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世同堂》有感

时间:2024-11-11 12:11:0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读《四世同堂》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四世同堂》有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四世同堂》有感 1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个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祁老一家是一类,钱老,李四等等,不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性格,就是我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爷家四代人,三个儿子,一个隐忍,一个背叛,一个改变,敢于奋斗,就是典型的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天佑用生命书写清白,未尝不是一种气节,瑞宣有痛苦,却始终不忘记国家,瑞全去改变!在苟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给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来说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荣耀,而在老舍的笔下,它成为国家命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族的覆灭,因为有战争的发生,战争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仅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所以,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期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期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再让我说一句俗话吧,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教育的是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和我们教育的这些孩子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和平年代!

读《四世同堂》有感 2

  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吗?我可喜欢阅读了,在今年暑假在父亲推荐的书籍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

  在《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里,记述了在日军侵华时期已经成为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的生活历史。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国仇家恨荡气回肠。在这里,有这样一群无耻的投机者,比如蓝东阳,祁瑞丰,冠小荷,胖菊子等人物。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完全没有家国观念,所以在国家和民族陷入危难的时候,他们为了个人的财物、官职等而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同胞。

  当然,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同样大有人在。这里有有至死不屈的人物,比如钱先生,祁瑞宣等。他们的言行无愧于一个大写的人,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形象,读到这里,不禁让我联想我们初一上学期学到的臧克家先生的笔下的闻一多先生,他们都可以算作是中国的脊梁!

  对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来说,中国人只不过是玩物罢了。记得其中有一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文中描述的是有一所医院被日本兵占领了。有一群学生去治病而日本人说要带他们去一个"好地方"治疗,这群不明就里的学生就跟着去了,结果到地点一看,印入眼前是几个幽深幽深的`大坑。是的,日本人要将那些生病的、未生病的、严重的、不严重的中国人统统推进深坑里,然后活活埋了,这就是他们治病方法!这就是他们对待中国人的做法!

  老舍先生是在通过作品警醒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警惕,团结一心,发愤图强。他在作品中揭露了中国人最丑陋的一面,那便是出卖同胞,背叛祖国。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应该有理性、有良知、有道德、有爱心等,只有坚守住这些最根本最宝贵的东西,才能保证个人的人格健全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反之,一个人道德败坏,那么能力越大,危害就越大。

  读罢作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硝烟散尽,掩卷沉思。《四世同堂》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爱国团结的一面,也揭露出了国民中的部分败类,虚伪丑陋的一面,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国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如何选择与抗争,那你就来与我一起走进作品,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与震撼到的!

读《四世同堂》有感 3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住在小羊圈”里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沦陷时期内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为人宽厚温和,但还有中国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刚刚沦陷的时候,将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战,并且告诉学生和街坊们,中国没亡国,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很亮,却能带给人希望。

  钱默吟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二儿子仲石摔死了一车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来后,变成了一位爱国诗人,他整日不断地奔走,游说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发财和一些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身边的人和事赚取些许蝇头小利。

  这三个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实这就是老舍先生总结的中国人的三大性格种类。如果中国都是像祁瑞宣这样的人,那么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国人都是像钱默吟一样的人,那么中国决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晓荷这样的人呢,中国是必然要灭亡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血性,变得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不会长远的。但在整本书中,这段描写给我的感触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双白软的手,他苦笑了一下,这样的手是打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中国人软弱的`性格,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接下来的他们祁瑞宣和钱默吟做做的事情却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隐忍的同时,却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默默的做着潜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围中国人的心中种下一颗反抗的种子,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所在,中华民族长存的血性所在。

读《四世同堂》有感 4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阔平民的凄惨遭受、那一派古老、安静生活被打破后的担心、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想方设法的想和日本人做挚友。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终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高校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确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阅历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成功时,与邻居们共享欢乐。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斗争成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气。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斗争激怒了人,也变更了灵魂。虽然招弟从一个纯净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斗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学问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冲突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头的宏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讪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喊,是对成功最急迫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

读《四世同堂》有感 5

  北平城,一个瘪嘴乱胡子的老人和一个瘦高个儿的中年人的身影,在空旷的城门外显得格外醒目。老人一贫如洗,如同乞丐一般,可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令人畏惧的光亮。中年人穿戴得体,与老人相反的是,他贼溜溜的眼里展现着恐惧和不安。老人是钱默吟,中年人是冠晓荷。一个英雄,一个汉奸。

  曾经,和平时期的北平,他们都是极体面的人。钱先生,既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热爱花草,也敬畏生命。在阳光下吟吟诗,种种花便是他最好的消遣。冠晓荷,一个一昧想做官的人。闲来无事时,喜欢搓几局麻将,看几部戏曲。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人,在日本人侵入北平后,在自己的家园受到威胁后,彻底牵扯在了一起。由于冠晓荷的告密,钱先生无辜地下了牢。经受了严酷拷打的他,像彻底变了个人似的,失去了书生的文艺气息,却多了点武士身上不顾一切拼命的力量。

  在饱受战乱的城外,钱默吟与冠晓荷相遇了。这对仇人相遇的既是时候,又不是时候。在钱先生的逼迫下,贪生怕死的冠晓荷跪在了瘦弱的老人面前。这次钱先生不是来报自己的私仇的,他来是为了给几个被无辜害死的、心怀大志的同胞们讨个说法。“你不只是混蛋!你受过点教育,你有点聪明,你也五十来岁的了!一个无知的小娃子都晓得恨日本人,你偏不知道,故意的不知道。你是个没有骨头的汉奸!我可以原谅混蛋,而不能原谅你这样的汉奸!”

  他说。对比以前的钱先生,完全想不到这样义愤填膺、破口大骂的人曾经是一个连蚂蚁都不忍心踩死的诗人。

  一个人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我认为,是钱先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以前,他没有什么好烦恼的,安安稳稳地过着安逸的生活。而自从儿子作为司机摔死了一车子日本人并与他们同归于尽的时候,一点小火花从他的心中点燃。他为儿子感到骄傲。因为此事被打入牢中彻底激发了他的仇恨。他终于意识到,在这样病态的北平,只是几句诗,几幅画是丝毫没有用的。他必须干些实事,拯救他的北平。他的态度变了。他以前追求安宁的态度,如今变得恰恰相反。他去奔走,他去发传单,他去号召年轻人来拯救北平,拯救中国。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浅薄的。为何抗日依然如此持久?因为其他北平人仍没有转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样一个乱世,仍然保持安稳过日子的态度,当然无法面对残酷的侵略!钱先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明白这一点,也想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一点。让自己畏惧拷打、畏惧酷刑、畏惧屠杀的`态度转变成勇敢无畏、敢于为国捐躯的态度,才是抗日最有效的方法。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怎么还会有人敢来侵略我们的国家呢?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就那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疫情来说。面对疫情,中国和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积极抗疫,迅速采取行动,如今已取得卓越的效果。反观美国,从总统一开始的不重视到如今纽约州成为重大灾区,美国的确诊日增量已达到上千。这即是态度带来的最大改变。

  做一个有态度的人,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视情况作出正确的决断。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应有的态度,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

读《四世同堂》有感 6

  读完《四世同堂》,有一种释放感,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逆来顺受呢?为什么中国当时仅在短短半年内就沦陷了大半个?答案还是在这个封建社会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旧社会的黑暗腐败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们胆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对国事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愚昧无知,但是我们能去怪他们吗?为什么鲁迅先生那么喜爱青年?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喜爱接受新事物,求进步,反传统,想改造社会,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征服了大半个中国,却永远征服不了中国心。他们找来了一群汉奸走狗,去散播什么“中日亲善”的鬼话,更加深了老百姓对侵略者的厌恶。我想在这里说,中国不会亡,只要有一个有胆魄、有知识、又爱国的人,中国就永远不会亡,不会被征服!北平就是个例子。虽然它被占领了,但是还有像钱先生、祈瑞宣和瑞全这样的爱国者在,他们是属于中国的,只要他们在,中国的脊梁就不会弯!

  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了,就有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了;只要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了,中国就站起来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疯狂地杀了许多人,还企图美化他们的战争,消灭他们的罪证,殊不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他们杀不尽所有的中国人,只会引来更多的仇恨!看看汉奸的下场吧,大赤包在狱监狱里得精神病而死,冠晓荷被活埋,瑞丰被特工打死,蓝东阳被核弹炸死。这就是出卖中国的下场!

  最后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推翻了旧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充满了理想与实干的中国!如果说旧中国是一个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国就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国,从有记载开始,历经过十余个朝代,几千次饥荒,大大小小几万次战争,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过去,为什么中国会落魄到如此地步,因为守旧的制度,千年不变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里大闹工业大革命的时候,中国在干什么?人家推翻了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时候,中国又在干什么?永远在沉睡!所幸,现在终于醒了,为时还不晚!

  如今的中国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国的未来,将更好!

读《四世同堂》有感 7

  1937年,是中国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平的一道伤疤。日本侵华了。在这炮火声中,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拉开了序幕。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和抗战的长篇小说。小羊圈,一个住户不超过十户的小胡同,却浓缩着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战争,就像一口窑子,多少败类在那里面变得腐臭!冠小荷,大赤包,招弟,还有胖菊子,把日本侵略者奉为自己的新领袖,看着自己的同胞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却不掉一滴眼泪。他们,是中国人的耻辱。战争,也可以催熟一坛坛美酒,在这个小胡同中,有许多有良知、觉醒的百姓挺身而出,加入了抗日的队伍。祁瑞全,便是其一。祁瑞全,在他决定离开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之前,他一定对这个家充满不舍和牵挂。但他切实明白,无国便无家,亡国便是亡家。于是他选择离开那个沦陷的小羊圈,他在一个清晨踏上了寻找部队的旅途。因“大家”而舍“小家”,也许,他这一走,便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一抹曙光。

  光阴如梭,战场上的鲜血四溅、血肉横飞的场面老舍先生虽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到。瑞全在这八年抗战中,他一定无数次亲历他人死亡,也一定无数次死里逃生。但他不惧死亡。在汉奸们卖国求荣、享受荣华富贵时,在顺从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时,瑞全及他的战友们在为国而战,中国,也正因为他们,才有希望。

  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便见识了老舍先生大开大合的文字气度。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人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仿佛近在眼前。文字也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有了影像,有了声音,文字像活了一样,把有血有肉的人、把气势恢宏的场景展现在眼前。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语言这把利刃刻画了一个悲伤沉重的世界、一个觉醒的民族,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读《四世同堂》有感 8

  古老的北平、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美丽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别人的玩物。

  然而,这些年轻人在中国长期受到压迫,他们渴望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成为真正自由的个体。他们要摧毁民族国家的枷锁,成为可以自豪站立在世界舞台上的公民。当国家需要帮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奔向前线;就像一只羽毛已经长成的小鸟,毫不畏惧地离开巢穴飞向远方。钱默吟老人是一位不为世俗所动摇的诗人,在和平时期,他以花草、诗词和酒为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当国家面临危机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地面对敌人,“他愿用勇气和正义,将自己的血肉之躯献给敌人,以勇敢和正义结束这具身躯。”当他在监狱中遭受酷刑折磨时,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诉自己,“必须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全性命,将性命完全交给国家。”钱老以宁死不屈的态度,将生命视如洒在地上的`唾沫,在即将吐出时又将其吞回肚中。热爱和平的人若缺乏勇气,和平将变成屈辱,自保将变成逃避。从此,他忘却了往日的安逸,全身心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以抵抗来维护世界的和平、文明和人道。老人如同一本古老的中国典籍,庄严、正直、厚重,他所展现的不仅是为了报私仇的决心,更是为了证明一种文化的正面力量。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愿意为信念而舍生取义,带着诗歌、礼仪、绘画和道德,成为文化的见证者。从钱老、瑞宣、瑞全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植根深厚的文化,阻止了中国这艘巨轮被狂风吹走。

  在阅读《四世同堂》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伟大魅力。当北平沦陷时,民族之花便会失去生机,变成一株木头。为了让这棵文化古树常青,它的每一根根、每一片叶都在拼命抗争,即使只是细小的一条根,也不曾放弃。尽管这棵古树经历了无数的摧残,但最终没有凋零,因为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坚守着文化之根,让它得以延续。

读《四世同堂》有感 9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计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后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决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胜利时,与邻居们共享快乐。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战争胜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灵魂。虽然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战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知识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矛盾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嘲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唤,是对胜利最急切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

读《四世同堂》有感 10

  “胜利是战争的结束,然而却无法起死回生,也无法使濒于死亡的人不死。”

  ——《四世同堂》

  当战争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是不知耻辱地向敌人屈膝做走狗?还是坚决抵抗宁死不屈做乱世英雄?亦或是默默无闻,在水深火热中活着?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人生,《四世同堂》,会将战争中每一个选择都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呈现那一段峥嵘岁月。

  《四世同堂》,讲述了一条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钱家为线索,重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阶层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死存亡与荣辱沉浮,也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凶残和招人憎恶的品质。

  老舍先生,还写过《骆驼祥子》、《茶馆》等小说,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极其个性生动,有很多地方语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横生。他的文字朴素却又凝练,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潺潺流动,时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让读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许多遗憾:祁天佑多么老实的一个人,又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却被日本人当做奸商,在大街上当众羞辱,投河自尽;妞子,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质,从她的眼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坚强,宁死也不吃日本人给的食物,最终因急性阑尾炎而去世……

  同时,那些汉奸走狗们都得到了应得的报应,“善恶终有果”,他们为了权利,为了钱财,不惜放弃尊严,忘记国家,而去巴结日本人,他们就算给日本人当狗,也极其愿意。

  “乱世出英雄”,像钱先生,祁瑞全这些为国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伟大,他们下过监牢,受过毒刑,但心中却依然有着祖国,《四世同堂》中,就讴歌了许多这样伟大的人。

  读这本书时,我真的融入进去啦:当保定,太原陷落时,我着急;当我军打退一次日本人时,我兴奋;当中国快沦陷时,我担心;当日本人投降了,我开心到了极点……

  读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历史,翻过那被占领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话: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应有不屈之心!”

读《四世同堂》有感 11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无悔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马裤先生》、《抱孙》、《眼镜》 等等。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读《四世同堂》有感 12

  在这一个假期中,我读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合上书本的那一瞬,觉得自己好像还置身于那充满了血腥风雨的北平,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

  《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惶恐与不安,接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弘扬了中华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运用其朴素而简单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场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与变态,激起了我们的同情与愤怒。在这一本书中,老舍先生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年过半百,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的祁老人;又被日本人还得家破人亡,想要报仇的钱老人;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而当了卖国贼的冠晓荷……这些许许多多的人,都带给我们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但是老舍先生始终让我们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中还重点描写的.就是汉奸,在老舍的笔下他们的行为不禁让人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又让人觉得无法痛快。比如冠晓荷,一直为日本人做事,甚至还被日本人称为良民,最终却被日本人活埋。比如大赤包,一直相信日本人,甚至被关在监狱中还幻想能够出去,然而最后却惨死在狱中。这些人的悲惨命运都让我们明白了日寇的残忍,在他们那血淋淋的屠刀下,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那一幕幕血腥的场景,让我们无法忘却。

  今天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族变强大了,它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报效祖国!

读《四世同堂》有感 13

  今天终于把三本四世同堂看完了。

  四世同堂描述了,从七七事变之后,北平被日本人侵占,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胡同里几户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小胡同,是整个北平的写照,是北平存在的各种人的写照。

  在这里,有觉得日本侵略后是最好的时代,是他们的时代的大汉奸,大赤包、冠晓荷夫妇;

  有没有思想,没有是非观只贪图享受的招弟;

  有还在读大学,对国家一片赤诚之心,北平陷落便离家去抗战的新青年瑞全;

  有本是赏花写诗的生活,却壮烈抗战家破人亡依然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大诗人钱默吟;

  有文化水平很高,英文很好,善良本分爱国,想逃离北平去抗战,却不忍放下四世同堂,担心他们生活没有保障,而在北平苟且偷生的瑞宣;

  有没什么文化,却粗犷爱国,乐于助人。没有参加抗战,隐忍,却也恨日本人不愿与汉奸为伍的李四爷、小崔等等;

  有没有做大恶,但是自私自利,不明事理,欺软怕硬,不敢反抗日本人,只敢去咒骂自己人的最穷苦的7号院。

  这些人都经历过饥荒,感受过随时失去生命的恐惧。

  因为想保护家人而留下的瑞宣,最终失去了父亲、弟弟、女儿。不反抗大概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小胡同里的人好像就活在我们的身边。

  没有十恶不赦,没有纯粹的圣母。每个人都有自己善良的一面(除了大汉奸们),也有不得已的苟且隐忍和不敢招惹是非的一面。

  看书的时候,代入感,我也会去思考,如果在抗战的年代,我会是书里的'哪一类人。

  是会决绝果断的参加抗战的瑞全?

  还是忧国忧民、犹豫踌躇,有羁绊没有离开北平但是保持底线不给日本人做事的瑞宣?

  还是小胡同里其他没有思想但是也不愿给日本人做事的北平人?

  书里总是提起,北平人是最爱和平,最注重规矩、礼节的。他们的文化教给他们隐忍,和气。

  现在,想起微博热门常常出现的各种不公,想起发声的、不发声的、事不关己的人生百态。

  想起奇葩说,有一期讨论网络的言论自由相关的话题。

  陈铭说,争论的声音越响亮,思想的土壤越自由,网络上可能有不实信息,不要怕一波一波的反转打脸,只要还能讨论,最后留下的是最接近事实的事实。

  现在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又真正成为了哪一类人。

  感谢敢发声的人。就像当时的钱先生。

  书里瑞宣说,他见过好多30多岁的人,因为不读书,变得庸俗不堪,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是增加了肚子上的肥肉而已。

  最后,希望我们都不会成为庸俗的油腻的中年人。

读《四世同堂》有感 14

  终于看完了,但心久久不能平静。

  “困难是最实际的,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一个人想活下去,他必须尽力在困难中找到缝隙,逃跑——尽力而为,倾听命运。”

  起初,我在语文资料中看到了节选部分。我知道张二爷、齐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对小说也很感兴趣。我以为“四代同堂”只是关于家庭平凡简单的生活,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慢慢地,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这一切都非凡,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北平人民生活的缩影。

  小羊圈是一条小胡同,住着几户人家。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很喜人。但出生在战争年代,日本人入侵了。每个人都想生,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努力。有些人,如大红包、冠晓河、蓝东阳、祁瑞丰等,为了生活,选择做汉奸,当时的侵略者作为父亲,谋生,最终得到报应。有些人,如齐瑞宣、齐瑞泉、钱默吟先生、刘师傅等,不愿成为亡国奴隶,有些人离开,有些人不吃小米,有些人试图激励年轻人,为国家贡献一点星光。至于齐老人,他最在乎自己的四代同堂,却总是得不到安宁。上帝的自杀,二孙瑞丰的被杀,老三的离开,以及一家人面临着恐怖的饥荒。

  小说结尾的战争还在继续。我认为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毕竟,这是人们写的,应该给它一些美。但这部小说没有,丢失了13段。看到作者的妻子和儿子描述的'总结真的很难过:钱先生被捕了,小女孩饿死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时候生气,有时候不舒服,有时候同情那个时代的人,有时候想杀那些汉奸走狗。那些角色,好像都是活着的,新鲜的,在我面前,似乎都是我认识的人。我知道他们的外表,他们自己的性格,他们的野心。我想,如果我出生在那个时候,我会怎么做?我能做些什么?

  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在这个和平时期,我们不应该忘记国耻,缅怀先烈。我想这也是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一大目的。

读《四世同堂》有感 15

  我是一个常看书的人。在我的书架上,摆满了许多小说、著作,它们伴随着我的成长,给了我学问,给了我欢乐。书,是我能随意涂写的天堂。

  人皆有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我呢,最喜爱的书,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了。

  信任许多同学也读过这《四世同堂》,书里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斗争时期的北京城,当时的北京是叫“北平”的,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故事从北平小羊圈胡同一户姓祁的人家起先,以及胡同里的钱家、冠家等等发生的故事。在故事里,有抗拒日本侵略者的祁家祁瑞全、钱家二少爷,也有甘当日本侵略者走狗汉奸的冠家冠晓荷,还有性格耿直的`常二爷、胆小怕事的祁老人、专心良苦的白巡长,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里,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但惋惜当时北平城在日本侵略者的黑暗恐怖统治下,它们熬煎中国老百姓,三天两头地不是关城门,就是禁街,老百姓们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连冬天烧暖气的煤都没有了。于是就有了抗拒压迫,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最终战胜了日本人,赶跑了侵略者。

  读完了《四世同堂》,我被老舍先生笔下写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抗日斗争时期,当时那种国破家亡的凄凉、凄惨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可恨、可耻。老舍先生用自己的笔变成了“机关枪”,向不知羞愧的日本侵略者“扫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亡国的耻辱,亡国的悲伤!老舍先生的笔尖让我明白了,国家不能落后,落后了就要被挨打,做亡国奴,任人宰割,一点尊严都没有。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欺压中国。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华蜜地生活着,不会再出现故事里那种啼饥号寒的情景。

  老舍先生在文末写祁老三带着胜利的光荣归乡时,也写出了瑞全衣锦还乡的改变: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他觉得,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什么的力气。这就是所谓的革命的力气。

  少年强则国强。

  我想,这种力气对于今日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斗争与和平》作者:苏涵

【读《四世同堂》有感 】相关文章:

《四世同堂》读后感 02-12

四世同堂读后感04-15

四世同堂读后感优秀12-24

《四世同堂》读后感实用15篇01-11

[实用]四世同堂读后感13篇02-26

读《读巨人的城堡》有感05-09

读《窃读记》有感10-01

读《在轮下》有感12-26

读简爱有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