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

时间:2024-07-31 14:10:3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在央视网的简介上,梁益建被称为“四川爱心医生”,因为他面对病人,不光说“我来给你治病”,还经常说“我来给你找钱”。“反正愚公移山嘛,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我的努力,到处捐一点钱,就可能把病治好。”梁益建这么说,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除了处处节省费用,还四处募集资金,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据不完全统计,在梁益建的努力下,获得帮助的患者目前已接近200名,金额近500万元。

  在颁奖现场,央视特别安排了梁益建曾经救治的患者吴佳艳和刘仁福为他颁奖。“看到他的病人挺直腰杆给他颁奖的时候哭了。”一名来自江苏的网友在央视新闻的微博下留言,短短几分钟就收获了一百多个点赞。当两名患者紧紧抱住梁益建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给梁益建的'颁奖词中,这样写着:“自诩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梁,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2

  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眼前是黑压压的模糊世界……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眼前是一条被山洪淹没的.路,冲过去,可能会有危险;不冲,可能天亮也回不到村里。那一刻,在黄文秀的心中,也许根本没有“不冲”的选项。她选择了前进,向自己牵挂的土地前进,向自己关心的群众前进。但她却从此消失在了汹涌的洪流中。

  她是名校的研究生,是优秀的选调生,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是村民心中的好书记。可是,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xx年6月16日晚,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百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将百色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同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有信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黄文秀生前在地方电视台录制的一档节目里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年多来,黄文秀团结村两委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请专家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砂糖橘、八角、杉木等。这些产业,如今已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斯人已逝,但扶贫精神长存。黄文秀的事迹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在脱贫攻坚的事业上挥洒青春。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3

  一部以聚焦内地扶贫工作为核心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开播。主持人陈贝儿带着一共5个人的团队,历时三个月的拍摄制作。

  从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出发,历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等6个省份,探访10个曾经是属于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地采访,展现了许多不为香港人所知的内地扶贫故事。

  陈贝儿攀爬过闻名中外的悬崖村钢梯,滑乘过怒江天险溜索,甚至前往四川理塘去采访了国民网红——丁真。

  《无穷之路》对于香港人来说,是讲述了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故事。

  对于内地人来说,是将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告诉整个世界。

  首先,主持人陈贝儿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香港土生土长,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被誉为“香港乐坛金牌监制”的陈永镐先生。

  她精通三文两语,从小到大都就读于名校,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世的女主持。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便端》,取得很高的`收视率。

  从这样一位城市姑娘的角度,一路去探讨、认识、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她没有为任何人或者机构组织“背书”的责任,只是从内心深处去真实感受一切。她代表着700万香港人来感同身受当地群众数十年来的悲欢离合与变化。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4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座叫马兰村的小村庄,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但是,寂静的村庄里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这些优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的60多岁的公安科技干部邓小岚。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国新闻家,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邓小岚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出生的。或许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马兰村去看看,看看养育她的乡亲们,看看久违的山川大地。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5

  梁益建颁奖词: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缘募捐。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近200名患者!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事迹介绍: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20xx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

  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6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古有孟郊“唯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有孟佩杰八岁挑大梁,感动中国。

  孟佩杰是一位可怜且坚强的女孩。年幼的她不幸被生母狠心抛弃,善良的养母收养了她,幸福的生活如同白驹过隙,妈妈就缠上了恶疾,使得本不富裕的家更加贫瘠。不久,狠心的父亲抛下妻女离家而去。这无疑令母亲和孟佩杰雪上加霜。母亲受不了打击,一度想要离开人世,不料年幼的孟佩杰紧紧搂住母亲撕心裂肺般喊道:“您就是我的命,没有您我救没法活了!”童稚的声音猛烈地撞击着母亲的.心,为了懂事的女儿,母亲顽强的活了下去并开始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从此,孟佩杰早起贪黑的照顾母亲。就这样孟佩杰陪母亲度过了400多个艰辛并快乐的日日夜夜,终于她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整个中国。

  孟佩杰孝义拳拳的照料着母女,与她相比,整天和亲生父母吵架的我们是多么的无耻;为了看精彩的电视剧而向苦口婆心的父母顶嘴,为了刺激的网络游戏而不惜与父母大打出手。我们又何曾想过,刀子般的嘴下那颗因我们而痛的心;我们又何曾想过,狠狠的巴掌后那又噙满泪水的双眼。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真挚而最无私的。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就这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孝敬父母使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向孟佩杰学习,以行动报答父母,履行责任。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7

  陈青代表甘肃省委和甘肃省委宣传部对《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她说,樊锦诗先生被誉为“敦煌女儿”,她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为誓言,扎根敦煌近60年,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各洞窟的分期断代,带领团队致力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探索形成了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极大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生动写照。近日,甘肃省委将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向他们学习。一代代莫高窟守护者坚守大漠,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莫高窟。他们经历了物质极为匮乏的岁月,耐住清苦寂寞,用无私奉献换来了敦煌石窟保护的崭新局面和敦煌文化的赓续弘扬。我们要学习他们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学习他们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忠贞品格;学习他们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进取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无私胸怀。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8

  销售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张玉滚先进事迹记录片后,对我内心巨大的触动,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心酸。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有一所黑虎庙小学,这里地处深山区,海拔1300米,这里有着17间土坯房教室,没有公路的村子,运输东西都靠人力肩挑扁担。当老校长吴龙奇临退休前找到他的学生——张玉滚时,他才21岁,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也只有80块钱。但如果不答应老校长的请求,将会有一百多个孩子面临辍学,而面对当时这样一个烂摊子,张玉滚老师从镇上挑来了学生的教材和学习用品,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全科教师,因为所有的代课老师却始终是同一个人。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他把青春最美好的十七年奉献给了黑虎庙小学,他是“深山里的教育播火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隔多年,张玉滚的.学生再次见到老师时,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样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他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祖国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他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他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张玉滚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9

  在望谟县的这三年,刘秀祥经常去各个村里开会、家访,一遍又一遍地给家长和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让孩子学习。

  三年,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在这样的努力下,当地的风气逐渐被改变,家长们非常赞成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一步步高升,望谟县的干部说:“刘秀祥把自己的故事传递给人们,让无数人感到励志,因为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虚假的'。”

  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刘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谟县还需要他,学生们还需要他,深思之后,刘秀祥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渐渐的,刘秀祥的名声传了出来,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讲,对于这样的要求,刘秀祥从不拒绝,但也不要钱,他说要自己去演讲可以,必须资助我们这边的两个孩子上学。

  8年过去了,刘秀祥帮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人,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学,走出贫困山区。20xx年,刘秀祥被调任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开始帮助更多的学生。

  刘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在望谟县的大地上,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0

  王娅,一个普通的名字,连日来在天津市民口中传颂。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00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1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我觉得它是净化心灵的仪器,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

  《感动中国》有几十位让人们感动到流泪的人,可以说最耀眼的`不是明星,而是这几十人纯洁、善良的心。

  这几十人中我每个都觉得让人感动,刘盛兰每天省吃俭用,捐钱给孩子们。他那时月薪才300元,可他却一下子捐了50元,他那时已经73岁了,后来又一场大火烧了他的房子,回到农村生活更辛苦。可他仍在捐钱,10元、20元、30元、40元这位老人吃东西都是吃垃圾里拾来的,还会拿人家扔掉不要的菜叶,而且xx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真善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还有一个叫段爱平的。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可她为村里的牺牲非常大。我们应该想成为百万富翁吧。这个段爱平就是个百万富翁,可是她却把自己的钱全都捐了出去,而且她有食道癌,最后穷得都没钱看病,而且她还会下雨天帮村民一起修房屋漏洞。我们要学习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学习她真心实意地帮民致富、解民困难、化民恩怨、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她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心中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在荣誉面前不忘本的淳朴本色。

  看完《感动中国》之后,我励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感动中国》里面的人物学习,帮助、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2

  1939年出生的郁期青已经将近80高龄,从一名江南书生到成为千里跋涉的测绘者,从1956年进队到1996年退休,40年的测绘生涯,他的足迹踏遍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各地高山深里,并随着1965年底中科院开始组建科学考察队考察西藏,1966年、1968年、1975年,三次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全程参与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和团队成员成功登上海拔7050米的北坳顶部,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向世界公布珠峰的精确高程为海拔8848.13米,打破了长期以来为外国垄断的.珠峰科学勘测。

  在荒凉的戈壁、浩瀚的沙漠、险峻的高山、苍茫的荒原,他亲身经历了生死相依的战友,因雪崩坠崖、沙漠干渴、突发疾病、土匪袭击等等原因,为测绘事业献出年轻美好的生命。长期极高山区的野外作业,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那次珠峰测量从北坳下来,因为又连续爬过几座雪山,严寒缺氧体力透支太多,他从重感冒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体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在医院抢救治疗了200多天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也从此落下了动脉硬化、胸膜粘连的后遗症。

  老先生平时乐观开朗,很乐于聊天,朋友圈玩得也很熟练,还常常拿出过去的老照片分享给大家看。惟有当我们夸他身体状态好时,他回了一句“里面都是问题”后,像是回忆起什么似的,停顿了一会,勉强笑了笑说,还好。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3

  8月8日,陈陆的父母和妻子面对面坐在沙发上,一包擦泪的纸巾来回递,不多时就用了半包。

  陈陆是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发生决堤,周围四个行政村被淹。转移群众时,陈陆所乘的.橡皮艇翻入水中,他落水牺牲,终年36岁。

  7月18日至7月22日,陈陆与战友们出警411次,与洪水战斗近100小时,营救和转移群众2665人。

  7月30日,各界群众和战友们纷纷赶来参加陈陆追悼会,现场准备的1000支口罩全部发完。

  陈陆家里未设灵堂、没挂遗像,4岁的儿子以为爸爸还在工作——聚少离多是这个家庭的常态,陈陆两三周回一次家,忙起来则一两个月都不着家。

  7月22日出事前,陈陆和父亲陈立山有过一次短暂的微信对话。中午12时49分,陈陆把水漫金山的险象拍给父亲看:“我们就在决堤大坝的边上。”9分钟后,他落水了。

  7月27日,应急管理部批准陈陆为烈士、追记一等功。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4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当年,邓拓任报社主编,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没有一天停止过,这里曾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带着马兰小乐队成员参观过鸟巢。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15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海

  王海1944年5月投身革命,1946年6月参军,1950年成为歼击机飞行员。在作战期间,他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

  志愿军归国后,王海先后任师长、副军长、军区的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等职,是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上将军衔。王海几乎亲历了解放军空军发展的所有历史性时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飞得更高,英雄的丰功伟绩值得铭记!转发致敬!

  “感动中国”评选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认为,70年前的空战英雄在新时代“感动中国”,昭示着新时代是一个崇尚民族血性、尊崇民族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坚韧向前、敢于善于斗争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勠力同心、凝心聚力奋斗的时代,是一个崇尚追梦筑梦、矢志强国强军的时代。新时代的“王海现象”,回应了国人的追求和崇尚。

【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2-03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 12-02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3篇06-08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12-05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09-08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11-30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11-04

《中国骄傲》观后感05-31

中国机长观后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