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情况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植情况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种植情况报告1
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市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我带领调研组对本市农产品成本调查户20xx年小麦、早、中、晚籼稻及棉花等五个品种的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预测调查。总体情况看:种植意向方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小麦、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生产收益方面,小麦单产有所下降, 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单产稳中有增;小麦、中籼稻价格有所上升,早籼稻、晚籼稻、棉花价格小幅下降;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收益有所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
一、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
受调查的62个农产品成本调查户,户均20xx年耕地面积为16.29亩,比20xx年增加0.28亩,增幅1.75%。20xx年户均总播种面积为26.22亩,比20xx年实际播种面积25.25亩增加0.97亩,增幅3.84%。
一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0.85亩,比20xx年播种面积18.95亩增加1.9 亩,增幅10.03%。其中,谷物类作物中,中籼稻户均播种面积10.25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17亩,增幅1.69%;小麦户均播种面积 6.52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85亩,增幅为14.99%。
二是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播种面积为1.29亩,比20xx年的实际播种面积1.97亩减少0.68亩,减幅34.52%。
二、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
小麦、稻谷、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根据调查和预测数据,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总成本分别为971.16元、1007.09元、 1005.87元、695.10元、1965.0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6%、3.54%、6.92%、5.39%、18.99%。
影响成本变化主要因素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物质与服务费用略有下降。虽然今年我市农资市场价格总体稳中趋降,主要体现在化肥和燃料费用上有所下降,但因今年农业气候,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预计农户农药开支较上年有所增加,增减相抵,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的亩平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44%、0.68%、 0.09%、2.17%、2.47%。
二是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今年我市劳动日工价拟由去年的55元上调为70元,增幅27.27%,在用工天数预测与去年相同的基础上,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人工成本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7.27%、19.53%、27.27%、28.46%、28.52%。人工成本的上升是推动种植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土地成本保持平稳。虽然我市土地流转率每年都在提高,但据调查,流转地租金标准却没有提高,其标准为每亩100-200元,与去年持平。据调查,今年的各项补贴政策仍会维持上年标准不变,因此,我们预测土地成本与上年持平。
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收益
(一)种植单产
1、小麦单产有所下降。通过对农田实地调查,今年由于小麦生长后期出现了低温阴雨天气,部分小麦生长受到了积温不够、阳光不足的不利影响,在扬花灌浆期,恰逢长期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频发,千粒重下降,今年调查户小麦亩平单产在337.5公斤左右,同比减产3.78%。
2、稻谷单产稳中有增。近年来,我市水稻生产一直受干旱困扰,而今年春季以来,雨水充沛,与去年相比,形势略好。但今后的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产量无法准确预测,参照调查户历年单产水平,预计今年我市稻谷单产稳中有增,按亩平早籼稻单产585公斤、中籼稻625公斤、晚籼稻535公斤,将同比稳中增产,增幅为0.87%-1.08%。
3、棉花单产稳中有增。由于棉花生产周期长,其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从正常年景看,我市皮棉产量一般在亩平70-80公斤之间,若今年风调雨顺,预计今年棉花亩平产量在76公斤左右,同比增产2.65%。
(二)出售价格
1、小麦价格有所上升。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仍然保持20xx年水平不变,据调查,我市的小麦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但从近几年来看,老百姓出售均价都未达到最低收购价水平, 预计今年小麦每50公斤售价111.5元,同比上涨2.47%。
2、稻谷价格止涨持稳。中籼稻作为国家重要最低收购价格的粮食品种,近几年来,从价格走势看,其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今年国家已明确中等质量中籼稻最低收购价仍为每50公斤138元,而从近年农户实际出售价格情况看,因多种因素,价格始终无法执行到位。结合价格政策、国际粮价趋势、实际收购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预测每50公斤早籼稻135元,中籼稻136.5元,晚籼稻139元,同比早籼稻下跌0.51%、中籼稻上涨0.1%、晚籼稻下跌 0.56%。
3、棉花价格小幅下降。从去年4月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从去年我市的收购价格水平看,棉籽价格基本在3元左右徘徊,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全球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加之预计今年国家不会出台新的收购政策,按目前趋势分析,棉价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今年皮棉的收购价在每50公斤605元左右,同比下跌3.65%。
(三)现金收益
稻谷、棉花种植收益稳步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民粮食的销路,还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虽然收益不高,但其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小,总体风险小,因此提高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预计20xx年,我市水稻、棉花种植亩平产值增加。现金收益每亩早籼稻1069.01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中籼稻1108.89 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43%;晚籼稻962.78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5%;棉花748.77元, 与去年相比,增长1.75%。小麦种植亩平产值减少,现金收益每亩小麦380.89元,与去年相比,下降1.83%。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防治病虫害。今年水稻、棉花生产,总体上农业气候有利有弊,病虫害偏重发生趋势,为确保产量持稳增收,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抢前抓早、统筹兼顾,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墒情、病情监测,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
2、推进综合开发,加速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市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效率低下,农民靠种田致富困难。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3、落实惠农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要严格贯彻落实粮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各种种粮补贴政策,建议取消对粮种补贴的品种限制,扩大补贴范围,增加棉花等政策性补贴资金,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加强监测预警,减少农资流通环节。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当农资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实施紧急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农民利益。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降低农资终端销售价格,减少农民投入,增加种植收益。
5、做好收购工作,加大市场管理力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准确判断粮食市场行情及粮食价格走向,适时开展新粮收购工作。粮食收购期间,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粮食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宣传带动,鼓励农民直接到国有粮食收购部门售粮,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于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综治工作及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乡镇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对充分发挥乡镇维稳综治办的职能作用,推动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长期从事基层维稳综治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看法。
一、乡镇维稳综治办的现状。
(一)组织建设。乡镇都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相关成员2至3人为成员的维稳综治办,配备了专职副主任。专职副主任的级别高配为副科。
(二)硬件建设。乡镇都设有维稳综治办办公室,大部分面积达到了12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办公桌椅、摩托车、电话等办公设施,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三)经费保障。乡镇政府均能保障维稳综治办办公经费,基本上是实报实销。
(四)工作开展情况。乡镇维稳综治办能够正常开展维稳综治的各项工作。
二、乡镇维稳综治办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多数乡镇党政领导认为维稳综治办的工作就是在家整理档案、做做材料,将综治考评应付过去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维稳综治办在基层维稳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和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维稳综治办“专职不专”。
1、在现实工作中,党委副书记兼任维稳综治办主任,由于事情太多,无法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维稳综治工作;
2、虽然维稳综治办人员配备齐全,并且专职副主任实行了副科高配,但是专职副主任是应该专职负责日常维稳综治工作的,而现实中的专职副主任大多是乡镇从现有的副科干部当中安排任职和兼职,本身对维稳综治工作不熟悉且有其他事务需做,无法做到真正落实维稳综治工作;
3、现实维稳综治日常工作大部分乡镇均落实在司法所长身上,司法所是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司法所长本身有自己的职能、工作,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维稳综治工作。
(三)硬件设施不硬。
1、办公地点不硬。XX县的乡镇维稳综治办大多实行的是以司法所为依托的“三办合一”,办公点设在司法所,而司法所是司法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要求司法所独立办公,单独悬挂司法标牌,导致维稳综治办处于较为尴尬的境界;
2、办公设施不硬。很多乡镇维稳综治办的电脑、打印机、交通设施等办公用品均为司法所的办公用品。
(四)、经费保障没有真正到位。大多数乡镇维稳综治办的办公经费实行的是实报实销,没有列入乡镇年初财政预算,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等维稳综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对基层维稳综治办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是平安建设活动的一项内容,是加强综治和维稳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具体表现。基层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居安思危,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把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使维稳综治办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大综治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基层维稳综治办建设的一个"瓶颈",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否则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综治经费的投入,舍得花钱买平安。切实促进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充分调动维稳综治干部的积极性。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基层党委、政府要对乡镇维稳综治办成员特别是专职副主任的定职及政治待遇问题高度重视,应明保证专职副主任确实专职,并确实落实专职副主任的副科级别,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根据基层乡镇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领导和综治办主任及成员工作的特殊性及所承担的责任,基层党委政府可采取灵活的办法,参照当地警察的津贴标准,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岗位补贴。
我市学前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幼儿园273所(城镇幼儿园有174所,乡镇幼儿园有9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0所、民办幼儿园183所(教育局审核注册的有87所)。全市共有在园幼儿6583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116人、民办幼儿园33718人,户籍没有入园的有5665人。学前幼儿入园率在自治区及全国水平来说比较高,幼儿园三年规划也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但从总体情况看,学前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的资源总量、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市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还是结构和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农牧区幼儿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很多地方适龄幼儿无法就近入园。
三是监管体制还不规范。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幼教工作牵动全社会方方面面,需要教育、规划、人事、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众多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全市民办幼儿园183所,未注册就有96所。民办幼儿园仍存在十分明显的“保姆式”和“小学化”倾向。公办幼儿园实行按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实行按成本收费,公办与民办的收费不统一,两者之间差距较大。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
具体建议:20xx年XX市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3年时间全面普及鄂尔多斯籍学生15年免费教育。我市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人口大量涌入,这就更增加了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的紧迫性。
一是全面落实《XX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157所幼儿园,中心市区应该实现学前教育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的规划建设目标,要把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业园区、新区扩建等结合起来,要落实规划,建设精品幼儿园。农牧区在集中的苏木乡镇、乡村都要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幼儿园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前瞻性。全市幼儿园布局一定要合理,形成“条件好、入园易、离家近”的良好状况。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政府牵头,由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土地、规划、发改、建设、教育、财政、人事、编委、民政、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幼儿园的规划、选址、设计、投资、工程建设及建成后的人员安排、培训、教学质量等方面,形成一套合理的运转体制,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建设学前教育。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的投资,形成多方投资的机制。首先是政府要安排经费,将公办幼儿园办园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学前教育的经费支持。其次是引进集团化办园的方法,把一些幼儿园租赁给有实力、品牌好的外地知名连锁幼教机构,让他们经营、管理。要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名园要通过输出师资、管理文化等措施,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继续鼓励当地的企业私募基金投资幼教。民族幼儿园的建设,国家要给予更多的投资和补贴。
四是逐步探索“托幼一体”工作。要在社区宣传早教工作,使0-5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接受培训,并在幼儿园设立0-3岁入园前保育阶段看护早教工作,逐步实施0-3岁早期教育。
五是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要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严格完善并实施资格准入制度,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学历及专业达标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杜绝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幼儿园教师。
六是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研究。倡导举办幼儿教育论坛,成立幼儿教育协会,为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全市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一个组织平台。
种植情况报告2
养白牛社区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山区,几乎全部人口都为农业人口,种植业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养白牛发展具有特色的山区种植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一、养白牛社区具有适宜发展种植业的优越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养白牛地处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海拔在1800—1900米,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雨季降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能够满足旱季灌溉所需。耕地1558亩、林地8000亩,土地储量充足,气候适宜。
适宜生长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胡麻等20多个品种;蔬菜有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楸木、樟木等;灌木林有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果木林有桃、梨、核桃、板栗、枣子、柿子、软枣、拐枣、花红、石榴、山渣、柑桔、黄果、杏、李等。
(二)具有富余的劳动力
全社区有336户农户,农民1323人,除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具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三)种植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近年来周边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养白牛社区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逐步转变,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以菜豌豆、青花、白花、刀豆等蔬菜为主,部分林地种植核桃、竹子,已初具规模。随着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野生植物、原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养白牛林地丰富,有着多种野生植物资源,如蕨菜、野生菌、药材以及多种山林野果等等。
二、良好的发展山区种植业,还有多种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目前,绝大多数山区农民仍然把传统种植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但由于山区土地瘠薄、耕地资源分散,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退耕还林实施后可用土地有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山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致使种植业效益低下,与坝区相比,同样的投入亩产收益山区只占坝区的30%左右,山区种植业的增收空间和潜力小。
种地是一项大学问,从种到收,几乎每个环节都很有讲究,包括节气的掌握、良种的选择、耕作方式、设施的运用、田间的管理、适时的收获、高效的储运和销售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技术有形无形的作用。但很多农民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山区出现了一些新型农民,懂得经营土地,懂得科技应用,但大多数山区农民虽然体格健壮却缺少新的生产技能,仍然采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耕作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利用率低,产出低。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技术培训,没有一技之长。表现在,一方面劳务输出人员中技能型人才极少,大多数从事强体力、高难度、多危险、低收入的苦力劳动,挣的“血汗钱”,劳务增收潜力不大。另一方面,因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不了一些农业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推不开,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内部增效和产业发展。
(二)没有形成独特的山区种植特点
尽管养白牛社区随着当地总体产业结构转型也就行了转型,比如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而种植蔬菜,但由于山地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改为种植蔬菜难以精耕细作,管理难度大,种植出的农产品比起坝区种植的品质也相对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坝区少见或没有的山地作物及野生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缺乏山区种植特点。
(三)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
当前的种植业发展,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种什么,怎么种,都由自己说了算,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由此造成种植的农产品品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给社区种植业的总体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全社区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企业带动,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种植业的发展缺乏排头兵。
(四)销路不畅
农户种植了农产品,最终的目的是就行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但养白牛地处山区,距县城20公里,距澄川二级公路3公路,距离县城附近的农产品收购市场15公里,运输不便且成本高,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很大不便。部分居民小组地处偏远山区,道路交通十分不便,遇到下雨等情况,只能眼看着种植的农产品烂到地里而无法出售,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对发展山区种植业的意见
(一)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除了农忙季节,只要到村子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聊天或喝酒,碰到红白喜事,三亲六戚都要杀猪宰羊喝上几天,不醉不罢休,风俗习惯特别的不好,他们好象固守着一个模式,有饭吃就足够了,从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那怕是三代同堂地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等、靠、要的观念很严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我们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社区及小组干部经常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是很好,仅仅靠说教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很困难的。一方面要带他们出去外面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别人的居住环境是怎么样的,让他们心里有个触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树立了一些致富典型,其它地方的到致富典型说服力不强,毕竟不同的地方,基础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可比性很低,有些是无法比的。但是如果我们树立起本地区的典型,这是群众有目共睹的,实实在在感触到的,让这部分致富带头人起示范的作用,就会逐渐地扭转了本地区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本地区的种植产业结构。
(二)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要立足于“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专业农民”的.思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拓展产业项目、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队伍,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带出去、引进来、榜样带动的办法,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推广到田间地头,渗透到种植业的每一个环节。
(三)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
销售难制约着山区农副产品的种植。许多蔬菜收购商都到村里收购,行情好时,本地收购商恐吓威胁外来收购商,让外来收购商不敢来收购,以达压低价格的目的。一些种植的面积比较少,产量较少的品种,没人来收购,农民要么用车运到距离15公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去卖,要么拿去农贸市场零售贱卖。不仅费时费力,还买不上好价钱,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指定专人管理,不仅可以改善市场环境,对社区一定创收,更能方便群众出售各类农产品。
(四)充分发挥山区特殊优势,发展山区种植业。
养白牛社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具有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各类山地野菜如蕨
菜、香椿、梁王茶等纯天然无公害野生蔬菜不仅价格高而且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山区林地中改良林木品种,发展核桃、竹子等经济林,同时林地出产的野生食用菌、药材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销售价格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野生植物资源给当地老百姓创收才能在种植行业中享有有一席之地。
(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种植大户引进来了,盘活我们的土地资源,种植大户一来,就把先进的技术、思想带过来,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多余的劳动力,还能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给当地种植户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比如开展林区野生菌规模化种植,发展香椿、梁王茶规模化种植等,不仅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山区环境,而且成本低,产出高,效益好。
(六)因地制宜,发展与保护并重
养白牛地处高原湖泊抚仙湖流域,当地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及抚仙湖水质。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现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避免过度开发,毁坏林地,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充分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生态、绿色、无公害,从一开始就给消费者形成生态、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形象,进一步提示市场竞争力。
如何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老百姓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转变,科技的进步,在政府和当地百姓不断努力下,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山区百姓会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种植情况报告3
我镇夏收农作物生产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夏收作物生产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达到种足种好不留空闲田的要求,实现秋冬种上水平。根据县秋冬播方案,在扩麦增油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抓好紫云英生产,打造固始紫云英种植示范基地。
一、区域布局:
根据全镇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利用紫云英的.广适性,凡平能种植油菜和小麦田块,全部种植紫云英。重点抓好各村的示范点工作,使每村都有一处100亩示范区,抓好204省道,郭青路、郭樟路、淮固高速、草方路等公路沿线紫云英种植示范带,打造绿色长廊。
二、主要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全镇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墙报及张帖标语等不同形式和途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种植紫云英是农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一条途经。同时,为秋粮生产打造成优质绿色有机水稻,减少化肥使用的有效手段。
2、精心组织:
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驻村镇干部、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抓具体实施。从县购进3万斤紫云英种子,镇里根据各村具体种植面积,逐村分解种植壹万亩。各村根据具体田块由村组织专业种植队逐田块撒播。镇驻村干部、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做到计划面积不漏,播量不减。
三、存在不足及原因:
全镇按计划种植10000亩,实际成苗6300亩,成苗率达63%。由于去冬一段时间干旱,加之水稻收割后稻草还田部分种子播后蓬在稻草上无法扎根立苗,特别低洼田有积水现象,导致部分田块出苗不齐。这些缺点在今后发展紫云英生产中我镇将引起高度重视,加以克服,使我镇紫云英生产成为一项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种植情况报告4
3月16日,县政府办组织县水果流通办对20xx年全县橙类水果种植、销售情况及造成销售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橙类基本情况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目前种植的主要有新会橙、红江橙和少数的脐橙。新会橙于1972年从广东新会引进,果实园球形或短椭圆形,蒂部稍小,果顶有印圈,成熟时果面橙黄色,光华具有光泽,果肉橙色,可食率72%,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1%,每100g果汁含总糖12~14g,含酸0.2~0.4g,蛋白质0.8g,维生素c54mg,并富含黄酮、柠碱和膳食纤维等特殊营养物质,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红江橙果实园球形,单果重130~150g,成熟果果皮橙红,光滑具有光泽,果肉橙红色,肉质柔软,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3~64%,可食率68~77%,每100g果汁含糖12~14g,酸0.84g,维生素c58mg,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脐橙果大形正,橙红鲜艳,光洁美观,果顶有脐,着生着一个次生果,果实无核、味甜、肉脆、清香、化渣,为柑橘类的上上品。可食率达74%,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含果汁55%以上,可溶液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最高可达16%,含糖10.5%~12%,含酸0.8~0.9%,固酸比15~17:1。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
全县橙类种植6.29万亩,主要在恭城镇、莲花镇、平安乡和西岭乡种植,品种以新会橙为主。预计年产量可达6.72万吨。20xx年实际产量60998吨,其中恭城镇全年产量16500吨,莲花镇10169吨,栗木镇1760吨,嘉会乡3940吨,西岭乡8002吨,平安乡17927吨,龙虎乡2110吨,观音乡565吨,三江乡125吨。
二、销售情况
截止20xx年3月13日,全县已销4086吨,剩余56912吨。其中恭城镇已售500吨,剩余16000吨;莲花镇已售169吨,剩余10000多吨;栗木镇已售960吨,剩余800吨;嘉会乡已售788吨,剩余3152吨;西岭乡已售502吨,剩余7500吨;平安乡已售677吨,剩余17150吨;龙虎乡已售460吨,剩余1650吨;观音乡已售5吨,剩余560吨;三江乡已售25吨,剩余100吨。(备注:截止20xx年3月20日,全县已销4585吨,剩余56413吨。)
普通橙销售不畅,且价格普遍较低,在0.7~1.3元/公斤之间,比20xx年略有下降(约下降0.2元/公斤),而品质较为优良的脐橙价格在1.6元/公斤左右,销路比较好。
三、橙类水果销售不理想的原因
一是普通橙子品质不优,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其他水果品种增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是柑橘销售后期出现市场销售疲软;四是去冬今春天气阴冷也对水果销售有很大的反作用;五是由于价格较低,果农待价适销。六是部分果农有坑商行为,对县水果流通工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橙类水果销售困难问题工作建议
1、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手续,继续做通行证发放工作,及时提供水果销售信息。
2、水果销售的状况主要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加强与水果销售大户的联系,通过他们掌握外地市场的销售信息,引导果农适价及时销售。目前水果因存放时间长及气候等原因,品质正在下降,要防止贮藏时间过长而使水果变质的情况出现。
3、抓住信息变主动,市场走向大流通。在建立自己的网站的`同时,加大与全国信息中心的联网,链接全国同行网站,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4、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加强对我县水果品牌的宣传,鼓励我县果商规模经销,组织、引导更多的外地客商到我县收购经销水果。
5、把我县的椪柑、沙田柚、橙子的上市时间、产量、品种特性、营销环境等编制成小册子,直接发送到在搞椪柑、沙田柚购销的客商里,吸收他们在收购恭城椪柑、沙田柚的同时,积极到我县开展橙子购销活动;主动收集收购商的联系电话和地址,以便跟踪联系。
6、要加强水果流通秩序治理,加大对水果纠纷的处理力度,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和市场欺诈等行为,绝不能欺骗外地客商,切实维护客商和果农的合法权益。
7、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搞活水果粗、深加工,切实提高水果附加值。
8、抓质量促流通。加大水果种植结构调整,推广优良品种,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尽早做好防止农户喷施农药和药物残留超标,进行根外追肥壮果等工作,提高果实品质,争取我县今年水果增产增收。
种植情况报告5
3月16日,县政府办组织县水果流通办对20xx年全县橙类水果种植、销售情况及造成销售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橙类基本情况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目前种植的主要有新会橙、红江橙和少数的脐橙。新会橙于1972年从广东新会引进,果实园球形或短椭圆形,蒂部稍小,果顶有印圈,成熟时果面橙黄色,光华具有光泽,果肉橙色,可食率72%,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1%,每100g果汁含总糖12~14g,含酸0.2~0.4g,蛋白质0.8g,维生素c54mg,并富含黄酮、柠碱和膳食纤维等特殊营养物质,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红江橙果实园球形,单果重130~150g,成熟果果皮橙红,光滑具有光泽,果肉橙红色,肉质柔软,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3~64%,可食率68~77%,每100g果汁含糖12~14g,酸0.84g,维生素c58mg,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脐橙果大形正,橙红鲜艳,光洁美观,果顶有脐,着生着一个次生果,果实无核、味甜、肉脆、清香、化渣,为柑橘类的上上品。可食率达74%,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含果汁55%以上,可溶液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最高可达16%,含糖10.5%~12%,含酸0.8~0.9%,固酸比15~17:1。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
全县橙类种植6.29万亩,主要在恭城镇、莲花镇、平安乡和西岭乡种植,品种以新会橙为主。预计年产量可达6.72万吨。20xx年实际产量60998吨,其中恭城镇全年产量16500吨,莲花镇10169吨,栗木镇1760吨,嘉会乡3940吨,西岭乡8002吨,平安乡17927吨,龙虎乡2110吨,观音乡565吨,三江乡125吨。
二、销售情况
截止20xx年3月13日,全县已销4086吨,剩余56912吨。其中恭城镇已售500吨,剩余16000吨;莲花镇已售169吨,剩余10000多吨;栗木镇已售960吨,剩余800吨;嘉会乡已售788吨,剩余3152吨;西岭乡已售502吨,剩余7500吨;平安乡已售677吨,剩余17150吨;龙虎乡已售460吨,剩余1650吨;观音乡已售5吨,剩余560吨;三江乡已售25吨,剩余100吨。(备注:截止20xx年3月20日,全县已销4585吨,剩余56413吨。)
普通橙销售不畅,且价格普遍较低,在0.7~1.3元/公斤之间,比20xx年略有下降(约下降0.2元/公斤),而品质较为优良的脐橙价格在1.6元/公斤左右,销路比较好。
三、橙类水果销售不理想的原因
一是普通橙子品质不优,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其他水果品种增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是柑橘销售后期出现市场销售疲软;四是去冬今春天气阴冷也对水果销售有很大的反作用;五是由于价格较低,果农待价适销。六是部分果农有坑商行为,对县水果流通工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橙类水果销售困难问题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手续,继续做通行证发放工作,及时提供水果销售信息。
二、水果销售的状况主要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加强与水果销售大户的联系,通过他们掌握外地市场的销售信息,引导果农适价及时销售。目前水果因存放时间长及气候等原因,品质正在下降,要防止贮藏时间过长而使水果变质的情况出现。
三、抓住信息变主动,市场走向大流通。在建立自己的网站的同时,加大与全国信息中心的联网,链接全国同行网站,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四、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加强对我县水果品牌的`宣传,鼓励我县果商规模经销,组织、引导更多的外地客商到我县收购经销水果。
五、把我县的椪柑、沙田柚、橙子的上市时间、产量、品种特性、营销环境等编制成小册子,直接发送到在搞椪柑、沙田柚购销的客商里,吸收他们在收购恭城椪柑、沙田柚的同时,积极到我县开展橙子购销活动;主动收集收购商的联系电话和地址,以便跟踪联系。
六、要加强水果流通秩序治理,加大对水果纠纷的处理力度,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和市场欺诈等行为,绝不能欺骗外地客商,切实维护客商和果农的合法权益。
七、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搞活水果粗、深加工,切实提高水果附加值。
八、抓质量促流通。加大水果种植结构调整,推广优良品种,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尽早做好防止农户喷施农药和药物残留超标,进行根外追肥壮果等工作,提高果实品质,争取我县今年水果增产增收。
种植情况报告6
县农业生产检查组:
去冬今春,我镇围绕林业产业建设,以山区综合开发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核桃和桉树种植育苗及规划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给我镇的各项任务。现就我镇在核桃、桉树产业规划及推进情况方面作如下汇报:
一、核桃产业的发展
(一)完成任务情况
县人民政府下达给我镇的核桃种植面积为亩,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在县林业局的业务指导下,通过自查结果汇总,我镇实际完成核桃种植面积共4000亩,超额完成了亩,成活率均在89%以上。其中磨玉村委会完成了亩,成活率在89%以上;牛滚塘村委会完成了1000亩,成活率在89%以上;谢租、团脑等其它村委会合计零星种植1000亩,成活率在90%以上。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扶持
根据《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建政发[]3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以《关于印发<镇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官政发[]3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规定:(1)连片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种植户,在县级每亩补助30元的基础上,镇级每亩补助70元;(2)连片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种植户,在县级每亩补助30元的基础上,镇级每亩补助60元;(3)连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户,在县级每亩补助30元的基础上,镇级每亩补助20元;(4)个人种植10亩以上的种植户,镇级每亩补助20元。以上扶持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出现了少见的“村委会争任务,群众抢树苗”的可喜现象。
2、早规划、早落实
我镇结合实际,制定了-20xx年泡核桃产业8年发展3万亩的规模及布局。在的开局之年,按照县级的计划安排和我镇“林业活镇”的计划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及时把核桃种植任务分解下发到各村委会,把种植早实泡核桃农户造册登记,以便更好地了解种植户的情况,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后期的抚育管理和实时跟踪抓好落实。
3、精心组织,示范带动
我镇先后多次组织林业站技术员前往我县曲江东山、石屏龙朋等地学习考察核桃育苗及种植管理情况,使每一个林业站职工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从而能更好地为种植户服务。尤其是还组织了磨玉村委会5个自然村的小组长、党员及群众代表共计50余人前往石屏县龙朋镇实地参观考察了核桃种植及套种情况,使他们受益匪浅,从而打消了种种顾虑,成为当地核桃种植的带头人。在磨玉村委会咱聋村民小组咱聋农场相对集中连片处规划了千亩核桃种植示范园,林业站技术员深入施工现场,分片包干,跟踪作业,搞好指导和服务,严把质量关。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打塘、统一栽植、统一验收。另外还先后在该处举行了核桃移植培训、核桃种植前期管理培训,推广了 “六个一”的质量标准。而在谢租、团脑等处优先扶持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造林大户,使其成为本村委会核桃种植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没能严格按“六个一”的质量标准栽种,像牛滚塘村委会的种植户没有打好一个标准塘,谢租村委会的种植户没有施好一担农家肥,磨玉村委会的个别种植户没有浇透一挑定根水。二是核桃苗由于经过长时间长距离运输,存在部份死苗。
(四)的种植规划
我镇今年在龙潭村委会新桥地点建核桃育苗基地一个,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整个苗圃主要以培育早实泡核桃苗为主,其它苗木为辅,全圃全年可育早实泡核桃苗15万株,可供全镇8年3万亩的早实泡核桃发展需求。今年我镇共育早实泡核桃苗5.3万株,直杆桉50万株,主要由林业站全权负责育苗和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督管理,保证苗木质量,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全镇造林用苗的需要,也积极带动农民发展苗木产业。
为了达到“以点带面,从中心向四周常耕地辐射”的目的,继续以磨玉大山为重点,实施“万亩核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以政府引导,林业部门科学规划,农民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全面推进。种植发展方式严格按照“六个一”技术标准实施,核桃种苗由镇上核桃育苗基地提供标准嫁接苗为主。“万亩核桃基地”规划面积涉及到磨玉、谢租、、板井4个村委会总计11个村民小组690户人家3000多人。到目前为止,种植地块已全部落实。
二、桉树产业的发展
(一)政策扶持
为加快我镇桉树产业的发展,我镇以《关于印发<镇桉树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官政发[]10号文件形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政策中规定: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镇上每年拿出10万元对以下种植面积实施专项扶持:
1、车家、龙潭、板井、4个村委会连片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元。
2、磨玉、磨依蚌、谢租3个村委会连片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元。
(二)主要做法
发展林业产业,首先必须有林木种苗,为保证种苗的供应和质量要求,今年我镇林业站在龙潭村委会新桥核桃育苗基地辅助培育了50万直干桉树苗,目前长势情况良好,出苗率、成活率均达到了95%以上,预计今年可提供优质桉树苗50万株左右,充分保证种苗的供应,且优先供应给我镇的`桉树种植大户。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全镇桉树产业发展建设目标规划为5年,每年发展5000亩。全镇新发展5000亩,且主要布局在车家、龙潭、板井、、谢租、磨玉、磨依蚌7个村委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全镇的宜林荒山披上绿装,努力使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人居环境得到新的改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发展核桃和桉树真正成为山区综合开发的两大后续产业,成为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民心工程。
(二)是加强林农种植管理学习培训,提高后期管护水平,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对今后的种植户严格要求“六个一”的质量标准。
(三)是继续做好我镇核桃种苗基地的管理工作,以育核桃苗为主,桉树等苗木为辅,为我镇今后就近提供优质苗木打好基础。
(四)是做好我镇磨玉大山万亩核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成立核桃产业党支部,以党员带动和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做大做强做响我镇的核桃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
(五)是做好去年核桃的补植补种,开展好“造林回头看”工作,继续做好今后的核桃和桉树的规划、地块落实工作。
种植情况报告7
按照县政府办公室通知要求,XX镇对今年本镇棉农的种植意愿和预期种植面积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总体情况
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特别是20xx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锐减,各村鲜有成方连片的棉田,以前的棉田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代替。仅有的棉花种植也是零星分布,多是由于儿女结婚,急需使用棉花,自种自用,不对外出售。
20xx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尚有4000多亩,然而到了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剩下不到700亩。全镇39个行政村中,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大赵家、李刘楼、张圈、大张楼4个村的总面积还达不到200亩,其他村就更少了。如大赵家全村棉花种植面积60亩,其中阮东亮、贾传东、贾传印、户进魁、贾传伦5户种植面积2亩以上,其余的'多是利用村头荒等零碎地块小面积种植。
二、今年棉农种植打算及准备情况,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变化情况
预计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有小幅增加,经过走访,一些去年种植棉花的户今年仍有意愿种植,一是因为本户需要,劳动力及其他条件可以满足种植需求。二是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调,一些准备种植玉米的户考虑改种棉花。
三、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棉花价格低,棉农收入少。大赵家村的户进魁说,20xx年他种了3亩多棉花,每亩产量最多400斤,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到每斤2.9元,每亩收入不到1200元。而且多次施肥、打药,从种子、农药到化肥、除草,每亩农资成本500元以上,如果再将劳动力纳入成本,种棉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亏本。户进魁说今年考虑种植蔬菜或者谷子,不想再种棉花了。
二是棉花种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因为棉花的生产周期较其他农作物更长,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目前,农村主要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创业,种植棉花的收入和打工的收入是不能相比的。目前,在家种植棉花的大多是老人,他们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的。
三是棉花病虫害防治困难。虽然防虫棉品种的出现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手段的进步,使棉花病虫害发生有所减少,但相比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来说棉花的农药成本仍然较高。
四是棉花收购点减少,棉农销售困难。以前,牡丹区金堤镇是鲁西南有名的棉花收购加工专业镇,收购加工点最多时100余家,而现在仍然在经营的不超过5家,还多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加工外运。据从事棉花收购多年的崔广江说,以前卖棉花的都排队,现在一天也来不几个人,根本收不到棉花,生意没法做了。
种植情况报告8
1、商丘棉种市场现状
3年内以睢阳区、梁园区、民权县3地为样点,对当地棉种销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当地农资市场上销售的棉花品种的名称、审定情况、选育单位、生产单位、是否转基因、包装类型、销售价格等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棉种市场较为混乱,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严重。
2、调查结果分析
品种混乱,质量难以保证
3个样点共计调查到17个棉花品种。其中民权县销售的棉花品种有15个,梁园区销售的棉花品种有10个,睢阳区销售的棉花品种有12个,全部为转基因抗虫棉,但是价格却相差很大,品种名称相对不规范,有些棉花品种包装袋上甚至直接标注为“懒汉棉”,“高产大桃棉”来吸引购买者的眼球,而品种类型是杂交种还是常规种、是否转基因等信息往往标注不清晰,棉农选购时也不关心品种类型。品种管理相对混乱,像中棉所29,已被列入第六批停止推广的国家审定农作物品种目录,但在市场上依然有售。在售品种中,有些品种质量也难以保证,像有些杂交种卖到常规种的价格,很可能是以次充好,或者是以常规种代替杂交种来卖。
棉农选种时缺乏引导
调查到在售的17个品种全部为转基因抗虫棉,其中14个为国家审定品种,3个为河南省审定的品种,12个为杂交种,5个为常规种,14个为春棉品种,3个为短季棉品种(如表2所示),对于这些品种的特征特性购买者并不了解,而经销商也不多加介绍,在选购品种时多以“大桃”、“高产”作为依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大铃型品种存在拾花方便、节省劳动力等优点,但大铃与高产并不存在必然性的联系,大铃型品种的结铃数往往不及中小铃品种,且由于蕾铃脱落的补偿能力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种植风险也相对较大。
销售量逐年递减
在调查过程中经销商一致反映,近年来棉种销售量一年不如一年,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农户很少,大多是种上1~2亩的棉花自己留着用,或者是麦棉套种、瓜棉套种等套作栽培,而适用于这类套作栽培的棉花品种却很少,农民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小,而一旦产量降低又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这一恶性循环从近年来棉田面积的缩减和棉种销售量的锐减上可见一斑。
3、建议
加强棉种市场管理力度
《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这种对种子的零售和代销行为没有经营主体资质限制的规定,导致了现在棉种销售渠道繁多的局面。而棉种的供应渠道一般都是生产企业在各地设立代理商,再由代理商委托销售商或代销点销售商品种子,棉农种植的棉种需要从销售商处购买。一方面代理商为抢占市场对一定区域内的代销点大量铺货,造成市场上品种数量繁多,另一方面棉农在选购种子时往往注重的是能否取得高产量和高收益,而销售商往往看重的是销售利益的最大化,加之监管上的缺失,极易造成种子经营混乱,存在不规范经营甚至违法经营,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相同品种价格相差甚大,在三地不同的经销点销售的相同品种中,有的价格相差2~3倍,这种差异应该不仅仅是由于交通运输成本或进货渠道的不同造成的,这种不规范的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种子市场的良性竞争。而如果实行棉种零售代销经营主体资质认证制度,对销售环节的起到一定的监管,将会有效遏制违规甚至违法经营;及时淘汰过时品种,严格执行品种退出制度,将有效防止“套号品种”进入市场,这对规范棉种市场具有一定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性选育新品种
棉种销售量递减的主因是由于棉田面积的缩减,而棉田面积缩减主因则是植棉经济效益的下降,以及劳动力的不足。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性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合当前套作栽培且管理简化的棉花新品种对提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恢复棉田面积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棉花育种技术不断创新、新品种的选育速度不断加快,加之育种体制的变革,使众多的`企业参加到育种队伍中来,无序竞争和重复劳动等现象时有出现,且面临着审定品种较多而创新性品种较少的现实局面,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使传统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快优质、高产、抗逆、早熟等创新型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棉花新品种,满足生产上对品种的需求。
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棉农的科技水平
现代农业与科技密切相关,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当前,农村劳动力锐减,而植棉却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这也是棉田面积不断缩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棉农在买种子时只注重看到包装上的高产、大桃等宣传,却不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当前种子种类繁多,在选购棉种时应给棉农一双“慧眼”,以辨别真伪并选择适宜品种。这就需要各级农技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辨别真伪种子的能力,从种子这个源头把好优质生产第一关。由于市场上销售的棉种数量过多,农民选择品种的随机性很大,同时也为规避风险,同一农户有时会种植2~3个棉花品种,这就造成了棉花纤维品质一致性差,也为统一田间管理增加了难度,难以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因而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品种独特的优势。为避免这种现象继续,应加强主导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努力做好试验示范,统一种植品种,推广规模化栽培,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争取实现“一乡一品”,保证纤维品质的一致性。
4、由商丘棉种市场现状看商丘棉花发展趋势
从本次调查来看,当前商丘棉花品种中销售量最大的是抗逆性强和管理简化的棉花品种。在此基础上,大铃、早熟棉花品种似乎更受青睐。这种选择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劳动力的减少
商丘是劳动力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中90%以上的是青壮年农民,留守在家中的是老人和儿童,这些人的劳动能力有限,更倾向于种植一些易于管理的作物,这就造成了近些年棉田面积逐年减少的局面,而那些种植棉花的农户为节省劳动力,则去选择一些易于管理的棉花品种,为迎合棉农的这种需求,经销商往往打出“懒汉棉”、“高产大桃棉”等吸引人眼球的商标,这类棉花品种一直是农民的首选。
气候的变化
近些年商丘气候明显发生一些改变,特别是在7~8月份棉花开花结铃期,降雨量较大,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对那些抗逆性差,不耐涝的棉花品种的打击很大,产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在这种天气下,那些抗逆性强、耐涝性好的棉花品种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栽培模式的改变
由于棉花价格不稳,经济效益较低,选择纯作春棉栽培模式的农户越来越少,而瓜棉套作、麦棉套作等套种栽培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所以,农民在选择种子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早熟性好,适宜套种栽培的棉花品种,而市场上这类品种却相对较少,选择空间不是很大。由当前棉种市场销售现状来看,棉农在选购种子时主要看重的是该品种是否易于管理。由此可见,轻简化栽培是当前是商丘棉花发展的主体趋势,棉田管理是否简化直接影响到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和棉田面积的缩减,加快选育耐涝性强、耐阴雨寡照、株型清秀、赘芽少的优质棉花品种对促进商丘市棉花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并建议从长江流域引种试种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减轻不利气候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以保障商丘棉花生产稳步向前发展。
种植情况报告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指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我乡优质枇杷示范种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当前一项政治任务,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落实相关工作,并抽调人员抓好抓实。目前完成种植优质枇杷40亩(本寨、黄土桥村分别种植20亩),共2229株(黄土桥种植1297株
,本寨村种植932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机构,周密部署
为确保种植枇杷任务的完成,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班胤、乡长郑桦为组长,分别负责黄土桥、本寨村枇杷种植工作,其余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枇杷种植领导小组,抽调12名精干人员组建办公室;明确了具体人员驻村蹲点。结合实际制定了羊昌乡优质枇杷种植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和种植行动计划表。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别作为两个试点村枇杷种植的第一责任人,并将挖坑、整地、备肥、租地等工作具体明确到个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抓、有人管。
二、精心组织,作好筹备
三、抢栽抢种、加强管护
在3月12日召开优质枇杷种植启动仪式后,在苏州专家和县领导、相关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我乡在两村每天分别组织百名群众不分昼夜,挑灯夜战抢栽抢种,仅用两天时间全部完成了种植任务。两村已分别制定了枇杷种植园管护公约,聘请专人精心管护,明确行政责任人,各项管护工作正扎实进行。
四、当前长势情况
到3月30日止,除4株弱(黄土桥1株,本寨3株)苗自然枯死外,其余树苗生长正常,已开始发春梢。
五、今后工作打算
我们将按照省、市、县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好管护责任制,完善管护设施,严格各项技术规范,齐心协力抓好优质枇杷种植示范,确保示范基地建设成功。
【种植情况报告】相关文章:
有关农业种植实习报告10-31
军训情况报告11-14
卫生整改情况报告01-04
听课情况的调研报告03-14
防汛情况报告09-14
现场施工情况报告05-19
关于旱灾情况的报告07-04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报告11-08
学校卫生检查情况报告06-12