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1919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1919观后感1
XXX年4月27日,星期六,我作为学院XXX班的学习成员,很荣幸能与其他成员一起在学校大礼堂学习黄健中执导的《我的1919》这部历史故事片。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观看这部影片,却还是折服于剧中的人物塑造以及对影片背后历史故事的深刻回顾。我觉得《我的1919》这部影片不是在表现顾公使的个人魅力,而是在追溯其经历时,表现其作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作为外交家的睿智,讴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片中不论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顾公使,还是悲愤确又无可奈何于英法美做法的陆总长,抑或是选择悲壮爱国之举的肖克俭,这些人物的原有性格在剧中都表现的入木三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顾维钧的理性爱国,但是对肖克俭等人爱国的悲壮之法怀抱尊敬和敬佩。
1919年,巴黎和会上,顾维钧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辩驳,他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其态度坚决,口才流利,辩论有力,博得了全场的喝彩,然而在将要成功之际,日本却凭仗自己的强大威胁和会,这等无耻的行径却得到的和会甚至中国政府的认可,这再一次印证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中国政府的腐败妥协令中国人民愤怒,也令顾维钧愤怒。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失望,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拒绝签字的短短几句话,终于表现出了中国的仁至义尽,表现出我中华儿郎的铮铮铁骨,这更是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对列强的不妥协。
对于日本,这位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令国人恨之入骨的角色,难道是它天生即为丑陋的恶魔?然而到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假如没有日本在和会上的百般刁难,尝到些许甜头的雄狮离苏醒可能就会更远一些,五四运动也将不复存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实践也会推迟,如此这般,直到下一个“巴黎和会”,抑或是下下个,一直沉寂下去。某种意义上,日本及西方列强的逼迫,恰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不是没有强大过,但我们是一个讲求中庸大道的国度,我们的祖辈甚至曾跟随忽必烈强大到了欧洲,但我们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用句网络俗语,这只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相比于西方列强的做法,我十分庆幸我生长在了一个如此典雅却不失气节的国度,我因她而自豪骄傲。
逼迫不光存在于过去,在现代,还有像中美贸易战遗留等等诸如此类的逼迫,然而这次我们并不是一昧的“厚积薄发”,我们现在更喜欢给敌人“当头一棒”。就好比先有美国对中兴的芯片制裁,华为反手就告你政府违宪。毕竟当初在所谓的“和会”上,我们已经明确地表过态,“中国人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
再次看完《我的1919》更是我认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话到底还是经过岁月的沉淀的,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居安思危”这句话离我们并不遥远了,我们现在生活地和谐幸福,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创造和谐幸福。1919年的中国,是顾维钧这些人苦苦支撑的中国;1949年的中国,是先辈们打下来的中国;我们现在的新中国,是这一代共产党人以及所有公民守护的中国,大旗迟早会交到我们青年手中,我们凭借什么去传承,去给下一辈青年创造和谐幸福呢?
最后用顾维钧的一句话结尾:“我深爱我的祖国,但我不得不在与她远隔千里的地方,为她争取荣耀和权利,这就是外交官!”我们不必与她远隔千里,做好细枝末节,同样是在为她争取荣耀和权利。
我的1919观后感2
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虽然没有科学先驱者那样伟大的使命,但是我们每个人也在自己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价值,对于我们来说,爱国的最好体现就是:爱岗敬业,精心操作,安全生产,保障电站安全平稳。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在自己岗位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大家齐心协力让安全伴随你我,让幸福长长久久,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的爱国情怀。
我的1919观后感3
在《我的1919》这部电影中最明确的主人公是顾维钧无疑,从电影名就可以看出来《我的1919》,旁白也都是他的心声他的感受。顾维钧在这部电影里是坚定的,但也是纠结的。他坚定的是不能出卖国家不能辜负人民的立场,纠结的是当时的国力状况下,中国利益被列强所压制的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别。坚定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头不能退让,纠结的是尽管内心躁动也不能畅所欲言。坚定的'是自己爱国救国的决心,纠结的是连队友的信任也无法收获的现状。
看过《我的1919》之后,我深深觉得主旋律的电影如果能感动人,一定是因为我们在看的时候内心都能明白,这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这部电影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都在影片的每帧画面提醒我们,是真的有人在那个时刻那样奋斗过、牺牲过,才换来了今天的我们。
我的1919观后感4
是由陈独秀所写的一篇文章,最早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本文主旨是反对旧的传统观念,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呼吁民主与自由。这篇文章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开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作者众口一词地提出学生是民主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有权利的追求,有表达的自由,有聚众的自由,有宣传的自由。这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主张。因为在那个年代,官方威势气焰腾腾,民主与自由的观念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陈独秀所主张的新思想、新文化,无疑是对官方观念的一次革命。
文章还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呼吁人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值得思考和表扬。中国社会当时充斥着各种地方保卫战,这些保卫战无外乎就是为了小我利益而打的。而陈独秀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全社会要团结一致,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思想成果。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陈独秀的文章还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大力批判了旧文化的种种弊端,但又没有提供新文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更没有提及如何在实践中推动新文化的发展。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思想必须是切实可行的。陈独秀提倡新思想,是好的,但如果不能将新思想付诸实践,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除此之外,我认为陈独秀以求新的方式为基点,忽略了“古”的价值。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在新文化的推广中,坚持继承、传承与创新,避免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冲突,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和发展。
总之,我的1919观后感,不仅仅是对陈独秀的文章的评价,更是对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探讨。陈独秀的文章不仅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意识到:民主与自由、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价值。
我的1919观后感5
前些天,班里同学一同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属于胜利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只得到两个席位,并在多次谈判中饱受欺辱,直至最后拒绝签定凡尔赛合约的事。由于事件过程发生在1919年,所以片名为《我的1919》,片中的“我”则是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哀的外交才子-----顾维钧。
1919年,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顾维钧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外交事务?很可惜,外交多变,没有永恒的定论。不论怎样,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我的1919观后感6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我的1919》,这个故事讲述的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竭力为祖国争取利益的故事。看了这个电影,我知道了,以前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落后,在国际社会没人看得起,把应该享有的胜利果实,让给给了强大的西方国家。
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让中国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享有大国的地位。
我的1919观后感7
今天天气还蛮不错的,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我的1919》后,我的心情充满了愤怒,《我的1919》观后感。历史上的1919就是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转折点,而电影[我的1919]却是记录了1919年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总是看到了江山的满目创伤,多少的英雄长眠地下,多少失去家园和儿女的中国人在哭泣。我的心情很沉重,总觉得中国那个时候的因果关系是:清的闭门锁国和糜烂的王朝,腐败的官僚,造成的民不聊生。人们的无知和社会的现实,让中国的历史上重重的落下了耻辱的痕迹。
[我的1919]是外交官顾维钧的回忆录,里面记实了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肖克俭,为抗争列强,为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肖克俭自焚的场面,我仿佛和大多数的人一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燃起的熊熊烈火,在不断的壮大,永不熄灭。列强们的'逼迫,中国人却是不屈。我们仍然要昂首,我们要向前看。山东的割据,让我们看清楚了列强们的无耻,这也让他们在以后的历史中受到了惩罚。
我想到了弱国的悲哀,没有在国际上占据地位,所以我们的土地就要受到列强们的割据,却割给日本。这个恶心的民族,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我们的一系列的内斗,已经是创伤累累,已经没有办法和他们斗了。所以我们就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只有向上,别人才不会看不起你,只有向上,我们才不会带着耻辱。只有向上,我们才能够站在世界的顶峰。我们要迎头向上,冲破前面的阻隔,冲破黑暗的束缚。黎明,永远都是象征!我们不要背负着亡国的耻辱。我们更不能让那个充满了幻想的民族凌驾于我们的头上。我们应该努力。
我热爱中国,这个祖国是我们的家庭,我们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够团结一心。我想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分子力量,虽然和螺丝钉一般,却也是力量。全国的各个人们都献出自己的力量呢。是否能够推动这个社会。推动地球,那是我的幻想。而创造完美的社会,这是我的梦想。
我们都应该向前进。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够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创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为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1919观后感8
在那场原本不公的会议中,我们以自己的气节和胆略争取我们的利益。不公仍在发生,拒绝签字这便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当消息传到中华大地,如一阵阵猛烈的爆炸,所有的人都被激起,在这里用任何词句来修饰都显得暗淡。学生----一种新的符号,在这场运动中发挥先锋作用。一个敏感而有强烈责任感的阶层,扛起这面大旗。抗议凡尔赛和约,反对牺牲中国的利益来奖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日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唤起民众,民族的觉醒。其中的先觉者又劝告青年一代,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社会必须重新整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必须改变。
在今天看来,这场运动的意义在于提醒并激发广大青年的政治觉悟,过多的考虑和关心自己的未来。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实践的,作为有良知,有理想,有责任的新一代青年,传承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它发扬,并影响他人,促使我们民族的复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便是我们至高无尚的.自豪。
那就努力实践,用正确的理念引导自我,不断创新,肩负使命,为国争光!
多少年后,时光依旧,滚滚的江水默默的注入大海,她却懂得我们的心,她是我们的见证。那朵浪花仍然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我的1919观后感9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可这一切都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英、美、法在会议中为自身利益出卖了中国。这本应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本国内部纷争不断的国家,一个弱的没有会议席位的国家,那里会有强悍的外交?纵使外交官如何妙语连珠,如何机智过人,也不过是个花架子。
也就是在1919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并为此准备了《山东问题说贴》。里面最为人知晓的一句话是:“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也是因为这句话,这位外交家才能成上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一位堪比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家。“巴黎和会”这个说是处置战败国的会议,并不像它本身宣称的那么正义,实际上不过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公开掠夺,一群胜利者的分赃会议。而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未在此会议上分得一丝好处。在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诚如毛泽东所言:“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一切利益都是强国的囊中之物,这些“物”就有中国的山东――那个孔、孟出生的地方。那个矿产蕴藏丰富的地方。那个孕育百家,有了战国百家争鸣胜景的地方,那个让1919年无数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那一年,伴随着列强的争夺,伴随着袁世凯的炮火,伴随着学生的游行。就在这样一个注定多难的年头,顾维钧,这个被人民的呐喊,被权利的纠缠推到历史坐标的男人,没有愧对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也没有愧对我们这些后来的回望者,他在“巴黎和会”上坚定地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国成了战胜国中唯一一个没有签字的国家。并且直至他和陆征祥离开也没有收到政府任何有关拒绝签字的指示。他凭借着自己的良心,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为中国的外交史展开了新的一页。是他的拒签,划分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也是他的拒签划分了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这是两千多年,是自从欧美等国进入中国土地,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世界外交舞台挺直腰杆对递来的不平等条约说:“不”!这样的中国人,才是真正把辫子剪掉的中国人,而不是,在头上没有辫子,在心里却拖着一条又长又重,把辫子缠绕在脖子上宛如枷锁的中国人。
我的1919观后感10
《我的1919》是一部独特而极富魅力的影片,早在学校组织红色观影前,我早已观赏过数次。他讲述的是一件封存已久的故事,即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等人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是在近代国际外交风云中,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尽管这声音确实微弱单薄,但是在我看来意义深重,比日后很多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都更为响亮,毕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长达80年间中国外交官以及身后的广大中国人民第一次挺起脊梁。
其实重要的不是电影中事件发生的年代,而是事件所讲述的年代。任何被突然回忆起而又得到广泛传颂的历史在本质上都应该被看做是当代史。《我的1919》具有一种广泛的国际现代化视野,是在“冷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国策的必然产物,适应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全面融入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他代表了面对当前纷纭多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华民族尊重世界各个民族,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任何时候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绝不屈从于任何霸权主义。
我的1919观后感11
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啊!一段血泪史,几多辛酸泪!
《我的1919》,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又一次警钟长鸣,给我们以居安思危的训诫!
本片描述上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为抗争列强,喂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国推翻封建王朝满清帝国。
1919年中国爆发了倡导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历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直接的影响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这样慷慨激昂而又字征辞严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呢?充其量是赢来了让娜母女的支持。有用么?无奈啊!
实际上,不论何时,国家强则外交赢的真理都是不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建国初期为什么饿着肚子都要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艰苦卓绝都要研究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你排除万难都要钻探油气田。或者说为什么如今的朝鲜要发展核武器,为什么当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为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说一句有分量的话,为了能在这个地球上站稳脚跟,不致像鲁迅先生说的,被开除:“球籍“啊!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我的1919观后感12
1919年6月28日是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做为弱国的中国,第一次向世界说“不”。刚刚看完电影《我的1919》,内心很强的感受,想写下来。可真的提笔了,又有点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他代表中国当时的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的谈判,期间,他为中国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他的才华不仅让那些列强们畏惧,在会议代表中引起强烈支持,更是赢得了广大法国民众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弱国无外交”,虽然我们有着这样出色的外交家,有着广大民众的支持,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的主权还是被英、美、法三国的首脑,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出卖给了日本。这是民族的'耻辱!但是,国家的懦弱并没有抹杀一个出色外交家的业绩,面对列强、面对国内频频发来的要求签字的电报,顾维钧勇敢的向世界说出了“不”,并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在历史上留下了中国外交的光辉一笔。难怪史学家唐德刚评价“细察全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我国外交人员,真正出了大风头,也只此一次。”
顾维钧,的确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外交家,由此,我细查了一下他的生平。他在76岁高龄的时候,还代表国党政府参加了海牙国际法庭副院长职位的竞聘并获胜。的确是位出色的法学家和外交家。
顾维钧的才智和勇气,以及他一腔爱国热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写下这些话,或许与我最初想写的内容形成了差异,但是,归根结底,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人物。
我的1919观后感13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顾维钧好友肖克俭之妻梅专程赶赴巴黎,寻找投身爱国工人运动的克俭。克俭在法国的活动以及国内浩大的群众呼声令和会中的顾维钧等感受到责任重大。
最终,中国代表顶住北洋军阀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党国宣传气息浓厚的爱国主义电影,可贵的是我们能够从电影的背后挖掘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铁律――弱国无外交。那段时期应该是中国外交上最为低谷的一个时段,作为战胜国,不但丝毫不能减少背负在身上的不平等条约,还要承受更多的不平等。外交多被诟病,但正所谓弱国如外交,只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国家的利益才可以保障。
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这部电影剧情的层次感和深度能称得上是一部佳作。外交辞令无论如何精彩,终究还是国家实力决定了一切。或许很多人不喜欢沉闷的剧情,或许很多人觉得是对民国的贬低以抬高新中国和共产党,或许很多人对于结尾那又红又正嗤之以鼻。但是我想,这不是一个能用轻松的口吻讲述的故事,以顾维钧的外交之能反衬民国的软弱之实,也以萧克俭和顾维钧的`反差表现出更多东西。
虽然故事本身和原本的历史事件发展略有出入,但出于原本故事线较为单薄的短板,所以导演黄健中为了使影片更加丰富饱满又增添了肖克俭和其妻梅的角色。顾维钧在和会上拒绝签字之前,让肖克俭以自焚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在和会上不公正待遇的抗争,虽然自焚事件是虚构的,不过正因为如此,电影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的1919观后感14
这学期老师组织我们看了部影片——《我的1919》,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1919年初,中国代表顾维均等人赶赴法国巴黎参加和会的事,中国作为战争胜利国,但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却不被接受,中国代表顾维均无奈,只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历史。影片真实生动的记录了当时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同时又是令人感慨的历史。
看完电影,我感慨万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代表在驱车赶往巴黎的路上被围困殴打,以至于在巴黎和会的开始就被其他国家的代表嘲笑?为什么日本帝国敢在战败的情况下,还如此猖犷的要求中国代表作出让步?为什么中国的热血青年和留学生在抗议的同时,被无情地殴打?而又是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从开始的五个变成了仅仅的三个,却还依旧无法有发言权呢?记得有人说过: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不是中国代表的无能,也不是中国代表情愿被其他国家的代表踩在脚下。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他帝国势力的强大,集团的私欲不断地膨胀,在占有欲的驱使下,他们不断的向外扩张势力,都想侵占中国这块没有反击之力土地,而且都不希望中国在东方崛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清朝政府的腐败,当局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即使有些许有志青年也无法挽回这段沉痛的历史,有多少热血青年的举动不是被统治者无情地抹杀!这就直接的导致了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我们都不情愿看到事情还是无情的发生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在和会结束后,中国的热血青年再次的愤怒了!
在影片中中国的代表更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驱车赶往巴黎和会现场被围困殴打时,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在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嘲笑时,他的内心依旧是平静的;在会见法国重要代表时,从言谈表达中可以知道他仍然是平静的。然而在得知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即将被减少为三人时,他立即和其他代表商量,进一步和法国重要代表斡旋,当被婉言拒绝后,他愤怒了!在巴黎和会的现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代表的无理取闹、滑稽之谈,他真的愤怒了,从他的言词可以看出一颗爱国的心在跳动。他的言语铿锵有力,让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无言以对。
当中国有机会取得胜利的同时,清朝腐败政府作出屈辱的让步,他愤怒了,在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伤了。但是他还是强忍着泪水和悲痛,在和约即将签字的现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全中国有志青年的观点。在他的言辞中,我们不仅听到了他的愤怒,更听到了一个民族即将奋起的声音。不仅是他在努力着,全中国的有志青年都在努力着。他的好友在和会的同时不断地争取中国能够得到应有的公平,不断的在各处激愤的演说,号召有志青年奋起。在烈日下他慷慨激扬,不知疲倦的演说!在暴雨下他依然如故,他的演说带动了中国的有志青年,也代表了当时中国热血青年的心声,为了中国能在巴黎和会取得胜利,他瞒着妻子,带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崇高目标自feng了。一个个热血青年为祖国的胜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在土地和人数上强于别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实力上。而中国的崛起更是离不开那些有志青年的努力,他们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献计献策,为中国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这段历史,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理解。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断的鞭笞自己前进,尽个人最大力量让祖国屹立于民族不败之林。
我的1919观后感15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胜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和会。中国代表团希望通过巴黎和会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废除中日二十一条,取消外国人在中国分划的特权。不幸的是,中国本应得到五个席位,却只分配了两个。
主人公我国资深外交官顾维钧的视角让我了解到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
上世纪的中国是经济落后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像外国人眼皮底下的一块肥肉,使中国很不安宁。
在和会上,顾维钧的演讲虽然得到了掌声,虽然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证据特征如山,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宁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宁愿倒在血泊中,但我想问世界,真想男主角说的:“弱国无外交。”那样吗?
为什么对我们这么不公平,中国的痛苦还不够多么?
不论如何,我们不能让“弱国无外交”在历史上重生。
【我的1919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1-27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0-09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03-01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06-07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21
《我和我的父辈》的观后感08-16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08-08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07-02
我要上学观后感10-28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