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3-04-06 14:59: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汇编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汇编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题记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价值最低的银币,月亮则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两者有天壤之别。“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最怕的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拥有梦想过后,被现实打败,打败你的不是无能,而是已经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动。不怕梦想流于现实,只怕梦想止于现实。而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抛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龄是40岁,是该追名逐利,顾家育子的40岁,而不是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20岁。

  20岁的人敢于拼搏,是因为年轻,有放纵的资本,他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梦想总会被现实打败,可是他们还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思特里克兰德他很不一样,正如文章所说“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实际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没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真实写照,他从一个白开水式寡淡无味的人,到一个千夫所指的败类,再到奇迹般崛起的天才画家,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钟情的艺术世界。那一年,他抛妻弃子,流落巴黎街头,住着最破烂的`旅馆,几近身无分文,甚至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记着他,早已不知不觉死去了,然后就是因为“我感受了召唤”,放下了本来不错的生活还有健康可爱的孩子。

  世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恨不得诸多光环加身,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自我绑架,将他们困在城市的牢笼里挣脱不得。而思特里克兰德为自己做的是一道减法,他甩掉了一个个的身份:证券经纪人,丈夫,父亲,甩掉了优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层层的枷锁,直到最后赤身裸体般踏入他内心的召唤——绘画。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加勤奋。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我们并不是要成为思特里克兰德,我们只要成为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样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实现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无所畏惧,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那年从零开始学习绘画,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抛弃了妻子儿女,离开了他从小生活到大的英国,去了巴黎。在那里租了一间破旧,狭窄的小屋,一个人孤独的学习绘画,后来他又离开的巴黎,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时常睡大街,时常好几天不吃东西,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弃绘画。

  说实话我很敬佩斯特里克兰那种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一切的勇气,就像电影《返老还童》里面说的那样:不管何时做你想做的事永远都不嫌晚,你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没有什么硬性规定,我们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惊的东西,希望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观点的人,希望你过上让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发现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后来斯特里克兰德去了塔希提岛,那个与世隔绝,没有嘈杂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安静的度过了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和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他们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那里他成天专心于他的绘画,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染上了恶疾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世界,也抵达了他绘画的顶峰。而在他死后,他生前那些不被赏识的作品都一名扬整个法国,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了。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其实不仅仅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医生,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内心世界,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地去了一个船舶上当个职务相当低,工资也极其微薄的小医生,放弃了原本可以锦衣玉食,万人敬仰的生活。

  “你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这是阿伯拉罕医生的回答,他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即使无人理解,无人支持,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就和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无人欣赏,穷困潦倒,受尽讽刺嘲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你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放弃什么,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都存在等价交换的条件,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无定所,辗转百折,经过无数个穷困潦倒的日子才抵达他绘画的顶峰,才找到他内心的世界;阿伯拉罕医生放弃了他事业的高峰,放弃了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才找到他内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换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与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价的吧,或者说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给抛弃的吧。

  斯特里克兰德是个脾气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样他也是个很勇敢、很是个了不起的人,从他四十岁离开家开始,他从来不畏惧别人的碎语,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说成什么样,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斯特里克兰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热爱,更多的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坚定。他从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发生而质疑,放弃绘画。即使睡大街,好几天不吃饭,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讽,咒骂,被人逼迫,身染恶疾他也依旧坚定如初。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读这本书是因一位绘画老师的介绍,也是因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很有趣,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与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与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恩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也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学习什么。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开始变得生活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与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与家庭,拒绝物质与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与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钱,但有时金钱会束缚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上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作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在他因麻风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却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画的`壁画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这一切,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这本书看着可能会让人觉得纠结,与以前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觉得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自身梦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质来衡量。我们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必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

  作者始终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研究他们,最终有所体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轻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与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

  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而当现在的生活越背离原来安逸的生活环境他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当他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的时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现出来。主人公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与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惋惜却又无耐。主人公的行为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从来没想到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进而做到这种程度,不管对谁来说应该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

  艺术家贫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这本书的作都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探讨了该如何对待天才、个性这个严肃的话题,在常人眼中,天才,艺术家总是特立独行、行为怪异,让人们觉得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达成共识,进而难以让人接近。但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会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与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与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宁静与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就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何为美,我觉得小说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茅棚里完成的那副画作的描述就是终极的美。讲述者对画作以及思特里克兰德精神状态的细致描述,让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我仿佛与作者、主角一样,触摸到了美的终极奥义一般。这种激动甚至在读完全书后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当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远是不完美,这种触摸到美之终极奥义的画作被了无遗憾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把火烧掉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书名——《月亮与六便士》的含义。毛姆用月亮与六便士两种象征诠释了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象征着思特里克兰德之前平淡无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征着他抛弃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岛上只为追求终极之美的短暂后半生。一正一反两个意象,充满现实的张力,却凸显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价完成了梦想,用画作解构了“美”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现在看来,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在现实的语境下更多了励志的意义。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可以彻底放弃之前的一切。他用极端的敢想敢做诠释了梦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这个人,平凡的外表下永远燃烧着一颗赤子之心,时刻准备着为了追逐终极之美而放弃一切。所以,他走的那么突然却又彻底,因为梦想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最后看来,他的梦想实现了,是伟大的,虽然代价是那么大。他甚至为了他的梦想耗尽了一生,如燃尽的蜡烛一样,在梦想实现之后迅速地黯淡,熄灭。或许,他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可他却选择了梦想,也就选择了悲壮。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虚构的名字背后是一位现实中著名的画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正是这段逐梦之旅的最好注脚。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卸去繁琐的工作,我终于在寒假的时候翻开了毛姆的大作《月亮和六便士》,这个尘封在我书桌上半年多的精装书,终于被我剥去了封塑。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月亮和六便士,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怀着这颗好奇心,我一面读着晦涩难懂的人名、地名,一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像作者本人一样,一开始我并不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因为他太平凡了,几乎没有可以写的地方。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失踪了,毫无征兆、毫无理由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各种猜测、各种质疑他统统不理会,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理想。此后,为了生存,他辗转去了许多地方,但经历无数波折后,他选择去了原始森林并娶了一位土著人为妻,这段时间,他开始大量创作,并将自己的创作才能发挥到极致。可死神并没有放过这位胸怀理想的艺术家,一场麻风夺去了他的性命。他在生命尽头的日子里,不屈不挠,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出艺术瑰宝。可惜,遵照他本人生前遗愿,这个瑰宝同他一起进入了天堂,因为这幅画的完成,让他的灵魂得到了解脱,他感觉自己追求的东西已经得到,在骄傲和蔑视间,他又将它毁掉了。

  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我被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执着和无谓所打动,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碌碌无为的生活进行了反思。

  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有份远大的理想,这份理想曾经被残酷的现实所淹没、曾经被人世间的.温情所遮盖、曾经被安逸的生活所尘封。但这份理想从未消失,它在慢慢的发芽、生长。而我我也有理想,这个理想也从未消失,可是它什么时候才能更茁壮?我忘了曾有多少个早晨,当万物还在深睡、当太阳还在梦里的时候,我的心脏会突然像听到什么指令一样,砰砰砰地快速跳动起来,脑海中尘封的理想便褪去浮华,一点点膨胀、膨胀,直到浑身的血液都像沸腾起来一样,毫无方向的乱窜一气。于是,漫漫长夜,我与理想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各种思想也进行了强烈的碰撞。等到闹钟一响,我睁开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洗了把脸,看着镜子中日渐沧桑的自己,同情的嘲笑了一下,便开始像机器一样工作。

  我也曾想过放下乏味的现实去追求我崇高的理想,可是我做不到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亲情、友情、甚至做人的尊严去追求理想。也没有信心像他那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这对我来说是一场几乎没有胜算的博弈,到头来,我会落得一无所有,甚至背负绝情绝义的骂名。他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楚,所以他取得了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

  看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我觉得他是只勇敢的青蛙,适时地跳出了蒸煮自己的锅炉,而我却是只呆头青蛙,虽然不甘心被温暖的小锅炉束缚,也很向往美丽的田野和池塘,但是却怎么也不敢跳出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才华去支撑膨胀的野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与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量与魄力做出这样大胆的选择,人们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谴责,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适与优越感,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与闲言碎语地嘲笑与指责。

  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远走他乡,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始潜心研究画画这门艺术。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甚至有时身无分文,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无论怎样贫困也阻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我想这个人对绘画大概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尽管别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画,那也无所谓,那得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挡住别人鄙视的眼光。我们的主人公好像对物质要求特别低,吃穿住无论多么差都不是问题,而且别人的评价意见丝毫影响不了他,简直就是冷血无情。他终竟是没有摆摊性的欲望,他的冷酷无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恶痛绝,然而他却不为所动,真的很难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怪诞离奇的思维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毅力完成了毕生最得意的`绝世佳作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时又一次被他无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个绘画天才)。仿佛他倾其一生心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绝症,一切都无所畏……他为了追求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如果哪个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气与执着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时,他们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看见了天上皎洁的月亮,他倾尽全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与意义,我只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来说说这本书吧——《月亮与六便士》。一本故事简单,花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读完的书。大意是讲了一个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学画画,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后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画画然后死亡,故事完结。本以为作者会借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留下几句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励志名句,本以为还能有幸一睹伟大画家的作品,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语言是那么的寥寥几句,“我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她死了与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一个自私而无情的'人。他对人事都那么冷漠与不屑,他对画画又那么的热情与执着,这是一个两极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饥而已,大床与地板只是栖身而已,邋遢与干净对画画又什么影响呢,别人的否定与嘲讽与自己无关。斯特里克兰德在绘画的世界里仿佛铜墙铁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一样”。这是一种受命运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力量,它会指引你发现真正的艺术光芒,但代价就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毁灭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兰德毁灭了吗?没有,很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断的拍卖,数字巨大到无法想象。他重生了吗?没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画画。后来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画作前,直到死亡。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这些现实中的疯子,艺术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个叫梦想的小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叫着梦想的东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连梦想的面都没见着,简单生活着。有的人把梦想带在身边,小时候还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所以随手就给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梦想,右手牵着现实,最后负荷过重放掉了那个小玩意。还有一些人,双手紧握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指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能,只是成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与写实主义是可以同时共存与被需要的呀!

  突然记起了在美术馆看到的一幅画,忘了告诉大家美术馆就在博物馆的旁边。那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颗大白菜,多么真实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触摸白菜的叶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从菜园子里弄回一颗白菜煮火锅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里的大白菜与池塘里的莲藕组成的生活。站在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馆中,我对这幅画的作者充满着感激。也许他是一位拥有很多头衔的现代画家,也许他因为这幅画的展出收获颇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就一定要舍弃自己劳动所得的六便士呢?无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成为一个给一些人带来感动的小人物也很不错。

  博物馆的金粉巨作让人惊叹,而美术馆的大白菜却触动了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作者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用生命练成的纯粹的艺术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遇见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刚开始读《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读不下去,说是故事,情节并不够跌宕起伏,说是传记好像也没有传奇人物该有的色彩。所以,像我这种读惯小说,追求故事情节的人很难耐下心去看。但最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带给我们更多思考的著作。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它讲述了本来家庭和谐、工作稳定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突然有一天决定抛妻弃子,远走异国他乡学习画画。

  作者没有写故事的主人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连他的妻子斯特里克兰夫人面对丈夫的行为也惊慌失措,没有察觉任何征兆,或许真正的原因只有斯特里克兰自己知道。

  斯特里克兰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巴黎,住在一个简陋、脏乱的房间里。即使他每天沉迷画画,尽情的创作,可是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多少认可,除了一个人,德克·斯特洛夫。

  斯特洛夫和斯特里克兰一样热衷于画画,并且总是能精辟、绝妙的评论一幅画作,但是自己的画作水平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他是唯一一个真诚赞赏斯特里克兰画作,无条件支持他的人。即使斯特里克兰无情的抢了他的妻子、无数次嘲笑他、讽刺他、侮辱他的画作,最后他依然选择原谅斯特里克兰,因为他认为斯特里克兰是最伟大的画家。他曾经说过:“一百年以后,如果还有人记得你和我,那是因为我们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

  最后事实证明斯特里克兰确实一个天才,他开创了艺术的新时代,这在他死后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在斯特里克兰辗转来到他最后的栖息地,在这里他找到他梦寐以求、唤起他创作激情和灵感的地方,塔西提岛。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某个地方,他会神秘的感觉,这正是他始终怀想的`栖身之所。这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他会在这从未见过的场景中,在他从不认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就好像他生来就熟悉这一切。在这里,他终于有了着落。”

  在这里他深居山林,有善良的阿塔陪伴他,照顾他。从此他可以没有任何顾忌的(虽然他从来也不会顾忌任何事)的进行他的创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很多人会觉得斯特里克兰没有感情、说话做事讨人厌、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要求,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机器,这个机器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画画。

  但他是天才是无疑,他画画不是为了成名获利,他只是有一种输出的欲望,为了表达心里的想法而创作,是一种极致单纯的创作。就像文中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是被上帝选中的人,上帝通过他的手让世人看到美。

  “有时候,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在那里,我可以住在无人知晓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树木环绕,寂静无声。在那儿,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意思:

  通俗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出处: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释义 :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是在此世上遥不可及的形体,你可以赞美却无法亵玩它,代表了崇高。它们都是圆形的,闪闪发光,却被赋予了南辕北辙蕴意。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出身不凡,喜欢在自己的幽闺里设宴招待各式文人,以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姐夫是一位上校,丈夫本来也在银行工作,他们之间的相处互相敬爱,极少摩擦。

  也就宛如大多数女性渴望的那样,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过上月亮般的生活,养尊处优,人人都可看到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每日只需流连在灯红酒绿的宴会上,思考自己是否是宴会的主角,能够再用文学的气质为自己添染上更高的光环。但是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常常隐匿着一股惊惧不安的势流。在不留神处往往让人万劫不复。脆弱得如履薄冰。

  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但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灵魂早已被恶魔吞噬,所以他从来不屑于做讨好别人的事。 他很穷,穷得只能够住在一座破烂的小楼,多年没有粉刷过的,龌龌龊龊,连他穿的也没有一件东西不是肮脏、破烂的。很难想象,在不久之前,他曾经住在一栋别墅里消暑。

  六便士般的生活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乱蓬蓬的胡须底下,他的头发也非常长;但是最令人吃惊的变化还是他的极度削瘦,穿的仍然是五年前作者所见到的那身衣服,只不过已经破破烂烂,油迹斑斑,而且穿在身上晃晃荡荡,仿佛原来是给别人做的似的。 虽然这种生活被许多人所不齿,也没有太多人记住他,只是在偶尔需要画人像的时候,让他接几个钱,但是他只是置身于这个社会于以外,没有人能够打探到他灵魂的'行踪,而且他对于这个社会有机体的不屑一顾,多少给人一些虚幻的好奇。

  施特略夫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并不代表他缺乏艺术的嗅觉,他一直敬重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天赋异禀,即便在所有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即便在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番冷嘲热讽下,他亦然如此。 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害病甚危,他二话不说,把先生接往自己家里,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全部撂下,整天服侍病人,大夫开了药,他总是连哄带骗地劝病人按时服用,尽管他的收入一向只够维持夫妻两人的生活,从来就不宽裕,现在他却大手大脚,购买时令已过、价钱昂贵的美味,想方设法叫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多吃一点东西,与其说故纵欲擒,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傻子,习惯对别人好的傻子,总是把别人的事情揽成自己的事情,天底下有那么多舒心的工作,他偏不要,倒捡起了一个无心的怪物。施特略夫实在是个大好人,好到连自己的妻子也双手奉上,只是那个无心的怪物只是一个艺术的伟人,没有良心,没有灵魂。在事情发生以后,他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静观,不动声,不作为,一切皆认为是施特略夫咎由自取。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科学家近期研究得出:艺术创造能力与精神疾病,有着相同的基因。心理学家提到的“精神病态者”的时候,实际上是指某种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群,这一类的特质包括冷酷、无畏、专注、意志坚强、缺乏同情心、缺乏道德感、有魅力。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笔下的主角特里斯克兰就是这样一个徘徊在疯子与天才之间的人。

  斯特里兰克本是一名平凡的证券经纪人,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谁也没有料到他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世俗的眼光与病痛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受影响,更不能阻碍他对绘画狂热的追求,虽然最后得了麻风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创作的艺术杰作却成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借斯特里克兰的形象,小说深入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的两种冲突。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是美好的',纯洁的。六便士,是指世俗平凡的生活,是约束的。斯特里克兰突然的自我,使他完完全全屈服于内心高高在上的月亮,舍弃了代表世俗生活的六便士,曾经他的理想因为受到现实的约束,被大脑的守卫兵牢牢控制住,内心既压抑又渴望解脱,但是没有合适发泄欲望的动机,长时间过度关注一件事让他渐渐忽视了周遭事物,积累的欲望使他冲破了羁绊,在某个瞬间找到自我。突然的自我之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厌恶人性欲望、不屑于别人的帮助、无耻中伤他人,不在乎病痛、甚至不在乎生命,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幅没有躯体而只有灵魂的画像。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如果说这句话是来形容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斯特里克兰则是突破了这层枷锁,完完全全解放自己的灵魂。世俗的大多数人,过分追求现实的六便士,而忘记了心中的月亮在何方,他们只有完整躯体没有具体灵魂,好像一个半透明的空壳,半个精神上的行尸走肉。而斯特里克兰,他忘我,好像没有具体的躯体,只觉得有一个缥缈的灵魂,存在于现实之中,却游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横即他横,流言蜚语奈我何。这大概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内心独白吧。极端地投入一件事情就会使理想与现实严重失衡,斯特里克兰对于艺术创作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精神世界上的不断自我碰撞与冲击,使他创造出恢弘经典之作。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异于常人了。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也恰恰是他的人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艺术家生活中太完美的话,恐怕就不能够达到忘我的状态,也就创作不了惊奇的作品。

  疯子眼中的世界有异于常人,这也是他们的灵感来源,论伟大艺术为何物——当你看到疯子般天才的作品的时候,不禁战栗,无以言表,有一种刺激的感官享受,那又说不出那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极端的,但是现实意义确是深刻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但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生命与爱情。这是斯特里克兰的真实写照吗,你能够做到像他一样洒脱吗?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选择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想成为疯子般的天才,沉浸在实现自我价值的世界里;还是想链接社会,成为追求现世安稳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前段时间安妮的一篇《对不起我只过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里,梦想与情怀是脆弱而又珍贵的奢侈品,永远带着孤芳自赏的表情站在现实的对立面。当他们一边热热闹闹的刷剧逛街一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热情洋溢地宣泄自我的梦想,我却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还嫌少。

  我这样想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当自媒体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怀捂烂都没问自我一句,我的梦想真的是梦想么,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么。而这些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就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对立,揭示了人们所追求的艺术(梦想)只是对丑陋现实的粉饰,因生活不满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现实的现象。此故事运用了高超的技术,独具匠心的技巧,刻画了一个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叫做斯特里克兰德的人,他突然辞掉在伦敦证券经纪人的工作,背弃家庭,开始学画,穷极一时也被认可过一段时间,然而又远离城市礼貌到了南太平洋岛上,最终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书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征着梦想的“月亮”,现实是“六便士”。斯特克里兰德本人一开始并未对艺术抱有热情与追求,完全是厌倦了都市礼貌里循规蹈矩的日子,无视他的“六便士”,甘愿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原始生活,最终他才发现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种两者之间不断变动后的平衡,绝非理性地居于两个极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个寡言少语、行为怪癖、抛妻弃子、冷酷无情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绘画天赋而穷困潦倒。如果说高更还是期望达成梦想后与家人幸福生活,那么斯特克里兰德就是毛姆利用夸张手法刻画的毫无理由出走并不再归家的人。

  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最终是顿悟出他所追求的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而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粉饰,那么在朋友圈里被伟大的安妮打动的年轻人呢?诚然我们想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学横行的当下有着重重挑战,可是我们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携带着青春文学里构造的完美幻想,觉得就是咖啡馆里写稿子、背着吉他到处流浪与穿着白衬衣画画?还是只会拿杜拉斯、梵高与李斯特附庸风雅,即使自我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痛苦挣扎也能看成虐心戏?

  大部分人终究还是一边引用“争甚么半张名利纸”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说要为梦想轰轰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里又觉得有体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没有天赋或是不甘于错过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而不愿潜心奋斗,只会拿情怀这样的体面话装饰门面。如果说斯特克里兰德还有决心离开家里,我们的决心也仅有学习工作间刷朋友圈被感动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别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决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月亮触不可及,六便士触手可得。

  大多数人开始时都怀揣着月亮,只是被苦难磨去一点,被时间磨去一点,被安稳磨去一点,最后就只剩下了六便土。

  理想与现实,似乎总是难得两全其美,有时它们甚至会站在对立的天平两端。陆游曾言:“予少时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道尽了为世俗选择而放弃心中所喜的懊恼与无奈。

  在凡尘俗世,有些人终日低头前行、忙忙碌碌,忘记了头顶那轮曾经照耀自己的月亮;而有些人,在满是“六便士”的地上,却不忘抬头仰望“月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实是人心的矛盾。如果暂时无法做到理想与现实一致,那么也要尽量让现实时刻闪着理想的光辉。

  理想与现实当然会有差距。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月亮,有些人安稳地躺在舒适圈里不肯跳出来。正如书里说的那样:“人世漫长的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但是我希望我们都能有思特里克兰德的一腔孤勇,在某一天的醒悟之后,大胆地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现实中的我们就许囿干人际关系和世俗情感,做不到如思特里克兰德般洒脱。但是我们可以给生活一个浪漫的定向,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还年轻,长长的路上可以受一点风浪。落实了生活,也追寻着月亮,就像爱塔和孩子们一样。

  历史的长河需要天オ,但更多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的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压力,小到柴米油盐。我们终究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的,那些你自以为的温暖,剥开了浪漫的外衣,剩下的就是现实的涩。理想和现实像是一对冤家,每当我们怀揣梦想赶在路上,总是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然而他们也并非非黑即白。月亮与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一半坚守,一半妥协。当梦想照进现实,请保护他。

  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贵,岁月褪去脸上的光泽,却无法磨灭来自灵魂的光亮。无论是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人。我们是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オ能让自己永远认识自己:这还是我。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突然放弃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因为他看见了自己曾经追寻的“月亮”。理想的重新萌芽,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人生来路也许无法重新选择,但人生归途却可以重新定位。因为心中有月亮”,21岁开始瘫痪不能言语的霍金,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因为追寻理想,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用笔尖与命运抗争,最终给世人留下不朽篇章。敢于背负自己理想的人,能有机会成为别人理想中的人。

  “我想要更好更圆的月亮,想要未知的疯狂,想要声色的张扬。”

  我们都有把日子过得闪闪发光的权利。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行。祝我们像书的封面所言:愿你如飞蛾扑火般自由勇敢追梦,不负此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月亮”是一个人的梦想,“六便士”是一个人的财富,也就代表现实。斯特里克兰丢下自己的硬币,追逐天上的月亮,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斯特洛夫——我总在他的身上,看到现实中的人的影子。

  在我看来,他内心善良,外表不堪;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却表达不出来。在书中,这些被无限放大,让他显得矛盾无比,从而被周围的人嘲笑。实际上,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写照。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心中除了梦想之外没有别人的人,不仅是非常少的,而且显得很自私,我并不觉得值得赞扬。书中“我”和斯特里克兰总是在刻薄地笑话斯特洛夫,但我不觉得斯特洛夫有什么地方可笑,相反,每当我看到他,都觉得可悲。

  他分明在待人处事方面非常在行,自己的事情却是一团糟。正如我们开导他人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到了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是好。他面对妻子的出轨,卑微地等待,让我看得恨铁不成钢,这实在是卑微过头了!但现实中不乏这些一生等待对方回头的人。他们不懂如何去和自己爱的.、欣赏的人相处,所谓的“善良”、“真诚”,并不是这样表达的。

  我想每一个普通人从斯特洛夫身上都能看到“烂好人”的下场。这并不是说要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做一个自私的人,而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平等。斯特洛夫说:“爱情中如果考虑自尊,只能说明你更爱自己。”但我认为不管是爱情还是其他情况,爱自己不代表不爱其他人,而其他人必须先把他平等地看待,才能给他相对的爱。要首先尊重自己,才能把自己想传递给别人的善良传达出去。如果别人不领情,那自己也没有必要刻意帮忙。

  我想起以前我校外的朋友有段时间常常向我抱怨,每次她想帮她学校里的同桌,都被冷淡地拒绝了。我疑惑地问:“那你别帮她不就好了吗?”她低下头,说:“我觉得她是个很棒的人,想跟她交朋友,但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好试着帮她做点什么。现在忙越帮越多,但是每次她都显得很讨厌我的样子……”她的声音越来越不自信。

  终于一天她向同桌袒露自己只是想成为她的朋友,希望她别讨厌自己。同桌很是惊讶,说并没有讨厌她,只是习惯于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不喜欢无缘无故受到别人的帮助罢了,两人的心结就此打开了。我作为听故事的人,很庆幸当时她们心里都装着自己,同时也装着别人。如果我的朋友只想着别人,她只会一直受气;如果那位同桌只想着自己,那么坦白过后,她会觉得看不起这个只会帮别人忙的人而不会和她成为朋友。

  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有自己和他人的一席之地。当遇见自己在意的人时,一味地降低自己,去迎合别人,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尊重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尊严的底线,那就是善待自己,才不会被忽视,或者更甚,像书中一样被嘲笑。尊重自己,是和其他人交往的前提,也是底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岁是的著作《刀锋》,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

  毛姆的作品,让人对于艺术有了一层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小说扣人心弦,让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月亮与六便士》通过一个作家的口吻讲述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弃原本宽裕舒适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体”一样迷上画画,最后,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在异国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热带岛屿上完成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过描述这样一个人,毛姆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一个艺术家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对于艺术家,人们的界定界线很是模糊,有人觉得他是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许另一些人便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神经病。对于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件艺术品往往都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还是人人都有资格理解的语言。?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认为“艺术史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使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艺术品,它是一种大雅大俗的东西,就像酒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总是会有不同的认识。大雅大俗的东西,往往是流传最久远也永远不会过时、富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认为,若文字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中最重要之处,那么艺术便是人类超出人类自身的创作。对艺术接触的越多,你越会感觉到它的伟大魅力与不可思议之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为怕人嘲笑,所以都约束着自己不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遮上了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并不认为这是虚伪。我们讲究含蓄,并不是口无遮拦,说什么都直言不讳。”我觉得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他们敢于将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将自己的一切,表露出来。曾有人说,“真正的模特儿,是将自己的灵魂撕开,展现给下面的观众,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或者止息战争。”

  我个人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你认真的去欣赏它、理解它的时候往往你不自觉得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了不起之处。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种灵魂的碰撞。当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