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4-20 13:20:59 方案 我要投稿

[精品]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⒈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⒉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定理及其运用。

  ㈡能力训练点

  ⒈通过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直观演示,培养学生能从直观演示中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⒉在7.1节我们曾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⑴点P在⊙O上 OP=r

  ⑵点P在⊙O内OP<r

  ⑶点P在⊙O外OP>r

  初步培养学生能将这个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互相对应的理论迁移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上来。

  ㈢德育渗透点

  在用运动的观点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并且在变化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⒈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直线和圆相切的关系,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关系。

  ⒉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关径大小关系的对应,它既可做为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又可作为性质,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⒊疑点:为什么能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九圆的关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解决这一疑点,必须通过图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必转化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关径的大小关系来实现的。

  三、教学过程

  ㈠情境感知

  ⒈欣赏网页flash动画,《海上日出》

  提问:动画给你形成了怎样的几何图形的印象?

  ⒉演示z+z超级画板制作《日出》的简易动画,给学生形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印象,像这样平面上给定一条定直线和一个运动着的圆,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如果从数学角度,它的若干位置关系能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画一画互相研究一下。

  ⒊活动:学生动手画,老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位置关系画出来时,用幻灯机给同学们作演示,并引导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最终老师指导学生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完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①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②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叫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③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㈡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⒈利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改变圆的半径的大小,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并请学生识别,巩固定义。

  ⒉提问:刚刚的变化,是什么引起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改变的?除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呢?

  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提出我们能否在这里套用?

  ⒋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总成果。引导学生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去考察,特别是从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去考察。若该直线ι到圆心O的距离为d,⊙O半径为r,利用z+z的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展示,很容易得到所需的结果。

  ①直线ι和⊙O相交d<r

  ②直线ι和⊙O相切d=r

  ③直线ι和⊙O相离d>r

  提问:反过来,上述命题成立吗?

  ㈢尝试练习

  ⒈练习一:已知圆的直径为12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 ⑴5.5cm; ⑵6cm; ⑶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⒉练习二:已知⊙O的半径为4cm,直线ι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断直线ι和⊙O相切?为什么?

  评析:利用“z+z”超级画板演示图形,并指导学生发现。当OA不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ι和⊙O相交;当OA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ι是⊙O的切线。

  ⒊经过以上练习,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强调说明定理中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注意!

  ㈣例题学习(P104)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⑴ r=2cm⑵ r=2.4cm⑶ r=3cm

  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Rt△在已知条件下各元素已为定值,以直角顶点C为圆心的圆,随半径的不断变化,将与斜边AB所在的直线产生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好,d是点C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也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CD。如何求CD呢?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解答过程,用幻灯机投影学生成果。

  ⒋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点,验证结果,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⒌变式训练:若要使⊙C与AB边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时⊙C的半径r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并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引导。

  ㈣话说收获: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请学生看教材P.103—104,从中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四、作业

  P105 练习2

  P115 习题A 2、3

设计方案 篇2

  班会背景与目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快速堆积,其中许多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这些垃圾的停留不仅会给地球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还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保护地球,而且还要了解该如何去做。而清洁地球就是一个方法。

  班会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 让居住更洁净

  班会时间:9月13日(星期五)

  前期安排:

  1、带领大家观看电影《北极熊:一个夏天的奥德赛》,将观后感布置下去,作为班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届时将评比出写得较好的五篇作文,指出其优缺点,并且颁发奖励。

  2、准备好图片、幻灯片与串词,准备好有关环境的一些题目,届时在班会上进行抢答比赛。为了这次抢答,老师可以提前在其他课堂上或课后利用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将大部分题目写在黑板报上告诉学生,以免大家都没准备。

  3、布置任务,让大家回去都帮助家里做一次家务,并且将家务内容写成一篇日记上交,规划方案《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布置任务——手抄报,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 让居住更洁净”,在班会时将评选出结果。

  班会流程:

  1、老师讲话,将话题引入到“世界清洁地球日”,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图片给大家进行相关了解,介绍这个节日的时间(9月14日,或9月的第三个周末)、节日成立的意义和背景。

  2、小游戏:根据不同垃圾的性质来进行分类。将垃圾的名字、垃圾的归属类别、垃圾该如何消除的方法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参加游戏的学生进行配对,速度最快的为胜,获取小奖励。

  3、好作朗诵:评比写得好的观后感,并且进行段落朗诵和点评,告诉大家如何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谁是卧底游戏:准备几个相似的词语让学生来做游戏,如地球、星球,如花园、花坛等。

  5、最后进行总结,号召大家一定要保护好环境,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每一份资源,让地球母亲能够更健康地生存下去。

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

  “……者……也”判断句式。

  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

  六、讨论“预习思考题”④,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七、集体朗读1─4段。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

  3.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

  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

  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

  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

  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

  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写作特色赏析:

  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

  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

  四、教师总结:

  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补充练习

  (1)填空:

  ①《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

  ②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③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

  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

  ②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

  ③犹若不可法。

  (“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

  ④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

  ⑥军惊而坏都舍。

  (“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3)预习《训俭示康》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30

【精选】设计方案12-07

(精选)设计方案02-28

【经典】设计方案11-04

[经典]设计方案04-19

教学设计方案11-04

网络设计方案09-15

设计方案模板09-18

活动设计方案12-27

实用的设计方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