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游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16 16:01:4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东方游记》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方游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方游记》读书笔记

《东方游记》读书笔记1

  这本书是吴老师推荐在我们世界经典住宅研究小组群里的,也是作为我们研究柯布西耶的第一本书。一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影响了很多世界大师,其中17个作品入选世界遗产建筑。

  这本书是大师养成记其中的一段,语言诙谐幽默,各种比方让所形容之情景在脑海中立体形象。他形容瓦茨城,这个市镇那样缱绻地宿在洋槐树的叶丛里。又说“月光下,静穆、夜色、白光与不变的气氛串通一气,编织成一个巨大的阴谋。”

  还有“在商店买东西,和在博物馆里看东西眼光不一样,因为在商店里,你能够把东西买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在博物馆,看到那些东西无聊地、冷漠地陈列在那里,不能据为己有,时时赏玩,忧郁就会油然而生。

  一个笔下生花的人,内心一定住着一个有趣的小神仙。读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建筑大师可爱真实的一面。

  1911年5月,年轻的画家、建筑师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在这五个月的旅行中,柯布西耶随身做笔记,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思索,还画了一大批图画,并由此学会了观看与观察。也是这次旅行,让他发现了建筑这门形式配合精神,在光亮下制造美丽的艺术。

  一、美是和谐,美是快乐,美是绚丽绽放的青春

  快乐,就是舒展枝叶、挂花结果、傲然挺立的树木!美,就是绚丽绽放的青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我们21群里分享过的让孩子可以恣意奔跑的家,让孩子如树一般舒展,然后开花结果、傲然挺立,这是一种家庭的美。

  那我们做一个美的空间,首先得是让居住者是舒展的,放松的,而且还是一个能滋养人的空间,而不是消耗人的空间。好空间是能安放居住者的情绪,正如作者一路的见闻:石像之上,是湛蓝的天空,蓝天之下,是安详的微笑;石像周围,是小心地粗涂出来的麦海,金黄的麦浪间闪耀着一朵朵红花;在麦浪的衬托下,深邃的星空变得更蓝。

  造物主创造的美是和谐的,是永恒的,是不管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都依然如初见的美好。读这段好想出去走走,去看看初春河堤两岸如烟的细柳;去踩踩寒冬之时,依然绿油油的草坪;趴在地上嗅嗅泥土的芬芳;探寻草丝间早早来报春的不知名野花;悄悄躲在梁下听听燕子的呢喃;伸出双手,大大地拥抱蓝天……

  忽然间明白了为啥很多经典住宅窗前的景色都那么优美,因为那些建筑大师建造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而是因为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才选择要栖息处定于此。正如鸟雀筑巢,不仅仅是选择一枝树枝,而是选择了整棵树,甚至整片森林。

  有这样一幅壁画:画面上,一些娇小的女人穿着蓝底黄点,或者黄底间蓝条的裙袍,在一座花园里游玩。天空白亮亮的,地面的一切都生机勃勃,一株树上叶子泛黄,树干十分茁壮,枝丫上开着白花,挂了绿色的.石榴。绿茵茵的草地上,花儿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而叶子不是黄的就是蓝的。这幅独特的画面透出一股欢乐,让人惊奇的欢乐。这样一幅壁画让人看了是多少兴奋啊!

  作者说此行将像个美丽的大肚罐子,里面将注满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是响应阳光、蔚蓝色大海的汹涌波浪和神庙那高大白墙的持久召唤。

  二、美的东西共同之处,让人赏心悦目,让人不禁欢喜

  利用地球的有益条件,快乐地活着,和谐地生存,才是我们该做的事。这句话也是作者旅行中的有感而发。作者崇尚自然、和谐、不加做作的建筑,喜欢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旅途中的带给他内心震撼的空间也正是作者后期创作的灵感。

  读多瑙河那一章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多瑙河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唤醒了一份崇高的尊严感。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留下来的民俗、习惯、音乐、舞蹈……都被这条河见证着。

  人们的赞歌如方塔,而河两边的26座方塔就是对多瑙河的赞歌。在这里,建筑是一门情感的传达,是一种从建筑落成后就生生不息的赞歌。

  做建筑如此,室内设计亦如此。室内空间里的天然木材的运用,肌理感的墙面效果、藤编椅、折纸灯、自然光与人造光……这是一首对家的赞歌,每个音符都湿润有力。

  三、清真寺。这是我知道的最有诗意的建筑构造

  海天一色,是一种没有限止的信仰,是让人欢笑的信仰。

  确切地说,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真正进入过清真寺,都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去感受那种庄严与肃穆。记得之前听何工说过,在一个空间中,2。6米以下是人的空间,2。6米以上是神的空间。越高的空间越有一种敬畏感,想起之前在别墅地下室向上仰视的那种心情,不由得就感觉到谦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清真寺需要一个静穆的地方,正面朝着麦加的方向。空间必须高大宽敞,让心灵觉得自在,让祈祷觉得轻松。光亮必须充足,四处漫射,不留一个阴暗的角落。而在整体上,又必须十分简朴。建筑形式必须体现出空间上的浩瀚广大。大厅地面应该比一个广场还要宽阔,这倒不是为了容纳众多群众,而是要使前来祈祷的人置身于巨厦,感到舒服快乐,从而生出敬畏。

  在清真寺两侧,必须建造一些高耸入云的尖塔,以便在依太阳而定的时刻,把穆安津们呼唤与歌唱的高亢声音送到远方。从那上面落下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音符。

  空间是可以营造氛围,引导人们的情绪与情感的。首先是空间的尺度把控,想让人进来是舒服、放松还是压抑、紧张,空间的尺度是第一要求;其次是颜色、材质,给人冷暖、给人喜悦或忧郁;还有就是空间的光线变化,也会让空间的层次感增加。

  去感受一个空间,也可以从这几方面去着手,空间尺度、颜色、材质、光线。

  四、帕特农神庙

  建筑唯一而高尚的任务,就是给灵魂开放一些诗意的空间;而为了使空间有用,要实在地使用一些材料。在这里,建筑的任务就是给天主之母建一座石头房子。让这座房屋显现出一种精神,通过形状与颜色的神秘关系,令每个人生出敬意,每张嘴巴保持静默,同时在幽微的光亮里,只向祈祷开放飞升的通道,只对赞美诗张启嘴唇。在教堂的穹顶下走过的游客啊,你如果不是建筑师,就想象不到在石头的威严审判面前这份惶悚不安是多么难受。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第一次去感受帕特农神庙。这个位于卫城,面朝大海,遗世而独立的神庙。几千年前的建筑,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去参观,感受的也是不同,这可能就是经典建筑的魅力。

  参观神庙带给作者肉体、精神、心灵的震撼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能感受到此次参观带给作者思考是很深刻的。从空气清新早上到让人陶醉的中午,从日薄西山到夜阑人静,从晴天到到雨天,从万籁俱寂到一片喧声……

  神庙如一双无形的手,牢牢地抓住作者的心,听凭一股浓烈的诗意将他猛烈地摇撼,让他的周身开始震颤。这是一种直抵内心的感受,美好的事物都能让我们产生这种感受。

  旅途中的见闻就像身体的一个新部分,伴随着他的一生。记得之前总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推荐此书不宜快读,适合闲暇时拿出来读一两章,反复体会,深刻去感受。这是作者建筑成长路上的心路历程,也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与共鸣。

  感谢你的时间,全文完毕。

《东方游记》读书笔记2

  这本书虽薄薄一本,但读来有些疙疙瘩瘩——也许是译文之故。有时为一句话,俺琢磨了几分钟,即使发挥联想与想象,也只能做个“大概”“差不多”先生。

  比如:

  “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的远山,撕开了最后一片夕晖的粉红扇面,帮助夜的黛绿深入暮色中苍茫的悸动天体。”(p176)

  “那些小教堂被围在修道院里,一出门就是壕沟,一抬头就见到城堡的狼牙闸门,对面则是吊桥,只是一些放弃征服、退守心田、把自己封闭在自我孤岛不敢离开的人参拜的神庙。”

  知道自动开启较真模式不太好。但对后一句,俺还是自以为是地重新组合了句中词语……

  据扉页介绍,作者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同时也是优秀的画家、城市规划家和作家”。他用文字记录自己1911年(24岁)半年的旅行,其兴趣、专业所至,文字免不了有专业术语。可是回忆起来,自己当初将华特士的《小小陌生人》放在一边,选择先读这本,还是因为这本书开篇的几篇文章吸引了我,然后持续读下去。不知道为什么,愈到后来,被译成中文的文字倒拗口了,尤其描写景色的.段落……可能译者不太擅长吧,又或者对作者诗意的描写,甚而用夹杂词语组合技巧的诗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一时之间,TA不知如何转化成流畅、优美的中文了。

  个人以为,文集中《多瑙河》《布加勒斯特》《墓地》《两处仙境,一个现实》《圣山》写得不错,尤其是《墓地》。其文字蕴含的情绪流自然将读者带入,然后低沉下来,用闪闪发亮的眼睛观察、思考……

  书中附带的铅笔、钢笔画,水彩画很不错。

  需要提醒的是,此书说的“东方”并非中国人以为的“东方”。其主要篇幅集中在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三国,附带波西米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

【《东方游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地心游记读书笔记11-15

《地心游记》读书笔记11-05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02-24

西游记读书笔记06-24

《西游记》读书笔记06-22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11-29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01-11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最新03-24

西游记读书笔记06-25

《西游记》读书笔记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