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汇编(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 篇1
一、 音乐渲染导入
(以理查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为背景音乐,悠然导入。)
师:同学们,20世纪的中国,有一种人,他们怀中紧贴着别人的书信,把一颗颗焦灼的心带向远方;有一种人,他们甘心做鸿雁传书的使者,无怨无悔;有一种人,他们风餐露宿,形如乞丐,却成了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有一种人,他们用肩挑,用背驼,用手提,甚至用腰缠,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这就是悲情的职业人——信客.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著名文章《信客》。
(课件展示篇名和作者。)
二、 整体感知——初识信客
师:(放慢节奏,停顿片刻,制造抢答的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依次展示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
2、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
3、年轻的信客开始时候不愿意做信客,为什么后来答应了?
4、年轻的信客坚守了一生吗?
三、 重点研读——走进信客
师:年轻的信客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动,他答应了。那他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信客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
②年轻的信客的身体不行了,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得了职业病。
③职业很凶险,村里对他充满了怀疑;而在城里又被人诬陷,还被送进监狱过。
④经常会受到侮辱,有时还无端挨打。
(课件展示:工作劳苦、盛会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
四、 重点研读——触摸信客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文章里勾画出能够表现“信客”性格的句子,并将成果
与其他同学交流。
课件展示:年轻的信客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
②他非常淳朴,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
③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同学们,在这样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中,年轻的信客坚守了几十年。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们没有信客的坚韧与善良。
②我们缺少对别人的关心和对他人的付出。
③我们缺少信客那样对事业的执着精神。
④我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总结):作家余华说过:“人树立信念容易,可是要捍卫信念,九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期的痛苦。”我们和信客相比,信客能付出艰辛的劳动,信客能承受长期的痛苦,而我们则不能。信客能够为常人所不能为,忍常人所不能忍。
五、 深情感悟——回望信客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阅读余秋雨的《信客》时,你是否朵了一份感动,一份敬仰。老师为同
学们准备了一张读书卡,情同学们用最精彩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就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展示:
①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不是牵挂,是大爱无言。路是他的.轨迹,是他的语言,信任是他的生命,奉献是他的义务。他以宽容面对抱怨,以悲悯面对凄凉。从乡村到城市,从淳朴牵挂到灯红酒绿,不变的是那条路,不变的是那颗充满“信”的心。他,是真正的心灵铸就师!
②面目凝重的妇人,从旧楼里启窗张望,张望那个熟悉的背影。信客如一朵云荷,苍云纤荷,雁坠西天,一江怅水,梦若夜寒。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被赋予了无数而唯一的规律。这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另类谱写!
③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他的工作如此单纯;千万情节,千奔万寻,千里送情,他的工作却又如此厚重。在“信”的路上,他奉献美丽和阳光,收藏心酸和孤独。信客去了,千千万万信客却永远不倒!
④装满思念与牵挂的邮包,很沉,但仍然背负着。注定,没有人挂念的信客,旅途孤独。跋山涉水,只为将那一份份难以寄托的心情传送,有幽怨,有思念……这也许就是一个信客的生命。
(背景音乐《思乡曲》悠然响起,课件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
师:信客,他用一双脚,走出了一个“信”字。
细细的山路,或是泥泞,或是陡峭,他却来来回回走过了千万遍。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村子里所有的牵挂;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几十年的岁月残痕;他的一串串脚印里有着多少孤独与寂寞。他擎着悲苦,饮尽风霜,望穿哀怨,看透繁华。他挑着一担担的眼泪与痛斥,踏破了一季季的风尘。当季节滑落,岁月流转,他在黄昏的平静与苍凉中回归大地。
普通的人能以崇高的方式生存。信客走了,他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他带不走的,是一颗善良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带不走的,是他在生命的词典中,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寸、益等9个生字,会写寸、落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韵文的韵律感,感知成语,培养学生学习、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他言简易骇,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成语,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借助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成语,激起阅读、积累成语的兴趣,并能在阅读和交流中,悟出生活的哲理。生字时,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认识字形。朗读课文,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想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知道的文中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掌握知识,启迪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1、出示识字4中的成语。
2、听示范朗读。
3、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1、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我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能讲××××这个故事
2、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四、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五、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2、自己读,然后抢答。
二、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7个生字:
寸 落 补 拔 功 助 取 所
小组内读生字。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 小组内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边评议边写。
4、巩固生字:
学生独立练写,教师巡视评价。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识字4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教学后记】
本课很多成语非常绕口,字音较难读,学生在掌握时难度较大,出错的很多,而且个别成语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虽然有的同学知道一些成语的意思,但很多同学还是不太明白,需多加指导。
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鸟类的不同形态结构特点,从而理解鸟类的多样性。
2.了解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本地区当前鸟类资源的现状,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鸟类。
3.学习观察鸟类,保护鸟类的方法,从而培养自觉保护鸟类的情感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鸟类的多样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和解决当今环保等难题的世界性问题,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观点是生物教师在自己教学工作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节鸟类多样性是学习、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典型材料,是学生获得生物多样性观点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教材,并注意收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材料,丰富深化本节课的教学。
然而,尤其在城区,很多地方鸟类活动少,而且它们远离人群,学生难以真切、全面地观察、了解鸟类,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使之又成为难点。
本节选择了鸟类中猛禽的代表猫头鹰、鸣禽的代表大山雀、游禽的代表野鸭、走禽的代表鸵鸟、涉禽的代表丹顶鹤展开学习,是较全面了解鸟类多样性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看录像、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参观百鸟园、组织野外观鸟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去亲近鸟、观察鸟、研究鸟,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鸟类多样性中一些问题的讨论,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千百万年来,人类与鸟类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鸟类卓越的飞翔能力、艳丽的色彩、动听的歌喉、奇妙的本能行为,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科学的启示。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鸟类种数在世界上居于第4位。巴西有20xx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有1253种。
本节课是用更大的视角研究不同种类的鸟类。
1.对几类生态类群鸟类代表的研究
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百鸟园、参观动物园中的鸟馆,有条件的学校组织野外观鸟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在参观前,教师应准备观察报告,以指导学生在参观中的观察活动。进行野外观鸟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野外观鸟方法。
本节课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可采用师生共同探讨鸟类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尤其注意各生态类群鸟类的喙和足的特点。课前还可以播映几种典型鸟类的录像。
2.保护和招引益鸟
研究鸟是为了保护鸟、利用鸟,在学习益鸟的保护和招引一节之前,教师应尽可能掌握本地区鸟类资源的现状、本地区当前保护鸟类的措施等资料,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调查,与本地区鸟类专家座谈,查找有关的鸟类资料等。
课上师生共同讨论保护鸟类的若干问题,如本地区鸟类资源现状,本地区为保护鸟类做了什么工作?还应做哪些工作等。
最后可以组织全班写一个给全校或给附近社区居民的倡议书,进一步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动员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小资料
野外观鸟
观鸟前的准备
一架筒望远镜(6×——10×),有条件还可准备一架高倍望远镜(20×左右);一本本地区的鸟类图鉴;一个小笔记本和铅笔。
衣服、鞋帽要得体,穿着舒适便于活动,要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另外,在自然界观鸟时,穿戴的颜色应与环境相适应,特别是不要穿戴红、黄、橙、粉红和白色的衣帽,因为大多数鸟类对这样鲜亮的颜色非常敏感,不愿靠近,这就影响了观鸟的效果。
观鸟的时间
应与鸟类的活动规律相适应。从一天看,多数鸟类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比较活跃,鸣叫、取食等活动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在清晨和傍晚。
在不同的季节里,秋季和春季能看到更多种类和更大数量的鸟,因为在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是许多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留鸟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观察;观察当地的夏候鸟就应在夏季观察,冬候鸟则应在冬季。
观鸟地点
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各自所需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就会观察到下同种类的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住所附近、学校、工作单位及城市公园都可以观察到鸟。
你如果想观察雁、鸭和鹭类等游禽和涉禽,就应选择到湿地去,也就是到海滨、滩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环境中去观察。
若要观察林鸟就要到林区去,特别是山地林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鸟。
观鸟的方式
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式。
鸟类的野外识别
1.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1)身体的大小和形状 包括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
(2)嘴和后肢的形态 许多鸟类的嘴型有明显的特征,如鹤、鹳、鹭、啄木鸟等,嘴长而直;戴胜、太阳鸟等的嘴长而弯曲;夜鹰、雨燕、家燕类等的嘴型扁而阔等。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3)翅型和尾型 翅大致分为尖形、圆形、方形等类型;尾的形态可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
(4)羽色 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
2.根据行为特征识别鸟类
(1)根据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如图)。
(2)根据叫声;
(3)根据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鸟类保护名单(草案)
一类保护鸟:白鹳、黑鹳、朱鹳、彩鹮、黑鹮、白鹮、中华沙秋鸭、白肩雕、白尾海雕、褐马鸡、棕尾虹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赤颈鹤、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颈鹤、棕颈无盔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
二类保护鸟:白额雁、红胸黑雁、白琵鹭、鸳鸯、天鹅、瘤鸭、白冠长尾雉、红胸角雉、红腹角雉、小杓鹬、小青脚鹬、松鸡、铜鸡(白腹锦鸡)、金鸡(红腹锦鸡)、蓝马鸡、棕头鸥、遗鸥、白鹇、绿孔雀、孔雀雉、高山雪鸡、蓑羽鹤、蓝翅八色鸫、黑琴鸡、花尾楱鸡、血雉、勺鸡、灰鹤、大鸨、小鸨、鹦鹉(国内所有种)、猛禽(国内隼形目、鸮形目所有种)。
世界各国已选定的国鸟
澳大利亚-琴鸟、奥地利-家燕、比利时-红隼、斯里兰卡-黑尾原鸡、丹麦-云雀、爱沙尼亚-家燕、德国-白鹳、英国-欧亚鸲、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冰岛-白隼、印度-蓝孔雀、萨尔瓦多-砺鹬、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荷兰-白琵鹭、挪威-河鸟、南非(阿扎尼亚)-蓝鹤、瑞典-乌鸫、美国-白头海雕、委内瑞拉-拟椋鸟、缅甸-孔雀、毛里求斯-多多鸟、乌干达-皇冠鸟、伊拉克-雄鹰、新西兰-天翼鸟、爱尔兰-砺鹬、墨西哥-长脚鹰、法国-公鸡、巴哈马-红鹤、多米尼加-鹦鹉、巴巴多斯-鹈鹕、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厄瓜多尔-大秃鹰、智利-山鹰、波兰-雄鹰、赞比亚-雄鹰、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肯尼亚-雄鹰、阿根廷-棕灶鸟、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6条成语,能熟读成诵。
2、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3、参加讨论,能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处事,陪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每位同学在本组内清楚明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向本班同学讲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6条成语,能熟读成诵。
2、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并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读背谚语
1、谈话导入。
2、自主练读。
(1)今天我们要学习6条与学习方法有关的谚语,想把它们读好吗?
(2)出示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3)学生练读。
(4)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正音。
3、抢背。这些谚语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同学们想把它们记住吗?可以选用以下方法:
(1)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贴在明显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进步。
二、阅读《闻鸡起舞》
1、联系旧知,激发兴趣。
2、明确要求,自读课文。
(1)读课文后面的'阅读要求。
(2)自己阅读。
3、联系实际,畅谈启发。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联系动机,讲练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参加讨论,能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处事,陪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每位同学在本组内清楚明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向本班同学讲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话题
秋天到了,同学们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秋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同学们想不想去秋游?我和大家一样,也很想去,我们讨论一下组织方案,既要让大家玩得开心,又能保证安全,我们这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各抒已见,力争把这次活动组织好。
二、按趣分组,讨论分组。
1、想一想,你最想去哪儿秋游?
2、学生汇报自己想去的地方。
3、小组代表汇报。
4、展示情境。
情境一:学生在旅游途中因忘记带一些物品而万分焦急的情景。
情境二:学生在旅游途中各自分散游玩,难以聚合的情景。
情境三:学生在旅游途中玩危险游戏的情景。
三、及时评价,完善方案
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秋游方案,全班进行评议。教师要求学生评议时做到态度诚恳,语气平和,以理服人,不清楚的地方要提问。
四、评选最佳,汇报方案
学生举手表决评选出最佳方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练习写作
教学准备
像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暑假已经成为过去,大家在暑假里肯定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清各自谈一谈。
二、学生自由谈暑假趣事
1、出示图片、相片、录像
2、自由组成小组谈论。
三、学生自由上台讲述暑假趣事。
1、生讲
2、生评
3、师归纳
⑴、要注意写出来趣来;
⑵、要注意把事件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⑶、注意语言要通顺;
⑷、可适当对人、景、物进行描写。
比如写人可以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写景注意写出景物特征,写物要写出物的特点、作用。
⑸、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进行写作训练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设计方案 篇5
目标
1、正确对待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日用品。
2、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准备
1、挂图第1号。
2、故事磁带。
过程
1、认识阿文。
(1)教师出示挂图。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是一只小老鼠,名字叫阿文。
(2)阿文上幼儿园前,很喜欢一条小毯子,到哪儿都带着它。可是现在上幼儿园了,带着这么大的毯子行吗?
2、听听阿文的.故事。
(1)教师结合挂图,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2)阿文常常带着毯子干什么?她喜欢这块毯子吗?
(3)阿文上幼儿园抱着毯子方便吗?为什么?
(4)后来阿文放下毯子了吗?
3、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
(1)你们是不是像阿文一样也有一件最喜欢的东西?你们常常用它干什么?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把它放在哪里?
(2)我们小朋友比阿文还能干!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和好朋友再见,到幼儿园学本领,和小朋友做游戏,晚上回到家再和好朋友一起玩,真不错!
设计方案 篇6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 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 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 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 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 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
(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⑵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
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
⑵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⑴ 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⑵ 体会作者含蓄地表达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文章集文学性与抒情性于一体,情感较充沛,主要写10年浩劫给作者带来许多不幸,心情压抑,但睹花释怀感悟生命永恒。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因此,采用情境教学,通过配乐朗诵,通过展示画面来达到这一效果。
2、重点分析:
⑴ 对景物的分析是文章的重点,为突出这一效果,通过放映画片来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⑵ 文章抒情性浓,表达感情的方式较含蓄,这些是大家所要领会的;为突破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配音朗读”展示画面、“配音背景介绍”设置情境与《热爱生命》的片段进行比较等手段来实现的,以便加深学生领会文章主旨。
3、难点分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借何景、言何志,“景”与“志”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主要采用分析、引导。
【教宇对象的分析】
1、初一的中学生,其情感的两极性较为明显,易激动、爱动感情。因此,设置情境教学较为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陷入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达到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
2、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趋于成熟,因此,“借景抒情”游戏能够顺利进展,这样一方面加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初一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精力容易分散,而多媒体教学的视听系统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全面接收新知识。
【教字策略及教法】
1、情境教学法:
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配乐朗诵,因为音乐所包括的感情信息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目的是:
⑴ 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
⑵ 随着音乐的起伏,朗读的进行,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2、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
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标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3、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运用在“借景抒情”的训练,“景物的细致描写”的训练。采用的方式是学生看画面描绘事物,并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比衬班级某位同学,然后用文字写下来。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运用Frontpage 制作,穿插Powerpoint 。因为它能产生一系列的动画效果,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较强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它包括放映画面、朗读、分析、训练、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类是花解人语,如“感时花溅泪”,“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有一类是人解花语,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解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大家看且听《紫藤萝瀑布》,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根据是什么?
二、朗读,熟悉课文
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基调,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它属于人解花语类:理由是课文句子:“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以及课文第十段。这些都表明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
三、提问同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介绍写作背景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而忧虑(介绍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因为二者有共性: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4、文章在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
四、游戏、写作
请同学做游戏:一位同学描绘多媒体上的画面,或一种花的特征,或一种事物的特征;另一位同学根据他的介绍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班级某位同学,抒发某种相应的感情。
举例:我们常用玫瑰形容一个人艳丽又清高,请你也举例来说明。
五、分析文章的写景手法
1、同学描绘是否逼真,为什么?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该注意什么问题?必须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3、从哪些地方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颜色、形状、质感等各方面来写。
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迁移
请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观察必须从颜色、形状等来看。紫藤萝花的特点是什么(分析1~6段)?何处体现?
1、主要的特点是繁茂、活泼、热闹、沉静(见课件演示)。
如繁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活泼热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沉静: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2、花的特征与文章中心有何内容上的联系?花的沉静涤荡了我心中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引入“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泼、热闹体现生命永恒、生命永无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3、景物的描写能否游离于主题之外,该注意些什么?景物的描写不但要抓住特点,而且它还必须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展开。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必须抓住特点。
3、把本课中的片段与《敬畏生命》片段比较作为作业。
【多媒体的演示】
1、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打开磁盘,点击课件中的“紫1”进入课件。
点击“紫藤萝瀑布配朗读”。
点击课件中“背景介绍”,打出所要朗读的内容,打出“表现手法”所提出的问题。
点击课件中“游戏、写作”展示画图。
点击课件中首页“紫藤萝瀑布”的标题,出现它的画面。
点击课件中的“作业”比较。
点击课件中的“紫1”进入该课件,深件首先响起饱含淡淡哀愁的音乐及一些具有动态效果的文字,这是以多媒体丰富的声乐画面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安定同学情绪,同时营造情感氛围,以突出课文要求“领会作者情感”。这正符合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的: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展示紫藤画面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这一部分主要的作用是营造气氛,为下面的“分析文章的情感”作烘托铺垫。让学生首先进入状态。
本文是抒情散文,结合单元提示及这课的教学要求:“领会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音乐配置画面为背景以及作者《哭小弟》中最后四段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众所周知“音乐的魅力远远地超过言语的表达。”目的是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听感受,进入情感氛围。
设计思路:音乐的旋律配合朗读,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情感,以便下一环节的提问、分析。
⑴ 打出背景文字及画面。插入“配乐朗读”这个环节目的是加深同学对作者的经历的了解。
⑵ 画面音乐能强化他们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因为记忆及理解力只有在强化中才能加深。
⑶ 提问的方式是采用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⑷ 用多媒体打出问题有利于节省时间。这些都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思想,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设计思路:教育家贾得指出“迁移的核心依赖于法则和原理的应用”。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加强记忆,另一方面自己总结的法则能为下一环节熟练运用作埋伏。
寓教于乐是这一环节的特点:
⑴ 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利于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只有再现事物,才能更好唤起学生记忆,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描绘。
⑵ 允许同学描写其他事物,这样一来就不会限制他们的思维。
⑶ 由于班级的同学比较熟悉,能使学生抓住二者的共同点,进行知识迁移。
⑷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其乐无穷,利于他们转动思维。
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学生初步描绘为下面分析“描绘事物要抓住特征”作基础,从而使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
多媒体再现实物,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便于观察。这与写作要求“艺术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的理论不谋而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设计思路:为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下一环节“紫藤萝的特点”,完成知识迁移而设计。
再现画面利于学生结合课文来分析,轻松解决这一重点难点。采用的教学法是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说。说与写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作业强化教学重点。多媒体的运用增大课堂容量。
设计方案 篇8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纲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2、3题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1.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设计方案 篇9
根据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工作安排,决定于20xx年11月上旬至12月初举办以“团结、温馨、创新、绿色”为主题的“青春生活”之“中医学院第五届“杏苑之星”寝室设计大赛。为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下是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为了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以及增强寝室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发挥各寝室特长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大学生风采。现在,用你们睿志的头脑,灵巧的双手,释放青春的激情,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家园,为自己的辉煌人生添上一笔和谐而美丽的颜色!
二、活动主题:团结、温馨、创新、绿色
三、活动时间:20xx年11月上旬-20xx年12月初
四、参赛对象: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各寝室。
五、报名方式:各班以寝室为单位到团支书处报名。
六、活动要求:
1、1*级、1*级、1*级各班分别必须至少有5、3、2个寝参加活动,1*级自愿参加。
2、各参赛寝室应有自己的主题及个性别名,且设计必须围绕主题开展。
3、各进入复赛的参赛寝室需有才艺表演和制作一个PPT(或动感影集)对寝室及寝室的.每个成员进行展示为寝室加分。
4、各参赛寝室必须选出一名解说员,对其主题、内容等进行解说。(解说员要求普通话标准,表达流利清晰,时间2分钟左右)。
5、寝室成员有4以上都是中医学院的学生(4人间必须全部是中医学院学生)。
6、寝室环境干净整洁,符合学校学生宿舍内务标准
7、提倡以低成本和自己动手制作来装扮寝室。
8、寝室成员应待人热情、礼貌。
七、人员安排:
1、蒲公英之家宣策部,团学会宣传部:负责海报(两张)、现场布置
2、蒲公英之家网信部、团学会网信部:负责拍照
3、文娱部:负责主持人(一男一女)及开场秀
4、蒲公英之家朋辈辅导部、团学会组织部:负责签到及统分
5、纪检部:维持现场秩序
6、办公室:负责证书
八、寝室评选
1、初选:评委为生活部干事、团支书。
日期:20xx年11月18日(暂定)。
2、复选:评委为团学会老师、主席团、各部部长及大众评审。
日期:20xx年11月28日(暂定)。
(初选后,进入复选的寝室各派一名代表学做PPT,且才艺表演在教室评比,其分数加入复赛总分)
九、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1、室内艺术设计情况30分。
2、体现主题(4个)20分。
3、才艺表演及PPT展示20分。
4、解说员解说10分。
5、室内物品摆放情况10分。
6、寝室卫生情况10分(包括不定时抽查5分)。
十、结果公布:评选结果将在中医学院宣传栏公布,公示一周。
十一、奖项设置: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最佳创意奖1个。
十二、奖品设置:一等奖为价值100元的奖品和奖状,二等奖为价值80元的奖品和奖状,三等奖50元的奖品和奖状,最佳创意奖为价值30元的奖品和奖状,获奖寝室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奖品可为精美学习套装,鞋架等各类寝室共享生活用品)。
十三、经费预计:获奖寝室奖品价值共390元、奖状
合计:450元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11-04
设计方案08-30
(精选)设计方案02-28
【精选】设计方案12-07
【精华】设计方案01-09
薪酬设计方案05-24
实用的设计方案09-11
设计方案[优秀]09-13
(推荐)设计方案11-09
教学设计方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