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一)、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2、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3、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二)、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1、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3、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1)、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②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三)、齐读三段。
1、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2、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iacute;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
(2)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举手汇报。
3、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4、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1)、学生说一说。
(2)、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1)、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2)、确定活动目标。
(3)、拟定活动计划:
A、确定内容
B、确定活动方式
C、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D、设计出活动计划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比本领》教案和反思。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一次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
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
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金丝猴会,小猫会,公鸡会。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比本领》教案和反思》。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最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大家说说比本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象它们想的那样吗?
(1)同桌共同学习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习第三、四段。
(1)老师范读第三段。
(2)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学生讨论发言。
(4)读一读,第四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学生汇报……
(4)老师小结……
五、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本人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题时的设计,本人还是较为满意的。我认为学生一开始的学习兴趣真正被调动了。再者,学习生字时,采用摘苹果认生字活动,学生兴致极高。在学习整体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观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本人隐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过与教带,不够放开。今后还得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剖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和平意味的儿童诗。
全诗分为四节。在前两节中,作者薛卫民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太阳在一天之内为地球所做的好事,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带给大家的温暖。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借前两节极尽渲染美丽、可爱的太阳,从而在后两节中,让孩子们体会到,这样可爱的太阳不仅仅是我们的,别的国家小朋友的,而是大家共享的。学完全诗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仅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整个世界都是大家的。希望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着和平与安宁。
诗句语言优美,琅琅上口,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背诵,这是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彤、陪”两个生字,会写“彤、陪”等四个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五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进行背诵。
3、继续培养摘抄优美词句的习惯。
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以及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感受诗歌特有的语言魅力。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想象丰富、形象感强,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因为文辞比较简单,所以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字面意思,但诗歌的深层含义及诗歌的语言魅力则不容易领悟,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引导。另外增加一些辅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理解动作词时让学生通过表演加以理解。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渲染,唤起生活的积淀。
师:“有位长寿公公,天亮从东边出来,它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猜猜它是谁?猜对了,看,它来了。播放歌曲《七色光》。你们喜欢太阳吗?你们对太阳了解多少呢?
师:是啊,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诗歌。指板书。生齐读:太阳是大家的。师:真棒,声音真响亮!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为什么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指的是谁?)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歌吧。
(二)品味吟诵,享受诗意的醇美。
师:默读诗歌,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这首诗歌一共有四小节,你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自由读读诗歌吧。
师:老师读题目,喜欢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接下去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我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同学们听听,看老师哪儿读得美?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配以动画及音乐。话音一落,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情绪激动)谢谢你们的掌声,看样子,你们对老师的朗读很满意,那你觉得老师哪儿读得美?
生1: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
师:呵,我是在努力表现,努力地以情感人。
生2:老师把“朵朵白云”这个词突出来读,读得特别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荧()配()摹()塞()竖()萤()醒()幕()赛()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二胡,也称胡琴,宋代典籍中图录的“奚琴”,元代典籍中描述的“胡琴”,均是现今二胡的前身。它的琴杆、琴筒、琴轴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型、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间放千斤,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一般以五度定弦,为特殊用途,也可四度定弦。本世纪以来,许多人对其进行改革,音色更加纯美。
传播最广泛的二胡曲,是20世纪中期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全曲在两个主题的相互对应中展开,主题旋律委婉流畅,简洁凝炼。两个主题,步步发展,层层变奏,跌宕起伏,高潮处显露出作者倔强不屈的性格。全曲意境深邃(suì),大气磅礴,结构谨严。充分运用了5个把位的全部音域,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作者压抑悲怆的`情调和在旧时代中饱尝辛酸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流于小城狭镇中的一个普通民间艺人的心境,是民间器乐作品中的精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二胡改革者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了10首二胡曲,几乎首首精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散读——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体会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影响。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才疏学浅”、“告罄”的含义和“疏”“罄”的字形;“炮制”“粗犷”“舀”“掰着”“镶嵌”“匮乏”“摈弃”的注音;“长盛不衰” “旱涝保收”“省吃俭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郑重其事”“不同凡响”的含义;积累朱用纯《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及专用名词“点彩派”。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概述制粥的过程,比较不同时期喝粥的感受;概括比较与《水乡茶居》的异同。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如何理解稀粥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稀粥的变化发展是否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否喝过稀粥?请你谈谈喝稀粥的感受。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或小声散读课文,思考:文本告诉我们怎样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文本内容;
一位走南闯北的人,几十年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从中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
三、体验文本、品位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圈划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
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 作者少年时代在杭州吃泡饭,也就是稀饭。少女时代喝外婆煮的白米粥。在寒冷的北大荒极少喝到白米粥,喝的最多的是大楂子粥和小米粥。很多年后,和父母去广州,喝道一种别具风味的生鱼片粥,最近,在湖南喝到一种“舂”出来的粥。从作者喝粥的经历可看出;
(1) 粥是中国百姓最常吃的,也很爱吃的食物,在中国粥源源流长。
(2) 表达作者对粥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
2.“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吃粥与买田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意在阐明一个社么道理?
做粥用的米少,这样可以省钱,三年吃粥省下的钱就可以买一亩田。告诉我们中国人具有节俭的、勤俭持家创家业的好传统。
四、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通过比较阅读,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对各种稀粥的'制作、吃各地粥的不同感受以及所反映的世情变化。(穿插在品味语句过程中,请学生直接回答)
2.想象“我”在吃粥时的心理,如果不吃粥会怎样?
3.可用制表的形式来概括以上内容
地 名 制 粥 吃粥的感受 世情变迁
江 南 一 带 烧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然后用水烧开。”外婆“烧”白米粥,“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焖上一阵。” 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花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滚烫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五六十年代(省吃俭用)
北 大 荒 “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又加上不知从哪弄来的一点白糖。“煮”大楂子粥,“急火煮开锅了,便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似乎越长越好。” 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喝小米粥,“比之大楂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 时期(大米粥极偶然才炮制一回)
广 州 (湖南) 熬鱼生粥,“从锅里舀起一勺滚滚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再加少许精盐、胡椒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新会老家亲戚家“煲”具有广东地方家庭特色的粥,“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里,加了适量的水,再拔罐子放在封好底火的炉子上,……早上起床,只须将准备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松花蛋、海米丁,还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内,加上些作料”。还有湖南“舂”出来的米粥。 其味鲜美无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在亲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 改革开放年代(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4.比较的结果:“我”吃粥从江南一带——北大荒——广州(湖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人们省吃俭用置产业的心理——时期极偶然炮制,反映物质的贫乏——“改革开放”年代吃粥是审美、欣赏、享受,反映了“改革开放”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发展起来了。表达了作者赞美“改革开放”国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的思想感情。
(适时指出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以小见大”和“对比”,即以“吃粥”这一常见的、普遍的生活小事的变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制粥方法比较,来反映世情的巨变、国家的发展变化。)
五、延伸体味与《水乡茶居》的比较(时间不够可布置选择性作业)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涉及广东省的广州
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有了巨大变化。
写作特点相同: 以小见大对比
都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语言
A.比喻句 “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水乡茶居》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水乡茶居》早粥……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稀粥南北味》五彩的豆子……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稀粥南北味》
B.拟人句 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 《水乡茶居》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 《水乡茶居》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稀粥南北味》改换成天底下顶顶温柔的白米粥 《稀粥南北味》
题材相同:散文
2.不同点
叙述方式不同 《水乡茶居》以第三人称《稀粥南北味》以第一人称
对比的内容不同 《水乡茶居》 茶居与城市茶楼茶居与旧时茶楼饮茶与饮酒
《稀粥南北味》与各地制粥吃粥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六、布置回家作业
1. 造句
不同凡响—— 才疏学浅——
2. 你对“几位外国朋友,一听稀粥,闻粥色变”想说点什么?
3.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不少于三百字的短文,来反映世情变化。(此题仅限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做)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12、木兰从军
二、教学第二题
识字 7
一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
3师简介“畸形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看谁读得好。
二(2~5)
1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2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3手术不能马上进行,小爱迪和爸爸多着急啊。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4指名读第3~4句
5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
6突然之间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8全班交流
9开始,医生不明白,还不住地摇头说——,而后来,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
10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11然而,爱迪生并未满足,而是拉着***手,一本正经地说——,后来爱迪生真的——
12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
13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一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14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这里的真的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5同学们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
16指导朗读
三 总结全文
1指导复述课文
2在爱迪生的一生中约有两千项发明,被人们称之为“发明之王”。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3课后去找一找有关的书籍,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15 晚上的“太阳”(电灯)
爱迪生 十万火急
(“发明之王”) 集中生智
化险为夷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
小学语文教案12-21
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教案【精】01-26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6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11-17
[荐]小学语文教案12-21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12-16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案01-16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