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7 01:42:3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编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孰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 ,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烊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时:2课时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媒体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

  3、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一、 导 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预测学生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放飞自己的纸飞机)。

  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全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课本上的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从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力争把课文读流利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标出自然段,教师巡视。

  [明确读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昨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录音范读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录音范读不但吸引学生,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怎样读出有请求的语句]

  3模仿录音练读,同桌为一组互读要求读正确[学生互相读,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4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教师指导。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的放在,他们知道了什么?

  (4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再汇报)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

  三、识生字

  1、在书上圈一圈,读一读。

   2、“我是小老师”用卡片考一考同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认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 总结谈话:

  关于我们的一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大家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资料提供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2、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明确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6、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读读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组内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

  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五、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

  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帮助选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1、小组交流:

  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

  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⑴ 事情发生的时间。

  ⑵ 事情发生的地点。

  ⑶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⑷ 事情的起因。

  ⑸ 事情的经过。

  ⑹ 事情的结果

  三、教师指导写好人物形象

  1、抓特征,一定要抓好肖像描写:

  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但是仅有外表描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写人物外貌时要体现出人物神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要学会画眼睛,学会抓住描写对象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刻画,这样,这个对象就能栩栩如在眼前。

  2、抓语言,一定要抓好对话描写:

  语言要个性化,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腔。

  3、抓事例,一定要抓好细节描写。

  四、学生动笔写习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并懂得其中的原因。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知道三只白鹤各以什么做标志记住鱼的地方。

  难点是弄明白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能找到鱼。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分别画有“三只白鹤、太阳、白云”的粘贴图。

  2.生字生词卡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新课

  指白鹤图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白鹤腿细细长长的,嘴尖尖长长的,它这样子最有利于捉鱼了。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有关白鹤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三只白鹤。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注字音,读通课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要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改进。

  三、再读课文

  1.以问引读,学习第一段。

  (1)什么时候,三只白鹤在干什么学生读第一句。

  (2)他们——学生接读第二句。

  学习生字“饱、埋”。“饱”是形声字,“埋”是会意字。根据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字形。看看第一幅挂图,练习朗读第二句。

  (3)连起来练习朗读第一段。

  2.三只白鹤分别用什么标记来记住埋鱼的地点呢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指名三位同学一人读一句,教师板书:第一只太阳底下第二只白云下面第三只柳树旁边。板书生字“第、底、旁”时,让学生留心看老师怎么写,学生跟着书空

  (3)出示与书上第一幅插图内容相似只少了三只白鹤的挂图,利用活动的“白鹤”图,分别演示它们记住的标记。

  3.第二天,三只白鹤按照自己记住的标记去找鱼了,谁能找到呢

  (1)学生自己读读三、四段课文,同座位讨论讨论: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为什么

  (2)大家交流讨论。

  (3)教师利用活动挂图帮助理解:

  ①出示只有背景内容的挂图,利用活动的太阳图,演示“刚刚升起”,注意贴的位置与原先位置不同。

  ②利用活动白鹤演示“朝太阳飞去”。点明此时太阳下的土地已经不是埋鱼的地方了。

  ③贴上活动的“白云”图(与原先位置不同),利用活动“白鹤”演示“朝白云飞去”。点明此时白云下的土地也已经不是埋鱼的地方了。

  ④利用活动“白鹤”演示“飞到河边,落在大柳树旁边”。得出结论:第三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因为柳树长在土里,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移动的。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生字,指导识字、写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学生自己分析,大家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第”的竹字头约占田字格的四分之一,下面的“弓”要写得扁宽些。“底”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起”的“捺”要长需舒展,托住上边的“已”。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3。先比较每组字的异同,再自己组词,口头交流,然后写下来。

  2.完成练习4。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填空,现进行交流、订正。

  四、扩展练习

  课后收集童话或寓言故事,召开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三只白鹤

  怎样记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太阳底下 白云下面 柳树旁边

  谁能找到鱼

  《三只白鹤》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抓住重点词句,领悟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并使同学受到教育和熏陶。

  设计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称赞描写的对象。同学们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悲几首给老师听听吗?(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关描写荷花的句子读一读)

  2、读了这些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让你想到些什么?

  过渡:满池青青的莲叶,也勾起了本文作者无限的想象,还有更多无尽的感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莲叶青青》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板书:祖母 种荷 送荷)

  三、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祖母栽种荷花的部分,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看看祖母对待种荷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这种态度让你想到哪些词语?(板:视如珍宝 珍爱无比)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祖母对荷花的喜爱的呢?自读2-4段,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下加:“。”,还可在旁边写上感受。

  3、学生默读思考划句,教师巡视

  4、交流 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板:抓 看 挑 守 欣喜) 重点指导读好“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以为然,祖母却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这一句) 5、归纳学法 一读 知态度 二划 找词句 三说 谈感受

  四、学习5-7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5-7自然段

  2、交流

  读了这几段,你觉得祖母对剪荷叶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板:毫不在乎)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的?(交流后板书:赶快 “咔”一声 最大)

  祖母种荷花时对那些荷花珍爱无比,而现在却又毫不吝啬地把荷叶煎了送人,难道是祖母突然不爱荷花了吗?速读后交流。(板书:善良 乐于助人) 小结:这也是爱让心爱的东西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他人也带去快乐,带来益处,这是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爱中包含了更多的善良和助人为乐。

、总结升华

  1、如今,祖母已离我而去,但这一池的荷叶却依然在我眼前,每当我看到这一池的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为什么这么说?

  2、开头老师说那一池无边的荷叶使作者生出了许多感动,此时,你明白作者感动什么了吗?看到荷叶,他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完成填空:在那一池无边的荷叶间,我看到了 。

  3、现在老师还想问一下,本问明明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莲叶青青为题? 总结: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有着祖母关爱,帮助他人的影子。莲叶是祖母的最爱,她如珍宝般地栽种荷花,而后又无私地送荷叶,这一切都缘自于他对荷花的爱,对他人的爱,这爱中包含了更多的慷慨和慈爱。更因为那片片青青的莲叶也启示了我要做一个热于助人的人,要把爱的火把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板书:借物喻人)

  六、作业

  学习本人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示例

  1.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2、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积少成多,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一个对话情景,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总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五、教学准备

  《三月三》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7-15

小学语文教案12-21

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教案【精】01-26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6

小学语文教案[精华]11-17

[荐]小学语文教案12-21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12-16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案01-16

【热】小学语文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