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拼读课文,和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2、说出海通和尚和石匠们凿乐山大佛的经过。
3、能找出写乐山大佛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重点:由衷赞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字词的读音
乐山 一尊 石匠 凿成 雕像 脚趾 端坐
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
3、齐读全文
二、自学课文
1、小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
a 乐山大佛坐落在哪里?
b 海通和尚和石匠们是怎么凿成乐山大佛的?
c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d 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检查自学效果
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
3、检查指导课文朗读。
三、学习生字
扩充词语:拂尘奴隶
四、延伸学习
1、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古迹,你能说出几个吗?
2、口头描写他们的雄伟和特点。
3、按照本文的样子也写一篇有关的小文章。
设计方案 篇2
对于老年人来说,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持生活自理能力不下降。如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自行购物,做家务,可以旅行,可以参加体育活动。这些生活内容的完成,需要基本的身体运动功能,如走、爬楼梯,从椅子上站起来,举起重物,弯腰、快走或跑。这些身体运动的基本功能,需要身体的`心肺功能(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上肢、下肢、躯干)、柔韧性、神经运动能力(灵敏性、动态平衡能力)、良好的身体成分这些方面来支持实现。
简单实用的“椅子力量训练”法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这也是被科学研究所证实的。腿部力量的下降是最先开始的,因此在这里推荐一套简单的,在生活中就能够开展的力量训练方法,利用椅子进行力量训练,侧重下肢力量锻炼,同时辅以部分上肢力量锻炼的内容。
选择硬质的,没扶手和轮子的椅子,椅子高度能够使老年人坐上去正好使脚平放在地面上,大腿和小腿互相垂直。推荐老年人就用这样一把椅子准备开始进行力量训练。训练总共分7个部分,包括:①起立坐下;②模拟深蹲;③提踵(提脚跟);④髋外展;⑤向后伸腿;⑥扶墙俯卧撑;⑦屈臂弯举。
这套练习每周至少训练两次,每项训练内容完成2~3组,随着能力提高逐渐增加各个动作的完成次数。
1 起立坐下:发展腿部力量,动作重复10次/组。
A:坐在椅子边缘,双脚放在地面与肩同宽,身体微前倾。
B:双眼注视前方,腿部用力,手臂放松,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
C:向下坐之前保持身体直立,然后臀部慢慢开始靠近椅子。
2 模拟深蹲:发展腿部和臀部力量,动作重复10次/组。
A:手扶椅背,双脚与肩同宽站立。
B:尽量弯曲双腿下蹲,膝盖保持正直,不要外翻(两个膝盖朝外张)或者内扣(两个膝盖向内夹),下蹲过程,小腿可以略向前倾,注意保持膝盖在地面的投影不要超过脚趾。
C:臀部用力慢慢站起来。
3 提踵(提脚跟):发展小腿肌肉力量,动作重复10次/组,如需增加难度,可以撤掉椅子。
A:手扶椅背,双脚与肩同宽站立。
B:逐渐提起脚后跟,尽力向高提,动作应该尽量慢和有所控制。提到最高点处,停顿1秒钟,然后缓慢落下脚后跟,重复完成动作。
4 髋外展: 发展臀部深层肌肉力量,每侧动作重复10次/组。
A:手扶椅背,双脚与肩同宽站立。
B:尽可能的自然地让左腿向外侧伸展,同时保持背部和骨盆的正直,不要偏向右侧。
C:返回到起始姿势。
D:右腿按照左腿一样的要求向外侧伸展。
5 向后伸腿:发展臀部力量,每侧动作重复10次/组。
A:手扶椅背,双脚与肩同宽站立。
B:直腿尽力向后伸,直到感觉不能再向后伸为止,不要弯腰,保持身体直立。保持5秒,回到原位,然后换腿。
6 扶墙俯卧撑:发展上肢力量,动作重复10次/组。
A:站立在距离墙大约上肢长度远的位置。双手与肩同宽,扶在胸口高度的墙壁上,手指朝向上方。
B:保持背部挺直,逐渐弯曲双臂,上身向墙靠拢,缩小身体与墙壁间的距离。
C:慢慢还原到起始姿势。
7 屈臂弯举:发展上肢力量,可以站着练习,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完成这项练习,器材可以选用小哑铃或者装沙子的矿泉水瓶。每侧完成3组10次。
A:手持重物,双脚与肩同宽站立。
B:双臂放在身体两侧,然后慢慢屈臂,使重物能够碰到肩膀。
C:慢慢伸直手臂,放下重物。
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一……就……”的句式,会用“帮助”造句。
3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和不畏千难
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学习默读课文;会用“帮助”造句。
三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复述课文;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里的字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和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四教学准备:
《宝莲灯》的碟片、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6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真观看动画片《宝莲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的《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表达的是唐朝诗人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要观看一部动画片《宝莲灯》,讲的是一个男孩练好武功解救母亲的`故事。
2提出观看要求:观看时注意力集中,不插嘴,不议论。3学生观看《宝莲灯》
二《宝莲灯》就是按照《劈山救母》这篇课文改编的,回去熟读《劈山救母》(一)(二)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读课文,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学会《劈山救母》(一)中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观看了动画片《宝莲灯》,今天,我们在来学习由《宝莲灯》改编的课文《劈山救母》。这个故事比较长,要分两课来学。先学第一部分。
二齐读课题,学习题中生字。
三读课文,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讨论。
3齐读课文。
4通过观看《宝莲灯》和熟读课文《劈山救母》(一)这篇课文,你觉得沉香是个怎样的孩子?
5交流:你觉得沉香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是怎么习武练功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
圈出: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
四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析识记字型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
巩固字词,初步认识“一……就……”的句式。复述课文,完成部分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劈山救母》(一)中的词语
二默读课文,思考每段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沉香没有见到妈妈
听爸爸说妈妈善良被二郎神(心狠手辣)压华山
习武练功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
练就一身武艺
三利用板书复述故事。
1自由练说
2同桌两人交替说、听,互评。
3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见课文练习4)
2照样子,用“一……就……”的句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3指导完成语文练习册。
第五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劈山救母》(二)中的生字。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劈山救母》的第二部分
二读课文,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讨论。
3齐读课文。
4通过观看《宝莲灯》和熟读课文《劈山救母》(二)这篇课文,你觉得沉香是个怎样的孩子?
5交流:你觉得沉香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圈出:
翻过高山跨过身涧野果充饥泉水喝喝
磨出血泡划下血痕(不在乎)
他是怎么解救母亲的?
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三学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析识记字型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设计方案 篇5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地理作为高中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在面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得会被家长、学生认为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并被忽视,而这将会造成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无助与困难。所以,为了改变学生的“地理无用论”观念,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第二课堂,即是相对于平时正常上课而言的课堂。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是教师发挥自我地理知识与素养的场所。教师能否在第二课堂中改变学生心目中平时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形象,培养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很重要的感悟,这将对教师以后更进一步的地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及初中地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地理第二课堂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3、懂得多渠道收集课外资料。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准备时间较长,暂定九月,汇报时间另订。
三、活动方式:
根据课室座位安排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每两排组成一组,共分为四大组。以“野外考察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展开几个阶段的小组间的地理知识竞赛。
四、参与人员:
全体同学
五、活动流程:
活动刚开始,教师以一名“地理野外考察员”的身份登场,讲述他一天所遇到的困难。
困难一:迷失了方向
1、活动准备
在活动前的地理课,向学生提出“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等各类方式收集有关方法,并以作业形式上交。
2、活动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组成员上交一份解决方法,教师当场逐一宣读,答对1个得1分,答错不得分。
3、活动小结
教师讲解野外辨别方向常用的几种方法。
附: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①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②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
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③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①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②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③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④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⑤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⑥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困难二:天气骤变,如何判断天气情况
1、活动准备
课前已学习大气章节,要求学生积极收集关于气候气象谚语的资料以及其判断的`原因,越多越好,比赛时所在小组进行筛选统计。
2、活动过程
教师讲述自己遇到了天气骤变,为了确定能否继续进行野外考察,所以将遇到的情况向学生描述并讲述自己所认为的判断原因。而描述主要以谚语形式进行,其中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小组间进行抢答判断教师讲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不能这么判断天气的原因,答对得3分,答得不全得2分,答错或将正确的判断为错误扣1分。
七、活动小结
教师针对大家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学。结合课本部分知识点,在讲述的同时,巩固课本知识。教会学生判断和讲解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由于最后一个环节的问题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准备,所以预计会出现小组间答案悬殊,对错较为明显的情况。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希望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关注。而对于学生所选位置,教师的讲解也将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地理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地理。
八、奖励
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胜奖。颁发奖状。一等奖的小组将获得丰厚奖品。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精选】设计方案12-07
设计方案08-30
【经典】设计方案11-04
(精选)设计方案02-28
【精华】设计方案01-09
(优)设计方案12-09
设计方案[优]12-18
(精品)设计方案03-08
【优秀】设计方案03-10
[热门]设计方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