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术教案模板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了解西瓜的造型和色彩特征,能初步掌握静物画的构成方法,学习不同的组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1、 让学生运用蜡笔水彩画的形式画西瓜。
2、 能初步掌握简单的景物构图方法,能用多种色调绘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蜡笔水彩形式绘画
难点:合理构图,色彩艳丽协调
四、教学用具:
b水彩颜料、蜡笔等、刀
五、教学建议:
一课时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画出比较合理的西瓜构图。
策略:1、出示整个大小不等的西瓜和大小不一的瓜瓣。
2、分小组根据要求摆出不同的瓜瓣组合。
3、分组比较讨论评价
4、展示构图合理作品图片欣赏
5、提出作业要求,学生绘画,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作业,讲评。
二课时重点是要求学生用蜡笔水彩的方式上色。注重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以及在背景和主体景物的关系处理。
策略:1、讲授水彩蜡笔画的作画方法。
2、学生尝试制作。
3、针对学生作业色彩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4、欣赏色彩上佳的静物绘画作品
5、学生二度创作,教师巡视。
6、讲评,评选最佳作品,登记鼓励。
课时三重点是要求学生围绕西瓜这一素材进行夸张想象,并且能够画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想象画。
策略:1、听两个有关于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偷吃西瓜,西瓜装扮等。
2、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个有关于西瓜的想象故事,课上交流。
3、欣赏有关于西瓜想象画的美术作业,提出绘画要求。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5、评价总结。
课后反思:(一)前两节重点画西瓜静物,基本的构图方式总体上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能画出西瓜与瓜瓣的不同组合,并且在画面上能体现出老师要求的大小关系和前后的遮挡关系,但是在背景的处理上还是没有新的突破,感觉印象深刻的一张画是四(3)班的'陈昱杉同学,看来是动过脑子,值得表扬。在色彩的处理上感觉不是很好,主要的问题在于:1、不能用多种色调来表现西瓜的颜色,大部分学生都只局限在一两种颜色上。2、很重要的问题是背景的色调与西瓜主体色调的搭配协调。一方面缺少个性,另一方面缺少色彩明暗、冷暖的搭配。解决色彩上的办法应该提倡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色彩佳作,明确某些颜色的搭配处理。还有应该临摹一定数量的色彩作业,通过临摹,应该切身懂得一些色彩常识。
(二)对于西瓜想象画作业的困惑:画面效果与想象力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矛盾。也许是想象画,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创作,这很好。但是想象画的画面效果却不敢苟同,存在两种情况:1、画面丰富,想象力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但是画面凌乱,缺少组织,色彩上也很欠缺,大部分这样的作业以线描为多,画这样画的为男同学居多。2、画面比较丰富,看上去比较舒服,主要是色块的搭配,但画面内容缺少一定的深广度,缺少想象力,画这样的画以女同学居多。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主题活动《多才多艺的手》中,我们结合园本特色课程《太炎文化》,教育孩子了解章太炎,知道他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从小以我们仓前名人章太炎爷爷为榜样,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因此我设计了《小花小草》这节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自主、大胆地用色,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小花小草。
2.在点画活动中,体验手指点画以及蝴蝶找花的快乐。
活动重点
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小花和小草。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用从下往上的顺序画出小草。
活动准备
每组红黄绿颜料各一盘、抹布各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幼共同表演歌曲《春天来了》,提问:春天来了,除了红花、黄花对你小,还有什么花卉开放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相应的'彩色花画在纸上。
二、讲解作画方法
1.让幼儿观察桌子上的颜料,问:桌子上有什么?
2.教师出示白纸,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没有笔,怎样给大地添画小花和小草?
3.重点了解手指点画的过程:先用手指蘸绿色颜料在空白的地方画许多小草,然后将手指在抹布上擦干后,在蘸红色颜料点画许多圆圆的小红花。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画上小黄花。
三、幼儿作画
鼓励幼儿大胆的划出小花小草,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请幼儿将画好的小花小草送到花园里,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并扮演小蝴蝶,
在“花丛中”飞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孩子们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以歌曲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接下来的环节我又以启发提问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开动小脑筋,设置疑问“没有笔,怎样给大地添画小花和小草?”让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大胆的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小花和小草,充分体验到了成功作画的乐趣。尤其是我们班翁羽然小朋友,以前对绘画方面似乎有种恐惧感。只要老师一提起画画,她就担心自己画不来,有时还会哭。但在今天活动中,她愿意尝试了,而且玩得很开心!因此,我觉得《指南》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活动,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体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美术教案 篇3
小班艺术教育活动《一起帮助树妈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会正确使用剪刀剪弧线。
2.引导幼儿喜欢剪纸活动,体验帮助树妈妈的快乐。
活动准备:
双面胶,剪刀每人一把,画有叶子形状和圆形小花的手工纸若干(最少每人两张)。一张2×1米的图画纸,一段音乐:一段和谐悠扬,一段自然轻快。
活动过程:
1.引入
师:蝴蝶,蝴蝶,飞呀,飞呀,飞!蝴蝶,蝴蝶,飞呀,飞呀,飞!飞到我们的小椅子上。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幼: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小花小草都长出叶子,小动物也出来玩了。今天,有两位新客人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来打开看看它是谁。
幼:树
师:原来是树妈妈,你们看,他长出了好多多叶子,他笑得多开心啊!”再来看看另一个客人。又是树妈妈,哦?我们看看树妈妈怎么了?”
幼:哭了、伤心了??
师:“她为什么伤心?”
幼:因为没长出叶子
师:“是啊,树宝宝都有了叶子,树妈妈还光秃秃的,她可难过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幼:画叶子,贴叶子,帮她做出叶子。
师:“真是好主意!我们就一起来为树妈妈做叶子,让她长出漂亮的头发来。”
2.剪弧线
师:我们以前剪都是直直的线,‘咔嚓’一剪下去就成功了。今天要剪的叶子可不是直直的线哦!
师:看老师手上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叶子两头有尖尖?
师:(两头尖,中间鼓)叶子两头有尖尖像小尾巴,中间鼓像个小山坡。我用剪刀的大嘴巴去咬尖尖叶子的小尾巴,看!配上儿歌:大嘴巴捉小尾巴,爬上小山坡,剪~啊~剪~啊~山坡转一转(拿着纸的手腕转动)剪~啊~剪~啊~爬下小山坡。我剪下了一半!
师:你们发现了吗?老师一边剪,一边在转手中的.小纸。小朋友伸手试一试!”教师剪叶子的下部,幼儿空手练习。
师:大嘴巴捉小尾巴,爬上小山坡,剪~啊~剪~啊~山坡转一转(拿着纸的手腕转动)剪~啊~剪~啊~爬下小山坡。我成功了!给我拍拍手吧!”
师:“你们也来试试吧!
3.操作、指导幼儿
播放音乐,幼儿亲手操作,教师先观察幼儿剪纸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对幼儿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幼儿出现的问题:
(1)没有沿着黑线剪。(师:“剪刀的大嘴巴要咬住黑线剪,慢慢剪,别着急”)
(2)没有转纸,或转得不灵活。(师:可握住幼儿的手转手腕剪。)
(3)剪得太快、造成叶子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师:“你的小树叶像被虫子咬掉了一块,要慢慢剪,咬住黑线”)
(4)幼儿剪纸有快有慢。(师:剪得快的幼儿观察其他孩子的作品,或者给还没剪完的幼儿加油)
师:发给幼儿小花的手工纸:“这个小花就是一个圆,比小树叶更难剪,要边转手腕边剪,谁想试试?剪不好没关系。剪完了的可以把叶子贴到树妈妈头上,小花贴到下面的小草处。”
4.结束和延伸
师:把树妈妈的“眼泪”拿去,把“嘴巴”正过来变成笑的表情。你们都过来看,树妈妈和刚才一样吗?
幼:她笑了,她高兴了
师:我们大家一起帮了树妈妈的忙,你们真棒!给自己一个鼓励吧!音乐再次响起,教师带幼儿走出教室。“我们一起出去看春天喽!看一看哪些小树还需要我们帮忙。”
美术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内容:涂画的乐趣
内容:下雨了
三、学生作业
第十课时
内容:小小钟表店
16、玩陶泥
17、陶泥压纹
教材分析: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它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称。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彩陶,都会感到它既遥远有新奇,很想探个究竟,以满足好奇心,教师应该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体验制作彩陶的乐趣,感悟彩陶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祖先创造的彩陶文化。简单做一个水壶。
教学难点:
认识彩陶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
示范
教具:陶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师: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其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今天,我们来学习彩陶艺术。
二、新授课
1、欣赏图片
《白陶器》
师:同学们,你能猜一猜这个陶器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讨论。
“这是装水的容器,设计巧妙实用,瓶罐两侧有穿绳的耳,取水时自然下沉,上重下轻便于取水。”
提问:同学们,知道彩陶最早在哪里发现?
学生思考。
“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所以有‘仰韶文化’之称。”
提问:请说出器形的种类?
学生讨论。
“碗、壶、钵、罐、瓶、鼎、盘等。”
2、老师示范:
1)将泥压一压。
2)卷、捏、按出水壶基本形。
3)印出花纹。
3、引导学生制作
“请应用多种方法,如团、捏、挖、接等完成一个装水的壶。”
老师指导。
4、讲评作业
三、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制作陶罐。
板书:
感悟彩陶(一)
方法:
团、接、捏、挖、揉、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仿制彩陶的动手能力。
认识彩陶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彩陶制作的多种方法制作一个碗。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练习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一、导入
师: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火改变物质的第一次创举,是一项跨时代的发明创造,因而改变了原始人的生活。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彩陶。
二、授新课
1、分析作品
出示《彩陶人面鱼纹盆》
师:这件作品采用了什么花纹来装饰?
学生讨论。
“应用人面鱼纹,使人联想到渔猎生活。”
提问:彩陶在花纹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
“最早以象形的动物为主,后来向植物和几何纹发展,而且越来越抽象。”
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纹样?
学生讨论。
2、画一画
设计陶上的装饰纹样。
3、老师示范:
1)做出碗的基本形,采用压、按、方法。
2)印出花纹
4、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印有丰富纹样的碗。
5、学生制作
老师指导。
6、讲评作业
三、小结:
课后,同学们再去深入了解彩陶相关知识。
板书:
感悟彩陶(二)
方法:
捏 压 刻 印
18、童谣童画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教学评价:
自评、互评相结合,说一说自己喜爱的童谣和故事。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用途、不同特点的船,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历程。
2.能抓住船的结构特点,大胆地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大船。
3.通过探究、表现等活动,使学生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和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抓住船的结构特点,大胆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大船。
教学难点:
探究过程中立意和构思,生动画出船的.状态。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船的图片及图像资料,查找有关船的发展及科技方面的故事。
学生: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代表大海的蓝色大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二、感知与启示
1.分小组展示学生收集来的有关船的图片和资料,并选择小组集体认为最好的图片资料向全班展示。
师问:
(1)你知道这艘船叫什么船吗?为什么?
(2)还有其它种类的船吗?(全体同学欣赏图片并议论)
2.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有关资料议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师问:谁知道最初的船儿是怎样的?(就是根木头浮在水面上)
(2)师:这样的船造型真简单,老师也能马上想到几种,你们看,这块西瓜皮就可以成为一艘船。别看它小,至少可以装载几百、几千只蚂蚁。像这样造型简单又很实用的“船”,小朋友们还能想出几艘吗?(撑开的伞、香泡皮、瓶盖等)
(3)师:接着又出现了用木头做成的月亮型的船。有的造船师傅还在船上叉上风帆,就成了帆船,然后便出现了铁皮船、气垫船、快艇等。(课件出示相关船的图片)
三、设计创作
1.师问:看了这么多的船,你能画出你心目中的大船吗?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师:让我们的大船到海中去航行吧!
1.用剪刀将自己画的大船按外轮廊剪下来,贴在老师准备的蓝色大纸上。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7-23
美术教案范文10-25
民间美术教案01-11
小班美术教案02-01
美术教案(优选)12-22
实用的美术教案08-29
美术教案【集合】09-30
美术教案(荐)10-06
(必备)美术教案10-13
[热门]美术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