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病隙碎笔》有感

时间:2024-05-25 16:47: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病隙碎笔》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病隙碎笔》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病隙碎笔》有感1

  人生,何为残缺,何为完整,这一对比,蓦然发现世间又如何有绝对的完整呢?若说残疾是一种残缺,正常的人又何尝没有残缺呢?怯懦,自卑是心灵的残疾,是人生的残缺。我们对于所谓的残疾人常抱有同情的态度,却始终忘记,我们所不能克服的缺点也是欠缺是残疾。

  在白昼的光影里,我们忙于与世间俗人俗世的交互,却忘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受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在自我独处之时,有些话与自己诉说,有些梦与自己相悦。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找寻出自己的'残缺,像是在无边的黑暗中一点点找寻出微微光刺破的缝隙,在缝隙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求完美。但完美又只是一个过程,却不可能成为终点。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谈到“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为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如此说来,完美便不可能有终点,我们所追求的,也是通往完美的一种永恒的通途。我们对残缺是存在不满的,在对自我的不满中,寻求对完美的追逐。

  铁生在地坛的老柏树下抬头看天,在静谧中无言对话自我,人生本就是一场赌注,我们迷茫,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过去与未来的路口仰头望天,过去已逝,前途莫辨。我们是孤注一掷地决绝向前走,尽管肉身和心灵存在着痛苦与残缺,但希望永存。“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无时无刻,我们不存在着残疾,尴尬于日夜叨扰自己,在灵魂深处“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在残缺与完美之间,低头自问,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心灵的自我救赎。在追求完美的途中接受苦难,走向精神的超越。

  铁生在寂静的古园中“感受神明在傲慢的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我便如此,在寂静中,感受你的呼吸,体会你思想的深刻,漫漫长夜,你是那一盏孤灯。曳曳生光。

读《病隙碎笔》有感2

  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种坚固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信仰。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残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行空。他对写作的执着热爱和信仰战胜了肉体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尽管如此,史铁生还是离开了我们。精神性自我再强大,还是无法不让病魔毁坏他的血肉之躯。坚不可摧的精神缝隙下永远流淌着一个智者无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笔》带给世人的将是永远的感动和神圣的的金色光辉。他为我们开拓了精神领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将鼓励我们前行,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

读《病隙碎笔》有感3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读《病隙碎笔》有感4

  史铁生,一个常年与病痛斗争的病人,一个因残疾与轮椅相伴的残疾人,一个坐在轮椅上写作的作家。他的传奇生活,铸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独到思想,创造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笔录”。

  拜读了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我好像走进了他在残疾后平复心情,终究走上创作道路的坎坷人生。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由几十个小节组成,小节中写到了生死,也写到了对故友的回忆,对世俗的讽刺,以及他所看到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碎笔”却又不“碎”,总有那么一种若隐若现的关系将故事联系,说不出道不明。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看到这儿,我不禁感叹,这种半开玩笑的话竟出自一个双腿残疾又患有尿毒症的人嘴里,那么淡然自若,难道是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不。是他的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不被禁锢在“病人”这个身份之中,拥有另一片乐土,我想,他做到了,他的职业是生病,但他的业余生活依然丰富。

  在第二部分中,史铁生用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心里的人与自己变成两个人,写不同的思想甚至“斗嘴”,看似互相拖累,心灵拖累身体,身体脱离心灵,可“两人”却更像朋友,“我们一起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看天看地,听上帝一声不响”正是史铁生先生的这种矛盾心理让我无法放下手中的书,思绪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他的世界。史铁生的特点不在于他所栖居过的某一肉身,而在于他曾经有过的.心路历程,据此,他得出结论“史铁生才是史铁生,我才是我”。在一系列“心中的我”与“真实的我”的讨论中,他终于得出结论,而我的思绪却久久沉浸其中。

  残疾后的史铁生也曾有过一段低迷期。在那段时光中,他始终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他这一辈子会在轮椅上度过,即使是面对心爱的母亲,他也放弃了对她的诉说。直至他亲生体会到了母亲对他无言的爱,他的心被震动了,心灵之窗被打破了,他终于选择不让母亲担心,即使身处轮椅,也要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生活。

  我们也曾做过这样的事,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总会收起身体上的病痛,即使内心渴望关怀,也依旧关闭心门。此时,父母亲总会察觉到什么,即使嘴上不说,也会默默地为你留一盏灯,泡一杯牛奶,等待你的归来。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残疾人不配拥有爱情(即使从未说出口,至少心里会想),史铁生也用他与妻子的幸福生活向这些人证明:即使当爱情来临时,史铁生双腿已残,但他终究收获了爱情。于是对爱情的讨论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碎笔中。

  史铁生说:“爱情不是出于大脑的明智,而是处于灵魂的牵挂,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换,而是灵魂的漫展和相遇。”同样的,“爱情不像婚姻是现实的契约,爱情是站在现实的边缘向着神秘未知的呼唤与祈祷,他根本是一种理想与信仰”。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生病时的心路历程,里面有他比较真实的想法,或许在他看来,将比较真的自己展现给大家也是一种“文化”。还有我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关系”或许就是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与敬畏。

读《病隙碎笔》有感5

  大约是在XX年,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于是,又陆陆续续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命若琴玄》等随笔和小说。看了几篇之后还是觉得《病隙碎笔》最对我心思,因为第一遍读它时我就被深深打动了。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便调换。”命运,有人说那只是像掷股子游戏之类的偶然性产物,有人说是上天注定,还有人说跟前世渊源有关。且不管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当它突然之间强加给某个人难以承受的厄运时,究竟该如何去承受?我们许多人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没赶上好时光,天生我才竟无用武之地!然而与史铁生比又如何? 1969年史铁生赴延安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开始几年还能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病情加重彻底回家。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几岁风华正茂雄心勃勃欲指点江山的热血男儿突然间瘫痪是个啥滋味儿。他的轮椅陪着他在他家附近的地坛里转圈(见《我与地坛》)。一日又一日,仿佛时光停滞岁月凝固,这对于一个内心躁动不安的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煎熬啊!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但生病通常是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得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了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经常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面对灾难,面对厄运,每个人都会问: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我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惩罚我?命运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

  史铁生一定也这样想了很久,我相信他一定读了很多宗教的书。他写道:

  “一个人,身患绝症,科学已无能给他任何的`期待,他满心的坚强和泰然牵系于何处?地球早晚要毁灭,太阳也终于要冷下去,科学尚不知那时人类何去何从,可大家还依然要满怀信心地要活下去,又是靠着什么?

  靠着信心,靠着对未来并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难道这就是迷信吗?

  科学需要证明,但信仰并不需要证明!

  事实上,我们的前途一向都是隐藏在神秘之中,但我们从不放弃,不因为科学注定的局限而沮丧。

  那就是说,科学并非我们唯一的依赖,甚至不是根本的依赖。”

  史铁生说,他对于求神拜佛总是很犹豫,并不是说他不愿意去朝拜,而是觉得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满怀着功利之心去烧香拜佛,是否真的是对佛的尊敬呢?难道去跟佛说:您老一时疏忽,错有安排,请求您老发发慈悲做些调整?这跟求人办事有什么两样?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读《病隙碎笔》有感6

  碎笔需碎读,我读《病隙碎笔》都是在闲暇之余随手翻阅。一直以来,都没有把这本书当作一本需要认真学习的书来细细研读,只是作为一种休闲、一种消遣。然而读过那么多次,又或者说一次都没有读完,这书给我留下的感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信手作了一些摘录,虽不能说我摘录的句子都是经典,或者都包含着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好歹也算是我个人认为比较能触动我的心灵或者灵感的语句吧。这里,我且写上几句与大家分享。

  一、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是啊,生病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无论是身体的病还是心灵的病,甚或是灵魂的病。对于人生而言,遭受苦难也是一种病,一种人生的病。只有在承受着苦难的时候,我们才会回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我们才会明白,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与工作的不如意:学生越来越调皮、工作越来越烦琐、压力越来越大、挣的钱越来越少……即便这些都成立,那么试问一下,在学生远没有现在调皮的时候你庆幸过吗?在工作远没有如今烦琐的时候,你开心过吗?在压力比现在小得多的时候,你轻松过吗?在挣的钱比现在多的时候,你幸福过吗?几乎每个人,都是在发现一切变得困难之后才想起曾经的幸福。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停不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回想一下,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幸福。幸福每个人都有,但要感受到它,却需要学习。幸福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你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都能代表幸福。

  “幸福是别人饿着肚子的时候,你有饭吃。幸福是别人吹着冷风的时候,你有棉衣。幸福是别人苦苦寻找糊口的工作的时候,你每个月都有一份微薄的薪水。幸福是你睁开眼能看到花开看到日出。幸福是你竖起耳朵能听到鸟鸣听到风语。幸福是还拥有心跳拥有呼吸。”

  “想要很多很多幸福的时候,幸福是一个魔鬼;当我们不那么贪得无厌的时候,幸福就是一个天使。”

  二、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

  这里的天堂,不是指宗教上所说的圣洁的地方,或者与地狱相对应的一个所在。天堂,是一种希望,是一条道路,是一个精神的恒途。人之所以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赚钱,也不是为了那些演戏般的哭笑嬉闹。人活着,是因为存在希望,换言之,人是为了心中的那片欲望而活。你出生,第一个感觉是饿,你的欲望是吃,于是你活着;你长大,想要得到快乐,你的欲望是玩,于是你活着;你工作,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的欲望是财或权,于是你活着;你老去,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你也许不再有欲望,但你害怕面对未知的死亡,于是此时,你的欲望就是单纯地活着。

  并不是说,欲望是不该存在的,相反的,人应该有欲望。只有想要得到,你才会去努力。我们要学会感恩,但也要适当地去抱怨。如果我们处于一个自认为很糟糕境地,我们应该向往我们心中的天堂——那个充满美好与满足的彼岸。只有在心中存满了希望,只有在心中描绘出自己的`天堂,我们才能更正确更正面地去面对现实当下所处的哪怕是非常糟糕的环境。

  三、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

  不要总是因为尴尬而觉得自己有多糟糕。有一句话叫“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尴尬,你才不会让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只有让你的尴尬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鞭策你的灵魂,你才会进入一个更新的境界。

  当你感觉到尴尬的时候,你会努力去摆脱尴尬的境地。于是你思考,于是你改变,在摆脱尴尬的同时,你在不知不觉间更进了一步。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担心让学生感到尴尬,反而要恰当地给学生制造尴尬。让那些后进生尴尬于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让那些尖子生尴尬于自己的自满或骄傲。

  许多时候,尴尬是一种动力。

  最后,我想借用莎士比亚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文章。

  人类啊! 你何必骄傲!

  莎士比亚

  希望和绝望 欢乐和悲伤

  与阳光和雨水交织

  笑声和热泪 蜜语与哀歌

  如后浪掀前浪接踵而来

  就在一转眼 一吐纳之间

  健康的朱颜成死亡的惨白

  金色的生命如棺木和殓衣

  人类啊! 你何必骄傲!

  人类啊! 你何必骄傲!

  人类啊

  你有何骄傲?

  如流星飞逝,流云奔驰,

  一道闪电,一朵浪花,

  人生苦短,终归青冢。

读《病隙碎笔》有感7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读《病隙碎笔》有感8

  《病隙碎笔》是一本让我在感动与思考中获得启示的书。作者史铁生以他在生病期间的所见所感为主线,将他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收获。

  首先,我被史铁生的坚韧精神所打动。面对疾病的折磨,他并没有消沉放弃,而是用笔和思考来寻找生命的意义。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其次,史铁生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爱是对差异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不见而信,这些观点让我对爱情和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也提醒我们,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而不是过多地纠结于不幸。

  此外,《病隙碎笔》中的语言优美而深刻,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史铁生将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书中的一些句子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人的多重身份和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病隙碎笔》是一本让我在感动与思考中获得启示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更在思考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读《病隙碎笔》有感9

  “生病”这个行为最终会走向两个结局,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

  可能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其他地方无法活动,所以思想就能变得格外活跃。当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维会开始挣扎。在《病隙碎笔》中作者以非常常见的事物引出两面的思考。

  很显然思考的问题都是由“死亡”引申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尽管听起来很悲观。我怕鬼,胆子小,却也看过不少鬼神题材或是无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剧情需要,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和传达的都是“死”不是尽头,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吗?不一定。但把握当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有才识的。”第二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会富贵的。”等到最后一个村民,祝福的话都被说完了,他说:“这个孩子以后是会死的。”后来他被赶了出去。他说的不是实话吗?只是人都不愿意听罢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谁又愿意去面对几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须去面对,比如史铁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输液这些都是看着画面、听着名字都会很痛的。或许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能够活着,尽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对死亡这道坎。我认为史铁生是怕死的,怕疼的,仅管他依旧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成书,语气似是平淡。我愿意将其理解为说服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一个人的心里是贪还是无欲,作的善还是恶,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读《病隙碎笔》有感10

  这本书从信仰讲到神明,从宇宙论及生死,由残疾至爱情,最后便是灵魂与深思。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他用矛盾性的写法和自己丰富的阅历来告诫人们:上帝不会眷顾某个人,处于自己的角色,那便尽力的扮演好他。他从信徒约伯和自己笔下的画家Z看到了自己。一个相信上帝,一个相信爱情。可他又不认为史铁生只是史铁生,他不仅是约伯和Z,还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终于想通: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在诚实与谎言中,欲望与命运中,他悟彻了白昼。白昼会带来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缚从而显得拘谨、犹豫,甚至慌不择路。但当一俟白昼遁去,夜的自由到来,脱下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是史铁生。我想,这也是许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书让我回韵良久并深刻剖析生与死的.关系。人的死亡是否会带来灵魂的不灭?史铁生并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说:“灵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争或引起上帝的注视?

  灵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科学智能理性地建造未来,可它也有局限性。当科学也不知何去何从,面对地球的毁灭、太阳的枯竭时,人类应当如何?依旧满怀热情地准备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这种对未来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

  这时,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称之为信仰,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弃活着。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铁生深知如此。在轮椅上,无论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终凭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科学无法为他带来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这本书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从困惑与痛苦出发,审视世界与时代,表现对人生意义与精神寄托的不断追求。让人回味良久。

读《病隙碎笔》有感11

  《病隙碎笔》是一本以作者汪国真的病痛生涯为素材的笔记体散文集合。全书分上下两集,分别记录了汪国真从患病到治疗的经历、内心的变化和写作的感受。笔记风格简洁明快,深情细腻,真实感人,读来让人不忍心离去。在这两本书中,作者不仅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经历了生死一线的病痛之后,他逐渐地意识到做人的真正价值,那就是做一个让别人开心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让人舒心的人,做一个让人开心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存在吗?在我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也深受感动和启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我想,这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身处于什么环境下,都要学会感恩。即使是一杯水,一块面包,都要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我在这本书中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人生苦短,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充实自己的生活。每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也逐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本质。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精神去感染和温暖身边的人。总之,读完《病隙碎笔》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了生命的依赖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要珍惜时间,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令人开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读《病隙碎笔》有感12

  当我翻开《病隙碎笔》时,那位与病魔作战的勇士,又出现在我眼前。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都是自己的人生戏剧中的主角,我们不能随意更换自己在人间戏剧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尽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畅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剧,而我们同时又在别人的戏剧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然,它里面还有对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虽然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是现在我面临着高考,对于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对困难停滞不前的勇气,是我彷徨时的引路灯,是我失败时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环下,确实有点自卑,但是,这本书中“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险,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选择解放。这本书,我会永远珍藏的!好好研读!

读《病隙碎笔》有感13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于是,几次三番地去那家书店,终于等到了它的出现。待一口气读完它,始知它的分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开一页,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这些貌似平常的语句所触动。关于史铁生,我想大多数人除了对那篇堪称美文的《我与地坛》印象深刻以外,便是从各种报道中得知他的残疾与他的笔耕不辍。你可以敬佩他的顽强,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笔,但,你无论如何学不来他的坦然与豁达。因为,相比史铁生而言,我们都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怼。看看这些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吧,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这个市声喧嚣,物质泛滥的尘世间,要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读这些从容而安详的文字,实在令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们汗颜,既而反省与沉思。

  共六部分243则笔记式的随笔,涉及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们既是间断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许他撰写长文),又是连通的,沉着,宁静,却又铿锵入耳。那是他以笔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强有力的足音。这既是作者的人生笔记,亦可说是一册通俗哲学读本。其间,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正是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读者可以藉此反观个人的懦弱与流俗,重新检索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与作者一同追问和解答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我都读到过它们对史铁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但这本《病隙碎笔》却没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许他的文字是无法概括也无法提炼的,惯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这些文字的真正意义。没有谁能担得起这份殊荣,而他,同样也无须其他任何注解。

  在很多个辽阔无边的暗夜里,在很多个徘徊于取舍之间的瞬间,幸而,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与思考,为我提供一面透视凡尘的明镜,拨云见日,窥见道路的尽头,仍将是精神的恒途。

读《病隙碎笔》有感14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读《病隙碎笔》有感15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读《病隙碎笔》有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读后感01-13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的读后感01-13

笔的世界教学反思02-19

笔的说明文12-12

《艾滋病小斗士》读后感02-07

笔的说明文作文03-14

笔袋说明文11-02

关于笔的说明文11-06

糖尿病方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