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人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易经同样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我们这些在俗世学佛的人一定要认真践行《了凡四训》所说的金玉良言,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远离颠倒梦想,证悟菩提。
愿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早脱轮回,往生西方极乐,证得佛果。
《了凡四训》读后感2
《了凡四训》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到的最能打动我心灵的书籍,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这么多年,从参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认真,也很努力,经历过生存的艰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当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羡慕他,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对于自身而言,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他们不怕国家的法律,不畏惧社会的谴责,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前面两条是改过的前提,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将一个人维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改变,这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不是经历了大的挫折和打击,人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习惯的,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重复,不断的重复,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日积月累就会真正的改变。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凡是那些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让我懂得古人家训的重要性,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我们现代年轻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加倍努力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命运。我们家长教会孩子改正自己不好习惯的方法,家长为榜样,通过家长成功方法,让孩子学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从现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过家长行为来影响孩子多做善事习惯。“满招损,谦受益”的重要性,让孩子怀着谦虚之心去学习做事做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是明代道士王重阳所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当我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下面是我从中领悟到的12句话以及我的读后感。
1、一切万物,皆可修炼。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凡事皆可成为修行的道路。
2、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修行的时间长短,而是精神面貌上的“死去活来”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话。
3、万物虽有不同,其理皆同。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不同的事物虽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4、要常思己过,人无完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经常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5、毋庸置疑,一切人事世界,皆由心起。这句话表明心态决定一切。
6、心定即是真定。这告诉我们,在修行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
7、真正的`自由,其实是心境的自由。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自在。
8、有信则灵,无信则不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信任和信仰是实现心愿的关键。
9、天人合一,身心相通,内外合一。这句话让我了解了内外统一的重要性。
10、知识难成正果,唯有学习方可成神。这句话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11、只有心通了,才能应对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的平静才能应对世间的变幻。
12、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让我明白,只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了凡四训》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启示。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断学习和修行,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的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了凡,原名是袁黄。这几天,我从书柜里拿出了《了凡四训》,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谦德之效。谦德之效讲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让我知道了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和不足之处,认真改正,少一些怨言,多一些自我鼓励。还要宽以待人,虚心好学,为人谦和。一个人能谦虚,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懂得谦虚,便懂得“日新又新”的重要。
我们还要有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耻心就是要有羞耻心,一个人要懂得羞耻。畏心就是要有敬畏心。勇敢就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在生活中也会认真改正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我很谦虚,不会因为做了一些好事便到处炫耀。我最喜欢立命之学中的这样一句话“日日之非,日日改过”,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每天都要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整天就觉得自己没有过失,如果一天都无过可改,那么一天就没有进步。
《了凡四训》让我认识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体验,人要有关怀他人的慈爱之心。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改造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读后感5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致力于教會大家做为人而生在人世间的四种为人之道,即保身、改了、积善、谦德。
读立命之学,要我想起那么好多个词:“天命所归”、“我命由我不由自主天”、“天作孽犹可违 咎由自取不能活”。说白了天神,我觉得不过是人的大脑产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从科学研究视角看来,待人接物是遵照的人们设置的规范和方式,并非天神。可是,吾辈皆等闲之辈,有时迫不得已以天神做为精神慰藉,倒也事出有因。
立命之学跟我说不要相信哪些命里注定这类得话,了解自身要什么,了解自身该怎么做,只需是恰当的事儿,那就要搞好了,艰难险阻接受现实,即便 最终失败,也仅仅自己做的还不够,而不是天神相悖。
修身养性之言,即要心无所恶,内心不可以有私心杂念,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時刻维持一种宽容、平静的心理状态,一切保证无愧于心。
读改了之法,什么是过,每一个人对过失的分辨规范不一样,因而要先知错就改方能改了,怎样知错就改改了,创作者告知我们要有耻心、畏心、勇心。
有羞耻之心。知错就改人非圣贤,自古以来有成千上万事例,在我身边,做为我的老板或是一名女士,都能够虚心接受建议积极自我剖析,可是我那么low的一个小白,如何有脸没去追求进步的呢?三人行言必信行必果,要能经常见到他人的优势,耻于自身的不够,这般方能知错就改改了。
有惧怕的心。仰首三尺有神灵,不必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没有人了解,人到做天在看,错而死不悔改必终食苦果。
有勇敢之心。要敢于认错,要敢于纠正错误。我觉得能保证这一点确实很弥足珍贵,尤其是作为一个老总、一个高官、一个领导者。还记得小的时候看了一个故事,叙述一个日本餐馆,积极请顾客发表意见,随后纠正,渐渐地的这个店做生意越变越好。虽然这类事很广泛了,可是因为是不大的情况下印在脑海中里的,因此它产生了我对谦逊且敢于征求他人建议的初期了解。
我觉得每一次改了全是一次提升自己,另外也是对自身心里功力的一次磨炼。一个人怎样可以有着开阔的胸襟,怎样有着一颗宽容的心,是必须持续磨炼的。上善若水无欲则刚,心若止水处事不惊,这种心里功力的无上人生境界,是必须一点点塑造。
读积善之方,几行善举,必有善报,并不是没报时机未到。这儿讲了许多小故事,全是扬善事得善报的。但是有一点觉得有一些怪怪的,小故事里许多全是上一辈累积广善,子孙后代辈获得善报。很有可能就是我的宗族观念不强,更希望是今世缘现在报。
后边讲到针对善的.分辨,什么叫真伪、端曲、阳阴、是是非非、偏正、半满、尺寸、难度系数,这种诸多必须渐渐地消化吸收。不难看出,不管看待人或是事,都不可以片面性和轻率。为人正直要不张扬,办事要慎重。
读谦德之效,尤其喜欢下面这一段:
古语云:“志于名利者,可得名利;志于荣华富贵者,可得荣华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顾念谦逊,尘尘便捷,当然打动乾坤,而惠及我来。
人要有理想,另外要時刻维持谦逊的心态,一切多替人着想,自会获得鸿福庇护。殊不知,如今的社会,大家都是在生活不易而奔忙劳苦,说白了的理想,早就妥协于生活压力,乃至未曾还记得自身经历理想。
……忽然觉得有一些悲哀,确实很艳羡这些有理想的人,即便 艰难险阻即便 遍体鳞伤,至少以前给自己熬过。哇,不可以那么想下来,会抑郁症的,活著或是要潇洒一些。没有梦想又怎样,理想不清楚又怎样,做为孩子孝敬父母,做为小弟兄妹和谐,做为老公尊敬老婆,做为盆友互相帮助,做为职工敬业爱岗,做为中国公民爱国爱党,几行善举多广结善缘,时光不负情深,足已。
细读了凡四训,觉得人的思想觉悟沒有最好是仅有高些。但是,许多地区都提及神鬼之说,我虽不相信但都不否认。权且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用于标准自身的言谈举止,用于引导自身的待人接物,用于丰富多彩自身的内心深处。
《了凡四训》读后感7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人生境遇,恰似浮云变幻,难以捉摸。正如我之科举历程,历经波折,方得入国子监成为贡生。先是被署印杨公驳回,几近心灰意冷,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慧眼识珠,才得见转机。回首往昔,那九十一石五斗的粮食,见证了岁月的磨砺与命运的辗转。
这一路历程,不禁让我想起《了凡四训》中所倡导的立命之学。袁了凡先生曾徘徊于命运的既定与变数之间,起初也为功名利禄所缚,后经云谷禅师点化,幡然醒悟。我亦深感仕途的进与退,恰似命运的丝线交织,看似无常却又似有定数。
在漫长的求仕途中,我曾有过焦虑与执念,渴望功名早日加身,却屡遭挫折。然而,当殷宗师的那一声感叹传来,我仿若看到命运之门悄然开启,又似是冥冥中命运的一次垂青。这与了凡先生在善恶之念中抉择,最终挣脱命运桎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常常奋力追求功名利禄,却不知一切皆有因果与机缘。正如了凡先生努力改过积善,从而改变命运轨迹一般,或许我们能做的,便是在命运的洪流中坚守本心,修身正己。当我放下对仕途的过度执着,以淡然之心看待进与退、早与晚,内心便多了一份宁静与豁达。
命运的`安排或许神秘莫测,但我们可以在这既定的轨道上,如了凡先生一样,通过自我的修行与觉悟,去顺应它、理解它,而非一味地强求。如此,方能在人生的起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然与自在,不被功名利禄所累,心向光明,行于正道。
《了凡四训》读后感9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这次的读书会时间是在半个月前约定好的,当时我提议一个不能少的,最后有一位小伙伴因为特殊事情未能参与,也能理解。这一天对我来说也是过的充实,我跟我的生哥说了好几遍,向他学习,他是时间管理大师,把这一天安排的很紧凑。而这次读书会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关心,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那种关心,大家看到我这样,都想帮帮我。不过我还真是犟,是缺点也是优点,哈哈。
我的感受:
书中提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一共有三种方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敬畏心,第三要有勇猛心。我们要从心灵层面去改正,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目前我要加强羞耻心,书中关于羞耻心提到的是情欲,而我比较认同生哥提出的面子问题。
共读学到的:
1、我们不要去做那种令人讨厌的不要脸的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把一个好的产品或者事情告诉对方,利他的去做。另外自己的起心动念很重要,不能去为了赚钱而赚钱。
2、心弱。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敢于不要脸,才能不要脸。而我确实这方面是需要修炼的。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了凡认为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一个人的内心萌发,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对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这种事情吧,很难验证,一般怎么说都怎么对。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组成了完整的个人,少一丝一缕一分一秒都不是现在的你。比如你现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从前留下的种子,现状的果都是从之前的因中所结出,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现代的心理学总是将很多问题去联系童年的经历一样,有些因果联系我们本人很难察觉。在做一个忠厚的人还是做一个刻薄的人来说,我认为正常人都会选择忠厚,因为我们都会约束自己内心那个黑暗的张三。至于福泽和祸害,可能比较主观,忠厚之人懂得感动而刻薄之人经常抱怨。
了凡认为他的过错即使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但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债,总是要还的.。
了凡认为改过的人,第一要有羞耻心,为什么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错误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也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并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过的勇气,不能犹豫不决,让小错变成大错。
他还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歪门邪念就会消失。就像太阳高挂时,妖魔鬼怪就会消退。
剩下内容就是佛教里的说教了。没有兴趣。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中国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幼年丧父,母亲让他放弃科举学习医术。一老者说他有当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读书,便读书考功名。经历了一些波折,时候未到时是不会成功的。全篇比较唯心,认为一切要从内心出发。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觉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认为一切都是命数,个人只能积德行善,为自己积累福祉。让人细数自己的罪过忏悔。
作者的号从学海变为了凡,因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时间,去做好事,并发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贫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他又认为,做人必须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要改错,并且认为天下聪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这一点我也极为认同。人跟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距很小,我们更多的差距来源于认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绝大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轮不到拼天赋。
《了凡四训》读后感13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周易》这本书就是用来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不能改变,那何来趋吉避凶?《诗经》里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说谁谁就注定有福,谁就注定无福,这都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得来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14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习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15
当他这样问我时,我不禁陷入沉思。《了凡四训》中早有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这似乎与他的话有着微妙的契合。人皆有欲念,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在阴阳之理的大框架下,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定数笼罩着我们。然而,这其中却有着不同的走向。平常人,如同大多数人,被定数所左右。就像我过去的二十年,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大的波澜,似乎一切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安排好了。但特别善良的人却能突破这种束缚。他们的善念如同璀璨的星光,在黑暗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在《了凡四训》里,那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的人,心怀慈悲,他们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能量,这种能量改变了原本看似既定的命运轨迹。
而特别邪恶的人,也同样不受定数的完全掌控。只不过他们的行为是恶的,虽然突破了定数,却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让我明白,我们不能仅仅认命。我虽然二十年来如平常人般被定数“困住”,但这也是一个觉醒的契机。我要积极践行《了凡四训》中的教诲,从善念出发。不再消极对待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积善累德。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善事,如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对弱势群体的一点帮助。定数虽存在,但我们的选择同样重要。以善良为帆,以积极的态度为桨,我们就能在命运的海洋中,冲破定数的枷锁,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命运,其实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一副牌,如何打出精彩,全在于我们的内心选择。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读后感12-24
了凡四训读后感08-14
了凡四训读后感11-12
《了凡四训》读后感14篇08-17
了凡四训读后感(汇总8篇)08-14
说课稿《凡卡》11-09
《凡卡》读后感12-05
凡卡读后感07-13
《凡卡》读后感01-22
《凡卡》的读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