西,在猜想图上为它们做行标记,不吃的画上生气的娃娃脸,爱吃的记录笑脸。
6、观蚂蚁
目标:认识蚂蚁的生活环境、外形特征、和习惯。了解蚂蚁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认识蚂蚁的食性、理解害虫、益虫、的区别,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生活方式,懂得保护益虫,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2.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 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3.收集有关垃圾堆、垃圾场的录像或照片。
【 教学过程 】
一、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对家庭垃圾的调查
1.观看人们丢弃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请大家说说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分别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对家庭垃圾的调查活动。
3.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家里一天要丢掉多少垃圾? 试着给垃圾分类,看看丢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占有多少比例。
4.讨论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向家长说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是很重要的,暂时保管垃圾,帮助测量垃圾的重量,确定分类方法等。
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意帮助怎么办?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烂怎么办?如果一些垃圾很难测重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观测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进行交流、解决。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怎么办?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 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学地进行调查活动。
如实填写统计表。可以对相关情况做补充记录,便于最后统计。
(以上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安排,要求学生们做好科学观测的准备)
二、汇报讨论垃圾调查的情况
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问:在经历调查活动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它们还有用吗?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3.学生对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关注学生汇报的方式、其他学生相互倾听的态度以及调查的真实性等问题)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
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A.垃圾的`数量。如人口数量和垃圾数量有何关系;有几天垃圾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数量上能否进行适当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会产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类?
学生可以按照多种途径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按照原来的用途分:食物、包装、一次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
按照危害状况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来区分。
5.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对垃圾的总量、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进行计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
7.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相关问题:垃圾增加的原因;人们是如何简单处理垃圾的;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有哪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
(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 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 分组活动。
(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第二课时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5、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6、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7、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了解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8、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二、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三、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21教育网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
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
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
(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
(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
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
分析、各抒己见
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页,讨论问题:
(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
阅读、分析、归纳:
(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和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②治疗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1.提供信息资料:
书本第5页“边做边学”
①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
②实验步骤
③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
④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
(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
⑤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
阅读,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②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③浮游生物
④单细胞生物
⑤“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
【教学后记】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1世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09
科学教案[经典]08-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10-28
(精选)科学教案11-18
科学教案(精选)12-14
科学教案【精华】08-17
科学教案[精华]10-01
科学教案(精)10-13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