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1
《饥饿艺术家》成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去世前几个月,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精神: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事物,甚至能够或主动、或被动的牺牲自己。
《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绝食表演者将自己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但是人们怀疑他并未完全绝食,他为了证明自己,会唱歌给看守为他们提神,甚至出钱替他们买早餐。可荒唐的是,看守居然怀疑他竟然可以边唱歌边偷食,甚至认为买早餐是在贿赂他们。他讨厌别人说他是因为饥饿才停止演出。其实他真正不满的是表演期满时的下台,他本可以继续饿下去,去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咋一看,小说中绝食者从事的是真正的艺术,却不被人理解和认同,着力体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这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梦想、为了自己毕生所坚持的事物所体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他体现在艺术,却不拘泥于艺术。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我们每个人既是独立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钱、车、房、名、利"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最后为了信念牺牲自我的,少之又少。
但其实卡夫卡在小说里也取了巧:绝食者并非主动想要绝食。一开始,绝食者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才想要做绝食表演者,这大概是患上了厌食症,如果那时候有撒尿牛丸的话或许他就不会饿死了。可是,在表演过程中,饥饿艺术逐渐占据了他的身体,使他从一开始的"试试"进一步升华为"坚持".这或许是小说最精髓的地方:戏如人生。小说里描述的,可不正如人生一般,有时候不得不因为某件事情或主动或被动的去尝试其他的事物,却发现这个事物莫名的对自己的胃口,之后便状若疯魔地坚持下去,为之甚至能够牺牲自己。
正如我们的国家,中国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各行各业坚持努力的达人,他们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极少陪伴自己的家人,包括过年的'团聚时光也待在单位或者基地里,为了什么,是为了钱吗,为了名吗,还是为了心中那一份为中国之崛起的信念?为什么说现在中国的青年一代是最容易被感动的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见证了人们的努力,见证了贤者的牺牲,他们知道,他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而他们,也必将成为继承先辈精神的行者,披荆斩棘,饱经磨难,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在所不惜,虽死无悔。
《饥饿艺术家》所展现的精神,正是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人种、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我坚信,这是全宇宙共有的品德,它激励我们向前,激励我们成长,激励我们坚持心中的信念。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2
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一位以饥饿表演“为其生活目的”的艺术家,如何在世人的冷漠中寂然死去。乍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平实的生活故事,稍加思索,就又觉得是一篇地道的荒诞小说。既真实而又荒诞,荒诞之中有最高的真实,故谓之荒诞的现实主义。
作品中,饥饿艺术家是多么想突破这“四十天”呀。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 显灵在门徒的面前; 又是在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在第“四十天”饥饿艺术家满心不情愿的打开笼子进入剧场接受观众的欢呼。但卡夫卡在小说里狡猾的说,一过四十天观众的情绪就疲软了,而且据说这条常规各地适用。但问题在于,饥饿表演这种东西显然不同于普通魔术,马戏什么的,时间拖的越久,难度越大,公众也会觉得越神奇。所以卡夫卡在小说里讲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饥饿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同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它以令人怵目惊心的方式,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的压迫,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力与独到的洞察力。
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真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艺术荣誉感,他酷爱艺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从不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念,而一心痴迷着艺术创造的辉煌。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1 .笼子;即牢笼,是不自由的象征。艺术家的演出和展览,始终是在笼子里,表明艺术家的不自由和人的价值的丧失,他由于成为资产者赚钱的'工具而沦为非人。2 .豹子;艺术家死后,幼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置。这表明作者有意将艺术家与动物类比。豹吃得饱饱的,并受到观众欢迎,更加反衬出艺术家的境遇不如动物。3 .饥饿表演。饥饿是人生的大敌,把饥饿表演当做“艺术”去出卖,这是一种极其荒唐而残酷的自虐行为。这种活动,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否定,自我丧失。可见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异化劳动。饥饿艺术家由于“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找不到适应自己口胃的食物”,而不得不把自由的精神创造,变成了迫不得已的饥饿表演,这反映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莫大悲哀。艺术家对饥饿表演“艺术”愈痴迷,付出的愈多,他自己所有的就愈少,最终是自我的完全丧失。饥饿艺术家之沦为非人,以至死亡,正是异化劳动所造致的必然结果。
卡夫卡在叙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时,只是平心静气地娓娓道来,不动一点声色,这构成了他叙事艺术的一种特色。小说的最后,饥饿艺术家开创了饥饿表演的最高纪录,然而,谁也“不知道他的成绩已经有多大”,包括他自己,人们竟然完全忘记了他的存在。他阒无声息地死去后,作者写道:“‘好,归置归置吧! ’”管事说,于是人们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给埋了。”卡夫卡就是用这种叙而不议、超然冷漠的语调来叙述人生的悲剧,使可怕显得平淡,从而给人的感觉更加可怕,让读者在异乎寻常的平静中去品味生存的恐怖,进而思考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读后感05-16
读阿甘正传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7
亡羊补牢读后感10-21
《钱》读后感02-16
《妞妞》读后感02-23
《史记》读后感02-26
《在人间》读后感02-27
贝壳读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