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案

时间:2023-06-06 16:57:25 方案 我要投稿

有关技术方案集合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技术方案集合六篇

技术方案 篇1

  一、承包内容

  山西金甲药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专家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对发包方实施的山西省**道地药材万亩连翘GAP基地核心区进行技术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带动和辐射建成万亩基地,并达到优质、丰产的目标。

  二、承包范围:

  承包方的技术咨询、指导、管理和服务涵盖发包方两个乡镇的连翘种植核心区,并辐射带动到发包方的万亩连翘基地。

  三、承包形式:

  承包方以技术服务为主,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多种形式,推动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组织模式,全面落实道地药材的相关种植和管理技术,使之达到GAP规范的要求。

  四、实施该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连翘既是中药材的大宗品种,又是我县的地道产品。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药饮片传统的剂量型正向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型转化。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连翘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县连翘产量占到了全省的二分之一。但以往连翘的采集大都是依靠野生资源,长期的掠夺性采收,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远远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材孕育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已经有117个国家从我国采购中药材。连翘是其中一个主要品种。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十大药材市场出口中药逐年增长,20xx年成交额为150亿元,天津港、青岛港、广州港中药材出口量连续几年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连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依靠传统的采收野生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是中国农科院第二个科技示范县,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生物技术中试基地,与全国39个科研院所的153位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同时,全国为数不多、我省唯一的中药材科研培植基地——山西省药物培植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设在我县的南樊镇。**气候温差大、土壤酸碱度适中,矿物质含量丰富,没有环境污染。特别适合连翘的生长。中药材生产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发展面积已经达到了3万亩。已经成为我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中药现代化(GAP)为契机,将**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连翘的规范化种植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深远,十分必要。

  五、实施措施:

  承包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家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针对发包方实施连翘GAP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连翘种植实施种植与管理技术规程制定,对药农实施种植与管理技术培训,对连翘种植管理过程实施全程技术跟踪和规范,确保发包方连翘种植与管理达到GAP规范的要求。

  六、具体实施方案:

  1、标准操作规程制定

  根据连翘栽培与管理的特点,结合**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制定出从连翘种质资源、种子采集、苗床管理、移植栽培、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初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形成文档形式。

  2、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

  此项培训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具体操作方式为:以乡镇为单位,根据连翘生长期及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药农进行技术培训。承包方每次培训应组织相关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并形成教案。每次培训不少于两个学时。必要时可组织药农到核心区参加现场技术培训。此种培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年培训次数不得少于五十课次。

  3、现场技术指导

  承包方指定专门的连翘栽培与管理技术人员,深入发包方的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发包方人员进行现场的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重点环节为苗床期管理指导、移栽管理指导、大田管理(水、土、肥管理)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及采收技术指导。此项培训应结合田间管理的实际,每月至少进行三次,每年现场指导不得少于一百次。

  4、技术管理

  承包方向发包方委派出专业技术员,直接对发包方的基地进行技术管理和服务。及时解决发包方在基地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发包方基地药农进行连翘栽培与管理的操作进行规范,使之达到GAP要求。

  承包方应严格按承包合同的要求对发包方的基地进行技术管理、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切实使发包方的基地在规定期限内达到GAP的要求。此项承包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不可抗力因素,由承包方与发包方协商解决。

技术方案 篇2

  在施工缝的位置要按照以上的顺序进行留设,同时在模板安装之前,要使用清水将处于施工缝当中的渣土清理干净,在浇筑砼之前也要先润湿表面,使用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铺设大概55mm到100mm厚度,进而进行浇筑,从而能够保证砼之间的接触没有缝隙。要控制出模的强度。通过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调整施工的速度,加入适量的添加剂,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出模强度。在组装出膜机具的时候,首先要形成以开字架,围圈,三脚架,内九角撑架,中心盘拉杆,内外连圈,液压系统为主体的系统架构。然后测量防线弹出开字架的位置,根据测量的位置安放开字架,并进行找平,依次安放三脚架,围圈,这些装置要紧密连接,在连圈安装完毕之后要安装内撑架,节点的连接要牢固可靠。由于滑膜结构采用混凝土施工,因此滑生距离一般为3M,在预应力钢筋安装完成之后,为了防止外层塑料瓶被刮破,需要用几根钢丝事先穿完与定位支架绑牢,然后连接其他钢丝。在滑膜的过程中要尽量采取微调以及中调,要将偏扭控制在额定范围之内,避免因为长时间工作而导致滑膜不顺直等情况[3]。

  土方工程

  对于土方工程,由于基坑的深度较浅,因此要采用机械挖掘为主,以人工挖掘为辅助手段,为了防止在挖土,运土等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桩产生破坏,需要合理的考虑分层以及挖掘方式顺序。在土方挖掘之前,要由测量工人在基坑中确定好基础边线的具体位置以及工作面放坡宽度,在边线处使用石灰粉做出记号,在遇到破坏之后要及时修补。为了防止边坡松动而引起塌方,所有的边坡施工在挖掘之后需要由人工修正一次性完成。材料的运输需要搭设专门的运输通道进入到基坑当中,不能够踩踏边坡的松土。这样容易引起塌方。

  混凝土工程

  原煤仓为储煤建筑物,采用空间网架结构,取煤设备为堆取料机,原煤仓下面布置输煤廊道。原煤仓的内径在100~120米左右,壁厚在800mm左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仓体的总高度大约40m左右。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监督检查模板,木盒以及钢筋等装置是否变形移位。为了保证混凝土的高度密实性,构件能够正常使用,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离析现象,避免有人移动或者踩踏钢筋,保证承受负弯矩的钢筋正确位置。在对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要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在振捣的过程中要遵守快插慢拔的施工原则,振动棒每个插点之间距离要均匀,不能超过振动棒的有效半径范围。

  滑膜装置施工

  这种滑膜装置是混凝土制材,外壁较厚,为了防止滑膜装置沿锅炉的外壁垂直方向发生变形,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开字架的垂直高度,同时为了进一步约束变形,要比以往的装置增加一道围圈,也就是说模版的系统要采用3道围圈。原煤仓大直径的柔性滑膜装置会引起滑膜的偏扭变形,因此要增加5个抗偏扭防变形的构造设施,每隔4个开字架就要设置一组抗扭爬杆以及前既定,而千斤顶要按照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布置,仓壁的开字架通过设计组合沿模版方向设置成三道围圈,以防垂直方向变形。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原煤仓的直径相对较大,因此为了防止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由于区段过长而出现温度应力问题,要对振动方向以及浇注方向按照两个垂直的对称轴将一个圆周分为16个区域,然后对每组进行相对浇注,同时还要在每组浇筑中进行均匀的.分层浇注,如果在施工的时候温度很高,就要严格的控制每组浇注的厚度,浇注的厚度不应该超过仓壁的厚度,这样才能使得浇注过的仓壁能够有效散热,保证仓壁的混凝土浇注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原煤仓的受力,提高了原煤仓的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保了原煤仓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这种智能化装置的应用也能轻松应对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不定的空气湿度等一系列复杂环境,保证了机械部件可维护性以及使用寿命[5]。对于钢筋工程,首先要对将各类型号的钢筋半成品,按照相应的型号,规格以及品种摆放蒸汽,并且放置标志牌,将堆放钢筋的地方用遮盖物进行遮盖,防止雨淋日晒。

  结语

  对原煤仓仓壁需要采用滑膜装置,在滑膜施工的过程中中,要针对以下方面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第一就是自制的内外模板要在提升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只有保证模板良好的稳定性能,才能够使原煤仓的仓壁承受足够的应力。第二就是仓壁要通常采用跳段施工,防止温度效应产生不良影响。在对仓壁浇注的过程中,要提前对原煤仓的仓壁进行合理的分层分组,以此保证浇注效果。第三就是明确滑膜装置的传行走路线。合理的滑膜装置的行走路线能够保证在行走的过程中受力合理,从而提高原煤仓仓壁的施工质量。这种装置的设计不仅可以应对恶劣的天气环境,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延长了原煤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方案 篇3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与管理,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制度,科技推广应用,施工技术总结,技术标准化。

  二、图纸会审

  (一)图纸会审的目的

  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将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专业之间的矛盾等尽最大可能地在工程开工前解决。

  (二)图纸会审的参加人员

  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各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三)图纸会审前的准备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施工员全面熟悉图纸,并自审,对图纸上存在的问题、错误、矛盾等进行汇总,会审前提前交给设计方,以便会审时各专业设计人员在现场解答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图纸会审内容

  1.图纸会审时,一般先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交待设计意图,关键部位的做法和要求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等情况。

  2.查对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

  3.查对建设项目座标、标高与总平面图中标注是否一致,与相关建设项目之间的几何尺寸关系以及轴线关系和方向等有无矛盾和差错。

  4.查对图纸及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核对建筑、结构、上下水、暖卫、通风、电气、设备安装等与图纸是否相符,相互间的关系尺寸、标高是否一致。

  5.查对建筑平、立、剖面图之间关系是否矛盾或标注是否遗漏,建筑图本身平面尺寸是否有差错,各种标高是否符合要求,与结构图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一致。

  6.查对地下构筑物、管线等之间有无矛盾。

  7.查对结构图本身是否有差错及矛盾,结构图中是否有《钢筋明细表》,若无《钢筋明细表》,钢筋砼关于钢筋构造方面的要求在图中是否说明清楚,如钢筋锚固长度与抗震要求长度等。

  8.查对施工图中特殊部位及难点,特殊材料的采用,件与配件的采用,货源的组织形式。

  9.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可能性、应采用的必要措施等进行商讨。

  10.设计的新技术、新结构限于施工条件和施工机械设备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等因素,要求设计单位予以改变部分设计的,审查时必须提出,共同研讨,求得圆满的解决方案。

  (五)图纸会审记录的发放

  1.盖章生效的图纸会审记录由内业技术人员移交给项目资料员,由资料员发放。

  2.图纸会审发放对象

  (1)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

  (2)企业工程技术部、质量管理部、造价管理部。

  (3)项目经理部有关人员及自存三份做交工资料用。

  三、施工作业设计的编制

  (一)针对施工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的分项工程或新技术,以组织设计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作为编制依据,在施工过程中要进一步细化,编制施工作业设计。

  (二)分项工程作业设计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经项目经理批准后执行。

  (三)分项工程作业设计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2.施工进度计划;

  3.劳动力计划及劳动组织;

  4.机具设备计划,特别是主要施工机具;

  5.主要材料需用量计划;

  6.技术管理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雨季及防台风施工技术措施及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四)施工作业设计的发放范围包括质量管理部、项目技术负责人和有关施工员,资料员自留三份存档。

  四、技术交底

  (一)在分项或分部工程正式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的施工员和工人,了解所承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工程难点、施工操作要点以及工程质量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二)项目技术交底分三级:项目技术负责人向项目经理部专业施工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必要时扩大到班组长);专业施工员向班组进行分部分项工程交底;班组长向工人交底。

  (三)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

  1.设计意图、施工图要求、构造特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技术安全措施、执行的规范、规程和标准、质量标准和材料要求等。

  2.对于工程某些特殊部位、新结构、施工难度大的分项工程以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交底时更应全面、明确、具体、详细。

  (四)技术交底的要求

  1.除领会设计意图外,必须满足设计图纸和变更的要求,执行和满足施工规范、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和建设单位的合理要求。

  2.整个工程施工、各分项工程施工均须做技术交底,对一些特殊的关键部位、技术难度大和隐蔽的工程,更应认真做技术交底。

  3.对易发生质量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工种及工程部位,在技术交底时,应着重强调各种事故的预防措施。

  4.技术交底必须以书面形式为准,交底内容必须经过检查和审核,字迹要清楚,内容要完整,要有交底人、签发审核人、接收人签字。

  5.技术交底必须在工程施工前进行,作为整个工程和分项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6.施工员对班(组)技术交底是各级技术交底的关键,必须对班(组)长及全体人员和有关人员反复细致地进行,各专业施工员负责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

  7.班(组)长向工人技术交底。班(组)长应结合承担的具体任务,组织班(组)人员讨论,同时交待清楚施工任务、关键部位、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分工及配合、安全等事项。

  (五)技术交底记录的归档,实行谁负责交底,谁就负责填写《交底记录》并负责将记录移交给项目资料员存档。

  五、技术复核

  (一)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和影响全面的技术工作,必须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复核,以免发生重大差错,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当复核发现差错时应及时纠正,然后方可施工。

  (二)技术复核的主要内容

  1.建筑物的位置和高程:四角定位轴线桩的座标位置,测量定位的标准轴线桩位置及其间距、水准点、轴线、标高等。

  2.地基与基础工程设备基础:基坑(槽)底的土质,基础中心线的位置,基础底标高,基础各部尺寸。

  3.砼及钢筋砼工程:模板的位置、标高及各部分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标高、型号和牢固程度;现浇砼的配合比、组成材料的质量状况、钢筋搭接长度、焊缝长度;预制构件安装位置及标高、接头情况、构件强度等。

  4.砖石工程:墙身中心线、皮数杆、砂浆配合比等。

  5.屋面工程:防水材料的配合比、材料的质量等。

  6.钢筋砼柱、屋架、转换层以及特殊屋面的形状、尺寸等。

  7.管道工程:各种管道的标高及其坡度;化粪池、检查井的底标高及各部分尺寸。

  8.电气工程:变、配电位置,高低压进出口方向,电缆沟的位置和方向,送电方向。

  9.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的完好程度、数量及规格,以及根据工程需要指定的复核项目。

  (三)《技术复核记录》由复核工程内容的施工员负责填写,《技术复核记录》应有施工员记录,并经质检人员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签署复查意见及签字。

  (四)《技术复核记录》必须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办理。

  (五)《技术复核记录》由施工员负责交项目资料员,资料员收到后应进行造册登记后归档。

  六、科技推广应用

  1.项目科技推广应用“四新”成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并组织实施,负责编制推广应用计划,明确推广应用项目的责任人及要求完成时间,并负责解决科技推广项目所需的经费和人员。

  2.项目经理对科技推广应用项目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并负责解决科技推广项目所需的经费和人员。

  3.项目技术人员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科技推广应用计划,并参与实施工作,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工长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问题,负责收集和整理实施中的有关技术资料,并总结和上报。

  七、技术标准管理规定

  1.管理工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由项目资料员具体负责。

  2.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所需的各种规范、标准、规程、规定要配备齐全,以供施工中严格执行。

  3.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建立项目技术标准体系,编制采集技术标准目录,本项工作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

  4.当项目配置的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时,应与技术部、业主、设计单位联系,仍不能满足时,向企业反映,以求标准配备齐全,满足工程需要。

  5.供工长、质检员、安全员等有关技术人员使用的技术标准、规范、规定、规程,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须按登记发放。当有关人员调离本项目时,应将以上文件上交资料员。

  6.当上级通知某标准作废时,标准化管理人员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防止作废标准继续使用,并及时采购新标准和修订技术标准目录。

技术方案 篇4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优势并分类具体归纳其技术、流程,而后从组团、体量、细部三个层级展开介绍数字技术介入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思路,对新技术继承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归纳。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数字技术;方案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翟炳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建筑师,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国外学界在其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已有一定讨论。该领域可被看作是设计方法的另一切入点,对我国目前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建筑领域语汇的多样性来说均具有切实意义。

  一、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1.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师无法仅从经验或审美来判断方案的节能与否,因此使用相关软件平台以模拟分析的方式对方案进行评测成为了绿色设计的关键之一。[1]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技术路线,往往是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如风、光、热、能耗等)的模拟,并将结果数值量化对比,以此评估方案的生态合理性。然而,有关生态性能的评测一般在整体设计的后期开展,如节能计算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2]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模拟”环节完全沦为方案完成后的评价与检验工序,并未将其有机地纳入设计前期,性能评测工具失去了对建筑方案应有的指导意义,[3]使生态设计效率变得较低。尼尔斯·拉森(NilesLarsson)在GreenbuildingChallenge20xx中提到一种建筑设计同性能评测模拟相结合的工作流程,[4]其中建筑初步设计被描绘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概念模型的各类能耗模拟及结构、机电工程师的评价意见等形成一系列“反馈信息”来对方案提出修正建议。此过程经多次反复,可被看作是一种“循环设计”,其本质在于强调“数据反馈”的重要性。

  2.数字技术特征

  较有代表性的参数化技术,核心在于“关联模型”(抽象的机器)[5]的构建。一般来讲,Rhino、Maya等参数化软件在其早期开发时都定义了一种被称作“记录建构历史(recordhistory)”的功能,可被看作是“关联性”的体现和参数化技术的早期雏形。当几何体在软件中被描述时,不同维度间往往遵循这样一种规则—“低维构建高维,高维提取低维①”,所谓“记录建构历史”记录的则是这种规则下的具体“关系”。当模型建立过程中每一步“关系”均被记录时,改变初始几何信息而最终结果相应变化,这就是参数化系统基础所体现的“关联性”。传统的建模软件平台即使拥有记录建构历史的功能,也相对局限,当今普及最广的参数化平台Grasshopper,其前身名为ExplicitHistory,意为“清晰完整的历史”,即构建完整的“关联模型”。因此,参数化技术可以被概括为“关联模型”(图2),模型一端提供各类输入数据,被用于指导不同类型的操作并在记录关联的前提下不断传递,最终输出一系列设计结果。该“关联模型”的核心即“关联性”(as-sociative),其在对“过程”和“数据”的控制方面体现较大优势。

  3.数字技术运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绿色建筑设计可被看作一个信息不断反馈、循环的过程(图3)。这种循环的两端分别是建筑设计和评测体系(软件性能模拟、工程师建议),一方面建筑师提供多种可能的预选方案并传递给评测系统,另一方面评测系统将运算、模拟结果数据进行反馈。在这种“循环设计”过程的操作下,建筑方案被不断分析、评价、反馈、选择并最终得到优化。理论上看,这种性能评测同建筑方案相结合的“循环设计”形成了一种完整统一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路线,但在实际方案推进中,建筑设计同绿色技术评价两部分仍是互相脱节。无论是单一方案模拟评测还是多方案对比,建筑设计同技术分析两者间存在的仅是操作上的先后关系。数字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介入则从根本上消解了方案设计同测评分析间的“时滞性②”,对其“循环设计”过程和数据的传递进行更为有效、高效的控制。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数据”本身可由“循环设计”中的评测体系反馈得来并被不断驱动和传递,同时通过关联模型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或生成新的设计备选方案。关于评测体系反馈得来的数据,笔者认为目前其同参数化关联模型结合有三类思路。

  二、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归纳

  1.性能评测数据的“可视分析”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生态评价模块③”并链接各类生态分析软件,提取评测结果数据并将之反馈至关联模型,以“数据可视化”(如色彩过渡等)的方式对方案进行反馈和评估,设计师可依此调整方案。严格来说,参数化平台的结果数据可视化并不能完全体现数字技术介入的优势,一是目前绝大多数性能评测软件均具有分析数据后处理(可视化)的功能,二是即使数据在参数化平台可视化,但其并未纳入关联模型系统,无法体现数字技术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然而,在Grasshopper等参数化平台中的确存在一部分插件来实现生态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其意义是“统一平台界面④”。同直接使用评测软件进行生态分析相比,参数化平台下的结果可视化有利于设计师对方案的直观判断。因其可在设计推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生态分析视觉化结果,在方案初期给使用者较为充分的性能改进建议,所以该类型亦可被看作数字技术同绿色建筑设计的“弱链接”。

  2.性能评测数据的“控制深化”

  实质是将生态模拟结果作为过程数据参与关联模型构建并指导后续设计生成。如通过模拟得出方案几何体表面每片区域的阳光辐射量数值,以此控制其开窗、遮阳的生成等。该类型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的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已确定,而评测数据能够同关联模型对应,并基于现存的几何体量对方案的后续深化进行控制(如开窗大小和多少、遮阳构件形态等)。由此,设计本身与评测数据间建立了直接且相互呼应的关系:阳光辐射模拟数值较大的区域相应开窗较小或遮阳出挑较多,抑或维护结构较厚等,因此方案的立面或细节处理将更具合理性。

  3.性能评测数据的“反馈优化”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优化算法模块”,能以生态评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指标为优化方向,并反向调节初始的输入参数组合,来使输出结果在满足生态评测标准的前提下较为优化。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并未确定,模拟数据所起的作用即反馈并协助获取方案初期较优化的结果。该类型中,概念方案由关联模型控制,一系列不同的输入参数可生成众多的设计备选。关联模型中的“生态评价模块”用以评测这些潜在的备选方案,并得到相关结果数据;“优化算法模块”(例如“遗传算法”)则将评测结果数据作为设计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整初期的众多输入参数,来将其协调配比并得到较优化方案。

  4.相关工具归纳

  基于Grasshopper平台,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归纳。

  三、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展开

  1.组团层级

  (1)概述

  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居住区或传统聚落,其生态策略可从建筑与环境间关系、建筑与建筑间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建筑与环境,应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建筑所处的地域资源,即合理调节阳光、风、地形、土地、水源、绿化等要素同建筑间关系;对于建筑与建筑,则需探讨建筑的组团布局,即合理规划建筑群落整体朝向、建筑间缝隙、街道或开放空地等。总体来说,组团层级的生态策略主要体现在建筑整体布局的关系及形态上的优化,从而达到对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阳光辐射等方面的利用或防控。

  (2)数字技术介入

  首先,在数字平台中建立关联模型来描述群组的形态及空间关系,精确、多样化的输入参数(如建筑形态、高度、数量、疏密等)能够对建筑群的整体呈现进行调节;其次,评测体系(计算公式或生态模拟平台)可将室外风环境、热环境、建筑采光优劣、容积率等作为待优化目标,通过性能模拟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得到组团聚落的生态最优方案。具体来说,策略一为城市生成,属于方案从无到有的“控制深化”过程,多见于国际城市设计竞赛或数字城市设计研究等。首先需确定形态结构原型,而后性能模拟则会为城市群落的生成提供“中间数据”或切入点。这类城市设计探索更具建筑设计倾向,因其由参数关联模型整体控制,所生成的城市结构和形态更加有机、整体且较纯粹。策略二为“反馈优化”,多见于建筑群组结构已确定的城市片区或居住区,通过设定单或多目标来优化各个建筑单体的朝向、开间进深、层高和布局等。其在工程实践中帮助较大,能在建筑师人为介入的前提下对群组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可控调节。此外,由于众多设计规范(如采光、防火、疏散间距等)的严格限定,加之“行列式”等现存参考模式,数字技术的统筹能极大地提高该尺度层级的设计效率。

  2.体量层级

  (1)概述

  该类型建筑的“主体”设计层面,包含建筑形态和功能布局两方面。建筑体量形态在诸多方面(如体形系数、截面形状、庭院设置等)与其节能与否相关;此外,形体的组合关系也会影响建筑整体的生态性能。对于功能布局,可根据用户对其使用的形式及活动量划分,将次要房间作为“生态缓冲区”布置在恶劣气候的朝向,并将机电设备运行区集中布置来降低能耗。

  (2)数字技术介入

  关于数字技术在体量层级的介入,目前并没有一个被学术或实践界公认的一般流程。因为体量阶段是方案设计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而生态策略或评测数据自身无法生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优化方案植入到具体场所语境的基地中去,所以体量阶段的生态优化必须伴随方案设计的逻辑操作同步进行。总体思路是,建筑师首先应结合场地关系、功能诉求、问题分析、背景信息等对方案体量有一个初步的解决策略或预设,而后在数字平台利用参数关联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最后通过生态模拟的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使体量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进化。例如可以通过关联模型将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变动(如不同的形体组合、中庭大小或位置等),并通过评测不同可选项的生态性能(体形系数、风阻大小、整体得热等)取得相应数值,以该数据为目标反馈来确定优化的建筑体量方案。

  3.细部层级

  (1)概述

  对于建筑细部层级的绿色设计讨论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外围护体系的细部构造。对此,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坏决定其生态与否,一般认为构造层次的传热系数K值较小则较为绿色低碳,[6]即“墙体越厚越保温”。而细部的优化处理则为了防止因结构外露及门、窗等处形成“冷热桥”而降低外围护体系的整体性能。二是建筑外立面(如开窗、遮阳等元素)的设计深化。开窗处往往是维护体系热工性能的薄弱环节,其大小、位置以及用材、构造等都需从生态优化的角度重新定位。遮阳是建筑被动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其能有效降低进入室内的阳光辐射,并改善自然采光均匀度,是构成建筑外立面的一类重要元素。有研究显示,外遮阳措施节能效率可达10%~24%,而其造价仅占工程总造价的2%~5%,可被看作低投入、高效率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典范。[7]

  (2)数字技术介入

  在已经确定方案体量的前提之下,数字技术在细部层级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性能评测结果数据的“控制深化”,例如运用参数化关联模型总体控制建筑表皮的生成,而生态模拟则为之提供了合理的数据来源,即表皮构件中各元素递变的“外力”,用以整体控制、干预界面的结构形态和呈现效果。

  4.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归纳

  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按照不同层级,可归纳如表3所示。

  四、结语

  影响建筑生态性能的主要策略基本在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即初期的概念设计成果往往对建筑最终生态节能与否有较大影响。[8]无论从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硬性指标、国内目前的建筑能耗现状,还是从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推行绿色低能耗设计都势在必行。数字技术是设计中的一股革新力量,其并非“宏大叙事”,而是以“局部渗透”的方式影响建筑研究及实践领域。除新的组织形式、形态关系创生外,其在建筑的生态低碳、结构优化、辅助施工等领域也极具潜力。而参数化技术将在建筑的绿色可持续方面发挥巨大价值,体现出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毛鸿霖.浅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J].科技传播,20xx(12):191,193.

  [2]胡玉梅.面向节能建筑设计的计算机能耗模拟[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xx.

  [3]申杰.基于Grasshopper的绿色建筑技术分析方法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xx.

  [4]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5]徐卫国.褶子思想,游牧空间—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J].世界建筑,20xx(8):16-17.

  [6]张欢,杨斌,由世俊,等.遮阳板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J].太阳能学报,20xx(3):14-18.

  [7]胡深,冉茂宇,袁炯炯,等.关于居住建筑遮阳优化设计的探讨[J].建筑科学,20xx(12):88-91.

  [8]夏春海,朱颖心,林波荣.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方法综述[J].暖通空调,20xx(12):32-40。

技术方案 篇5

  新西兰技术移民职业清单再调整。今年5月初,新西兰移民局公布了其对基本技能需求清单的审核,包括长期技能短缺清单和急需技能短缺清单两部分。这一变化无疑影响了正筹划留学或移民新西兰的年轻人。业内顾问分析并建议,紧跟紧缺职业清单,选择加分专业,将大大缩短移民新西兰的时间。

  新西兰经济发展稳定,外来移民迅速融入当地文化,劳动力市场随各地移民加入呈现职业不均衡发展。基于此,新西兰商业、革新和就业部对现有的.技术移民短缺职业名单进行了复核,在长期短缺职业名单中调整了30个类别职业。

  此次调整中,在临时短缺职业名单方面,没有新增职业,取消了救护员、果园经理、摩托车技师这3类职业。根据此次技术移民短缺职业名单调整的结果,有关部门表示,至20xx年底,包括咖啡店或餐馆经理、汽车技师和卡车司机等另3类职业也将从名单上移出。

  在此之前,长期技能短缺清单已经进行过调整,增加了农业科学家、社会专业人士、生命科学家、生物科学家和环境研究科学家等五类职业,而初级学校教师和幼儿教师则从长期紧缺职业清单中拉掉。最终的清单中,教育类岗位只剩下特殊教育教师和大学讲师两个独立岗位。同时,专门为重建坎特伯雷而设的坎特伯雷技能短缺清单,仍然保持对工程类四项职业的高需求。

技术方案 篇6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应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千、创新、创业精神,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这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配置等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我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围绕企业需求和职业面向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企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同时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还要考虑岗位适应性,既要确定直接就业目标还要确定岗位发展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

  2.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体系。在明确了就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后,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3.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配置。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分解,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配置。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针对专业的就业需求、职业面向、就业岗位任职条件等问题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技术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业、电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中的电子产品生产、检修和研发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工艺管理、产品维修、产品辅助设计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线装配工、产品在线质检员、生产线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员、PCB板设计助理工程师、电路设计助理工程师等。简而言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能力分解,设计课程体系。实际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层次要求。一般高职学生在企业的首岗主要是生产线操作工,经过1?3年后约50%的人员会转岗到管理岗位,如设备维护、售后服务、运行管理、质量检测与监督、工艺管理、线段负责人等,在小型电子企业还有10%左右的人员会转岗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

  因此,我们确定本专业的首岗为生产一线装配工。目标岗位—是生产线工艺员、质检员、现场管理者、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二是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人员,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过3?5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我们对能力体系进行了层次上和内容上的分解,确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三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设置了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电路设计实训、电子产品维修实训课程,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装配、设计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调试维修全过程,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选取的产品载体逐级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1.注重课程的优化和整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课程设置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时,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调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能力为构架,对原学科体系课程进行改造、整合和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2.注重发挥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各专业要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将企业、行业专家请进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改完善,这样,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吸取了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能确保教学内容紧紧跟随技术发展,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技术方案】相关文章:

技术的方案02-14

技术方案09-14

技术方案模板09-20

技术培训方案09-20

技术方案十篇10-12

技术方案合集9篇10-01

技术方案集锦10篇10-01

技术方案集合8篇10-24

有关技术方案四篇10-25

【精品】技术方案3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