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案

时间:2023-04-01 15:0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方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请你来接下句

  三只青蛙_________;

  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

  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

  (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

  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即s=vt)

  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圆柱的体积公式:v=sh等)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

  (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平方米,问:每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

  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

  其二:列方程:x(5+3)=160

  依据:单位时间量×时间=总插秧数量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同学们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有哪些性质呢?(等式、含有未知数)

  2、方程

  (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

  7+8=3×5 4a+5b a+12=89

  4x=y 3+100>25+y 6+x=0.5×3

  (2)你会解方程吗?从中选择一个试一试。

  (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能帮我们很快解决。例如,这副乒乓球拍到底多少元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请生一起看书71页例一:李老师买下面的球拍,给售货员100元,找回2元,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多少元?

  引导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解题思路。

  (2)生尝试自主解决例二:相遇问题。师巡视,请生到黑板完成,全班交流。

  (3)练习

  ①练一练1

  ②师展示习题: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③课本练一练5

  三、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在哪里?

《方程》教案2

  学习目标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求根公式的条件:b2 -4ac≥0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7x+3=0.

  2、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二、交流展示:

  刚才我们已经利用配方法求解了一元二次方程,那你能否利用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解方程ax2+bx+c=0(a≠0)呢?

  三、互动探究: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当b2-4ac≥0时,它的根是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因此,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条件下,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

  注:(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在确定a、b、c时,需注意符号.

  (2)在运用求根公式求解时,应先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求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就不必再代入公式计算了.

  四、精讲点拨:

  例1、课本例题

  总结:其一般步骤是: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

  (2)求出b2-4ac的值.(先判别方程是否有根)

  (3)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直代入求根公式,求出 的值,最后写出方程的根.

  例2、解方程:

  (1)2x2-7x+3=0 (2) x2-7x-1=0

  (3) 2x2-9x+8=0 (4) 9x2+6x+1=0

  五、纠正反馈:

  做书上第P90练习。

  六、迁移应用:

  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例4、求方程 的两根之和以及两根之积

  拓展应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是 ,则 ;

  方程的另一根是

《方程》教案3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方程》教案4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9,则=;如果2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方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练习:(A)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都教学哪些内容?

  哪些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

《方程》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文字题,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

  2、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并

  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六、 复习铺垫

  七、教学新课

  八、巩固练习

  九、课堂小结

  十、作业

  1、口答列式

  (1)24的是多少?

  (2)的是多少?

  问:为什么用乘法?

  2、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列成乘法算式的知识来学习解分数方程。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否用一个数量关系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1、做练一练

  指出:由于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式子来表示,因此,按照题意就可以设这个数为X,列出方程来解答。

  2、做练习八第13题

  问:观察前面两列,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出:在乘法里,一个数乘的`数小于1,积小于这一个数;一个数乘的数大于1,积大于这一个数。在除法里,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练习八11、12

  板书:

  一个数=

  课后感受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们对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讨论发现规律.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不错.

《方程》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简易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5557的内容,

  重点看图与文字,认真思考红点部分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第一题哪几个错了,错在哪里,说出原因。

  (2)第二题看图列方程,看做得对不对,不对,说出错因。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方程》教案8

  教学目标:

  1.系统地掌握有关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基础知识,并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二、系统整理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 v=sh

  a+(b+c)=(a+b)+c v=abh

  a×b=b×c s=ab

  a×(b×c)=(a×b) ×c s=ah

  a×(b+c)=a×b+a×c ……

  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求“x”值的过程叫做( )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0.(课件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三、归纳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四、实践应用。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 )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 )和( )。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 )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 )吨。

  2、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

  (3)6x=0是方程。( )

  (4)因为a×6可以写成a·6,所以7×6可以写成7·6。( )

  3、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x (2)6x+1=6

  (3)15-3=12 (4)4x+1<9

  4、解方程

  2x+9=27 x-0.5= 8+0.3x=14

  8x-3×9=37 22.3x+11x=66.6 x- x=12

  (要求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计算)

  5、趣味数学城

  (1)、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方程》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方程》教案10

  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均是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引入教师提出教科收第66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进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多媒体演示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匀速”的含义,为后面寻相等关系做准备。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这样既可以复习小学的算术方法,又为后面与方程的比较打下伏笔。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理解题意是寻找相等的关系的前提。

  考虑到学生寻找关系的难度,教师在此处有意加以引导。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处理,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硬往教材上套。

  举一反三讨论交流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

  ,再列出方程=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学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问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初步应用

  课堂练习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27-x)=4x.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补充例题(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列式的机会,另一方面介绍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本课作业1、必做题:阅读教科书上70页的《阅读与思考》;第73页习题2.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然后运用算术的方法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然后再逐步

  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

  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方程》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课前及课堂上的探索研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2、复习和巩固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理解椭圆轨迹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析能力;

  教学重点:

  1、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椭圆曲线和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椭圆标准方程.

  2、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研究曲线.

  教学方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实验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教学过程:

  1、给出椭圆定义

  由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叙述椭圆的定义:

  1)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F1, F2叫做椭圆的焦点; 叫做椭圆的焦距.

  2)展示学生通过预习椭圆知识,结合椭圆的知识所作的“图形”,并介绍椭圆的做法,帮助同学了解椭圆的定义,同时引出椭圆标准方程

  2、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推导方程:(以下方程推导过程由学生完成)

  ①建系:以 和 所在直线为 轴,线段 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设 ,则

  ③列式:由 得

  ④化简:移项平方后得

  整理得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由椭圆的定义知, 即 ,∴ ,令 ,其中 ,代入上式,得 ,两边除以 ,得: ( ))

  3.进一步认识椭圆标准方程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及两种标准方程的区分)

  (1)方程 ( )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 轴上,焦点坐标为 , ,其中 .

  (2)方程方程 ( )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 轴上,焦点坐标为 , ,其中 .

  4.通过例题巩固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8;

  (2)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4),(0,4),并且椭圆经过点 .

  5.再次展示学生所作椭圆,让学生利用椭圆方程和椭圆定义来判断所作的“椭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进一步椭圆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6.小结:

  这节课我们围绕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研究了椭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3)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研究曲线;

  7.作业:

  (1)P42,练习A第1,2,3,4题; (2)求演示图形5中椭圆的方程.

《方程》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方程》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方程》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方程》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会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借助列表分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知识重点

  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

  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地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幅度一般白天的用电比较集中、用电功率比较大,而夜里人们休息时用电比较小,所以通常白天的用电称为是高峰用电,即8:00~22:00,深夜的用电是低谷用电即22:00~次日8:00.若某地的高峰电价为每千瓦时0.56元;低谷电价为每千瓦时。.28元.八月份小彬家的总用电量为125千瓦时,总电费为49元,你知道他家高峰用电量和低谷用电量各是多少千瓦时吗?

  学生独立思考,容易解答.以一道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具有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节约、合理用电的意识.

  理解题意是关健.通过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图见教材115页,图8.3-2)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设问1.如何设未知数?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

  设问2.如何确定题中数量关系?

  列表分析

  产品x吨

  原料y吨

  合计

  公路运费(元)

  铁路运费(元)

  价值(元)

  由上表可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为毛利润-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1887800元.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讨论、分析:合理设定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本例所涉及的数据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设定未知数的愈义.

  借助表格辅助分析题中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课堂练习

  反馈调控某瓜果基地生产一种特色水果,若在市场上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增为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7500元。一食品公司

  购到这种水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将这批水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二种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将这批水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对水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加工的水果在市场上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水果进行精加工,其余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选择经济领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1、在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会怎样设定未知数,可借助哪些方式辅助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

  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

  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

  生活的意识.

  布置作业16、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2、6题。

  17、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8.3第9题。

  18、备19、选题:

  (1)一批蔬菜要运往某批发市场,菜农准备租用汽车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甲种货车(辆)乙种货车(辆)总量(吨)

  第1次

  4528.5

  第2次

  3627

  这批蔬菜需租用5辆甲种货车、2辆乙种货车刚好一次运完,如果每吨付20元运费,问:菜农应付运费多少元?

  (2)某学校现有学生数1290人,与去年相比,男生增加20%,女生减少10%,学生总数增加7.5%,问现在学校中男、女生各是多少?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探究的问题信息量大,数量关系复杂,未知数不容易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合理设定未知数,借助表格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得问题的解.在本节的小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并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培养模型化的思想.

  同时本节向学生提供了社会热点问题、经济问题等现实、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数学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合作交流,树立数学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